第一章 天心
吕祖曰:自然曰道,道名无相,一性而已,一原神而已。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古来仙真,口口相传,传一得一。太上见化,东华传递某,以及南北两宗,全真可谓极盛,盛者盛其徒众,衰者衰于心传,以至今日,滥泛极矣,凌替极矣!极则返,故蒙净明许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别传之旨,接引上根,闻者千劫难逢,受者一时法会,皆当仰体许祖苦心,必于人伦日用间,立定脚跟,方可修真悟性。我今叨为度师,先以太乙金华宗旨发明,然后细为开说。
太乙者,无上之谓。丹诀总假有为而臻无为,非一超直入之旨。所传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门,所以为妙。金华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于金华,亦秘一光字在内,是先天太乙之真炁,水乡铅只一位者此也。回光之功全用逆注,注想天心,天心居日月中。《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方寸中具有郁罗肖台之胜,玉京丹阙之奇,乃至虚至灵之神所住。’儒曰虚中,释曰灵台,道曰祖土,曰黄庭,曰玄关,曰先天窍。盖天心犹如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周身之炁皆上朝,如圣王定都立极,执玉帛者万国;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诸子只去回光,便是无上妙谛。光易动而难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结,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于九霄之上矣。心印经所谓’默朝飞升者是也‘。
宗旨行去,别无求进之法,只在纯想于此。《楞严经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天非苍苍之天,即生身于乾宫是也,久之,自然身外有身。’
金华即金丹,神明变化,各师于心,此种妙诀,虽不差毫末,然而甚活,全要聪明,又须沉静,非极聪明人行不得,非极沉静人守不得。”
第二章:元神,识神
吕祖曰: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则超元会而上之。其精气则随天地而败坏矣。然有元神在,即无极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学人但能守护元神,则超生在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中,此惟见性方可,所谓本来面目也。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肠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至闻惊而跳,闻怒而闷,见死亡则悲,见美色则眩,头上天心何尝微微些动也。问天心不能动乎?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动。到动时便不妙,然亦最妙,凡人死时方动,此为不妙,最妙者,光已凝结为法身,渐渐通灵欲动矣,此千古不传之秘也。
下识心,如强藩悍将,欺天君暗弱,便遥执纪纲,久之太阿倒置矣。今凝守元宫如英明之主在上,二目回光,如左右大臣尽心辅弼,内政既肃,自然一切奸雄,无不倒戈乞命矣。”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为无上之诀,精水云何?乃先天真一之气,神火即光也,意土即中宫天心也。以神火为用,意土为体,精水为基。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者为身也。盖身中有魄焉,魄附识而用,识依魄而生。魄阴也,知识之体也,识不断,则生生世世,魄之变形易质无已也。惟有魂,神之所藏也,魂,昼寓于目夜舍于肝,寓目而视,舍肝而梦,梦者神游也,九天九地,刹那历遍。觉则冥冥焉,渊渊焉,拘于形也,即拘于魄也。故回光所以炼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断识。古人出世法,炼尽阴滓,以返纯乾,不过消魄全魂耳。回光者,消阴制魄之诀也,虽无返乾之功,止有回光之诀,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只守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火发生,意土凝结,而圣胎可结矣。蜣螂转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纯功也。粪丸中尚可生胎离壳,而吾天心休息处,注神于此,安得不生身乎。
一灵真性,既落乾宫,便分魂魄。魂在天心,阳也,轻清之炁也,此自太虚得来,与元始同形。魄,阴也,沉浊之气也,附于有形之凡心。魂好生,魄望死。一切好色动气皆魄之所为,即识神也,死后享血食,活则大苦,阴返阴也,物以类聚也。学人炼尽阴魄,即为纯阳也。”
第三章:回光守中
吕祖曰: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炁者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此诀,乃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似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中自然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也。故金华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炁,非止一时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凡人自哇的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故《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问》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此是贯彻三教工夫。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子辈思之,一日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静坐,万劫千生,从此了彻。万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然下手功夫,由浅入深,由粗入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功夫始终如一,但其间冷暖自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方为得手。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致知,释曰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返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未兆之初,则吾六尺之躯,反求个天地未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中间静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的到头!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着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念又注中黄也。眼之所至,念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误指而为月。毕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大开眼,则远视,而不见鼻矣。大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
看鼻端,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自起手一挂,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眼谛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缘中,不必言头中,但于两眉中间起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两眉中间,光自然透入,不必着意于中宫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下止观书印证可也。
