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四

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

法语上
示张持满朝奉

克勤自出峡止讷堂。唯念兹在兹。相从者多不告倦。所谓利他乃自利也。要须根本明彻理地精至纯一无杂。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若踏王脉。诸天捧华无路。魔外潜觑不见。深深海底行。高高峰顶立始得。不惊群动众。谓之平常心本源天真自性也。虽居千万人中。如无一人相似。此岂粗浮识想利智聪慧所能测哉。示谕。绵密无间寂照同时。岁月悠久打成一片。而根本愈牢密密作用。诚无出此。应当当处全真。则彼我遐迩触处皆渠。刹刹尘尘皆在自己大圆镜中。愈绵愈密。则愈能转换也。故云门道。直得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为转句。不见一色始是半提。直得如此。更须知有全提时节始得。所以德山棒临济喝。皆彻证无生。透顶透底。融通自在。到大用现前处。方能出没欲人全身担荷外。退守文殊普贤大人境界。岩头道。他得底人。只守闲闲地。二六时中无欲无依。自然超诸三昧。德山亦云。汝但无事于心。于心无事。则虚而灵寂而照。若毫端许言本末者。皆为自欺。此既已明。当须履践。但只退步愈退愈明。愈不会愈有力量。异念才起拟心才生。即猛自割断令不相续。则智照洞然。步步踏实地。岂有高低憎爱达顺拣择于其间哉。无明习气旋起旋消。悠久间自无力能扰人也

古人以牧牛为喻。诚哉所谓要久长人尔。直截省要。最是先忘我见。使虚静恬和任运腾腾。腾腾任运于一切法皆无取舍。向根根尘尘应时脱然自处孤运独照。照体独立物我一如。直下彻底无照可立。如斩一綟丝。一斩一切断。便自会作活计去也。佛见法见尚不令起。则尘劳业识自当冰消瓦解。养得成实如痴似兀。而峭措祖佛位中收摄不得。那肯入驴胎马腹里也

赵州道。我见千百亿个。尽是觅作佛汉子。于中觅个无心底难得。又云。我在南方三十年。除粥饭二时是杂用心处。香林四十年方成一片。涌泉四十年尚自走作。南泉十八上解作活计。信知从上古人。无不皆如此密密履践。安可计得失长短取舍是非知解也。同学之中唯龙门智海。昔常熟与究明。但逢缘遇境莫不管带。何止此生而已。穷未来际证无量圣身也。未是他泊头处。但一味退步。切莫作限量也

示吴教授

佛祖以神道设教。唯务明心达本。况人人具足各各圆成。但以迷妄背此本心。流转诸趣枉受轮回。而其根木初无增减。诸佛以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盖为此也。祖师以单传密印而来。亦以此也。若是宿昔蕴大根利智。便能于脚跟直下承当。不从他得了然自悟。廓彻灵明。广大虚寂。从无始来亦未曾间断。清净无为妙圆真心。不为诸尘作对。不与万法为侣。长如十日并照。离见超情。截却生死浮幻。如金刚王坚固不动。乃谓之即心即佛。更不外求唯了自性。应时与佛祖契合。到无疑之地。把得住作得主。可不是径截大解脱耶

探究此事。要透死生。岂是小缘。应当猛利诚志信重如救头然。始有少分相应。多见参问之士。世智聪明。只图资谈柄广声誉。以为高上趣向。务以胜人。但增益我见。如以油投火其炎益炽。直到腊月三十日。茫然缪乱。殊不得纤毫力。良由最初已无正因。所以末后劳而无功。是故古德劝人参涅槃堂里禅。诚有旨也。生死之际处之良不易。唯大达超证之士。奋利根勇猛。一径截断则无难。然此段虽由自己根力亦假方便。于常时些小境界中。转得行打得彻。不存解不立见。凛然全体现成。践履将云养得纯熟。到缘谢之时。自然无怖畏。只有清虚莹彻。无一法当情。如悬崖撒手。弃舍得无留恋。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觅生了不可得。岂有死也。是故古德坐脱立亡行化倒蜕能得勇健。皆是平昔淘汰得净洁。香林四十年得成一片。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石霜劝人休去歇去。如古庙里香炉去。永嘉云。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盖业业兢兢念兹在兹。方得无碍自在。既舍生之后。得意生身随自意趣。后报悉以理遣。不由业牵。所谓透脱生死耶。报缘未谢于人间。世上有如许参涉。交互应须处之。使绰绰然有余裕始得。人生各随缘分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虽在闹市沸汤中。亦恬然安稳。才有纤毫见刺。则打不过也

示许庭龟奉议

此个事。在利根上智之人。一闻千悟不为难。要须根脚牢实谛当彻信。把得定作得主。于一切违顺境界差别因缘。打成一片。如太虚空无纤毫障隔。湛湛虚明无有转变。虽百劫千生。始终一如方可平稳。多见聪俊明敏。根浮脚浅。便向言语上认得转变。即以世间无可过上。遂增长见刺。逞能逞解逞言语快利。将谓佛法只如此。及至境界缘生。透脱不行。因成进退。良可痛惜。是故古人直是千魔万难悉皆尝遍。虽七处割截亦不动念。一往操心犹如铁石。以至透脱生死浑不费力。岂不是大丈夫超诣慷慨所存也

在家菩萨修出家行。如火中出莲。盖名位权势意气卒难调伏。而况火宅烦扰煎熬百端千绪。除非自己直下明悟本真妙圆。到大寂定休歇之场。尤能放下廓尔平常彻证无心。观一切法如梦幻泡空豁豁地。随时应节消遣将去。即与维摩诘傅大士庞居士裴相国杨内翰诸在家胜士。同其正因。随自己力量转化未悟。同入无为无事法性海中。则出来南阎浮提。打一遭不为折本矣

示隆知藏

有祖已来。唯务单传直指。不喜带水拖泥打露布列窠窟钝置人。盖释迦老子。三百余会对机设教。立世垂范太段周遮。是故最后径截省要接最上机。虽自迦叶二十八世。少示机关多显理致。至于付受之际。靡不直面提持。如倒刹竿盌水投针示圆光相执赤旛把明鉴。说如铁橛子传法偈。达磨破六宗。与外道立义。天下太平。翻转我天尔狗。皆神机迅捷。非拟议思惟所测。洎到梁游魏。尤复显言。教外别行单传心印。六代传衣所指显著。逮曹溪大鉴。详示说通宗通。历涉既久。具正眼大解脱宗师。变革通涂。俾不滞名相。不堕理性言说。放出活卓卓地。脱洒自由。妙机遂见。行棒行喝。以言遣言。以机夺机。以毒攻毒。以用破用。所以流传七百来年。枝分派别各擅家风。浩浩轰轰莫知纪极。然鞠其归着。无出直指人心。心地既明无丝毫隔碍。脱去胜负彼我是非知见解会。透到大休大歇安稳之场。岂有二致哉。所谓百川异流同归于海。要须是个向上根器具高识远见。有绍隆佛祖志气然后能深入阃奥。彻底信得及直下把得住。始可印证堪为种草。舍此切宜宝秘慎词。勿作容易放行也

五祖老师。平生孤峻。少许可人。干嚗嚗地壁立。只靠此一着。常自云。如倚一座须弥山。岂可落虚弄滑头谩人。把个没滋味铁酸饀劈头拈似学者令咬嚼。须待渠桶底子脱。丧却如许恶知恶见。胸次不挂丝毫。透得净尽。始可下手锻炼。方禁得拳踢。然后示以金刚王宝剑。度其果能践履负荷。净然无一事。山是山水是水。更应转向那边。千圣笼罗不住处。便契乃祖已来所证传持正法眼藏。及至应用为物。仍当驱耕夫牛夺饥人食。证验得十成无渗漏。即是本家道流也

摩竭陀国亲行此令。少林面壁全提正宗。而时流错认遂尚泯默。以为无缝罅无摸索壁立万仞。殊不知。本分事恣情识抟量便为高见。此大病也。从上来事本不如是。岩头云。只露目前些子。个如击石火闪电光。若构不得不用疑着。此是向上人行履处。除非知有莫能知之。赵州吃茶去。秘魔岩擎叉。雪峰辊毬。禾山打鼓。俱胝一指。归宗拽石。玄沙未彻。德山棒临济喝。并是透顶透底。直截剪断葛藤。大机大用。千差万别会归一源。可以与人解粘去缚。若随语作解。即须与本分草料。譬如七斛驴乳。只以一滴师子乳滴悉皆迸散。要脚下传持相继绵远。直须不徇人情。勿使容易。乃端的也。末后一句始到牢关。诚哉是言。透脱死生提持正印。全是此个时节。唯踏着上头关捩子底。便谙悉也

隆公知藏。湖湘投机。还往北山十余年。真探赜精通本色衲子。遂举分席训徒已三载。予被睿旨。移都下天宁。欲得法语以表道契。因为出此数段。宣和六年十二月中。佛果老僧书

示华藏明首座

祖师门下直截指示。岂有如许多蹊径。只贵向上人聊闻举着剔起便行。明眼觑来只是钝置。古者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吾不与也。个个须是举一明三目机铢两。阿辘辘地疎通峻快始称提持。岂不见。良遂见麻谷。第一番才见。便归方丈闭却门。及至第二次见。谷骤步向菜园。渠便瞥地乃谓谷曰。和尚莫谩良遂。良遂若不来见和尚。洎被十二本经论赚过一生。看渠恁地不妨省力。既归谓徒党曰。诸人知处良遂总知。良遂知处诸人不知。信知渠知处有不通风。诸人卒未构得。可谓真师子儿。要作他家种草。直须更出他一头地始得

达磨游梁入魏。落草寻人。向少林冷坐九年。深雪之中觅得一个。及至最后问得个什么。却只礼三拜依位而立。遂有得髓之言。至令守株待兔之流。竞以无言礼拜依位。为得髓深致。殊不知。剑去久矣尔方刻舟。岂曾梦见祖师。若是本色真正道流。要须超情离见别有生涯。终不向死水里作活计。方承绍得他家基业。到此须知有向上事。所谓善学柳下惠。终不师其迹。是故古人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诚哉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将知所说皆为方便。只为破执破疑破解路破我见。若无许多恶觉恶见。佛亦不必出现。而况说种种法耶。古人得旨之后。向深山茆茨石室。折脚铛子煮饭吃十年二十年。大忘人世永谢尘寰。今时不敢望如此。但只鞱名晦迹守本分。作个骨律锥老衲。以自契所证。随己力量受用。消遣旧业融通宿习。或有余力推以及人。结般若缘炼磨自己。脚根纯熟。正如荒草里拨剔一个半个。同知有共脱生死转益未求。以报佛祖深恩。抑不得已。霜露果熟推将出世。应缘顺适开拓人天。终不操心于有求。何况依倚贵势。作流俗阿师举止。欺凡罔圣苟利图名。作无间业纵无机缘。只恁度世亦无业果。真出尘罗汉耶

此门瞥脱契证。即是素来不曾经人。坏持拍盲百不知一。但以利根种性孟八郎。便透直下承当。要用便用要行即行。无如许般心行纯熟。顿放着所在便得休歇安乐。终日饱齁齁地。不妨真正。最难整理。是半前落后。认得瞻视光影。听闻不随声。守寂湛之性。便为至宝怀在胸中。终日昭昭灵灵。杂知杂解自担负。我亦有见处。曾得宗师印证。惟只增长我见。便雌黄古今印证佛祖。轻毁一切。问着即作伎俩。粘作一堆。殊不知。末上便错认定盘星了也。及至与渠作方便解粘去缚。便谓移换人捩转人。作恁么心行。似此有甚救处。除是蓦地自解知。非却将来须放得下。作善知识。遇着此等。须是大脚手与烹炼。救得一个半个。得彻不妨翻邪成正。将来却是个没量大人。何故只为病多谙药性

得底人。心机泯绝。照用已忘。浑无领览。只守闲闲地。而诸天捧华无路。魔外潜觑不见。深深海底行。漏尽意解所作平常。似三家村里无异。直下放怀。养到恁么处。亦未肯住在。才有纤毫便觉如泰山。似碍塞人便即摆拨。虽纯是理地亦无可取。若取即是见刺。所以云。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岂肯自炫。我是得底人。原他深不欲人知。唤作绝学无为。与古人为俦。真道人也

他参活句不参死句。活句下荐得。永劫不忘。死句下荐得。自救不了。若要与佛祖为师。须明取活句。韶阳出一句。如利刀剪却。临济亦云。吹毛用了急须磨。此岂阴界中事。亦非世智辩聪所及。直是深彻本源。打落从前。依他作解。明昧顺逆。以金刚正印印定。挥金刚王宝剑。用本分手段。所以道。杀人须是杀人刀。活人须是活人剑。既杀得人须活得。既活得须杀得。若只孤单则偏堕也。垂手之际却看方便。勿使伤锋犯手。着著有出身之路。八面玲珑照破他方。与下刃亦须紧密始得。稍宽缓即落七落八也。只自己等闲尚不留毫发许。设有亦斩作三段。何况此宗门中从上牙爪遇其中人才拈出。若投机则共用。不投机则刬却。以是为要。无不了底事。切在力行之

示光禅人

欲得亲切。第一不用求。求而得之。已落解会。况此大宝藏。亘古亘今历历虚明。从无始劫来。为自己根本举动施为。全承他力。唯是休歇到一念不生处。即是透脱不堕情尘不居意想。逈然超绝。则遍界不藏。物物头头浑成大用。一一皆从自己胸襟流出。古人谓之运出家财。一得永得受用。岂有穷极耶。但患体究处根脚不牢。不能彻证。直须猛截诸缘令无纤毫。依倚放身舍命。直下承当。无第二个。纵使千圣出来。亦不移易。随时任运。吃饭着衣。长养圣胎。不存知解。可不是省要径截殊胜法门耶

示民禅人

先圣一麻一麦。古德攻苦食淡。洁志于此。废寝忘飡。体究专确。要求实证。岂计所谓四事丰饶者哉。及至道不及古。便有法轮未转。食轮先转之义。由是丛林呼长老为粥饭头。得非与古人一倍相反耶。然入随缘变异门。且行第二段。北山延接方来道人。唯仰南亩。今秋适会大稔。觉民禅客觑收刈。临行乞言。因示以前段因缘。贵宗本构末。乃为兼利并照。圆悟通达之人本分事也。勉行之。百草头上有祖师。夹山指出令人荐。宽平田中有大义。百丈展手要人知。若能颗粒圆成。即是单传心印。更或弥望坦然。便证第一圣谛。且出草一句作么生道。满船明月载将归

示世祥禅人

立志办道之士。于二六时中自照自了。念兹在兹。知有自己脚跟下一段因缘。处圣不增居凡不减。独脱根尘逈超物表。凡所作为不立方所。湛寂凝然。唯万变千化。初无动摇。应缘而彰。遇事便发。靡不圆成。唯要虚静。一切超然。主本既明无幽不烛。万年一念一念万年。透顶透底全机大用。譬如壮士屈伸臂顷。不借他力。则生死幻翳冰消。金刚正体独露。一得永得无有间断。古今言教机缘公案。问答作用并全明此。若脱洒履践得。日久岁深。自然左右逢源。打成一片。岂不见法灯道。入荒田不拣。信手拈来草。触目未尝无。临机何不道。无根兮得活。离地兮不倒。日用尚不知。更向何处讨。切宜消息之

示谏长老

赵州云。我在南方三十年。除粥饭二时是杂用心处。将知古德为此个事不将作等闲。直是郑重。所以操修觑捕到彻底分明。于一机一境一句一言。悉不落虚。是致世法佛法打成一片。今时要凑泊着实。须是猛利奋发。倒肠换肚。莫取恶知恶见。莫杂毒食。一味纯正。真净妙明。直下踏着本地风光。到安稳大解脱之地。坐断报化佛头凛凛孤危。风吹不入。水洒不着。正体现成。日用有力量。闻声见色不生取舍。着著有出身之路。岂不见。僧问九峰。见说和尚亲见延寿是否。峰云。山前麦熟也未识。得渠亲切用处。便见衲僧巴鼻。所谓杀人刀活人剑。但请长时自着眼看。到出格时。自然知落处也

示禅人

达磨西来不立文字语句。唯直指人心。若论直指。只人人本有。无明壳子里。全体应现。与从上诸圣。不移易一丝毫许。所谓天真自性本净妙明。含吐十方独脱根尘。一片田地唯离念绝情。逈超常格。大根大智。以本分力量。直下就自己根脚下承当。如万仞悬崖撒手放身更无顾。藉教知见解碍倒底脱去。似大死人已绝气息。到本分地上大休大歇。口鼻眼耳初无相知。手足项背各不相到。然后向寒灰死火上。头头上明。枯木朽株间。物物斯照。乃契合孤逈逈峭巍巍。更不须觅心觅佛。筑着磕着无非外得。古来悟达百种千端。只这便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傥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卒捞摸不着。此忘怀绝照真谛境界也