缘中二字极妙。中无不在,遍大千皆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者缘此为端倪,非有定著也,此二字之意,活甚,妙甚。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初也不要又讨过起处,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志之。”
第四章:回光调息
吕祖曰:宗旨只要纯心行去,不求验而验自至。大约初机病痛,昏沉散乱,二种尽之。却此有机窍,无过寄心息,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霎倾一妄念,即一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随,一日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神明漏尽,如木槁灰死矣。然则欲无念乎?不能无念也,欲无息乎?不能无息也。莫若即其病而为药,则心息相倚是也。
故回光兼之以调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坐时用目垂帘后,定个准则便放下。然竟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于听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也。一有声,便初浮不能入细,即耐心轻轻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遽断,此则真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盖心细则息细,心一动则炁动。定心必先之以养炁者,亦以心无处入手,故缘气为之端倪,所谓纯炁之守也。
子辈不明动子,动者以线索牵动言,即制字之别名也。即可以奔趋使之动,独不可以纯静使之宁乎。此大圣人,视心炁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后人也。丹书云: ‘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诀也。盖鸡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气也。暖气止能温其壳,不能入其中,则以心引炁入,其听也,一心注焉,心入则气入,的暖气而生矣。故母鸡随有时外出,而常作侧耳势,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间也。神之所注,未常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而神活矣。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二之谓也。佛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易走,即以炁纯之,炁易粗,即以心细之,如此而焉有不定者乎。
大约昏沉散乱二病,只要静功,日日无间,自有大休息处。若不静坐时,虽有散乱,亦不自知。既知散乱,即是却散乱之机也。昏沉而不知,与昏沉而知,相去何啻千里!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乱者,神驰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乱易治,而昏沉难医。譬之病焉,有痛有痒者,药之可也,昏沉则麻木不仁之症也,散者可以收之,乱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则蠢蠢焉,冥冥焉。散乱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乱尚有魂在,至昏沉则纯阴为主矣。静坐时欲睡去,便是昏沉。却昏沉只在调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 虽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寄于此。凡坐需要静心纯炁,心何以静,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气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虽然心用在息上,又善要会用,亦是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听可耳。此句有微义,何谓照?即眼光自照。目惟内视而不外视,不外视而惺然者,即内视也,非实有内视。何谓听,即耳光自听,耳惟内听而不外听,不外听而惺然者,即内听也,非实有内听。听者听其无声,视者视其无形。目不外视,耳不外听,则闭而欲内驰。惟内视内听,则既不外走,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日月交精交光也。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柱香为妙。过午人事多扰,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一柱香,只要诸缘放下,静坐片时,久久便有入头,不落昏沉睡者。”
第五章:回光差谬
吕祖曰:诸子工夫,渐渐纯熟,然枯木岩前错落多,正要细细开示。此中消息,身到方知,吾今则可以言矣。吾与禅宗不同,有一步一步验证,请先言其差别处,然后再言验证,宗旨将行之际,予作方便,勿多用心,放教活泼泼地,令气和心适,然后入静,静时正要得机得窍,不可坐在无事中,所谓无记空也.万缘放下之中, 惺惺自若也,又不可以意兴承担,凡大认真,即易有此.非言不宜认真,但真消息,在若存若亡之间,以有意无意得之可也.惺惺不昧之中,放下自若也。又不可坠于蕴界,所谓蕴界者,乃五阴魔用事。如一般入定,而槁木死灰之意多,大地阳春之意少。此则落于阴界,其炁冷,其息沉,且有许多寒衰景象,久之便堕木石。又不可随于万缘,如一入静,而无端众绪忽至,欲却之不能,随之反觉顺适,此名主为奴役,久之落于色欲界。上者生天,下者生狸奴中,若狐仙是也。彼在名山中,亦自受用,风月花果,琪树瑶草,三五百年受用去,多至数千岁,然报尽还生诸趣中。此数者,皆差路也。差路即知,然后可求验证。”
第六章 回光验证
吕祖曰:验证亦多,不可以小根小器承担,必思度尽众生。不可以轻慢心承担,必须请事斯语。静中绵绵无间,神情豫悦,如醉如浴,此为遍体阳和,金华乍吐也。既而万籁俱寂,皓月中天,觉大地俱是光明境界,此为心地开明,金华正放也。既而遍体充实,不畏风霜,人当之兴味索然者,我遇之精神更旺,黄金起屋,白玉为台;世间腐朽之物,我以真炁呵之立生;红血为乳,七尺肉团,无非金宝,此则金华大凝也。第一段,是应《观今》云:‘日落大水,行树法象。’日落者,从混沌立基无极出.上善若水,清而无瑕,此即太极主宰,出震之帝也。震主木,故以行树象焉,七重行树,七窃光明也。西北乾方,移一为坎,日落大水,乾坎之象。坎为子方,冬至雷在地中,隐隐隆隆,至震而阳方出地上矣,行树之象也,余可类推矣。第二段,即肇基于此,大地为冰,琉璃宝地,光明渐渐凝矣。所以有篷台而继之有佛也,金性即现,非佛而何,佛者大觉金仙也。此大段验证耳。
现在验证,可考有三:
一则坐去,神入谷中,闻人说话,如隔里许,一一明了,而声入皆如谷中答响,未尝不闻,未尝一闻,此为神在谷中,随时可以验证;
一则静中,目光腾腾,满前皆白,如在云中,开阳觅身,无从觅视,此为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也;
一则静中,肉身絪緼,如绵如玉,坐中若留不住,而腾腾上浮,此为神归顶天,久之上升而可立待。
此三者,皆现在可验也。然亦是说不尽的,随人根器,各现殊胜。如《止观》中所云:‘善根发相是也。’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须自己信得过方真。
先天一炁,即在现前验证中自讨,一炁若得,丹亦立成,此一粒真黍珠也。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著。有时时之先天,一粒是也,有统体之先天,一粒乃至无量是也。一粒有一粒力量,此要自己胆大,为第一义。”
第七章:回光活法
吕祖曰:回光循循然行去,不要废弃正业。古人云:‘事来要应过,物来要识破。’子以正念治事,即光不为物转,光即自回。此时时无相之回光也,尚可行之而况有真正著相回光乎。
日用间,能刻刻随事返照,不者一毫人我相。便是随地回光,此第一妙用。清晨能遣尽诸缘,静坐一二时最妙。凡应事接物,只用返照法,便一刻无间断。如此行之,三月两月,天上诸真,必来印证矣”
第八章:逍遥诀
吕祖曰:
玉清留下逍遥诀,四字凝神入旡穴。
六月俄看白雪飞,三更又见日轮赫。
水中吹起藉巽风,天上游归食坤德。
更有一句玄中玄,无何有乡是真宅。
律诗一首,玄奥已尽。大道之要,不外无为而为四字。惟无为,故不滞方所形象,惟无为而为,故不堕顽空死虚。作用不外一中,而枢机全在二目。二目者,斗柄也,斡旋造化,转运阴阳,其大药则始终一水中金,即水乡铅而已。前言回光,乃指点初机,从外以制内,即辅以得主。此为中、下之士,修下二关,以透上一关者也。今头绪渐明,机括渐熟,天不爱道,直泄无上宗旨,诸子秘之秘之,勉之勉之!
夫回光其总名耳。工夫进一层,则光华盛一番,回法更妙一番。前者由外制内,今则居中御外。前者即辅相主,今则奉主宣猷,面目一大颠倒矣。法子欲入静,先调摄身心,自在安和,放下万缘,一丝不挂。天心正位乎中,然后两目垂帘,如奉圣旨,以召大臣,孰敢不遵。次以二目内照坎宫,光华所到,真阳即出以应之。离外阳而内阴,乾体也。一阴入内而为主,随物生心,顺出流转,今回光内照,不随物生,阴气即住,而光华注照,则纯阳也。同类必亲,故坎阳上腾,非坎阳也,仍是乾阳应乾阳也耳。二物一遇,便扭结不散,絪緼活动,倏来倏去,倏浮倏沉,自己元宫中,恍若太虚无量,遍身轻妙欲腾,所谓云满千山也。次则往来无踪,浮沉无辨,脉住炁停,此则真交媾矣,所谓月涵万水也。俟其冥冥中,忽然天心一动,此则一阳来复,活子时也。然此中消息要细说,凡人一视一听,耳目逐物而动,物去则已,此之动静,全是民庶,而天君反随之役,是尝与鬼居矣。今则一动一静,皆与人居,天君乃真人也。彼动乃与之俱动,动则天根;静则与之俱静,静则月窟;静动无端,亦与之为静动无端;休息上下,亦与之为休息上下,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也。天心镇静,动违其时,则失之嫩;天心已动,而后动以应之,则失之老;天心一动,即以真意上升乾宫,而神光视顶,为导引焉,此动而应时者也。天心既升乾顶,悠扬自得,忽而欲寂,即以真意引入黄庭,而目光视中黄神室焉,既而欲寂者一念不生矣。视内者,忽忘其视矣,尔时身心,便当一场大放,万缘泯迹,即我之神室炉鼎,亦不知在何处,欲觅己身,了不可的,此为天入地中,众妙归根之时也,即此便是凝神入炁穴。
夫一回光也,始而散者欲敛,六用不行,此为涵养本源,添油接命也。既而敛者,自然优游,不费纤毫之力,此为安神祖窍,翕聚先天也。既而影响俱灭,寂然大定,此为蛰藏炁穴,众妙归根也。一节中具有三节,一节中具有九节,俱是后日发挥。今以一节中具三节言之,当其涵养而初静也。翕聚亦为涵养,蛰藏亦为涵养,至后而涵养皆蛰藏矣。中一层可类推,不易处而处分矣,此为无形之窍,干处万处一处也。不易时而时分焉,此为无候之时。元会运世一刻也。
凡心非静极,则不能动,动动忘动,非本体之动也。故曰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感于物而动,即天之动也。是知以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以物而自动,即天之动也。不以天之动对天之性,句落下说个欲字,欲在有物也,此为出位之思,动而有动矣。一念不起,则正念乃生,此为真意。寂然大定中,而天机忽动,非无意之动乎,无为而为,即此意也。诗首二句,全括金华作用。次二句是日月互体意,六月即离火也,白雪飞即离中真阴将返乎坤也。三更即坎水也,日轮即坎中一一阳将赫然而返乎乾也。取坎填离,即在其中。次二句说斗柄作用,升降全机,水中非坎乎。目为巽风,目光照入坎宫,摄召太阳之精是也。天上即乾宫,游归食坤德,即神入照中,天入地中,养火也。末二句是指出诀中之诀,诀中之诀,始终离不得,所谓洗心涤虑,为沐浴也。圣学以知止始,以止至善终,始乎无极,归乎无极。佛以无住而生心,为一大藏教旨。吾道以“致虚”二字,完性命全功。总之三教不过一句,为出死入生之神丹。“神丹”为何 ? 曰一切处无心而已。吾道最秘者沐浴,如此一部全功,不过“心空”二字,足以了之,今一言指破,省却数十年参访矣。
子辈不明一节中具三节,我以佛家“空、假、中”三观为喻,三观先空,看一切物皆空 ; 次假,虽知其空,然不毁万物,仍于空中建立一切事 ; 既不毁万物,而又不著万物,此为中观。当其修空观时,亦知万物不可毁,而又不著,此兼三观也。然毕竟以看得空为得力,故修空观。则空固空,假亦空,中亦空。修假观,是用上得力居多,则假固假,空亦假,中亦假。中道时亦作空想,然不名为空而名为中矣。亦作假观,然不名为假而名为中矣,至于中则不必言矣。吾虽有时单言离,有时兼说坎,究竟不曾移动一一句。开口提云:枢机全在二目。所谓枢机者用也,用即斡旋造化,非言造化止此也。六根七窍,悉是光明藏,岂取二目,而他概不问乎,用坎阳,仍用离光照摄,即此便明。朱子云阳师讳元育,尝云:“瞎子不好修道,聋子不妨。”与吾言暗合,特表其主辅轻重耳。
日月原是一物,其曰中之暗处,是真月之精,月窟不在月而在日,所谓月之窟也,不然自言月足矣。月中之白处,是真日之光,日光反在月中,所谓天之根也,不然自言天足矣。一日一月,分开止是半个,合来方成一个全体。如一夫一妇,独居不成室家,有夫有妇,方算得一家完全。然而物难喻道,夫妇分开,不失为两人,日月分开,不成全体矣。知此则耳目犹是也。吾谓瞎子已无耳,聋子已无目,如此看来,说甚一物,说甚两目,说甚六恨,六根一根也。说甚七窍,七窍一窍也。吾言只透露其相通处,所以不见有两,子辈专执其隔处,所以随处换却眼睛。
第九章:百曰筑基
《心印经》云:“回风混合,百曰功灵。”总之立基百日,方有真光如。子辈尚是目光,非神火也,非性光也,非慧智炬烛也。回之百日,则精气自足,真阳自生,水中自有真火,以此持行,自然交媾,自然结胎,吾方在不识不知之天,而婴儿自成矣。若略作意见,便是外道。百日立基,非百日也。一日立基,非一日也。一息立基,非呼吸之谓也。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元神也,元气也,元精也。升降离合,悉从心起,有无虚实,咸在念中。一息一生持,何止百日,然百日亦一息也。
百曰只在得力,昼间得力,夜中受用,夜中得力,昼间受用。百日立基,玉旨耳。上真言语,无不与人身应。真师言语,无不与学人应。此是玄中玄,不可解者也。见性乃知,所以学人,必求真师授记,任性发出,一一皆验。
第十章:性光识光
回光之法,原通行住坐卧,只要自得机窍。吾前开示云;「虚室生白」,光非白邪。但有一说,初未见光时,此为效验,若见为光,而有意著之,即落意识,非性光也。子不管他有光无光,只要无念生念。何为无念?干休干处得;何为生念?一念一生持,此念乃正念,与平曰念不同。今心为念,念者现在心也。此心即光即药。凡人视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别,此为性光,如镜之无心而照也,如水之无心而鉴也。少刻即为「识光」,以其分别也。镜有影已无镜矣,水有象已无水矣。光有识尚何光哉!