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八角磨盘空里走。参得透目前万法平沈。无始妄想荡尽。德山隔江摇手。便有人承当。鸟窠吹布毛寻有人省悟。得非此段大因缘。时至根苗自生也。亦机感相投有地也。亦当人密运无间借师门发挥。何峭绝如此之难。而超证如此之易。古人以辊芥投针为况。良不虚矣

末后一句都通穿过。有言无言向上向下。权实照用卷舒与[大/集]。不消个勘破了也。谁识赵州这巴鼻。须是吾家种草始得

示尼修道者

学道之士。初无信向。厌世烦溷长恐不能得个入路。既逢师指。或因自己直下发明。从本已来元自具足妙圆真心。触境遇缘自知落着。便乃守住患不能出得。遂作窠臼。向机境上立照立用。下咄下拍。努眼扬眉。一场特地更遇本色宗匠。尽与拈却如许如解。直下契证。本来无为无事无心境界。然后证羞惭知休歇。一向冥然。诸圣尚觅他起念处不得。况其余耶。所以岩头道。他得底人。只守闲闲地。二六时中无欲无依。可不是安乐法门。昔灌溪往末山。山问。近离甚处。溪云路口。山云。何不盖却。溪无语。次日致问。如何是末山境。山云。不露顶。如何是境中人。云无男女等相。溪云。何不变去。山云。不是神不是鬼。变个什么。如此岂不脚踏实地到壁立万仞处。所以道。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把断要津不通凡圣。古人既尔。今人岂少欠耶。幸有金刚王宝剑。当须遇着知音可以拈出

示良炉头

金色头陀论劫打坐。达磨少林面壁九年。曹溪四会县看猎。大沩深山卓庵十载。大梅一住绝人迹。无业阅大藏。古圣翘足七昼夜赞底沙。常啼经月鬻心肝。长庆坐破七蒲团。是皆为此一段大因缘。其志可尚。终古作后昆标准。便使致身在长连床上亦不过冥心体究。但令心念澄静。纷纷扰扰处正好作工夫。当作工夫时。透顶透底。无丝毫遗漏。全体现成。更不自他处起。唯此一大机阿辘辘转。更说甚世谛佛法。一样平持日久岁深。自然脚跟下实确确地。只是个良上座。直下契证。如水入水。如金博金。平等一如。湛然真纯。是解作活计。但一念不生。放教玲珑。才有是非。彼我得失。勿随他去。乃是终日竟夜。亲参自家真善知识。何忧此事不办。切须自看

示谐知浴

此个大法。三世诸佛同证。六代祖师共传。一印印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语句。谓之教外别行单传心印。若涉言诠露布。立阶立梯。论量格内格外。则失却本宗。辜负先圣。要须最初入作。便遇本分人。直截根源。退步就已。以铁石心。将从前妄想见解世智辩聪彼我得失。到底一时放却。直下如枯木死灰。情尽见除到净裸裸赤洒洒处。豁然契证。与从上诸圣不移易一丝毫许。谛信得及明见得彻。此始为入理之门。更须教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二六时中纯一无杂。才有纤尘起灭。则落二十五有无出离之期。抵死谩生咬教断。然后田地稳密。圣凡位中收摄不得。始是如鸟出笼。自休自了处。得座披衣。真金百炼。举动施为。等闲荡荡地。根尘生死境智玄妙。如汤沃雪。遂自知时。更无分外底。名为无心道人。以此自修。转开未悟。令如是履践。岂不为要道哉

示印禅人

道由悟达。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便欲跂步超证直入圣域。岂小因缘哉。固宜操铁石心截生死流。承当本来正性。不见纤尘中外有法。使胸次荡然了无挂碍。施为作用悉根本中出。根本既牢实。能转一切物。是谓金刚正体。一得永得岂假外求。是故古德云。此宗难得其妙。当须子细用心。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堑。古德隔江摇扇吹布毛。便有发机处。至于蓦口[祝/土]劈背棒。亦解桶底子脱。盖缘专一久之一日瞥地。此岂外得之。皆由自证自悟

示信侍者

学道之要。在深根固蔕。于二六时中照了自己根脚。当未起念百不干怀时。圆融无际脱体虚凝。一切所为曾无疑间。谓之现成本分事。及至才起一毫头见解。欲承当作主宰。便落在阴界里。被见闻觉知得失是非笼罩。半醉半醒打叠不办。约实而论。但于闹哄哄处管带得行。如无一事相似。透顶透底直下圆成。了无形相。不废功用。不妨作为语默起倒。终不是别人。稍觉纤毫滞碍悉是妄想。直教洒洒落落。如太虚空。如明镜当台。如杲日丽天。一动一静一去一来。不从外得。放教自由自在。不被法缚不求法脱。尽始尽终打成一片。何处离佛法外。别有世法。离世法外。别有佛法。是故祖师直指人心。金刚般若贵人离相。譬如壮士屈伸臂顷。不借他力。如此省要。好长时自退步体究。令有个落着谛实证悟之地。即是念念遍参无边无量大善知识也。切切谛信。勉力作工夫。乃善也

示材知庄

俱胝凡见僧来及答问。唯竖一指。盖通上彻下契证无疑。差病不假驴驼药也。后代不谙来脉。随例竖个指头。谩人不分皂白。大似将醍醐作毒药。良可怜愍。若是真的见透底。始知郑重。终不将作等闲。所谓千钧之弩。不为鼷鼠而发机。是故须具顶[寧*頁]上眼方可入作。后来玄沙拈曰。俱胝承当处。莽卤只认得一机一境。有般拍盲底。随语生解。便抑屈俱胝。以谓实然。殊不知。焦塼打着连底冻。到这里直须子细。切忌颟顸。只如俱胝临迁化去自云。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岂徒然哉

曹溪大鉴微时。新州一樵夫也。碌碌无所发明。已数十载。一旦闻客诵经。激其本愿。遂致母出乡。谒黄梅大满。才见数语间投机。隐确坊八个月。既闻秀偈。始露锋铓。五祖举衣钵授之。是时群众竞趁。逐欲夺取。而蒙山道人。最先及之。于大庾岭头知不胜。始悟此衣非可以力争。稽首求法。大鉴以不思善恶本初面目。敛念知归。卢老以时缘未稳。复遁迹四会县猎人中久之。寻抵番禺。吐风旛不动动自于心之语。印宗伸弟子之礼。为之削发登具。由是开大法要。总二千余众。声彻九重。遣贵近降紫泥召之。确然不应度龙象。若让师清源永嘉南阳荷泽司空数十人。皆大宗师。何其韪欤。唯圣贤示化。进退存亡。了然先照。然考其步骤。从微至着。不断世缘。而示妙规百世之下。无与为等。到今数百载。充遍寰海。列刹相望。皆其法孙。钦仰洪范。欲拟其毫末。竭诚罄力。终莫仿佛。惟望后昆有力量者勉旃。聊述梗概尔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四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

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

法语中

示觉民知库

圆湛虚凝道体也。展缩杀活妙用也。善游刃能操守。如珠走盘如盘走珠。无顷刻落虚。亦不分世法佛法。直下打成一片。所谓触处逢渠。出没纵横。初无外物。净裸裸阿辘辘。以本分事印定。头头上明物物上了。何处更有得失是非好恶长短来。但恐自己正眼未得洞明。是致落在二边。则没交涉也。岂不见永嘉道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

佛祖言教筌罤尔。藉之以为入理之门。既廓然明悟承当得则正体上一切圆具。观佛祖言教皆影响边事。终不向顶[寧*頁]上戴却。近世参学。多不本其宗猷。唯务持择言句论亲疎辩得失。浮沤上作实解夸。善淘汰得多少公案。解问诸方五家宗派语。一向没溺情识迷却正体。良可怜愍。有真正宗师。不惜眉毛。劝令离却如上恶知恶见。却返谓之心行移换摆撼煆炼。展转入荆棘林中。所谓打头不遇作家。到老只成骨董

省要处不消一劄。皮下有血自知落处。苟或踌蹰。则失却鼻头也。七佛已前便与么。直须硬紏紏紧着。头皮分明历落荐取。这一片田地稳密。长时乃自会。退步终不道。我有见处我有妙解。何故。个中若立一丝毫能所见刺。则重过山岳。从上来决不相许。是故释迦文于然灯佛以无法得受记。卢老于黄梅。以本来无物亲付衣钵。至于生死之际。才自担荷。则如灵龟脱壳。应须净秽二边都不依怙。有心无心有见无见。似红炉着一点雪。二六时中透顶透底洒洒落落。游此千圣不同途处。直下令纯熟自然成就。得个绝学无为千人万人罗笼不住底。个真实人也

送圆首座西归

得道之士。立处既孤危峭绝。不与一法作对。行时不动纤尘。岂止入林不动草入水不动波。盖中已虚寂外绝照功。翛然自得彻证无心。虽万机顿赴。岂能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哉。平时只守闲闲地。如痴似兀。及至临事为物。初不作伎俩。准拟剸割风旋电转。靡不当机。岂非素有所守也。是故古德道。如人学射。久久方中。悟则刹那履践。工夫须资长远。如鹁鸠儿初生下来。赤骨历地养来餧去。日久时深羽毛既就。便解高飞远举。所以悟明透底正要调伏。只如诸尘境界。常流于中窒碍。到得底人分上无不虚通。全是自家大解脱门。终日作为未尝作为。了无欣厌亦无倦怠。度尽一切而无能所。况生厌堕耶。苟性质偏枯。尤当增益。所不能放教圆通。以沤和力摄化开权俯仰应接。俾高低远近略无差误。行常不轻行学忍辱仙。遵先佛轨仪。成就三十七品助道法。坚固四摄行。到大用现前喧寂一等。如下水船不劳篙棹。混融含摄圆证普贤行愿。乃世出世间大善知识也。古德云。三家村里须自个丛林。盖无丛林处。虽有志之士。亦喜自便。到恁么尤宜执守。唯在强勉以不倦。终至于喧静亦复尔。喧处周旋应变于中虚寂。静处能不被静缚。则随所至处皆我活计。唯中虚外顺有根本者能然

大凡为善知识。应当慈悲柔和善顺。接物以平等。无诤自处。彼以恶求及以恶声名色加我。非理相干讪谤毁辱。但退步自照。于己无慊。一切勿与较量。亦不动念嗔恨。只与直下坐断。如初不闻不见。久久魔孽自销尔。若与之校。则恶声相返。岂有了期。又不表显自己力量。与常流何以异。切力行之。自然无思不服。槌拂之下开发人天。俾透脱生死。岂小因缘。应恬和词色当机接引勘对。辩其来由。验其蹲坐。攻其所偏坠。夺其所执着。直截指示令见佛性。到大休大歇安乐之场。所谓抽钉拔楔解黏去缚。切不可将实法系缀人。令如是住如是执。勿受别人移倒。此毒药也令渠吃着。一生担板赚误。岂有利益耶

佛祖出兴。特唱此段小因缘。谓之单传心印不立文字。语句接最上机。只贵一闻千悟。直下承当了修行。不求名闻利养。唯务透脱生死。今既作其儿孙。须存他种草。看他古来有道之士。动是降龙伏虎。与神明受戒。攻苦食淡大忘人世永谢尘寰。三二十年折脚铛煮。饭吃。遁迹埋名往往坐脱立亡。于中一个半个。诸圣推出建立宗风。无不禀高行。务报佛恩流通大法。始出一言半句。抑不得已。明知是接引入理之门。敲门瓦子。其体裁力用。不妨为后昆模范。当宜师法之转相勉励追复古风。切忌希名苟利兹深祝也

示枢禅人

解语非干舌。能言不在词。明知舌头语言。不是倚仗处。则古人一言半句。其意唯要人直下契证本来大事因缘。所以修多罗教如标月指。知是般事便休。行履处绵密。受用时宽通。日久岁深不移易。拈弄收放得熟。小小境界悉能照破断割不留眹迹。及至死生之际。结角罗纹不相参杂。湛然不动翛然出离。此腊月三十日涅槃堂里禅也

示裕书记

踏着实地到安稳处。时中无虚弃底工夫。绵绵不漏丝毫。湛寂凝然。佛祖莫能知。魔外无捉摸。是自住无所住大解脱。虽历无穷劫。亦只如如地。况复诸缘邪安住。是中方可建立。与人抽钉拔楔。亦只令渠无住着去。此谓之大事因缘

如来有密语。迦叶不覆藏。迦叶不覆藏。乃如来真密语也。当不覆藏即密。当密即不覆藏。此岂可与系情量立得失存窠窟作解会者举耶。透脱到实证之地。向出格超宗顶[寧*頁]上领始得。既已领略。应当将护。遇上根大器。方可印受也

秉拂据位称宗师。若无本分作家手段。未免赚误。方来引他入草窠里打骨董去也。若具金刚正眼。须洒洒落落。唯以本分事接之。直饶见与佛齐。犹有佛地障在。是故从上来行棒行喝。一机一境一言一句。意在钩头。只贵独脱。勿使依草附木。所谓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若不如是。尽是弄泥团汉

方来衲子。有夙根作工夫。蓦地得入者。不遇真正宗师。返引他作露布。堕在机境中。无绳自缚半前落后。似是不是最难整理。要须识其病脉辩其落着。征其所偏坠。而发起之。俾舍执着住滞。然后示以本分正宗。使无疑惑。了然得大解脱。居大宝宅自然趁亦不去。可以洪济大法传续祖灯。堪报不报之恩也

黄龙老南禅师。昔未见石霜。会一肚皮禅。翠岩悯之劝谒慈明。只穷究玄沙语灵云未彻处。应时瓦解冰消。遂受印可。三十年只以此印。拈诸方解路瘥病。不假驴驼药。紧要处岂有如许多佛法也。大宗师为人。虽不立窠臼露布。久之学徒妄认亦成窠臼露布也。盖以无窠臼为窠臼。无露布作露布。应须及之令尽。无令守株待兔认指为月。鉴在机先。风尘草动亦照其端倪。况应酬扰扰哉。非胸次虚静。无一法当情。安能圆应无差先机照物耶。此皆那伽在定之效也

临济金刚王宝剑。德山末后句。药峤一句子。秘魔杈俱胝指。雪峰辊毬。禾山打鼓。赵州吃茶。杨岐栗棘蓬金刚圈。皆一致尔。契证得直下省力。一切祖师言教无不通达。唯在当人善自护持尔

佛智裕公。久参遍历。一言相契。从前证解并脱去。卓然超绝。遂分座训徒。传持流通此大法印。因书法语以赠

示粲禅人

赵州和尚见僧唤云。近前来。僧近前。州云。去多少省力。若荐得乃是十成完全。若作如之若何。则知见生也

唐朝古德英禅师微时。事田运槌击块。见一大块戏。以槌猛击之。应时粉碎。蓦地大悟。自此散诞为不测人。颇彰神异。有老宿拈云。山河大地。被这僧一击百杂碎。献佛不假香多。诚哉是言

示泉禅人

参问要见性悟理。直下忘情绝照。胸襟荡然如痴似兀。不校得失不争胜劣。凡有顺违悉皆截断令不相续。悠久自然到无为无事处。才毫发要无事。早是事生也。一波才动万波随。岂有了期。他时生死到来。脚忙手乱。只为不脱洒。但以此为确实。自然闹市里亦净如水。岂有己事不办耶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直这一句惊动多少人。做计较。若承当得。坐得断。透出威音王那畔。若随此语转。特地纷然。自回光返照始得。如来禅祖师禅岂有两种。未免谙含各分皂白。特地乖张。事理机锋一时坐断。是打净洁毬子。还知谛当着实处么。放下看取

示杰禅人

行脚参请。既依附知识于大丛林。陪清高雅众久矣。一旦亲缘须着落归。动是个千里远行。要须以自己力量不忘践履。直须行处不生尘。况此段事不道在。善知识边便有。居乡井时便无也。所谓暂时不在如同死人。正当在时。亦不起模画样。虽则平常。而滴水滴冻卓然绝识。成个无为无事无心事业。表里洞然无际。不与万法为侣。不与千圣同途。深根固蔕只守闲闲地。养来养去不忧不彻。但尽凡情作自己工夫。勿管外缘。勿逐名利起我见竞胜负。是故古德道。任运犹如痴兀人。他家自有通人。爱杰知庄倏来告别求警策。因书此语授之