子辈初则“性光”,转念则识,识起而光杳无可觅,非无光也,光已为识矣。黄帝曰:“声动不生声而生响”,即此义也。《楞严推勘入门》曰:“不在尘,不在识,惟选根”,此则何意?尘是外物,所谓器界也。与吾了不相涉,逐之则认物为己。物必有还,通还户牖,明还日月,借他为自,终非吾有。至于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明还日月,见日月之明无还也。天有无日月之时,人无有无见日月之性。若然则分别日月者,还可与为吾有耶。不知因明暗而分别者,当明暗两忘之时,分别何在,故亦有还,此为内尘也。惟见性无还,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则见性亦还矣。还者还其识念流转之见性,即阿难使汝流转,心目为咎也。初入还辨见时,上七者,皆明其一一有还,故留见性,以为阿难拄杖。究竟见性既带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传送识、阿赖耶识),非真不还也。最后并此亦破,则方为真见性,真不还矣。子辈回光,正回其最初不还之光,故一毫识念用不着。使汝流转者,惟此六根,使汝成菩提者,亦惟此六根。而尘与识皆不用,非用根也,用其根中之性耳。今不堕识回光,则用根中之元性,落识而回光,则用根中之识性,毫厘之辨在此也。用心即为识光,放下乃为性光。毫厘干里,不可不辨。识不断,则神不生;心不空,则丹不结。心净则丹,心空即药。不著一物,是名心净,不留一物,是名心空。空见为空,空犹末空,空忘其空,斯名真空。
第十一章:坎离交媾
凡漏泄精神,动而交物者,皆离也。凡收转神识,静而中涵者,皆坎也。七窍之外走者为离,七窍之内返者为坎。一阴主于逐色随声,一阳主于返闻收见。坎离即阴阳,阴阳即性命,性命即身心,身心即神照。一自敛息精神,不为境缘流转,那是真交。而沉默趺坐时,又无论矣。
第十二章:周天
周天非以气作主,以心到为妙诀。若毕竟如何周天,是助长也,无心而守,无意而行。仰观乎天,三百六十五度,刻刻变迁,而斗柄终古不动,吾心亦犹是也。心即璇玑,气即众星。吾身之气,四肢百体,原是贯通,不要十分着力。于此锻炼识神,断除妄见,然后药生,药非有形之物,此性光也。而即先天之真气,然必于大定后方见,并无采法,言采者大谬矣。见之既久,心地光明,自然心空漏尽,解脱尘海。若今日龙虎,明日水火,终成妄想。吾昔受火龙真人口诀如是,不知丹书所说更何如也。
一日有一周天,一刻有一周天,坎离交处,便是一周。我之交,即天之回转也。未能当下休歇,所以有交之时,即有不交之时。然天之回旋也,未尝少息。果能阴阳交泰,大地阳和,我之中宫正位,万物一时畅遂,即丹经沐浴法也。非大周天而何 ? 此中火候,实实有大小不同,究竟无大小可别。到得工夫自然,不知坎离为何物,天地为何等,孰为交,孰为一周两周,何处觅大小之别耶。总之一身旋运,虽见得极大亦小,若一回旋,天地万物,悉与之回旋,即在方寸处,亦为极大。金丹火候,要归自然。不自然,天地自还天地,万物各归万物。欲强之使合,终不能合。即如天时亢旱,阴阳不和。乾坤未尝一日不周,然终见得有多少不自然处。我能转运阴阳,调适自然,一时云蒸雨降,草木酣适,山河流畅,纵有乖戾,亦觉顿释,此即大周天也。
问活子时其妙,必认定正子时似着相,不着相不指明正子时。从何识活子时,即识得活子时,确然又有一正子时,是二是一,非正非活,总要人看得真,一真则无不正,无不活矣。见得不真,何者为正,何者为活耶。即如活子时,是人所时时见得的。毕竟到正子时,志气清明,活子时愈觉发现。人未识得活的明了,只向正的时候验取,则正者现前,活者无不神妙矣。
第十三章:劝世歌
吾因度世丹中热,不惜婆心并饶舌。世尊亦为大因缘,直指生死真可惜。
老君也患有吾身,传示谷神人不识。吾今略说寻真路:黄中通理载大易,
正位居体是玄关。子午中间堪定息,光回祖窍万神安。药产川原一气出,
透幕变化有金光。一轮红曰常赫赫,世人错认坎离精。搬运心肾成间隔,
如何人道合天心。天若符合道自合,放下万缘毫不起。此是先天真无极,
太虚穆穆朕兆捐。性命关头忘意识,意识忘后见本真。水清珠现玄难测,
无始烦障一旦空。玉京降下九龙册,步云汉今登天关,掌雷霆兮驱霹雳。
凝神定息是初机,退藏密地为常寂。
吾昔度张珍奴二词,皆有大道。子后午前非时也,坎离耳。定息者,息息归根,中黄也。坐者,心不动也。夹脊者,非背上轮子,乃直透玉京大路也。双关者,此处有难言者。地雷震动山头雨者,真气生也。黄芽出土者,药生也。小小二段,已尽修行大路,明此可不惑人言。
昔夫子与颜子登泰山顶,望吴门白马,颜子见为疋练,夫子急掩其目,恐其太用眼力,神光走落,回光可不勉哉!
回光在纯心行去,只将真息凝照于中宫,久之自然通灵达变也。总是心静照定为基,心忘气凝为效,气息心空为丹成,心气浑一为温养,明心见性为了道。子辈各宜勉力行去,错过光阴可惜也。一日不行,一日即鬼也。一息行此,一息真仙也。勉之!勉之… Read the rest
《红楼梦》对《五灯会元》中俗语的引用
来源:网络
《红楼梦》对《五灯会元》中的俗语,有许多地方的引用。引用俗语的情况为:第十二回中,为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幻相,”后人有诗嘲云: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本来真面目,幻来新就臭皮囊。”“本来真面目”:佛教语,指人的自有本性,自己的本分。语出《五灯会元》令人明室道人。其有偈曰:“要识本来真面目,便是祖师一木叉。道不得底叉下死,道得底也叉下死。毕竟如何?不许夜行,投明须到。” (卷十九)
第五十四回中,贾母批评说书的女先儿时说:
“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了不是?” “前言不答后语”:说话逻辑混乱,前后不连贯,不能自圆其说。语出《五灯会元》天童澹交禅师。 “僧曰: ‘向上宗乘,又且如何举唱?’师曰:‘前言不及后语。’” (卷十六)都是前后语不一致之意。
第五十九回,春燕摘花,引得管理花草的婆子骂,去请平儿来管,后被震慑。平儿来时,袭人等忙说: “已完了,不必再提。”平儿笑道: ”得饶人处且饶人,得省的将就省些事也罢了。能去了几日,只听各处大小人儿都作起反来了,一处不了又一处,叫我不知管那一处的是。” “得饶人处且饶人”:谓对人要宽厚,不要苛求,可以原谅的地方尽量给予原谅。语出《五灯会元》,是剑门安分庵主示众时语:卓拄杖一下曰: “‘冤有头,债有主。’遂左右顾视曰: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卷二十)此处平儿所说意思与剑门安分庵主示众时语毫无二致,要给出事者予以原谅的表示。
第七十四回。惜春道: “古人曾也说的, ‘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叫你们带累坏了我!”表示了惜春的洁身自好的决心。“自了汉”:佛教用语,就是说自己明白佛法,但是无法普度众生。也指无利他之念,唯图自身利益的人,也就是独善其身主义者。语出《五灯会元》黄檗希运禅师。 “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熟视之,目光射人,乃偕行。属涧水暴涨,捐笠植杖而止。其僧率师同渡,师曰:‘兄要渡自渡。’彼即褰衣蹑波,若屐平地,回顾曰:‘渡来!渡来! ’师曰:‘咄!这自了汉。吾早知当斫汝胫。’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讫不见。” (卷四)
第七十八回王夫人以晴雯娇艳赶出了怡红院后,又以其系女儿痨为由,告诉了贾母。谁知贾母却“看他甚好。”王夫人笑道:“老太太挑中的人原不错。只怕他命里没造化,所以得了这个病。俗语又说,‘女大十八变’。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女大十八变”系指女儿成长中变化大且快。语出《五灯会元》,是幽州谭空和尚问女尼的话: ”龙女有十八变,你试一变看。” (卷十一)这都是讲述女儿之变。晴雯本为贾母之婢,是派到宝玉房中的。同为贾母之婢的鸳鸯,就直被惜春指称:
“老太太做了观音,你就是龙女了。”此处似亦有将晴雯比之为龙女之意。
第八十回金桂要作贱薛蠕,在家中胡闹,不服薛姨妈的教导。“金桂意谓一不做,二不休,越发发泼喊起来。”“一不做,二不休”,意指一经行动,坚决做到底。语出《五灯会元》,是庐州开先宗禅师的上堂语:“一不做,二不休。捩转鼻孔,捺下云头。” (卷十六)此处全承开先宗禅师之用法。
第九十回因黛玉之病反复,不仅令身边的紫鹃雪雁心急念佛,而且使贾母王夫人耽心商议。可是她们的想法却正妍目反。紫鹃给雪雁说: “病的倒不奇怪,就只好的奇怪。想来宝玉和姑娘必是姻缘,人家说的‘好事多磨’,又说道‘是姻缘棒打不回’。这样看起来,人心天意,他们两个竟是天配的了。”“棒打不回”指坚决的态度,挨打也不改变。语出《五灯会元》,是德山宣鉴上堂法语: “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的向孤峰项上,立吾道去在。” (卷七)此处紫鹃因指宝黛心事,加入了“姻缘”二字。既承袭了原意,又突出了当下情境,由此亦可见其对宝黛爱情的赞叹。而王夫人则不同,其生恐黛玉知道宝玉娶宝钗,与贾母说: “古来说的‘男大须婚,女大须嫁’。老太太想,倒是赶着把他们的事办办也罢了。” ”男大须婚,女大须嫁”是说男女的婚嫁习俗。语出《五灯会元》,是诗郎杨杰居士得悟之偈: “男大须婚,女长须嫁。计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 (卷十六)虽是偈语,确也是实情。而王夫人也是从实情出发而说的。
第九十四回,怡红院中已经枯萎了的几株海棠,突然开出了很好的花,众人以为诧异。贾赦便说:“据我的意思,把他砍去,必是花妖作怪。”贾政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不用砍他,随他去就是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是为见到怪异现象而不惊异,那怪异现象就自然不值得奇怪,也不会对人起什么不好的作用了。语出《五灯会元》,是法 轮齐添禅师上堂语: “蓦召大众曰:‘见怪不怪,其怪自败’靠拄杖;便下坐。” (卷十八)这里贾政与贾赦态度相反,所说之句,不仅与法 轮齐添禅师上堂语意思相同,而且态度也是相同的。… Read the rest
现观庄严论
弥勒菩萨造
{序品第一}
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
敬礼一切诸佛菩萨
求寂声闻由遍智 引导令趣最寂灭 诸乐饶益众生者 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 宣此种种众相法 具为声闻菩萨佛 四圣众母我敬礼
大师于此说 一切相智道 非余所能领 于十法行性
经义住正念 具慧者能见 为令易解故 是造论所为
般若波罗密 以八事正说
遍相智道智 次一切智性 一切相现观 至顶及渐次
刹那证菩提 及法身为八
发心与教授 四种决择分 正行之所依 谓法界自性
诸所缘所为 甲铠趣入事 资粮及出生 是佛遍相智
令其隐□等 弟子麟喻道 此及他功德 大胜利见道
作用及胜解 赞事并称扬 回向与随喜 无上作意等
引发最清净 是名为修道 诸聪智菩萨 如是说道智
智不住诸有 悲不滞涅槃 非方便则远 方便即非遥
所治能治品 加行平等性 声闻等见道 一切智如是
行相诸加行 德失及性相 顺解脱决择 有学不退众