示成修造

蒋山门下。无禅可说无道可传。虽聚半千衲子。唯以个金刚圈栗棘蓬。跳者着力跳。吞者用意吞。莫怪无滋味太崄峻。或若蓦地体得。如昼锦还乡。千人万人只仰羡得。要且觅他所从来不得。所谓人人本分事也。才生心动念承当担荷。早不本分了也。直得万机休罢千圣不携。亦犹有依倚在。快须摆拨透脱那边去始得。所以道。但有纤毫即是尘。举意便遭魔所挠。成就一切总只由他。破坏一切亦只由他。奇特殊胜缘。恒沙功德藏。无量妙庄严。超世希有事。皆所成就。悭贪憎妒情识执着。有为有漏垢染杂乱。解路名相知见妄想。皆所破坏也。唯他能转一切物。一切物不能转他。虽无形段面目。而包括十虚含凡育圣。若有取之即堕见刺。卒摸索不着

诸佛开示祖师直指唯心妙性。径截承当不起一念。透顶透底无不现成。于现成际不劳心力。任运逍遥了无取舍。乃真密印也

示杲书记

临济正宗。自马师黄檗阐大机大用。脱罗笼出窠臼。虎骤龙驰星飞电激。卷舒擒纵皆据本分。绵绵的的到兴化风穴唱愈高机愈峻。西河弄师子。霜华奋金刚王。非深入阃奥亲受印记。皆莫知端倪。徒自名邈只益戏论。大抵负冲天气宇。格外提持。不战屈人兵。杀人不贬眼。尚未仿佛其趣向。况移星换斗。转天轮回地轴耶。是故示三玄三要。四料简四主宾。金刚王宝剑。踞地师子。一喝不作一喝用。探竿影草。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许多落索多少学家抟量注解。殊不知。我王库内无如是刀。弄将出来看底。只贬得眼。须是他上流契证验认。正按旁提。须还本分种草。岂假梯媒。只如宝寿开堂。三圣推出一僧。寿便打。圣云。尔恁么为人。非独瞎却这僧眼。瞎却镇州一城人眼去在。寿掷下拄杖便归方丈。兴化见同参来便喝。僧亦喝。化又喝。僧复喝。化云。尔看这瞎汉。僧拟议。直打出法堂。侍者问。有何相触误。化云。是他也有权也有实。我将手向伊面前横两遭。却不会。似此瞎汉不打。更待何时。看他本色宗风逈然殊绝。不贵作略只钦他眼正。要扶荷正宗提持宗眼。须是透顶透底彻骨彻髓。不涉廉纤逈然独脱。然后的的相承。可以起此大法幢。然此大法炬。继他马祖百丈首山杨岐。不为忝窃尔

示韩朝议

乃佛乃祖直指此大法。于人人脚跟下洞照。如千日并出。但趣外奔逸久。不能自信有如是大威德光明。唯务作聪明立知见。向业惑中以谓出乎等夷。炫耀自得向人间世。所习古今博究广览。谓穷极底蕴。殊不知。萤火之光岂比太阳。所以古之奇杰之士颖脱之性。就近而论。如裴相国杨大年之俦。投诚放下。就宗师决择。刬去浮尘知见。大彻大悟。始能超轶。与老禅硕德抗行履践。到临合杀结角头。自解撒手克证大解脱。岂小事哉。今既明敏不减前辈。平时学业才力迈往于世路久之。虽知宗门有此段因缘。谓不出我所宗尚。殊不着意。以夙昔大缘相值。欧峰经年会聚。一闻举扬即起深信回光返照。顾人间如梦如幻。随大化变灭。乃虚妄尔。唯此千劫不坏不移易。一切圣贤根本。乃造物之渊源。印定自己。若一发明七通八达。何往不自得哉。是知宿世赤曾熏炙遇缘。而彰见于行事。岂非自性耶。然能自检点。二六时中学佛法。已是杂用心。则去却佛法。乃真净界中行履矣。但请依此一切不杂。即纯一洞然。无爱憎离取舍。不分彼我不作得失。一切法坦然。皆我家不思议处。净妙圆明受用之物尔。须令此心长时现前。不堕沉昏不生聪慧。入平等安闲寂静境界。那有恶作业缘识情干挠得此本妙光明也。只恐临境界面前都卢忘失。依前纷乱则不堪也。古之修行亦只以自所证入。时中照了截断尘劳。教活卓卓地。悠久三二十年纯熟。超出生死不为难。着力在行处。不只空高谈说之而已。古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盖定慧之力。回转业缘。正要惺惺地勇猛果决。千百生中当受用。其余古人机缘语句。不必尽要会之。但一着分明。则着着如此。千变万化岂移变得渠力用哉。内心既虚外缘亦寂。着衣吃饭本自天真。不劳雕琢。若或立胜见负我能。即祸事也。切须照管。勿作此态。由是可入。无我真实平等如如。不动不变净妙清凉。稳密田地矣。志公云。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示曾待制

禅非意想。道绝功勋。若以意想参禅。如钻冰求火掘地觅天。只益劳神。若以功勋学道。如土上加泥眼里撒沙。转见困顿。傥歇却意识息却妄想。则禅河浪止定水波澄。去却功用休却营为。则大道坦然七通八达。是故僧问石头。如何是禅。头云碌砖。僧云。如何是道。头云。木头。此岂意想功勋所能辩哉。除非直下顿领截流便透。则禅道历然。才拟作解则千里万里。要是向来世智辩聪。顿然放却消遣令尽。自然于此至实之地。自证自悟。而不留证悟之迹。翛然玄虚通达乃善

马大师尝举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乃云。诸人要识佛语心么。只尔如今语便是心。心便是佛。故云佛语心乃是宗也。此宗无门乃是法门。古人太杀老婆拖泥涉水。若一举便透。犹较些子。或穷研义理。卒摸索不着

示智祖禅德

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二祖礼拜达磨傅心。岂有他哉。箭锋相拄也。当其神契理御。非言思所测。唯知有向上宗风者证之。虽千万亿载。犹旦暮尔。是故乃佛乃祖求人初不草草。要是纯刚打就利根上智。然后提其要击其节。如胶投漆。举一明三阿辘辘地。无窠窟绝渗漏底。始可首肯。更须淘炼。到盘错交加人所不能穷诘辨别处。绰绰然游刃有余。当受用时。浸淫露手段。有超宗越格。不傍师旨独出胸襟。壁立千仞惊群敌胜。方堪付授。法既不轻道亦尊严。所谓源深流长也

从上古德。动尽平生。或三十二十年。靠个入处。期彻头彻尾去。志既有力用心坚确。是以成就得来掷地金声。大丈夫儿。攀上景仰不得不然。彼既能尔。我岂不能耶。况透脱死生穷未来际。一得永得当深固根本。根本既固。枝叶不得不郁茂。但于一切时令长在。勿使走作。湛湛澄澄吞烁群象。四大六根皆家具尔。况知见语言解会耶。一时到底放下。到至实平常大安稳处。了无纤芥可得。只恁随处轻安真无心道人也。保任此无心究竟佛亦不存。唤甚作众生菩提亦不立。唤甚作烦恼翛然永脱。应时纳祐。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纵处阛阓如山林。初无二种见。假使致之莲华座上。亦不生忻。抑之九泉之下。亦不起厌。随处建立又是赢得边事。何有于我哉。大迦叶云。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古人得旨之后。多深藏不欲人知。恐生事也。抑不得已被人捉出。亦不牢让。盖无心矣。至于垂慈示方便。亦只随家丰俭。如俱胝一指。打地唯打地。秘魔擎叉。无业莫妄想。面壁降魔。舞笏骨剉。初不拘格辙胜负。唯务要人各知归休歇。不起见刺向鬼窟里弄精魂。卓卓叮咛到脱体安隐之地。乃妙旨也。伶利汉。脚跟须点地。脊梁要硬似铁。游人间世幻视万缘。把住作主不徇人情。截断人我脱去知解。直下以见性成佛直指妙心为阶梯。及至作用应缘不落窠臼。办一片长久。守寂淡身心。于尘劳中透脱去。乃善之又善者也

示诸禅人

道本无言。法本不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才拟追捕。已蹉过也。是故祖师西来特唱此事。只贵言外体取机外荐取。自非上上根器。何能蓦尔承当得。然有志于是者。岂计程限。要须立处孤危。办得一刀两段。猛利身心放下复子靠着个似咬猪狗恶手段底。尽情将从前学解露布粘皮贴肉知见。一倒打揲。却使胸次空劳劳地。己思不露一物不为。便能彻底契证。与从上来不移易一毫发许。直得如此。更须知有向上超师作略始得。所以古者问佛向上。答非佛。又答。方便呼为佛。则见性成佛乃筌蹄尔。是中云何指东画西。直须密契自能将护。方得洒洒落落。更说甚证涅槃契生死。皆增语也。虽然只山僧恁么道。也未可取为极则。始免佛病祖病。大丈夫汉。图心要参。岂可立限剂耶。但办却深信一往向前。未有不脚踏着实地者。日新日新日日新。日损日损日日损退步到底便是也至了是亦不立此正是作工夫处

示蒋待制

襄阳郡王常侍。参沩山大圆得旨。有僧从沩山来。常侍问。山头老汉有何言句。僧云。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山竖拂子。常侍云。山中如何领解。僧云。山中商量。即色明心。附物显理。常侍云。会便会。着甚死急。汝速去。侍有书与老师。僧驰书回。沩山折见画一圆相。于中书个日字。沩山呵呵大笑云。谁知吾千里外有个知音。仰山云。也只未在。沩山云。子又作么生。仰山于地上作一圆相。书个日字。以脚抹之而去。看他得底人步骤趣向。岂守窠窟耶。个里若善观其变。则能原其心。既能原其心。则有自由分。既有自由分。则不随他去也。既不随他去。何往而不自得哉

每接士大夫。多言尘事萦绊未暇。及此待稍拨剔了。然后存心体究。此虽诚实之言。只以尘劳为务。头出头没烂骨董地。熟了只唤作尘事。更待拨却尘缘。方可趣入。其所谓终日行而未尝行。终日用而未尝用。岂是尘劳之外。别有此段大因缘耶。殊不知。大宝聚上放大宝光辉天焯地。不自省悟承当。更去外求转益辛勤。岂为至要。若具大根器。不必看古人言句公案。但只从朝起正却念静却心。凡所指呼作为一番。作为一番再更提起审详看。从何处起是个甚物作为。得如许多。当尘缘中一透。一切诸缘靡不皆是。何待拨剔。即此便可超宗越格。于三界火宅之中。便化成清净无为清凉大道场也。法华经云。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经行及坐卧。常在于其中

示张国太

即心即佛。已是八字打开。非心非佛。重向当阳点破。不寻其言。一直便透。方见古人赤心片片。若也踌蹰。则当面蹉过也

不与万法为侣底。是什么人。待尔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多少径截。何不便与么承当。更入他语句中。则永不透脱。多见学者。只言卜度下语要求合头。此岂是要透生死。要透生死除非心地开通。此个公案乃是开心地钥匙子。只要明了言外领旨。始到此无疑之地矣

昔修山主要见地藏。自陈此番来见和尚。经涉许多山川。极是辛苦。地藏指云。许多山川于汝也不恶。渠便桶底子脱去。似此岂假多言道途之间也。须保任始得

示方清老道友

老达磨来自竺干。岂尝持一物。及游梁历魏面壁少林。无人识渠。独可祖效勤立雪断臂。始略垂慈。由此印心。若谓无言。从何而入。如谓有言。向伊道甚。将知须是个人始十分领略。乃无渗漏。所以入此门来。要是根器猛利。能疾速弃舍从前知见解路。使胸次空劳劳不留毫发。洞然虚凝言思路绝。直契本源泯然无际。自得本有无得妙智。方号信及见彻。犹有无量无边莫测莫量大机大用在。傥留些能所。堕在缘尘。则卒急未便相应。是故古德劝人直下休去歇去。此段譬如快鹰快鹞捎云突日迷风透青。掀腾直截不容拟议。苟或踟蹰乃蹉过也。其为教外别行则可知矣。既有志于是。放下着觌体承当一切现成。则初祖不曾来。自己亦无得

示李嘉仲贤良

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此谛实之言也。但心真则人佛俱真。是故祖师直指人心。俾见性成佛。然此心虽人人具足。从无始来清净无染。初不取着。寂照凝然。了无能所。十成圆陀陀地。只缘不守自性妄动一念。遂起无边知见漂流诸有。脚跟下恒常佩此本光。未常霭昧。而于根尘枉受缠缚。若能蕴宿根本。从诸佛祖师直截指示处。便倒底脱却。炙脂衲袄。赤条条净裸裸。直下承当。不从外来不从内出。当下廓然明证此性。更说甚人佛心。如烘炉上着一点雪。何处更有如许多忉怛也。是故此宗不立文字语句。唯许最上乘根器。如飘风疾雷电激星飞。脱静契证。截生死根破无明壳。了无疑惑。直下顿明。二六时中转一切事缘。皆成无上妙智。岂假厌喧求静弃彼取此。一真一切真。一了一切了。总万有于此心。握权机于方外。而应物现形无法不圆。何有于我哉。要须先定自己着落。立处既硬纠紏地。自然风行草偃。所以王老师十八上便解作活计。香林四十年乃成一片。尘劳之俦为如来种。只在当人善自看风使帆。念念相续心心不住。向此长生路上行履。即与佛祖同得同体同作同证。况百里之政柄在手头安民利物即是自安。万化同此一机。千差并此一照。尽尘沙法界可以融通。何况人佛无异耶

示远猷奉议

从上径截一路。直拔超升无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此心渊奥。脱去圣凡阶级。只贵利根上智。于无明具缚窠窟中不动纤毫。直下顿契廓彻灵明。与有情无情有性无性同体。与大法相应发起作用。透古超今骑声盖色。虚而灵寂而照。无量无涯不思议大解脱。一一七穿八穴。了无回互。便识落着。所以乃佛乃祖谓之单传密付。如印印空如印印水如印印泥。万德昭然十方坐断。独证独超初无依倚。若起见作相则没交涉也。今时大有具种性之士。能始末觑破幻缘幻境。勇猛奋志向个边来。亦有久存诚探赜者。然患缺方便力。止以知见解会为明了。殊不知。全坐了但是识心。纵解到佛边。穷到修证尽头处。不出指踪在。是故古来作家宗师。不贵人作解会。唯许人舍知见。胸中不曾留毫发许。荡然如太虚空。悠久长养纯熟。此即是本地风光本来面目也。到此亘古亘今之地。脱离生死有甚难也。如裴相国庞居士样。直以信得及便得力。受用自在。尘缘幻境。岂从别处生。若脚下谛实。二六时中能转一切物。而无能相等闲。空牢牢地不生心动念。随自天真平怀常实。便是从宦游干。斡悉皆照透。承那个恩力。既识渠如下水船相似。略左右照顾。扶持将去。自然速疾与般若相应。此禅流所谓自做工夫。触处无有虚弃底时节。绵绵相续办长久不退转心。不必尽弃世间有漏有为。然后入无为无事。当知元非两般。若怀去取则打作两橛也。一切时一切处。唯以此为实在力行之当截断众流得大安乐矣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六

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

法语下

示宗觉大师

佛语心为宗。宗通说亦通。既谓之宗门。岂可支离去本逐末随言语机境作窠。窟要须径截超证透出心性玄妙胜净境界。直彻绵密稳当向上大解脱大休大歇之场。等闲虽似空豁豁地。而力用圆证不拘限量。千人万人罗笼不住。所以迦文老人久默斯要。三百余会略不明破。但随机救拔。候时节到来乃于灵山。露面皮拈出。独有金色头陀。上他钓钩。谓之教外别行。若谙此旨。则威音已前漏逗了也。点化将来虽随类化身。千般伎俩万种机缘。无不皆是个一着子。此岂单见浅闻存知解堕机括者所可测量。是故从上来。行棒行喝辊毬擎叉吃茶打鼓插锹牧牛彰境智据坐掩门唤回叱咄与掌下踏。莫不皆本此。唯本色衲子。自既了悟透彻。又复遇大宗师恶手段淘汰煆炼。到师子咬人不随药忌。直截斩豁处。方可一举便知落处。如师子入窟出窟。踞地返掷。何人可测量哉。此门不论拖泥涉水。草里辊打葛藤眼麻眯三搭不回者。唯是八面受敌。未举先知未言先契。自然水乳相合。得坐披衣养得纯熟待霜露果熟出头来。便与么用。始合祖先本因地。发行一周佛事。所以道。要穷恁么事。须是恁么人。若是恁么人。不愁恁么事

示一书记

英灵衲子。蕴卓识奇姿慷慨隳冠。视身世声名。如游尘净云谷响。以夙昔大根器。知有此段。超生出死绝圣越凡。乃三世如来所证金刚正体。历代祖师单传妙心。跂步蹴踏作香象金翅。要驰骤飞腾于亿千万类之上。截流摩霄。岂肯为鸿鹄燕雀。局促于高低胜负较目前。电光石火间瞥转利害耶。是故古之大达。不记细故不图浅近。发片志欲高超佛祖荷担一切。所不能承当之重任。普津济四生九类。拔苦与安。破障道愚昧。折无明颠狂毒箭。拈出法眼见刺。使本地风光澄霁。空劫已前面目明显。悉心竭力不惮寒暑。废寝忘[(歹*又)/食]刻意尚行。洁清三业。向三条椽下死却心猿杀却意马。直使如枯木朽株顽石头相类。蓦地穿透岂从他得哉。发大伏藏。然暗室明炬。拟艨艟于要津。证大解脱。不起一念顿成正觉。且通个入理之门。然后升普光明场。据无漏清净殊胜伟特法空之座。口海澜翻奋无碍四辩。才立一机垂一句现一胜相。普使凡圣有情无情。俱仰威光同受庥荫。尚未是绝功勋处。更转那头。千圣罗笼不住。万灵景仰无门。诸天无路捧华。魔外那能傍觑。放却知见。卸却玄妙。扬却作用。唯饥[(歹*又)/食]渴饮而已。初不知有心无心得念失念。何况更恋着从前学解谛句。奇言理性分剂名相。桎梏佛见法见。动地掀天世智辩聪。自缠自缚入海算沙。有何所靠耶。等是大丈夫。应务敌胜惊群。满自己本志愿。乃为本分大心大见大解脱无为无事真道人也

示胜首座

释迦老多子塔前分半座。已密授此印。尔后拈华是第二重公案。至于付金襕鸡足山中候弥勒。是多少节文也。达磨迢迢自西竺游梁历魏。冷坐少林。深雪之中有个断臂老子。解觑破不免漏泄分付伊。谓之单传密记。子细究之。一场败阙。自此便喧传西来旨意。世间随流将错就错。满地流行分五家七宗。递立门户提唱。就实穷之。端的成得甚么边事。是故从来达人。不吃这般茶饭。且如何却是谛当。将知六合外着得眼。早自别也。况无边香水海浮幢王刹表下视底。乃少知落着。所以道。此大丈夫事。扑迭掀豁步骤作略。唯同风契证始善弘荷。终不撒沙撒土。遂与释迦金色碧眼神光。共一坐具。等闲垂手。杀人活人。初无窠窟。只贵紧峭万苦千辛至崄至毒。下得断命手脚。然后不虚印授也。白云师翁云。神仙秘诀父子不传

示无住道人

维摩经。依无住本立一切法。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古德云。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使有住则胶固。岂得能变通耶。日月住则无昼夜。四时住则失岁功。唯其无住。乃所以流于无穷。是故住于无所住。所以转凡成圣。即无作无为无住妙用。于万有中得大解脱。既达此意见此道。唯力行不倦。乃真道人也

示元长禅人

佛语心为宗。达磨传此者矣。而马师为蛇画足。慈悲落草乃云。诸人欲识佛语心么。已是漏逗了也。更言只如今语便是佛语。此语出于自心便是佛心。若举扬正宗作如是话会。如何出得作家八十四人耶。是故从上来行正令底。视之如将恶水浇泼人。成甚模样应知这老子太杀屈曲。事不获已。然今学者尚看他底不破。只管落语言执解会。认光影做窠窟。好不性燥也。可中有个生铁铸就手里握得。顽石粉碎眼目定动。拟议不来一绰便透。更说甚佛语心。如之若何。直饶千佛万祖躬亲动地放光如云如雨。行棒行喝雷奔电激。不消个热不采等闲。凡不收圣不管。更唤甚作生死菩提涅槃烦恼。不如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此乃稍稍类他家种草也。所以地藏道。尔南方佛法浩浩地。争如我种田博饭吃十成。是以此为事彻到无事。如斩一綟丝一斩一切断。把断世界不漏丝毫。诸见不生了无渗漏。以长岁月不动不退。靠之自然成办。香林四十年方打成一片。沩山三十载牧一头水牯牛。既有此志深宜长久。乃能堪报不报之恩。是真出家大解脱衲子也

示超然居士赵判监

曹山辞。悟本问。向甚处去。云不变易处去。复征。不变异处岂有去耶。答云。去亦不变异。自非踏着实地。安能透彻如此。岂以语言机思所可测量哉。盖履践深极到无渗漏之致。然后罗笼不住。学道之士立志。外形骸一死生。混古今绝去来。要须攀上流造诣。至真谛实渊奥阃域。打办自己脱白露净。无丝毫意想堕在尘缘。直下心如枯木朽株。如大死人无些气息。心心无知念念无住。千圣出来移换不得。乃可以向枯木上生华。发大机起大用。兴慈运悲。乃无功之功。无作之作。岂落得失是非哉。才留一毫毛。则抵梧于生死界。自己未能度。安可度人。维摩大士不住金粟。住入酒肆淫坊。作大解脱佛事。庞老子补处应身。不住兜率陀。弃却珍宝。汉江织笊篱。与大宗师击扬与夺。此段从上体裁。莫不皆尔。要须滴水滴冻不拘朝野。陶冶煆炼如曹山摩诘老庞。乃可以不废悲愿。不亦宜乎。自余人间世纷纭尘坌。何足致胸次哉

贵妃乔氏求法语

当人脚跟下一段事。本来圆湛不曾动摇。威音佛前直至如今。廓彻灵明如如平等。只为起见生心分别执着。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顿休。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所以古人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多见聪明之人。以妄心了了。放此妄心不下逗到歇至不动处。不肯自承当本性。便唤作空豁豁地。却拟弃有着空。是大病。若有心弃一边。便是知解。不能彻底见性。此性非有不须弃。此性非空不须着。要当离却弃著有无。直下贴贴地。圆湛虚凝。翛然安稳。便自能信此真净妙心。饷间被世缘牵拖。便能觉得不随他去。直须长时虚闲自做工夫消遣诸妄。使有个自家省悟之处始得。古人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

示丹霞佛智裕禅师

祖师宗风。步骤阔远。逈出教乘。单提正印。灵山拈华。而饮光笑领。龙猛示圆相。而提婆中的。少林觅心。而二祖超证。卢老说偈。而大满付衣钵。人皆以为密传。鞠其端倪乃是纳败。岂道妙深极之旨止如是而已。要须如天之高地之厚海之渊虚空之广。尚未仿佛。信过量大解脱人。回天转地。吸海枯竭。喝散虚空。奋大机显大用。于无边香水海浮幢刹外。斩魔外见网。摧佛祖化权。揭示不可示。拈提不可提之奥。尚未为的。则雪峰鳌山得道。云岩始终不知有。乃戏论尔。应须生铁铸就心肝。杀人不眨眼手段。乃可略露风规。贵慧命流于无穷。差可人意耳

示杨无咎居士

佛祖出兴于世。以大悲愿力。起无缘慈。唯务引接。利智上根具大器量。堪委任大解脱上上胜妙玄机。作人所不能为。超群绝众。可以弹指证无生。可以立地越果海。眼观东西意在南北。如快鹰俊鹞[憂-(心/ㄆ)+戈][憂-(心/ㄆ)+戈]腾空。迷风曜日捎玉兔拂金鸡。英灵掀豁乃拈当头末上一着子。似电闪星飞不容拟议。待伊全体脱去。罗笼直下不费一毫指点。遂乃披襟透顶透底领略即两手分付。是故体裁步骤。如狞龙之得水。似猛虎之靠山。云突突风飐飐。倾人肝胆耀人心目。方可谓之本家种草。所以维摩大士大集会。魔王现首楞严定。魔界行不污菩萨之俦。与夫文殊普贤金色头陀之类。皆离伦拔萃。而一旦举华密传。岂常事哉。以至达磨西来。神光瞥地自尔。多没量大人特达精通。只向动用瞬扬语默舒卷纵擒与夺显发底事。长时已思不露等闲兀兀地。若百不知百不会底人。及乎挨拶着。便见惊群动众。虽然鞠共至趣。初无如许多事。唯直下明妙一切无心而已。苟能弃去学解执着。放教闲闲地。圣谛亦不为。自然契合从上来纲宗。便可入此选佛场中。转度未度转化未化。得不是再来人间世不依倚一物无为绝学真正出格大道人耶。诏使观察杨公无咎。高识远见博学多能。而于祖道尤深造诣。智鉴机警。未举先知。未言先透。在都下日。获参陪。兹沿帝命使宣抚司。再会锦官。特辱道照临。还索葛藤。因出此纳败缺云

示成都府雷公悦居士

如今照了本心圆融无际。色声诸尘那可作对。逈逈独脱虚净明妙。要须彻底提持勿令浮浅。直下高而无上。广不可极。净裸裸圆垛垛。无漏无为。千圣依之作根本。万有由之建立。应须斗顿回光自照令绝形段。分明圆证万变千化无改无移。谁之金刚王。谓之透法身。饷间行住坐卧无不透彻。物物头头靡有间隔。唤作干白露净单明自心。不可只么守之。守住便落窠窟。却须猛割猛断十分弃舍转舍转明转远转近。抵死打叠令。断却命去。始是绝气息人。方解向上行履。若论向上行履。唯己自知。知亦不立。释迦弥勒文殊普贤德山临济。不敢正眼觑着。岂不是奇特士。一棒上一喝下。一句一言。若细若粗。若色若香。一时穿透。方称无心境界。养得如婴儿相似纯和冲淡。虽在尘劳中。尘劳不染。虽居净妙处。净妙收他不住。随性任缘饥[(歹*又)/食]渴饮。善尚不起念。恶岂可复为。所以道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唯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更不容拟议。直下桶底子脱。入此大圆寂照胜妙解脱门。一了一切了。只守闲闲地。初不分彼我胜负。才有毫芒见刺。即痛刬之。放教八达七通自由自在。长养绵密。千圣亦觑不见。自己尚似冤家。只求得远离不隈傍。翛然澄净。虚而灵寂而照。勇猛断割彻底。无纤毫挠胸次。王老师谓之作活计。赵州除粥饭二时是杂用心。悠久践履使纯熟。乃合从上来无心体道。密密作用。自见工夫到下梢结角头。自然如悬崖撒手。岂不快哉

与耿龙学书

妙喜示来教见。矻矻于此。意况甚浓。真不忘悲愿也。而以宗正眼。照破义路情解。透见肝胆。何明眼如此。正宗久寂寥。后昆习窠臼守箕裘转相钝致。举世莫觉其非。大家随语生解。祖道或几乎息矣。不有超卓颖悟之士。何以规正哉。此真正念乃真外护也。时节扰扰山居领众。亦未可保全。尚未有可乘之便为转身之计尔。杲佛日。一夏遣参徒踏逐山后古云门高顶。欲诛茅隐遁。其志甚可尚。今令谦去。山叟为书数语及疏头。亦与辍长财成之。可取一观也。渠欲奉锄。正在高裁也… Read the rest