有寂静平等 无上清净刹 满证一切相 此具善方便
此相及增长 坚稳心遍住 见道修道中 各有四分别
四种能对治 无间三摩地 并诸邪执著 是为顶现观
渐次现观中 有十三种法
刹那证菩提 由相分四种
自性圆满报 如是余化身 法身并事业 四相正宣说
{一切相智品第二}
发心为利他 求正等菩提 彼彼如经中 略广门宣说
如地金月火 藏宝源大海 金刚山药友 如意宝日歌
王库及大路 车乘与泉水 雅声河流云 分二十二种
修行及诸谛 佛陀等三宝 不耽著不疲 周遍摄持道
五眼六通德 见道并修道 应知此即是 十教授体性
诸钝根利根 信见至家家 一间中生般 行无行究竟
三超往有顶 坏色贪现法 寂灭及身证 麟喻共二十
所缘及行相 因缘并摄持 菩萨救世者 如暖等体性
依具四分别 分下中上品 胜出诸声闻 及以诸麟喻
所缘无常等 是四谛等相 行相破著等 是得三乘因
色等离聚散 住假立无说 色等不安住 其体无自性
彼等自性一 不住无常等 彼等彼性空 彼等自性一
不执著诸法 不见彼相故 智慧所观察 一切无所得
色等无自性 彼无即为性 无生无出离 清净及无相
由不依彼相 非胜解无想 正定定作用 授记尽执著
三互为一性 正定不分别 是顺决择分 下中上三品
由所依对治 二所取分别 由愚蕴等别 彼各有九种
由实有假有 能取亦分二 自在我等体 蕴等依亦尔
心不惊怖等 宣说无性等 弃舍所治品 应知为摄持
通达有六法 对治与断除 彼等皆永尽 具智慧悲愍
不共诸弟子 利他渐次行 智无功用转 所依名种性
法界无差别 种性不应异
由能依法异 故说彼差别
所缘一切法 此复为善等 若世间所知 及诸出世间
有漏无漏法 诸有为无为 若共弟子法 及佛不共法
胜诸有情心 及断智为三 当知此三大 自觉所为事
由彼等别别 皆摄施等六 故披甲修行 六六如经说
静虑无色定 施等道慈等 成就无所得 三轮善清净
所为及六通 于一切相智 能趣入正行 当知升大乘
悲及施等六 并修止观道 及以双运道 诸善权方便
智福与诸道 陀罗尼十地 能对治当知 … Read the rest
常用佛教名词英译2
maha-yana 摩诃衍
maha 摩诃
mahadeva 大天
mahasattva 摩诃萨
mahayana 大乘
maithuna 爱欲
maitra 慈
mala 垢 愚
mana-ayatana 意处
mana 慢
manas-kara 作意
manas 七识 思量 意 末那 末那识
manasi-karoti 作意
manaskara 思量
mani 摩尼珠
maniskara 思惟
mano-gati 意境界
mano-indriya 意识
mano-vijnana 意识
mantra 咒 密语
marana 命终
marana-mara 死魔
marana 死
mati 智
matsara 悭
maya-upama-samadhi 如幻三昧
manju 妙
middha 睡眠
mita 量
mithya-drsti 邪见
mithya-ajiva 邪命
mithya 邪
moha 愚痴 痴
mohavat 愚痴
moksa 解
mraksa 覆
mrsa 虚 虚妄
mrt-pinda 泥团
mrta 死
mukha 相貌 门
mukta 脱 解脱
mukta-hara 璎珞
muni 尊 牟尼
muta-vijnana 阿赖耶识
mamsa-caksus 肉眼
madhurya 妙
mana 慢 慢
mandalya 圆
mara 魔
marga-bhavana 修道
marga-satya 道谛
marga 归趣 苦集灭道
marsa 汝 汝等
matr-grama 眷属
matra 但
matraya 量
matsarya 嫉妒 悭
maya-upamata 幻化
maya 幻 摩耶 诳
mimamsa 思量
mimamsa 思惟
mudha 愚 愚痴 痴
mula 根本
mulaccheda 断善根
na kvacit 无方
naikayika 众
namas 归命
nandi 喜
naraka 地狱 那落
nata 伎儿
naya 道理 那耶
nayati 度
nayuta 那由他
netra 眼
nibhandhana 执著
nigraha 伏 调伏
nihsara 离
nihsarana 离
nihsvabhavatva 无性
nihsvbhava 无性
niksipati 舍
nikaya-sabagha 众同分
nimitta 瑞 相
ninda 毁
nipuna 妙
nirabhilapya 不可说
niraya 地狱 泥黎
nirdesa … Read the rest
常用佛教名词英译
究竟菩提心 Absolute Bodhi Citta – 完全覺醒、見到現象之空性的心;
甘露 Amrta (藏文dut tsi) : 一種加持物,能幫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復元。
阿羅漢 Arhat (藏文Dra Chompa):已淨除煩惱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他們是完全了悟的聲聞或獨覺(或稱緣覺)聖者。
觀音菩薩 AvalOkiteSVara (藏文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廣為修持的本尊,因此被尊為西藏之怙佑者。觀音菩薩的心咒是「嗡嘛呢貝美吽」,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陰 (藏文Bardo):字義為「介於兩者之間」。中陰總共有六種,一般指的是介於死亡及再度受生之間的狀態。
菩提心 Bodhi Citta (藏文Chang Chup Sem):義為「開悟或證悟之心」。
菩薩Bodhi SattVa (藏文Chang Chup Sem Pa):義為「展現證悟心者」,亦指為了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輪迴苦海,而誓願修持以菩提心為基礎的大乘法門及六波羅蜜的修行者。
菩薩戒 Bodhi SattVa Vow (藏文Chang Chup Sem Gyi Dong Pa):修行者為了引領一切眾生皆成就佛果而誓願修行並領受的戒。
佛性 Buddha Nature (梵文tathagatagarbha,藏文deshin shekpe nying po),又稱為「如來藏」:是一切眾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開悟就是佛性的彰顯,因此,佛性往往被稱為佛的本質,或開悟的本質。
釋迦牟尼佛 Buddha Sakyamuni (藏文Shakya Tubpa):往往又稱為瞿曇佛(Gautama Buddha),指賢劫千佛當中最近出世、住於西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間的佛。
法道 Buddhist Path (藏文lam):得到正覺或證悟的過程,亦指修行的三種邏輯次第;根、道、果「」中的道。