三宜盂禪師語錄 (11卷)第 6 卷

嘉興大藏經 第27冊
No.B189
【明 明盂說 淨範等編】

下一卷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六

住雲門顯聖寺門人淨範編

山陰嗣法弟子祁淨超較訂

普說

萬壽禪院普說這著子如節度使符到手便行擿拂子云莫妄想良久云便恁麼去已是不著便何況擠擠匝匝討甚麼碗古人入艸求人錘拂之下誠恐渠承當不性躁若是皮下有血眼中有筋底漢捺著便動撥著便轉那討甚麼膿膿滴滴不乾不淨長篇短偈雜污心田山僧也曾被些真言咒語狐媚過來今日可謂浪子憐客病夫知醫不惜為你披析一上眾兄弟你離鄉別井辭親割愛走叢林參知識甚麼是你究竟事聽經聽論通性通相當得究竟事麼問禪問道學偈學頌當得究竟事麼不知三藏十二部都是紙墨文字且道裏邊說些甚麼道理他不過指你本有之性生佛平等教你盡卻今時別無他事你卻自己不了將來築在肚裏增長我見豎無明幢何曾依他行得些子縱有一二聰明人也解棄講入禪又秖認得箇驢前馬後邊事問他如何是你主人公或豎一指喝一喝退身三步拂袖便行噓一聲作女人拜除此昭昭靈靈能豎能喝的便茫然無主正如洞祖云苦哉苦哉今時人例皆如此秖認得驢前馬後底將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謂也賓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遂說偈曰嗟見今時學道流千千萬萬認門頭卻似入京朝帝主才到潼關即便休正切時輩參禪之病又有一種打入骨董袋學相似語者問他青州布衫他道脫不下問他狗子為甚麼無佛性他道若論佛性非但狗子又指燈籠問渠他道杭州買來底又問露柱作麼生道他說是桐油灰布底又問我手何似佛手曰月下弄琵琶我腳何似驢腳曰穿靴水上立人人有箇生緣上座生緣在甚麼處曰某甲是秀州人倚墻傍壁弱羽循支語不離窠臼安能出蓋纏情識依通落在蘊魔界中又有道祖師西來意極是徑捷天晴日頭出雨落地下溼大盡三十日小盡二十九如何是道墻外底如何是佛殿裏底這喚作平實禪不用心思意想隨口畣出何其成現山僧道箇未在他便作色道和尚秖如墻外底與殿裏底是趙州語為甚也道不是山僧道你怎麼帶累趙州入地獄他卻又懡[怡-台+羅]而去是以山僧每每拈提聱訛公案也秖為今時師僧家或墮在儱侗或落在平實或墮在穿鑿或坐在死水饒你苦口相勸一總付之不聞堂頭老漢連他自也分疏不下況能為人彼此顢頇秖恁麼流傳將去胡種絕矣後生晚進無所適從可悲可痛茲有箇香嚴李居士前有書來見教又親來坐談竟日總是近來諸方弊病山僧矢口信意說些話正是居士疑處故要山僧拈出病根布施大眾山僧曾見大慧錄謙禪人為秦國夫人計氏請普說并要說些禪病大慧曰禪有甚麼病可說禪又不曾患頭疼腳痛又不曾患耳聾眼瞎山僧道誠然誠然若如古來大老真參實究必至大悟命根不斷必不肯歇手者有甚麼病加得他上其或師家失於鍛煉學人不務實參失鍛則容情不實則認識此其所以無病生病也山僧記得古人有箇譬喻正切時症昔日王荊公新法病民有一宰官借疾上疏曰臣本無宿疾適遇庸醫妄授藥劑始也肢節之傷竟為心腹之患且將有性命之憂云云大眾你們用功未猛話頭不清昏妄為祟此病尚在肢節若向古人相似門頭配合領略某句如何某節若何實無契證用些情識擬度將去病已入心腹矣遇境逢緣飄流無主一場熱病便手忙腳亂臨命終時原與流俗人無二此卻正是性命之憂了也更遇箇瞎漢自眼不明好為人師便將箇鶻臭布衫浪打冬瓜印子不知害卻多少好人蓋因今之開法者惟圖門庭熱鬧不念法道陵夷學人中或望族或富姓或詩文有聲或人才可觀一進門便下鉤餌款以上賓沃以優禮寵之要位置之明窗或以詩偈獎譽或以法語贊揚多方推轂百計周旋學人所懼者入室辨驗所安者偈頌著語便教渠長篇累牘寫將來便道老僧也秖到得這裏或曰汝已有省去不遠矣或曰汝已悟心法尚未明或曰汝須久住莫離方得入吾堂奧苦哉屈哉上古何曾有此等事大慧云佛法不是日逐長進底又曰我宗無語句亦無實法與人若以實法黏綴人土也消他不得若是箇人風規愈峻法愛愈深鉗錘愈辣親附愈眾大慧室中不假辭色學者親如父母可見彼時師資皆人傑也不特此也如葉縣省撒灰潑水浮山遠只是不肯舍去後復百般擯罰愈見貌恭色和遂云葉縣這裏有箇古佛你看善煆人的知識何曾款曲學人具眼的衲僧何曾要人款曲又如黃檗云將先師禪板拂子來臨濟云侍者將火來授受之際如此光明烜赫道法所以至今不泯你看古人幾曾有輕付授的事又幾曾有要付授的衲子至於師家還有箇鍛煉人靈丹湛堂所謂今時諸方多是無此藥頭者此也試看洪覺範拈靈雲見桃因緣云溈山老子無大人相便曰從緣入者永無退失獨喜玄沙曰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未徹在猶較些子客問覺範未徹之處安在作偈曰靈雲一見不再見紅白枝枝不著華叵耐釣魚船上客卻來平地摝魚蝦初時覺範參侍真淨一日客問淨曰洪上人參禪如何淨曰也有到處也有不到處洪公殊不自安即詣真淨求決所疑淨乃舉風穴頌曰五白貓兒爪距獰養來堂上絕蟲行分明上樹安身法切忌遺言許外甥且作麼生是安身法洪公便喝淨曰這一喝也有到處也有不到處忽於言下有省一日因違禪規刪去寓杭之淨慈以頌發明風穴意寄呈真淨曰五白貓兒無縫罅等閒拋出令人怕翻身跳躑百千般冷地看他成話霸如今也解弄些些從渠歡喜從渠罵卻笑樹頭老舅翁只能上樹不能下大眾靈雲以偈呈悟溈山證據他為甚麼覺範愛玄沙語而抑溈山覺範在真淨門下豈非一箇英傑真淨酬客當播揚其美卻為甚說箇有到不到覺範於此有省且道省箇甚麼試參取看有者道萬壽老漢不識好惡古人一期抬捺怎麼將來作實法會山僧道說得有理為甚麼山僧此間鉗錘緊些你卻撩起便行見他家有商量處肯道你箇好字你便被他羅籠下古人底既不是實法他底說話便認作實法你道可笑不可笑設使你果有悟門我這裏正要整頓你一上實法也與三十棒不是實法也與三十棒且看你作麼生山僧今日手攀劍樹身坐刀山作箇語話謗大般若將古人公案不合向諸昆仲華擘至此也只是為眾竭力禍出斯門秖要大家曉得我此法門不是等閒這裏少覺用情便見七華八裂近來聞見比比皆然引得那一隊不務實底漢子將付受一事類同兒戲不管生死了不了大法明不明學轉語作偈頌弄得一張口滑似油尖似鑽打聽得某日堂頭上堂便於打坐時經行裏打點問頭我如此問將去待他荅我我卻又如此再問上去直要問得他口啞方才是人天眾前得勝可憐生古人為生死不明不惜身命千山萬水請為決擇懷著疑團出眾申問誠望向一言半句下了脫生死那裏似如今懷了一腔生滅心造泥犁業者乎古人縱使偶有抑揚也不過是到家人干木隨身逢場作戲一一從不思議中流出豈似今人打點作意來的又有[霝/刀]利禪和或古詩或自造約成六句分為三聯首二句謂之釣話待座上荅完便念第二聯謂之轉身句座上又荅了再念第三聯謂之結案句下邊還有箇尾聲道恁麼則禮拜和尚去也或云大眾證明或顧左右云還是者老漢或云大眾蒙恩去也如此之類不能盡述座上漢也隨他念上兩句刻在語錄中成一篇問荅若拆開原是二首詩問者荅者各不相干可笑可笑前者陞座有僧出問曰澂潭無影像霜月不留光如何是腦後一椎山僧曰你問我腦後一椎山僧不荅你大眾笑山僧去在僧云錯山僧道恁麼則大眾笑上座去在僧又云錯錯山僧今日將此話與諸人一解說看此僧問澂潭無影像霜月不留光是箇清淨境後邊帶著箇腦後一椎與上兩句全不相干他只看你怎麼荅他下邊打點箇字等著若向上兩句荅他自然是錯了如在腦後一椎上荅他也是錯了山僧秖就他語上道將去此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他初下箇錯字這也罷了山僧道恁麼則大眾笑上座去在卻怎麼連下兩錯此卻放在那裏若是箇漢待山僧道大眾笑上座去在何不道箇某甲罪過豈不據款結案為甚麼連錯錯將去就使你千錯萬錯將秀州城銕通來鑄成箇錯字且道山僧還肯點頭麼又一僧問云太陽普照諸暗皆明正令全提群邪斂跡還是神通玅用還是法爾如然山僧道謝鬍子喫辣麵一頭喫一頭扇你道是神通玅用法爾如然他原打點著三聯六句山僧荅他就帶著一問他卻第二聯用不著了便懡[怡-台+羅]而退又一僧出眾便喝山僧豎兩指云兩重公案他道老漢放憨作麼及至山僧法語說竟又出眾曰和尚三重公案了大眾彼時山僧豎兩指已是落七落八若是法語說竟十百千萬了也若果然善別來鋒待山僧豎指恁麼道時卻反問我如何是一重公案待山僧一喝彼時道箇三重公案了豈不美哉如何說法已竟作恁麼語話山僧秖輕輕道箇貧兒思舊債已有三十棒在裏許矣又前日山僧為眾入室指香爐問僧云此是香爐不得道道過了也不得道香爐試道看此僧拈香盒便走山僧云我問你香爐你為何拈香盒去僧以盒置原處云恁麼則還和尚也山僧打云這漢瞌睡猶未醒在有者道當時和尚問香爐便與他掀翻香几有者道把香爐覆卻有者道拈一瓣香爇向爐中道是出此僧一頭地可不慚皇殺人不見玄沙道用處不換機你既不善來風只管東卜西卜就是盡你力用山僧還肯點頭麼蓋為語不知偏正為人則禍生山僧今日不妨因邪打正不惜口業為你註釋一上昔閩王送荔枝與玄沙沙拈起示眾曰這箇荔枝得恁麼紅那箇荔枝得恁麼赤諸人作麼生會若道一色猶是儱侗若道眾色又落斷嘗諸人作麼生時有箇彥瑫上座曰只是和尚自生分別沙曰這儱侗愚癡有甚麼交涉又有箇沖機曰都來只是一色沙曰總與麼儱侗有甚了時乃回顧問皎然汝作麼生道曰不可不識荔枝沙曰只是荔枝又曰汝諸人如許多時在我這裏總與麼說話不辨緇素不識吉凶我比來向汝道用處不換機因甚麼只管對話有甚麼交涉大眾看他拈荔枝問你就上邊轉箇機用道一色眾色便手忙腳亂去也久參宿學且尚如此況其他乎所以先聖憫汝顛倒馳逐使汝死卻偷心然後蓋天蓋地一從自己胸中流出開口動舌自然識些好惡秖如山僧問云此是香爐不得道道過了也不得道香爐試道看你卻問我和尚不是問某甲香爐麼我道是你便道和尚還識香爐麼彼時下得此一語縱使山僧有棒也打不下來山僧拈香爐正要與荔枝相見你卻亂做亂道有甚交涉大眾你莫見山僧恁麼說便去暗地揣度當時應該如此如彼打點問荅鬥湊話頭仍舊打入近時野狐隊裏殊不知胸中流出一一天真水到渠成風來紋現幾曾是你安排得來布置得就的事縱使學得來時徒增口業於道愈遠又有道山僧不許集詩句問話背地裏作惱道古人問荅亦有成聯句子諸兄弟誠然有之但古人與你不同他卻臨機隨事信口道來俱是主賓回互函蓋相承不似今時沒有殺合不見大慧至奉聖初和尚處出問承師有言金蓮從地湧寶蓋自天垂為是神通玅用法爾如然初曰金蓮從地湧寶蓋自天垂大慧曰鸞鳳不棲荊棘樹燕雛猶戀舊時窠初曰三年不相見便有許多般大慧曰秖如適來這僧道昔日世尊今朝和尚又作麼生初便喝大慧曰這一喝未有主在初回頭取拄杖稍遲大慧曰掣電之機徒勞佇思拍手一下歸眾大眾你看他成聯句子卻不是預先鬥湊的設若大慧先有這句存乎胸中與奉聖荅處無干亂道將來成箇甚麼這箇所在問者荅者原非艸艸一句不來則千里萬里去也所以嵒頭道但明取綱宗本無實法向上覷即疾若向意根下尋卒摸索不著又曰此是向上活計秖露目前些子如同電拂如擊石火截斷兩頭靈然自若道向上有法有事真熱碗鳴聲塗糊汝繫罩汝古人喚作繫驢橛又曰夫大統綱宗中事須識句若不識句難作話會甚麼是句百不思時喚作正句亦云居頂亦云得住亦云歷歷亦云惺惺亦云的的亦云佛未生時亦云得地亦云與麼時將與麼時等破一切是非才與麼便不與麼便轉轆轆地若也看不過才被刺著眼[目*荅]眵地恰似殺不死底羊若是箇本色底撥著便上咬人火急卻似刺蝟子未觸著時自弄毛羽可憐生才有人撥著便瞋斗吼地有甚麼近處又曰但放卻自然露臝臝地才有所重便成窠臼古人喚作貼體衣病最難治又曰若是有筋骨底諸處行腳也須帶眼始得莫被人謾不見道依法生解猶落魔界夫唱教須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得出來與人為榜樣此等語並載巖頭錄中汝等看語錄只愛相似語山僧獨喜齧不破鑽不入打不透無意味語汝等愛看尖新句山僧最愛德山惡口惡罵句大慧所謂第一慈悲法施也若是識羞恥底打一反觀自然面熱耳紅不敢自欺今時人若不到古德絕後再甦不識古人末後一句守著箇死貓頭見識跳幾跳蝦蟆言句以當生平直是無慚愧自欺漢堪作甚麼試看大慧在圜悟薰風語下豁然前後際斷動相不生圜悟察其坐在清淨處死了不得活謂曰不疑言句是為大病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甦欺君不得又令參有句無句話纔開口便曰不是大慧念念不忘於心陪客飯時把箸在手都忘下口後悟舉五祖相隨來也等語當下釋然悟舉淆訛因緣酬對無滯此豈不是一箇參禪的樣子又高峰見反復元來這漢之語已打破拖死屍之疑自謂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物我俱忘如鏡照鏡及雪巖詰以無夢無想時主在何處便去不得雪巖囑以饑來喫飯困來打眠纔睡覺來抖擻精神看我這一覺主人公畢竟在甚麼處如是經於五載因旁僧推墮枕子廓然大徹如在網羅中跳出如泗洲見大聖遠客歸故鄉此又是一箇參禪的樣子再看雪峰與巖頭至澧州鼇山阻雪頭每日秖是打睡峰但坐禪一日喚曰師兄師兄且起來頭曰作甚麼峰曰今生不著便共文邃箇漢行腳到處被他帶累今日到此又秖管打睡頭喝曰噇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裏土地他時後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峰自點胸曰我這裏未穩不敢自謾頭曰我將謂你他日向孤峰頂上盤結艸菴播揚大教猶作這箇語話峰曰我實未穩在頭曰你若實如此據你見處一一通來是處與你證明不是處與你鏟卻峰曰我初到鹽官上堂舉色空義得箇入處頭曰此去三十年切忌舉著又曰見洞山過水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頭曰若與麼自救也未徹在又曰後問德山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德山打一棒曰道甚麼我當時如桶底脫相似頭喝曰你不聞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峰曰他後如何即是頭曰他後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方始蓋天蓋地去峰於言下大悟便作禮起連聲叫曰師兄今日始是鼇山成道住後有兩僧來峰以手托菴門放身出曰是甚麼僧亦曰是甚麼峰低頭歸菴僧辭去峰問甚麼處去曰湖南峰曰我有箇同行住巖頭附汝一書去書曰某書上師兄某一自鼇山成道後迄至於今飽不饑同參某書上僧到巖頭問甚麼處來僧曰雪峰來有書達和尚頭接了乃問僧曰別有何言句僧舉前話頭曰他道甚麼曰他無語但低頭歸菴頭曰噫我當初悔不向伊道末後句若向伊道天下人不奈雪老何僧至夏末請益前話頭曰何不早問曰未敢容易頭曰雪峰雖與我同條生不與我同條死要識末後句秖這是後有僧問招慶慶云彼此皆知何故我若東勝神洲道一句西瞿耶尼洲也知天上道一句人間也知心心相知眼眼相照雪竇頌曰末後句為君說明暗雙雙底時節同條生也共相知不同條死還殊絕還殊絕黃頭碧眼須甄別南北東西歸去來夜深同看千巖雪山僧不惜狗尾續貂亦有一頌曰去年桃李今年節打著心頭臉兒熱幅巾攜手步芳叢飄飄柳絮梨華雪沒奈何為君重解丁香結又德山一日飯遲德山擎缽上法堂雪峰曬飯巾次見乃曰鐘未鳴鼓未響托缽向甚麼處去山便歸方丈峰舉似巖頭頭曰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在山聞令侍者喚頭去問汝不肯老僧那頭密啟其意山乃休明日上堂果與尋常不同頭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他後天下人沒奈伊何雖然也秖得三年活山果三年後示寂大慧杲頌云一撾塗毒聞皆喪身在其中總不知八十翁翁入場屋真誠不是小兒戲天童覺頌曰末後句會也無德山父子太含糊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人前唱鷓鴣好箇太含糊只是無人領得若也領去始知恩大難酬山僧亦有一頌云榴花紅似火芙蕖飄暗香夜來風雨後零落滿池塘三年活甚參商令人錯憶脩文郎總來二大老一箇在高高峰頂立一箇在深深海底行一箇山上行船一箇巖前走馬直得華飛錦上月上林梢然雖如是禾黍不陽豔競栽桃李春反令力耕者半作賣華人又清素侍者久依慈明老寓湖湘鹿苑人莫之知偶從悅禪師與之鄰居同食蜜漬荔枝素曰自先師亡後不食此久矣悅曰先師為誰素曰慈明某忝執侍十三年悅乃疑駭曰十三年堪忍執事之役非得其道而何遂稍稍親之素問子所見何人悅曰洞山文曰文見何人悅曰黃龍南素曰南匾頭見先師不久法道大振如此悅益疑駭遂袖香詣素作禮素避曰吾以福薄先師授記不許為人悅益恭素乃曰憐子之誠違先師之記平生所得試語我看悅具通所見素曰可以入佛不能入魔悅曰何謂也素曰豈不見古人道末後一句始到牢關如是半載素方印可仍戒之曰文示子者皆正知見然子離師太早不能盡其妙吾雖為子點破使子得大自在他日切弗嗣我後出世如素所戒仍嗣真淨悅禪師又將箇末後句網得張無盡解道鼓寂鐘沈托缽回巖頭一拶語如雷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記來無盡後語覺範曰可惜真淨不知此事予欲為點破方敘末後句未卒此老大怒曰此吐血禿丁脫空妄語不得信之既見其盛怒更不欲敘之覺範笑曰居士秖知龍安口授末後句真藥見前不能辨也張大驚起執範手曰老師真有此意耶覺範曰疑則別參張急請真淨像展拜懺悔諸兄弟你看得的人到這裏尚過去不得你莫開大口道我會禪會道蓋為你所遇庸醫以致病根日深日厚山僧今日不妨為你發藥去將些砒霜巴豆麻黃朴硝縱你不肯喫我也管你不得灌將下去直得八萬四千毛竅通身換過三百六十骨節一一改變扭轉孃生鼻孔揭卻頂門一蓋大死後醒將轉來然後始開著眼便見世界作黃金色白銀色琉璃色瑪瑙色將須彌山四海水納在毛孔裏自身走入蟭螟蟲眉睫間去三藏十二部拋向東洋大海裏去釋迦老子口掛東壁歷代祖師鎖卻咽喉其逆行也婬房酒肆天人莫測其順行也身雲法雨樂利有情卓拄杖云此卻是你自家底不從外來忽起身云既不從外來你一隊拾涕唾漢還在此聽些甚麼以拄杖趕散歸方丈。

問荅機緣

垂問云迻山門來佛殿裏即不問聖僧前一句試道看黃鶴峰前親切句鳥啼花落分付阿誰山前山後隨君玩賞前村土地與你道甚麼來。

垂問云霜風遍寰宇含元殿裏作麼生紅樹滿千山白鷺點滄波時如何動著即頭角生如何免得無過。

垂問云老鼠咬破雲門胡餅露柱鐙籠連聲叫屈五臺山上石梁橋麒麟閣下馬臺石是何宗旨良久代云摩訶般若波羅蜜復云洗腳上床眠。

垂問云不學佛祖行徑方堪荷負鐘樓佛殿請下一語除卻露柱燈籠還有出身句也無虛空銷殞那裏是你立地處。

垂問云父母未生前萬丈髑髏圜須彌山倒卓家家化楮錢向者裏通箇消息看眾無語師代云三餐一覺睡何必問神僊。

垂問云鐘聲披我七條鼓聲撞破秀州城聲前一句作麼生道眾下語不契師代云某甲只道得聲後底。

垂問云有問有荅即且置無問無荅事如何眾下語不契師云你問來一僧理前問師擿下拄杖而退。

僧問千里聞風特來親近如何指示師云請作揖進云即此便是別更有師云你適纔見箇甚麼僧禮拜云謝師指示。

普請次師擎起數珠翹一足云向這裏道得一語免汝等出坡一僧云放下著師云什麼所在又僧豎拳師云亂道出坡去。

一僧辭曰某甲出山去和尚有甚佛法說否師云腳下艸鞋繫緊些僧云恁麼則得路便行去也師云看前頭路滑。

僧問取不得舍不得是箇甚麼師云你怎麼打碎常住碗一箇不賠錢僧無語師便打。

僧問如何是生死透脫處師云翠竹黃華有甚麼孤負汝僧無語師便打。

僧問和尚還許商量麼師豎拳云商量看僧擬議師打出僧復入云看破了也師云那裏是看破處僧亦豎拳師云拄杖為題試一頌看僧擬議師云弄虛頭漢亦打。

居士問儒家道智者見之謂之智仁者見之謂之仁未審和尚見之如何師云居士今日從那裏來士云無立地處師云畢竟居士向那裏安身士沈思久之師云學來底且坐士又曰如何是聖人心師云九月菊華黃士云弟子未到秋底田地師笑云又在秋邊著腳士作禮而去。