圓滿次第 Completion Stage (藏文dzo rim):在金剛乘,禪修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圓滿次第是密續禪修的方法,在這個階段,行者由於體內氣脈及能量的變化而得到大樂、明性及無念的覺受。
依因緣而存在 Conditioned Existence (梵文SamSara,藏文Kor Wa):即輪迴的現象。
勇父 Daka (藏文ba wo):相對於空行母之男性,已經全然開悟而且證量很高的瑜伽士。可能是已經得到此種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禪修本尊證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空行母 Dakini (藏文khan dro):已經全然開悟而且證量很高的瑜伽女。她可能是已經得到此種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禪修本尊證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生起次第 Development Stage (藏文Cherim):在金剛乘,禪修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在生起次第的階段,本尊的觀想逐步建立並持續下去。
法、佛法 Dharma (藏文Cho): 一、指真理;二、指佛陀所教導我們修正言行的方法與修持成佛的法門 (即佛法)。。
法性 Dharmata (藏文Cho Nyi):義為「如是」、「事物之真實本性」、「事物之如如真相」。法性是完全開悟者所見到的現象,沒有任何的障蔽及曲解。
法輪 Dharma Chakra (藏文Cho Chi Khor Lo):佛陀的法教可分為三種層次:小乘、大乘及金剛乘,分別在三次轉動法輪時所傳授。
法界 dharmadhatu(藏文Cho yings):一切現象所升起之片遍在界,無始亦無終。
法性 dharmata(藏文Cho nyi):現象的真實本性,亦稱為「如如自性」、「事物之真實本性」或「事物之本然自性」。
證道歌 Doha(藏文gur):金剛乘行者隨順覺受及悟境而自然唱造的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勇父 Daka (藏文ba wo):相對於空行母之男性,已經全然開悟而且證量很高的瑜伽士。可能是已經得到此種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禪修本尊證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空行母 Dakini (藏文khan dro):已經全然開悟而且證量很高的瑜伽女。她可能是已經得到此種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禪修本尊證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生起次第 Development Stage (藏文Cherim):在金剛乘,禪修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在生起次第的階段,本尊的觀想逐步建立並持續下去。
法、佛法 Dharma (藏文Cho): 一、指真理;二、指佛陀所教導我們修正言行的方法與修持成佛的法門 (即佛法)。。
法性 Dharmata (藏文Cho Nyi):義為「如是」、「事物之真實本性」、「事物之如如真相」。法性是完全開悟者所見到的現象,沒有任何的障蔽及曲解。
法輪 Dharma Chakra (藏文Cho Chi Khor Lo):佛陀的法教可分為三種層次:小乘、大乘及金剛乘,分別在三次轉動法輪時所傳授。
法界 Dharmadhatu(藏文Cho yings):一切現象所升起之片遍在界,無始亦無終。
法身dharmakaya 又稱為「自性身」或「法性身」,是佛陀的全然證悟身或圓融智慧身,是超越形相的真知智慧,顯現於報身及化身。
法性 Dharmata(藏文Cho nyi):現象的真實本性,亦稱為「如如自性」、「事物之真實本性」或「事物之本然自性」。
證道歌 Doha(藏文gur):金剛乘行者隨順覺受及悟境而自然唱造的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八有暇、八種自由 Eight Freedoms (梵文Astaksana,藏文Tel Wa Gye):未生於地獄道、未生於餓鬼道、末生於畜生道、末生於長壽之道、末生於不利修持佛法之地、末生於無正法或持邪見之地、末生於無佛出世的世界、末生為心智不全之人等無暇或難以修持佛法的狀況。又稱為「離八難」。
八知識障 Eight Intellectual Complcations:沒有八種知識造作就是沒有始見、終見、斷見、常見、去見、來見、離見及無離見。
空性 Emptiness (梵文sunyata 藏文tongpanyi):佛陀在二轉法輪時開示道:外在現象及內在現象或「我」的觀念,皆沒有真實的存在性,因此是「空性的」。
五無間、五逆 Five Actions of immediate result:五種導致即身墮入無間地獄的極其嚴重之惡行: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亦稱為五無間罪業或五逆罪。
五毒 Five Poisons (梵文klesas,藏文nyon mong):即煩惱障或心識障 : 相對於知識障。煩惱障主要可分為三種或五種。所謂約三毒是指: 貪、瞋、癡:五毒則指三毒加上慢及疑(嫉)。
四不共加行 Four Extra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四不共加行包括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遍的皈依大禮拜、清淨業障金剛薩心咒、獻曼達及上師相應法之祈請文
四種極端或四偏 Four Extremes (梵文CatuSkoti,藏文mu bzhi):相信一切事物的存在性 , 即常見 ; 相信一切事物都不存在性 , 即斷見 ; 相信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 , 即常見 ; 相信事物超乎存在及不存在
四加行 Four Fou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 Read the rest
准提咒
Namah saptānām samyak-sambuddha koţīnām. Tadyathā, om, cale cule Cunde svāhā.