一僧入室云求和尚解制師曰金鍼入眼事如何僧無語師打出。

一僧云趙州狗子被某甲打死了也師云趙州道我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是甚麼意僧擬議師云打死狗子還我骨頭來僧無語師打出。

晚參次僧禮拜云求和尚開示師云迻鐙臺過來僧迻過師便喝。

僧問某甲一向參底是死句不得活句如何是活句師云我右邊耳聾你過左邊來僧過左邊立擬問師便起身云你敺死人。

僧問聖僧前著一分是何宗旨師云此話那裏來底僧云貼在穿堂裏師便掌云是這宗旨。

居士問吾道一以貫之且道一從何來師即席拈豆示云東關糴來二兩九錢一石士罔措師云我不負汝。

居士問竹篦子公案意旨何如師云雪化見尸。

居士問青州布衫意旨如何師翹一足示之。

僧問二親俱喪時如何師云好箇消息進云還假保任否師云一翳在眼空華亂墜。

僧問最初工夫從何得入師以手畫地云從者裏入進云入後如何功行師云一翳在眼空華亂墜進云畢竟遇何境界方可休息師豎拳云會得者箇方可休息進云正恁麼時有何受用師云會得受用不會則不受用僧乃拜云幾番誤入煙霞內今日雲披不昧天師笑云閒言語。

僧問洞山云吾嘗於此切意旨如何師云老僧二十年亦曾疑著今日被你一問直得口啞。

僧問逼塞虛空如何轉步師云我對你說你不可與人說僧擬議師云妄想作麼僧云把斷關津還許通箇消息麼師云如何是把斷關津僧無語師云者消息也不少。

僧問念佛是誰師云城東南進云和尚將第二門頭示學人看師云瞎漢僧禮拜。

僧問萬法歸一畢竟一歸何處師云我清早割菜晚上抬水那有閒氣力與你們纏僧無語師云菩提薩婆訶僧禮拜。

垂問云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速道速道僧云老漢伎倆不忘師云艸賊大敗僧云勘破了也。

垂問云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道將一句來僧云和尚未入室已前早已三十棒了也師云者棒教誰喫僧云不得連累學人師云蒼天蒼天。

問僧云鐙籠沿壁上天台明甚麼邊事僧擬議師震威一喝。

問僧云懷州牛喫禾為甚麼益州馬腹脹僧云香爐兩箇耳師云未在更道僧擬進語師云者箇所在許你打妄想那便趁出。

問僧云你做甚麼功夫僧云參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云你為甚麼進廚下去偷蘿蔔喫僧罔措師一喝。

問僧云你做甚麼僧云參主人公師打噴嚏一下僧罔措師云誰在那裏說我了僧禮拜師顧左右云老僧入地獄有分。

問僧云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僧云併卻咽喉師起身頓足云者裏一箇老鼠僧佇思云一歸何處是某甲明白底師云青州布衫試道看僧云只知一歸何處他總不知師云怪道一箇老鼠沒奈他何僧無語師直打出。

問僧云孤山牛鹿在你肚裏展手云還我馬來僧云看本來面目師云你不要說謊僧無語師打云是箇木頭僧作禮師云今日捉敗你老賊。

僧問某甲參萬法歸一不明求和尚開示師顧侍者云者箇袖口你與我縫縫僧罔措師便喝。

僧問如何是法身句師噴嚏一下進云如何是透法身句師云禮拜著進云勘破了也師云也須記取還我北斗裏藏身來。

問僧云還委悉得麼僧云香煙與和尚道甚麼師云朝打三千暮打八百東家杓柄長西家杓柄短還有話會也無僧擬議師便打。

一僧禮拜起師云錯僧一喝師以杖作呈勢云此令合上座行僧以坐具打圜相師搊住云何不道將一句來僧云恐成狼藉師連打云一箇紙老虎。

問僧云道箇如如早已變了如何免得無過僧云動即不動師申手云我與你打箇拳僧擬議師便打。

一僧才入師轉身背立僧亦背立師直趁出。

僧禮拜起師以鞋覆桌上云是何意旨僧一喝師云是何意旨你便喝直棒出。

師閱語錄次指錄中有施主婦人入院行眾僧隨年錢僧曰聖僧前著一分婦人曰聖僧年多少僧無對師問侍者云合下得甚麼語方好者云待某甲悟後自然有語師曰你問我者舉前話師曰和盤下將來僧入室師云萬里無雲青天也須喫棒且道過在甚麼處僧云正要問和尚師便打出至明日復進云和尚昨日問著某甲疑處師云昨日道甚麼僧云萬里無雲青天也須喫棒師轉面云話也不會舉出去。

問僧云盡大地是黃金為甚麼東鄰西舍一貧如洗僧呈坐具師便打。

問僧云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為甚麼皋亭山與南高峰各各不相知彼彼不相見僧擬議師便打。

問僧云一人在昭化寺一人在宗會菴不得道相見了也試道看僧云人天善知識作者箇去就師云問你相見說甚麼去就僧禮拜師便打。

師問云除卻抽釘拔楔外還有甚麼事也無眾下語皆不契宣侍者云蒼天中更添冤苦師喚宣侍者至云是你下底語麼侍云是師拈竹篦云錯下轉語該打三十侍云蒼天蒼天師打一竹篦云蒼天中更添冤苦復代云枷上更著杻。

儀侍者云某甲看忘卻用心時是箇甚麼兩年無所契入乞師指示師云堂裏開靜也未侍云未師展兩手云忘卻用心時。

垂問云盡大地是自己北俱盧事作麼生未跨船舷早已三十棒且道節拍在甚麼處有問有畣盡是鬼家活計未開口已前試道看。

垂問云古德曰遇著道伴交肩過一生參學事畢且道節湊在甚麼處眾無語師代云霜天月冷數痕雁萬里關山愁殺人。

師入堂一僧云昨日有箇僧到方丈裏未開口和尚便打還是賞伊罰伊師豎拳云會麼僧擬議師便打云雲門這裏賞罰分明。

垂問云拄杖子吞卻乾坤了也特舍兒擔枷過狀眾下語皆不契一僧入室云昨日和尚垂底語某甲畣不得請師代一語師云你問來僧理前話師云可惜釋迦老喪卻窮性命僧作禮而出。

一日普請挑柴次師問曰大眾挑柴且道聖僧作麼生畣者不甚愜意師代曰幸不登金榜悠然林下人又曰明日再擔一轉又曰如今老大無筋力獨倚衡門數雁行晚坐次又問曰午上挑柴為甚麼佛牙塔震動眾畣不契師代曰東勝神洲西牛貨洲。

師過天華請上堂西堂出眾師云龍生龍子鳳養鳳兒堂云忙作甚麼師云話頭安在堂便喝師云忙作甚麼。

僧問法雷震處聲傳谷惹得雲來遶座行未審還有為人句子也無師云此去紹興二十里進云恁麼則任運東西去也師云一聽上座卜度。

僧問不是楊岐三腳驢亦非溈山水牯牛得得請師親指出免勞平地起戈矛師云斷索繫銕牛進云夜來風色緊滿地是嚴霜師云可憐生進云長劍逼人寒佛祖無藏處師云也須惜取眉毛好。

僧問父母未生前與即今面目是同是別師云同則春華紅滿路別則秋葉舞長空進云為甚麼頭上安頭師展兩手云是誰之過與。

先和尚諱日僧問昔年此日驚天動地今夜此日動地驚天意旨如何師云雪壓梅華靠粉牆進云老和尚即今在甚麼處師云山僧在雲棲見憨大師面如傳粉脣似丹砂進云是何面目師云我道你不識進云老人末後句何不布施大眾師云盡道了也只是你不會。

師至弁山僧問雲門發燄弁嶺飛光正恁麼時未審和尚如何酬唱師云松宜近竹種華應傍柳栽。

僧問陰陽未判難以得名朕兆已形當分五位請問如何是正中偏師云提鐙夜入百華園進云如何是偏中正師云疏星殘月蘆華涇進云如何是正中來師云虛空特地笑顏開進云如何是兼中至師云鳥蹋華枝啼不住進云如何是兼中到師云鬧市叢中識天子。

僧問如何是事事無礙師云青山掩映斜陽外進云如何是法法無差師云寒崖古木亂啼鴉進云秖如事事無礙底人還超得一切否師云上座恁麼問未領話在僧指淨缾云還超得這箇麼師云這箇是甚麼僧便喝師云蓋覆得好僧禮拜云作家宗師。

僧問今日比丘追薦先亡未審先亡超登何處師云雨過君山一點青。

僧問陵鑠諸方氣吞佛祖以此為極還有向上事也無師云達磨祖師在你鼻尖上還見麼進云橫開盡在枝頭上無有風流別樣奇師云教你吞吐不下。

僧問二十年前左遮右掩時如何師云謾上座一點不得進云二十年後通身顯露又作麼生師云蒼天蒼天進云忽有箇漢總不恁麼來時如何與他相見師云三十棒自領出去進云坐斷十方猶點額密迻一步看飛龍師云切忌撞倒露柱進云順水張帆易逆風把舵難師云倒也倒也。

僧問斬釘截鐵固是作家宗師絲豪不滯亦是通方作者舊舖重開如何酬唱師云明讓不賒進云石傘峰側耳秦望山吟哦且道明甚麼邊事師云莫將黃葉當春華進云好箇斬釘截鐵宗師師云莫塗污人好僧云噁。

僧問昔日亮座主見馬大師後一入西山杳無消息未審他見箇甚麼道理便恁麼去師云一釣滄浪煙水秋進云有箇無面目漢與他同條生不與同條死還許此人麼師云相逢那得此般人進云羚羊挂角千峰外更有羚羊在上峰師云閒語作麼。

荅位中符姪湖上問

問南高峰晴北高峰雨一般是湖上峰巒為甚乾溼不等。

師云西施老態渾嬌絕不點臙脂坐翠樓。

問師子峰高摩雲漢直是三世諸佛也搆不及為甚卻被錢塘江渡船子笑。

師云一從和靖歸山後湖上漁郎盡有聲。

問荷榭酴酥猶未罷畫樓歌管又相邀時如何。

師云月上蘇堤人未散荻叢嘹亮雁聲過。

問霧鎖南屏煙埋龍井寂寂不逢人時如何。

師云誰道晚霞蒼翠裏風中吹出柳枝歌。

問一笛清風信輕舠所至無問朱門艸閣興亦至矣忽被箇漢奪卻時如何。

師云白鷺啄沙牽老興古牆親寫斷腸詩。

問拳倒孤山踢翻石屋意氣則不無且道濟得箇甚麼邊事。

師云拭目遠山煙卷去獨許雷峰鎮古今。

問官巷口掣風掣顛斷橋頭拏三道五食不論頓困不擇所未審憑何節目乃敢爾耶。

師云高陽才子青樓女花落花飛盡可偕。

問適才湖心亭見箇官人奴堯婢舜未審他是何種族得恁尊貴。

師云明州市上憨和尚近日風流不讓人。

問昨夜黑觀音生得箇白頭孩子三天竺為甚麼一總不知。

師云飛來峰下石幢子席帽紅衫進武林。

問湖涌堤沒城涌山沒底漢為甚卻被箇岳武穆廟裏典饌夫收下了也。

師云蘇公風雅傳今古題遍湖山事等閒。

二僧洗浴次一僧問你那箇為甚不同來浴其僧無語因請益師代云赤身露體不為你說佛法。

【經文資訊】嘉興藏第 27 冊 No. B189 三宜盂禪師語錄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嘉興藏所編輯… Read the rest

《圆悟心要》选读

[宋]圆悟克勤著 三省堂校注

示圆首座
得道之士,立处既孤危峭绝,不与一法作对,行时不动纤尘,岂止入林不动草、入水不动波?盖中已虚寂、外绝照功,翛然[1]自得,彻证无心;虽万机[2]顿赴,岂能挠其神、干其虑[3]哉?平时只守闲闲地[4],如痴似兀[5];及至临事物,初不作伎俩,准拟剸割,风旋电转靡不当机[6],岂非素有所守也?是故古德道:“如人学射,久久方中。”悟则刹那,履践功夫须资长远,如鹁鸠儿出生下来,赤骨骨历地[7],养来餧[8]去,日久时深,羽毛既就,便解高飞远举。所以悟明透彻,政[9]要调伏。只如诸尘境界,常流[10]于中窒碍,到得的人[11]分上无不虚通,全是自家大解脱门。终日作为、未尝作为,了无欣厌,亦无倦怠,度尽一切、而无能所,况生厌惰[12耶?苟性质偏枯[13],尤当增益所不能,放教[14]圆通,以讴和[15]摄化,开权俯仰应接,俾[16]高低远迩略无差误。行常不轻行[17],学忍辱仙人,遵先佛轨仪,成就三十七品助道法[18],坚固四摄行[19]。到大用现前,喧寂一致[20],如下水船[21)不劳篙棹[22],混融含摄,圆证普贤行愿,乃世出世间大善知识也。古德云:“三家村里须自个丛林[23]。”盖无丛林处,虽有志之士,亦喜自便[24上到恁么,尤宜执守,唯在强勉,以不倦终之[26]。至于喧、静亦复尔:喧处周旋应变,于中虚寂,静处能不被静缚,则随所至处,皆我活业[27]。唯中虚外顺、有根本者能然[28]。

[1]翛然:自然洒脱貌。翛,音xiao。[2]万机:各种各样的事物和境缘。[3]干其虑:扰乱他的思想。干,干扰。[4]闲闲地:心中无事,自在无牵挂。[5]如痴似兀:像个痴呆汉一样。兀,混沌无知的样子。[6]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等到有了事情需要处理,根本用不着去费尽心思筹算,自然而然便如快刀斩乱麻一般,干净利索,无不恰到好处。准拟,定可,打算。剸割,割截。剸,音tuan。[7]赤骨骨历地:犹言赤条条地、赤裸裸地。骨历,音li,亦作“力”。[8]餧:音wei,通“喂”,哺食,饲。[9]政:同“正”。[10]常流:普通人,平常人。[11]到得的人,即大彻大悟的人。[12]厌惰:厌倦懈怠。[13]性质偏枯:偏于空境,不得大机大用。[14]放教:使,令。[15]讴和:一作“沤和”,“沤和俱舍罗”的简称,意为善巧方便、方便胜智。[16]俾:使。[17]常不轻行:常不轻,《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所说之菩萨名,又作“常被轻慢菩萨”,系过去威音王佛灭后像法时期所出世的一位菩萨比丘,即释尊之前身。此菩萨每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众人闻言而有生怒者,以瓦、石,木杖等击之,然常不轻菩萨恭敬依然,乃至远见四众,亦复礼拜赞叹如昔。是故,增上慢之四众称之为“常不轻”。此菩萨临终时,闻威音王佛说《法华经》,得六根清净,寿增益命,更为人宣说此经,显现神通,令增上慢四众归服。“常不轻行”即由此而来,意指对一切众生恒修恭敬礼拜。净宗中的“念未来佛”当与此行有关。[18]三十七品助道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19]四摄行:菩萨为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进入佛道,所修之四种方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20]喧寂一致:即动静一如,动时静时皆不失本分。[21]下水船:顺流而下之船。[22]篙棹:行船用的工具。篙,音gao,撑船用的竹杆。棹,音zhao,划水用的桨。[23]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是处在荒僻的山村里修行,也需要有自己的丛林,否则,就会很容易放逸。三家村,即偏僻荒远的小乡村。须,必须,应当。自个,自己。[24]自便:随便,随意。[26]这句话是意思是说,离开了丛林,即便是一个有道心、有毅力的修行人,也
很容易落入懈怠矛放逸,这个时候,尤其要提起功夫,勉力行之,自始至终,孜孜不倦,不失正念。恁么,这种境地。 [27]至于喧嚣和宁静的环境,亦应当如是提起警觉。在喧嚣的环境中,若能内心不动,应对自如在宁静的环境中,不被空静所系缚,不失灵动——若能如是,则所之处,应缘接物,无不是我的大机大用之显现。活业,指大机大用。 [28]唯有那些内心证得了空性,能够自由地随顺外境,同时又不失自己本分的人,才能够达到“随所至处,皆是我活业”的境界。

大凡为善知识,当慈悲、柔和、善顺接物,以平等无诤自处。彼以恶来(一作“求”),以恶声名色加我[1],非理相干[2]讪谤[3]毁辱,但退步自照,于己无歉[4],一切勿与较量,亦不动念嗔恨,只与直下坐断[5],如初不闻不见,久久魔孽自消。尔若与之较,则恶声相反,岂有了期[6]?又不表显自己力量,与常流[7]何以异?切力行之,自然无思不服[8]。

椎拂[9]之下,开发人天[10],俾透脱生死,岂小因缘?应恬和词色,当机接引。勘对[11]辨其由来,验其存坐[12],攻其所偏坠[13],夺其所执著,直截指示,令见佛性,到大休大歇、安乐之场。所谓“抽钉拔楔,解黏去缚。”切不可将实法系缀[14]人,令如是住、如是执。勿受别人移倒[15],此毒药也;令渠吃着,一生担板[16]、赚误[17],岂有利益耶?

[1]以恶声名色加我:恶声,辱骂之声。名色,名号,称号。加,侵陵,施加。[2]千:干扰,侵扰。[3]讪谤:讥笑、诽谤。[4]歉:音qian,抱恨,不安。[5]坐断:斩断。坐,顿,遽。[6]意谓如果与对方理论、计较,必致互相辱骂毁损,无有了期。[7]常流:普通人,俗人。[8]无思不服:一切烦恼魔障无不被化解。思,指见思二惑中的思惑,即烦恼障。[9]椎拂:指代提携、接引、锻炼学人。[10]开发人天:培养人天眼目、人天导师。 [11]勘对:勘验、应对。[12]存坐:安身立命之处。 [13]偏坠:片面、不圆融、产生失误的地方。[14]系缀:束缚。[15]意谓不要被别人所动摇,以致失去本分。移倒,动摇。[16]担板:因背扛木板的时候,只能看到前方或者一侧,不能兼顾左右,故宗门中把那些见解偏执、不能圆通的人,称之为“担板汉”。[17]赚误:欺骗、迷惑。

佛祖出兴,特唱此段大因缘,谓之“单传心印”,不立文字语句,接最上机,只贵一闻千悟,直下承当了修行,不求名闻利养,唯务透脱生死。今既作其儿孙,须存它种草[1]。看他古来大有道之士,动是[2]降龙伏虎,神明授戒,攻苦食淡[3],大忘人世,永谢尘寰[4],三、二十年折脚铛儿煮饭吃,遁迹埋名,往往坐脱立亡。于中一个、半个,诸圣推出,建立宗风,无不秉高行,务报佛恩,流通大法;始出一言半句,出于抑不得已,明知是接引入理之门、敲门瓦子,其体裁力用不妨[5]为后昆模范。当宜师法[6]之,转相勉励,追复[7]古风,切忌希名苟利[8]。兹深祝[9]也。

马祖昔归乡,以簸箕之讥,畏难行道,因再出峡,缘会江西[10]。大隋昔归乡,先于龙怀路口三载茶汤结众缘,遂隐于木庵,道行于蜀[11]。香林昔归乡,潜神隐照于水晶宫,成四十年一片事[12],拨正智门老祚[13],寻出雪窦[14],大[15]云门正宗。或留、再出,皆以缘断[16]。今既万里西归,但存行脚本志,亦不必拘去留也。

[1]种草:犹言佛种,意谓佛性之于人,犹如草木之含种芽,人人本具,故名。后专指能够延续佛法慧命之大根器者。[2]动是:常常。[3]攻苦食淡:吃苦耐劳,生活简朴,辛勤自励。[4]意谓彻底放下世间名闻利养,谢绝世间人事。[5]不妨:可以,堪当。[6]师法:效法,向……学习。[7]追复:仿效、履践。复,履践,按照……去实践。[8]希名苟利:追名逐利。希,欲求,企求。苟,苟求、苟取。[9]祝:祝付,嘱咐。[10]《五家正宗赞》卷一载:“师(马祖)讳道一,汉州什邡人,姓马氏。容貌奇异,虎视牛行。得法南岳,后归蜀乡,人喧迎之。溪边婆子云:‘将谓有何奇特,元是马簸箕家小子!’师遂曰:‘劝君莫还乡,还乡道不成。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再返江西。”后有人称马祖为“马簸箕”,盖由此而来。[11]大隋,一作大随,即益州(今四川成都)大随法真禅师,长庆大安禅师之法嗣,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人,俗姓王。少时出家,先后礼谒过药山、道吾、云岩、洞山等诸大禅师。后于大沩禅师座下,得其心要。数载后,法真禅师辞别沩山,返回西川,寄居于天彭堋(peng)口山龙怀寺,每日于路旁煮茶,普施过往客人,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在龙怀寺的后山,法真禅师曾发现了一处古老寺院,名曰大随。寺周围群峰耸秀,涧水清泠。中有一棵古树,树围四丈余,树的南侧恰好有一口,其状如门,中空无碍,不假斤斧,天然生成的一个小庵。法真禅师于是移居于此,名之曰“木禅庵”。法真禅师临终时,曾为徒众作了一段极精彩的表演——众僧参次,法真禅师以口作患风势,嘴角歪邪,面部扭曲。法真禅师对众人道:“还有人医得吾口么?”众僧竞送药以至,俗士闻之,亦多送药。法真禅师皆不受。七天后,法真禅师自掴其口,令恢复如常,并对众人说:“如许多时,鼓这两片皮,至今无人医得。”说完,端坐而逝。[12]香林,即香林澄远禅师,云门文偃禅师之法嗣,汉州绵竹人,姓上官。……将示寂,辞知府宋公珰曰:“老僧行脚去!”通判曰:“这僧疯狂,八十岁行脚去那里!”宋曰:“大善知识,去住自由。”师谓众曰:“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言讫而逝。 [13]智门老祚,即智门光祚禅师,香林澄远禅师之法嗣,浙江人。出家后,入蜀参香林澄远,受心印,后回随州智门住山传法。座下最著名的弟子有雪窦重显。[14]寻出雪窦:不久,座下出了雪窦重显这样一个禅门巨匠。寻,不久。 [15]大:光大。 [16]或留住山中,或出世度众,皆根据因缘而定。

慈明昔辞汾阳,祝云:“修造自有人,且与佛法为主[1]。”自尔[2]五据[3]大刹,不动一椽,唯提振临济正宗,遂得杨岐、黄龙、翠岩三大士[4],而子孙遍寰海,果不辜[5]所付授。盖古人择可以荷担之士,不轻如此,信严饰壮丽梵苑,未足以奇佛法也[6]。

佛道悬旷[7],久受勤苦,乃可得成。祖师门下,断臂立雪[8]、腰石舂碓[9]、担麦推车、事园作饭、开田畴、施汤茶、般[10]土拽磨,皆抗志绝俗[11]、自强不息、图成功业者乃能之,所谓“未有一法从懒堕懈怠中生。”既已洞达渊源,至难至险,人所不能达者尚能,而于涉世应酬、屈节俯仰[12]而谓不能?此不为,非不能也。当稍按下云头,自警自策,庶几[13]方便门宽旷,不亦善乎?

[1]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石霜慈明楚圆禅师,汾阳善昭禅师之法嗣。祝,祝付,嘱咐。修造,指建寺修庙之类的事情。[2]自尔:此后。[3]据:住持。[4]指杨歧方会、黄龙慧南、翠岩可真这位禅师。[5]辜:辜负。[6]信,信知,确信。奇佛法,显扬、绍隆佛法。[7]悬旷:高远广大,深不可测。[8]断臂立雪:指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求法之串。[9]腰石舂碓:指六祖慧能在五祖弘忍座下为法忘躯之串。[10]般:同“搬”。[11]抗志绝俗:坚持崇高的志愿放弃世俗攀缘。抗志,坚持平素志向,不屈不挠。抗,或当“高讲。[12]屈节俯仰:指代日常应用、人事应酬。[13]庶几:表希望或推度之词,也许、可以。

示谐知浴

此个大法,三世诸佛同证、历代祖师共传,一印印定[2],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语句,谓之“教外别行,单传心印。”若涉言诠路布[3]、立阶立梯[4]、论量格外格内[5],则失却本宗[6]、辜负先圣。要须最初入作[7],便遇本分人[8],直截根源,退步就己[9],以铁石心[10],将从前妄想见解、世智辩聪、彼我得失,倒底[11]一时放却,直下如枯木死灰,情尽见除,到净倮倮[12]、赤洒洒处,豁然契证,与从上诸圣不移易[13]一丝毫许。谛信[14]得及,明见得彻,此始为“入理之门”。更须教一念万年、万年一念[15],二六时中纯一无杂;才有纤尘起灭,则落二十五有[16],无出离之期。抵死谩生[17]咬教断[18],然后田地稳密[19],圣凡位中收摄不得[20]。始是如鸟出笼、自休自了处,得坐披衣[21],真金百炼,举动施为,等闲荡荡地[22];根尘生死、境智玄妙,如汤沃雪,遂自知时,更无分外底,名为“无心道人”。以此修证转开未悟[23],令如是履践,岂不为要道哉!

[1]知浴:丛林中专门负责澡堂串宜的出家人。

[2]一印印定:祖师禅法,是经过一实相印印证过的,真实不虚,无可怀疑。一印,指一实相印。

[3]刮路布:多作“露布”,原指不封缄之公文,如榜文、告示等,此处指代寻常的人云亦云式的书本文字。

[4]立阶立梯:祖师禅贵在圆顿直指,直下到位,当下承担,不容丝毫疑拟。当下信到位必是观到位,观到位必是证到位,直是无事无求。若谓必须经过多少阶梯,等到将来某时某刻才能见性成佛,已是离开了本分,起心外求了也。

[5]论量:商量,讨论。格,穷究,探寻

[6]本宗:指即心即佛之本分。

[7]入作:入门。

[8]本分人:亦称“本分宗师”,“明眼人”,指证悟透彻、能直指人心、以本分事接引人的大善知识。

[9]退步就己:歇却向外驰求的心,回光返照,于自心地上用功夫。

[10]]铁石心:有两义,一指坚定不动摇的信心,二指摒弃了一切机巧,纯一之直心。

[11]倒底:彻底。一点不留。

[12]倮倮:同“裸裸”。

[13]不移易:不改变、不走样。

[14]谛信:毫不怀疑,真实地相信,确信。

[15]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一念即万年,万年即一念,一多相即,长短互入,此乃华严圆融无碍之理。此指持之以恒地绵密地做功夫。

[16]二十五有:众生生死轮回之三界, 包括欲界有十四有,色界有七有,无色界有四有,共计有二十五种存在境界,其中包括六道。由因必得果,因果不亡,故称为有。

[17]抵死谩生:犹言拼死拼活,竭尽全力。谩,抵赖。

[18]咬教断:咬住不放,必令命根(指俱生我执及以二边执著为特征的语言思维习惯)断掉。教,使,令。

[19]田地稳密:安住于自性观中,功夫稳定绵密。

[20]意指无住无相,超出凡圣二边,不落凡圣当中。

[21]门得坐披衣:指披衣升座,秉拂说法,接引后学。

[22]等闲荡荡地:不用刻意,功夫自然而然提起,轻轻松松由自在。荡荡,自在无碍的样子。

[22])意谓:以自己所修证的智慧,转而开导诱引那些尚没有开悟的学人。

古人为此一段因缘,岂止忘餐废寝,至舍头目髓脑、断臂负舂[1],动[2]是三、二十年。只如岩头[3]、雪峰[4]、钦山[5],虽同历涉丛林,各执一务效勤[6],九度洞山、三到投子[7],凡所至处,未尝放过一宵一霎[8],必递相举较、互相切磋[9],邃契新丰[10],豁、存领旨德峤[11]。观其跂步、体裁[12],可谓法门龙象。后学之人可以仰其陈躅[13],无使虚弃光阴、有忝[14]昔贤耳。

[1]断臂负舂:指二祖慧可、六祖慧能为法忘躯之事。

[2]动:动辄,常常,往往。

[3]鄂州岩头全奯(同“豁”,音huo)禅师,德山宣鉴禅师之法嗣,俗姓柯,泉州人。初礼青原谊公落发,后往长安宝寿寺受戒,并学习经律诸部。学成后,即行脚参学,游历诸方禅苑,与雪峰义存、钦山文邃禅师为友。后于德山座下悟道。

[4]雪峰义存禅师,德山宣鉴禅师之法嗣,俗姓曾。十七岁出家。唐武宗毁法期间,义存禅师一度隐居山林,礼谒芙蓉灵训弘照大师。后往幽州(今北京一带)宝刹寺受戒。此后,义存禅师开始遍巡名山,参扣诸方禅德。义存禅师曾在洞山座下当过饭头。因久参不契,后改投德山宣鉴禅师座下。时岩头全奯、钦山文邃二禅师亦在德山座下,且相与友善。

一日,义存禅师参德山:“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禅师当即给了他一棒,反回道:“道什么?”义存禅师不明其旨。第二天,他又来问德山禅师。德山禅师道:“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义存禅师一听,终于言下有省。但是,此时他心中尚有疑问,还没有完全彻悟。

一次,义存禅师与师兄岩头全蠢禅师外出,至澧州鳌山镇,被大雪所阻,住在一个野店里,进退不得。岩头禅师每天只管睡觉,而义存禅师却一直坚持坐禅。有一天,义存禅师实在看不过去,便喊岩头禅师道:“师兄!师兄!且起来。”岩头禅师道:“作甚么?”义存禅师道:“今生不著便,共文邃个(这)汉行脚,到处被他带累。今日到此,又只管打睡(我今生命运不顺,不走运,尽倒霉。先是随同文邃这汉行脚,到处被他拖累。今日跟着你来到这里,你却只管整日蒙头睡大觉,也不用功修行)!”岩头禅师喝道:“噇(chung)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里土地,他时后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义存禅师指着自己的胸口,解释道:“我这里未稳在,不敢自谩。”岩头禅师道:“我将谓你他日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义存禅师又重复道:“我实未稳在。”岩头禅师道:“你若实如此,据你见处一一道来。是处与你证明,不是处与你铲却(你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请把你的见处一一告诉我。对的地方,我给你证明,不对的地方,我帮你铲除)。”义存禅师道:“我初到盐官(齐安国师),见上堂举色空义,得个入处。”岩头禅师道:“此去三十年,切忌举著。”义存禅师接着道:“又见洞山过水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岩头禅师道:“若与么(如此), 自救也未彻在。”义存禅师又道:“后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串,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打一棒,曰:‘道甚么! ’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岩头禅师突然大声喝道:“你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以上岩头禅师的三处点化,皆是要义存禅师一一放下。]义存禅师接着问道:“他后如何即是(既然上面所讲都不是,那么,我以后如何做即是)?”岩头禅师道:“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义存禅师一听,豁然大悟,便起座作礼,连声叫道:“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德山禅师入寂后,义存禅师便回闽中,于雪峰创院开法接众,一时徒众翕然,身边常随弟子达一千七百余人。闽帅王审知对雪峰禅师极为崇敬,并从他受法。在王审知的护持下,佛法在闽中曾盛极一时。

[5]澧(1i)州(今湖南澧县)钦山文邃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福州人。少年时依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 (百丈禅师之法嗣)受业。时岩头全奯、雪峰义存二位禅师亦在大慈座下参学,三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岩头、雪峰二禅师的提携下,钦山禅师后于新丰洞山座下悟道。

[6]效勤:为众效力,以苦力月良串大众。

[7]投子:即大同禅师,翠微无学禅师之法嗣。洞山,即良价禅师,云岩昙晟禅师之法嗣。

[8]霎:音sha,片刻。

[9]磋:同“磋”。

[10]新丰:指新丰山,良价禅师悟道后,先于唐大中(847-860)末,住新丰山,接引学徒,后盛化于豫章高安之洞山。

[11]德峤,即鼎州 (后改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德山宣鉴禅师。

[12]跂步、体裁,指行履风格。跂,音qi,行走貌。

[13])躅:音zhu6,足迹。

[14]忝:音tian,有愧于,羞辱。

昔天台韶国师少负俊才,游丛林,所至投机,已领师席,最后抵金陵清凉大法眼禅师会下,已倦咨参,唯勉进随侍之者,抠衣筹室。一日,随众僧参,有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答云:“是曹源一滴水。”师闻之,前之证解涣若冰释,方为得大安稳[1]。是知学解因人[2],所领十言一句、一机一境,只益多闻;到究竟至实之处,须是桶底子脱[3]始得。此事断定不在言句中;若执著记忆以为己见,如画饼,岂可充饥?然大达之士[4],超证谛实[5],及至投机于语句间,迥出途辙,机境筌蹄[6]笼罗他不住。只如石头问药山:“你在此作什么?”对云:“一物不为。”头云:“如此则闲坐也。”对云:“闲坐则为也”。石头又问:“子道不为,不为个什么?”对云:“千圣亦不识。”石头乃以颂赞云:“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7]似此岂不是彻证底人语话?机量、言句何曾拘束得他?若理地不明、胸次有物,问着如毡上拽猫儿[8]。是故祖师道:“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9]