注释部分
(1)南无飒哆喃:
注释:‘南无’意为‘归命’,‘飒哆喃’,飒颇搭囊,颇为半音,意为数字‘七’。
(2)三藐三菩陀:
注释:藐,米阿克,‘米阿’连读,克为半音。菩应为部,‘三藐三菩驮’意为‘正等正觉’、‘无上觉者’。
(3)俱胝南:
注释:‘俱胝南’,勾地囊,意为‘千万’。‘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驮俱胝南’句意为‘皈命七千万正等正觉佛’。
(4)怛侄他:
注释:怛侄他,怛地阿他,地阿连读,此句意译为‘即说咒曰’。
(5)唵:
注释:唵,正音为“欧母”,母鼻音。此字皈敬意。引生意:三身如来,五智佛母,引生一切功德法门。
(6) 折隶:
注释:隶应为类,以般若降伏其心。“折”即降伏六凡颠倒妄想;“隶”即依法用勇猛至诚奉行众善。
(7)主隶:
注释:隶应为类,止住寂静,性善坚固,诸恶不作。
(8)准提:
注释:‘准提’意为‘清净’。以宏誓住理,以大智断惑,具诸因、行施为。勇于妙有,脱于真空,成就寂灭。“准”折群魔恶道,拔一切苦;“提”持诸佛性善,予一切乐。
(9)娑婆诃:
注释:娑婆诃,今音司哇哈,此句意译为‘成就圆满’。… Read the rest
金刚萨埵百字明梵藏汉对照本
来源: 作者:朱竞旻 校排
版本资讯
【梵】根据以下两版本校订:
①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研究室、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藏密真言宝典》,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②林光明:《大藏全咒》,《百字明》部分(网络版)
【藏】据《藏密真言宝典》校订
【夏】夏坝仁波切汉语音译本
【能】能海上师汉语音译本
ॐ वज्रसत्त्व समय मनुपालय।
【梵】oṃ vajra-sattva samaya manupālaya|
【藏】ཨོཾ་བཛྲ་སཏྟྭ་ས་མ་ཡ་མ་ནུ་པཱ་ལ་ཡ།
【夏】嗡 班甲日萨埵瓦 萨玛雅 玛努巴拉雅
【能】嗡 班杂萨埵沙麻呀 马努巴拉呀
वज्रसत्त्वत्वेनोपतिष्ठ।
【梵】vajra-sattva-tvenopatiṣṭha|
【藏】བཛྲ་སཏྟྭ་ཏྭེ་ནོ་པ་ཏི་ཥྛ།
【夏】班甲日萨埵瓦 底瓦诺巴底刹
【能】班杂萨埵 底努巴底擦
दृढो मे भव।
【梵】dṛḍho me bhava|
【藏】དྲྀ་ཌྷོ་མེ་བྷ་ཝ།
【夏】德日卓美巴瓦
【能】则度麦巴哇
सुतोष्यो मे भव।
【梵】sutoṣyo me bhava|
【藏】སུ་ཏོ་ཥྱོ་མེ་བྷ་ཝ།
【夏】苏埵卡约右美巴瓦
【能】苏都喀约麦巴哇
सुपोष्यो मे भव।
【梵】supoṣyo me bhava|
【藏】སུ་པོ་ཥྱོ་མེ་བྷ་ཝ།
【夏】苏波卡约右美巴瓦
【能】苏波喀约麦巴哇
अनुरक्तो मे भव।
【梵】anurakto me bhava|
【藏】ཨ་ནུ་རརྐྟོ་མེ་བྷ་ཝ།
【夏】阿努日阿格多美巴瓦
【能】阿诺日阿都麦巴哇
सर्वसिद्धिं मे प्रयच्छ।
【梵】sarva-siddhiṃ me prayaccha|
【藏】སརྦ་སིདྡྷིཾ་མེ་པྲ་ཡ་ཙྪ།
【夏】萨日瓦悉地美巴日雅恰
【能】沙哇舍底 米杂呀杂
सर्वकर्मसु च मे।
【梵】sarva-karmasu ca me|
【藏】སརྦ་ཀརྨ་སུ་ཙ་མེ།
【夏】萨日瓦噶日玛苏甲米
【能】沙瓦嘎麻 苏杂麦
चित्तं श्रियं कुरु हूं।
【梵】cittaṃ śriyaṃ kuru hūṃ|
【藏】ཙི་ཏྟཾ་ཤྲི་ཡཾ་ཀུ་རུ་ཧཱུཾ།
【夏】基当木谢日央木古汝吽
【能】挤党 洗样
ह ह ह ह होः।
【梵】ha ha ha ha hoḥ|
【藏】ཧ་ཧ་ཧ་ཧ་ཧོཿ།
【夏】哈哈哈哈火
【能】哈哈哈哈火
भगवं सर्वतथागत वज्र मा मे मुञ्च।
【梵】bhagavān sarva-tathāgata vajra mā me muñca|
【藏】བྷ་ག་ཝཱན། སརྦ་ཏ་ཐཱ་ག་ཏ། བཛྲ་མཱ་མེ་མུཉྩ།
【夏】巴噶宛纳 萨日瓦达塔噶达 班甲日玛米木加
【能】班嘎瓦那 沙瓦打塔嘎塔 班杂麻米木杂
वज्रि भव महासमय सत्त्व आः हूं फट्॥
【梵】vajri bhava mahāsamaya sattva āḥ hūṃ phaṭ||
【藏】བཛྲི་བྷ་ཝ། མ་ཧཱ་ས་མ་ཡ། སཏྟྭ་ཨཱཿ་ཧཱུཾ་ཕཊ།།
【夏】班甲日巴瓦 玛哈萨玛雅萨埵瓦 阿 吽 呸
【能】班杂巴瓦 麻哈沙麻呀 沙朵啊吽 口拍… Read the rest
目击道存
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鲁人有请见之者,温伯雪子目: “不可。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
至于齐,反,舍于鲁。是人也又请见,温伯雪子日: “往也蕲见我,今也又蕲见我,是必有以振我也。”出而见客,入而叹。明日见客,又入而叹,其仆日: “每见之客也,必入而叹,何邪?”日: “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其谏我也似子,其遭我也似父,是以叹也。”
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曰, “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日: “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庄子·田子方篇》… Read the rest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莲花生大师:「我的见地比天空还高,但是我对业果的抉择取舍比粉末还细」
一切外境都是自心招致。…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