[1]门天台山德韶国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俗姓陈,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人。其母叶氏,曾梦见白光触体,因而有孕。德韶禅师十五岁时,曾有一梵僧来家中化缘,见他生得气度不凡,便劝他出家。于是他十七岁便依本州龙归寺落发,十八岁又于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开元寺受具足戒。
后唐同光年间(923—926),德韶禅师开始游方参学。他首先来到安徽舒州(治所在今潜山县)投子山,礼谒投子大同禅师,接着又礼谒龙牙居遁禅师。

初见龙牙,德韶国师便问:“雄雄之尊,为甚么近之不得?”龙牙禅师道:“如火与火。”德韶国师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龙牙禅师道:“去!汝不会我语。”德韶国师又问:“天不盖,地不载。此理如何?”龙牙禅师道:“道者(道人)合(应该)如是。”德韶国师就这样反复地请问了十七次,龙牙禅师从始至终一直如此作答。德韶国师最终还是不明其旨。于是他再三请求龙牙禅师垂示。龙牙禅师道:“道者,汝已后自会去(你以后自己去体会)。”

德韶国师后来到通玄峰。一日,德韶国师正在澡浴的时候,想起龙牙禅师的答话,忽然有省。于是,他便整肃威仪,遥望龙牙,焚香礼拜,感谢禅师的开示,说道:“当时若向我说,今日决定骂也。”

德韶禅师后来又参礼疏山匡仁禅师,问道:“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山禅师道:“左搓芒绳缚鬼子。”[搓绳子一般都向右搓,这样越搓越紧。向左搓,则越搓越松,不成其为绳。左搓芒绳缚鬼子,比喻虚幻不实之串,或者方便之权说,非实有之定法。类似的说法还有“黄叶止啼”。]德韶国师道:“不落古今,请师说。”疏山禅师道:“不说。”德韶国师问:“为甚么不说?”疏山禅师道:“个中不辨有无。”德韶国师道:“师今善说。”疏山禅师一听,感到非常惊诧。

就这样,德韶国师先后参拜了五十四员善知识,虽然不无收获,但都因为法缘不具足,未能最后彻悟。

最后,德韶国师来到临川(今江西抚州),礼谒法眼禅师(清凉文益)。法眼禅师一见德韶国师,知是法器,便非常器重。德韶禅师因为遍涉丛林,见到的善知识太多,此时已不再象当年那样热衷于向外驰求,而仅仅是随众而已,倦于参问。一日,法眼禅师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禅师道:“是曹源一滴水。”那僧一听,不识其旨,惘然而退。当时,德韶国师正坐在一旁。当他听到法眼禅师的回答,豁然大悟,平生所有疑滞,涣然冰释。于是,他便把自己的证悟告诉了法眼禅师。法眼禅师一听,非常高兴,并赞叹道:“汝向后当为国王所师,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

德韶禅师彻悟后不久,即回浙江。一日,游天台山,德韶国师目睹了智者大师(智剀)的遗踪,恍若旧居。因为他与智者大师同姓,故时人皆谓他是智者大师的后身。于是德韶禅师便在天台白沙,创院弘法。当时吴越王钱弘俶任台州刺史,闻德韶禅师的道名,便请他来治所说法,并执弟子礼。德韶国师告诉他说:“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后汉乾枯元年(948),钱弘俶果然嗣国位,称忠懿王。他在位的时候,对佛教的护持尤为尽力。当时,有一位专弘天台智者大师之教义的学者羲寂禅师(螺溪),与德韶国师关系甚密。他屡次告诉德韶国师说:“智者之教,年祀浸远,虑多散落。今新罗国,其本甚备,自非和尚慈力,其孰能致之乎?”于是德韶国师便把此串上奏给忠懿王,忠懿王便遣使前往新罗缮写智者大师之遗著,完备之后带回国内。此举在中国佛教史上意义非常重大。德韶国师示寂于开宝五年(972)六月,春秋八十二岁。

抠衣,提裳而行,以示敬谨。抠,音kou,提起。筹室,即丈室。曹源,即曹溪,六祖驻锡之地。

[2]因人:疑为“困人”。

[3)桶底子脱:宗门中用来比喻开悟时的情景。指斩断了命根、断除了我法二执、无一丝毫执著之大解脱境界。

[4]大达之士:究竟通达本来面目之大善知识。

[5]超证谛实:超越二边,所契证之理地,真实不虚。谛实,真实。

[6]机境筌蹄:机缘境界,圈套窠臼。筌,竹制捕鱼的工具。蹄,捕兔之工具。

[7]澧(li)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药山惟俨禅师,石头希迁禅师之法嗣,绛州(今山西侯马市)人,俗姓韩。十七岁时,南下潮州,依西山慧照禅师出家。二十二岁,从南岳衡岳寺希操(亦作希澡、智澡)律师受具足戒。

惟俨禅师对经论颇有研究,持戒也很精严,但是,他同时也感觉到,沉醉于义学的研究,并不能解决自己的生死大事。他感叹道:“大丈夫当离法自净,焉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邪(大丈夫当不住于法,自净其心,岂可沉溺于对戒条律仪进行烦琐的诠释和执著于对衣着穿戴等小枝小节的持守呢)?”于是便前往湖南衡岳,参礼石头希迁和尚。

初礼石头和尚,惟俨禅师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石头和尚道:“恁么(这样)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惟俨禅师茫然不知所措。石头和尚道:“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惟俨禅师于是禀石头和尚之命,前往江西参礼马祖,并把曾经问过石头和尚的那个问题重新提出来问马祖。马祖道:“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惟俨禅师一听,言下大悟,随即便欢喜礼拜。马祖道:“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惟俨禅师道:“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马祖道:“汝既如是,善自护持。”于是,惟俨禅师便留在马祖身边,侍奉三年。有一天,马祖问:“子近日见处作么生?”惟俨禅师道:“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马祖道:“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惟俨禅师道:“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马祖道:“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来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于是,惟俨禅师便辞别马祖,又重新回到石头和尚那儿。

一天,惟俨禅师在石上打坐,石头和尚见了,便问:“汝在这里作么?”惟俨禅师道:“一物不为。”石头和尚道:“恁么,即闲坐也。”惟俨禅师道:“若闲坐,即为也。”石头和尚道:“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惟俨禅师道:“千圣亦不识。”石头和尚一听,知道惟俨禅师已经彻悟,于是作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为了进一步勘验惟俨禅师,一日,石头和尚垂示惟俨禅师道:“言语动用没交涉。”惟俨禅师道:“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石头和尚道:“我这里针割(zha,刺)不入。”惟俨禅师道:“我这里如石上栽华。”石头和尚见惟俨禅师确实脚跟已稳,遂予印可。惟俨禅师得法后,居澧州药山,开法化众,一时门庭兴盛,海众云集。惟俨禅师圆寂于太和八年(834)十一月六日,春秋八十四岁。谥弘道大师。

造次,平常,一般。一作鲁莽、轻率、粗糙解。

[8]如毡上拽猫儿:比喻有牵绊、粘滞、执著。

[9]此偈为禅宗二十二祖摩孥罗尊者所说。见《五灯会元》卷一。

丛林兄弟参问,最初的有正因,于善知识边自陈“生死事大、己事未明”;推此所言,岂是泛泛为名、为位、为我能、我胜?若始终一贯,常持此心,不忧己事不明[1]。及更亲近稍久,自己分上未有毫末相应处,便论量如之若何[2]——彼见解长短,增长我见,觅个出头处,他时一瓣香不敢辜负和尚一一殊不知,失却元初正因,却堕在魔界去!古人道:“设有眷属,庄严不来自至。”[3]既是一等蹋破草鞋[4],宜应了却初心,期脱透生死,最为至要。时不待人,各宜勉力。

[1]不忧己事不明: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死大事不能弄明白。

[2]意谓等到追随、亲近善知识的时间久了,功夫进展不大,与自己的本分串却还未自应,就会心里急躁,犯嘀咕,产生怀疑,开始议论你长我短,商量着下一步该怎么办的问题不来自至”,当为“不求自得”、“不求自至”。此语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汾州大达无业国师上堂法语”,原话为:“大丈夫儿,如今直下便休歇去,顿息万缘,越生死流,迥出常格,灵光独照,物累不拘,巍巍堂堂,三界独步,何必身长丈六紫磨金辉项佩圆光、广长舌相!若以色见我是行邪道。设有眷属,庄严不求]意谓:既然同是发心行脚参方,不惜踏破草鞋,决要究明己等,同样,全。

示蒋待制

此段事[1],天、人、群生、至于佛祖皆承威力,但以群灵虽蕴此而冥昧,枉受沉溺,佛祖达此而超证;迷悟虽殊,其不思议一也。[2]。是故佛祖开示直指,莫不令一切含灵各各独了[3]自己本来圆具、清净妙明真心,更不留如许[4]尘劳、妄想、计念、知见,直向五蕴身田,回光返照[5],湛寂如如[6],廓尔承当[7]、明见此正性此性即心,此心即性,浩浩作为,应在六根门头千变万化,初不摇动,故号“常住本源”[8]。若达此本,力用所作无不透彻;须是截流而证,若踟蹰[9]动念,则没交涉也。唯是当人根性素来纯静深沉,为最易为力,只略返照一透,便可证入,古人谓此为“无尽藏”,亦名“如意珠”,亦号“金刚宝剑”。

[1]此段事,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之串,亦即下文的“一切含灵各各圆具清净妙明真心”、“常住本源”、“无尽藏”、“如意珠”、“金刚宝剑”。

[2]这句的意思是说:尽大地一切含灵众生虽然也蕴藏有此清净妙明真性,但因为他们处在无明当中,不自觉悟,不能开发其妙用结果沉溺在生死苦海中,枉受轮回。究竟说来,众生与佛虽有迷悟的差别,而其不可思议的本源真性却是没有任何差别的。蕴,蕴藏蕴具。超证、超越二边分别,契证不二之真性。殊,不同。

[3]了:放下尘劳妄想,契证本具真性。古人把“修道”称之为“了道”,一个“了”字,说明了在修道的过程中“休去歇去”的重要性。“为道日损”的“损”字也是这个意思。

[4]如许:这么多。

[5]意指:在日常言行举止、起心动念、应缘接物的当下,起自性观,?时时反问,“这一切毕竟是承谁的恩力?” 五蕴身田,人之身心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个方面假合而成,能为善恶之业、感招苦乐果报,故称五蕴身田。

[6]湛寂如如:心中明明了了,空空荡荡,如如不动,了无挂碍。

[7]承当:即念念之间无可怀疑相信日用中的一切施为当下都是真性的妙用,不用向外、也就是不用向他时、他处寻找,当下脱体现成。永嘉大师讲“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即是承当义。承当不只是知见上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念念之间要信到位,此时的信同时即是观即是证。

[8]这一句话,堪称宗门正眼。心与性,在教下,往往被视作两个概念,性是体,心是相、用,相、用是有生灭的,而体却是超越二边的。很多人对此妄作二边解会,想从相、用之外寻找一个所谓纯粹的不生不灭的体。这种解会,细究起来,仍是取舍心未断、落在二边见当中。殊不知宗门下,当;民此二边见,直透此心当体即性,此性当体即心,更不必打成两截而妄想舍心而取性也。至于日用施为、六根应用,亦当下一一皆是真性之妙用、真性之现前,若不动见前即是,更不必于境上取舍分别。浩浩,众多、繁复貌。应艮门头千变万化,意谓自性通过六根而展现出无穷的妙用,祖自性常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即是此意。[9]踟蹰:音chi chu,来回走动貌,意指徘徊犹豫。

要深具信根,信此不从他得,行住坐卧凝神寂照,净倮倮[1]地,无间无断,自然诸见不生,契此正体不生不灭、非有非无、无实无虚、离名离相,即是当人本地风光、本来面目也[2]。古德所以扬眉瞬目、拈槌竖拂、行杖行喝、微言妙句、百千亿方便,无不令人向此透脱。一才透得,便深彻源,弃却敲门瓦子[3],了无毫发当情[4],三十、二十年于中履践,截断路布、葛藤、闲机破境[5],悄然[6]无心,乃安乐之歇场也。所以道:“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1]倮倮:同“裸裸”。

[2]此一段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上文所提到的“廓尔承当”的含义。信真性本具,不从他人得;信真性常现在前,不从他时得;信真性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当下即是。于念头上,立此正信之后,然后努力在日用中去培养正念,虚明自照,不生丝毫的二边、取舍之异见,坦然自足。能念念如此,即是真承当。

[3]敲门瓦子:今言“敲门砖”,暂时借用的方便工具,目标到达后,便弃置一边。此指上文提到百千万亿方便法门。

[4]了无毫发当情: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执著。

[5]路布、葛藤、闲机破境:指语言文字、公案机锋等套路性、人云亦云式的东西。路布,一作“露布”,原指不封缄之公文,如榜文、告示等。

[6]翛然:自然洒脱貌。翛,音xiao。

摩竭掩室、毗耶杜词[1],人皆以为极致,殊未梦见渠脚指头在;大人、大见、大智、大用,岂拘格量哉[2]?直是痛的的地[3],恨不两手分付,那论浅深、得失、彼我,现量纷纭、和泥合水耶[4]?且如佛未出世、祖师未来、世界未成、虚空未现,向甚处扪摸?要须丧却机心[5]、死却知见、脱去世智辩聪,放下直如枯木朽株相似,蓦地体得到绝气息处[6],淡然忘怀,万年一念,将养保卫[7],久久纯熟,子细返观,便谙得[8]摩竭、净名来脉[9]也。

赵州临示寂,封一柄拂子,送与镇府大王云:“此是老僧一生用不尽底。”原[10]其高识远见,岂令人滞于相、执于言、缚于葛藤耶?唯直了证,则活鱍鱍、有出群作略,乃能担负,如水入水、似金博[11]金也。

[1]《注华严经题法界观门颂》卷二云:“摩竭者,唐翻‘无毒害’,……佛于兹成道,三七日内不说法也,表名言路绝,状若掩室也。毗耶离,唐翻‘广严’,……净名居士示疾于此,会诸菩萨各说不二法门竟,时文殊问言:‘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净名默然无言,名为杜口也。且如二圣人,岂可无辨才也?盖辨所不能言也。要会么?欲明空劫未生前,从来佛祖岂能宣!”

[2]意谓:大解脱者,他们的大智慧和大机用,不可思议,岂会拘泥于常规?拘,限制,拘泥。格,法式,标准。量,量度。

[4]意谓:祖师接人,悲心愿重,恳切何似,恨不能两手相送,当下直捷,以心传心,哪里会转弯抹角,跟你谈论深浅、得失、是非、人我,以及跟你打葛藤、作文字商量、拖泥带水呢?现量纷纭,此指进行繁杂地讨论。和泥合水,指失去本分,随语言文字、名相思维在转。

[5]机心:卖弄小聪明、投机取巧之心。[刨绝气息处: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命根斩断。

[7]万年一念,将养保卫:意指见本地风光之后,犹有无量劫以来的习气要除,切须持之以恒地做绵密保任的功夫。万年一念,本指华严长短互入之圆融理趣,此指持之以恒地绵密地做功夫。

[8]谙得:能够明白。

[9]来脉:原委,底细。

[10]原,探究。

[11]博,换取,取得。

襄阳郡将王常侍参沩山大圆得旨[1]。一日,有僧从沩山来,常侍问:“山头老汉有何言句?”僧云:“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竖起拂。”常侍云:“山中如何领解?”僧云:“山中商较,即色明心,附物显理。”侍云:“会便会,着甚死急?汝速回去,待有书与老师。”僧驰书回。沩山拆见——画一圆相,于中书个“日”字,沩山呵呵大笑云:“谁知吾千里外有个知音!”仰山云:“也只未在。”沩山云:“子又作么生?”仰山于地上画一圆相,书个“日”字,以脚抹之而去。看他得底人步骤趣向,岂守窠窟?则[2]个里[3]若善观其变,则能原其心;既能原其心,则有自由分;既有自由分,则不随他去也;既不随他去,何往而不自得[4]哉?

[1]王常侍,即王敬初,沩山灵枯禅师之法嗣,一代饱参之士,与裴休、陆亘、李翱、张拙秀才等齐名。沩山大圆,即沩山灵祐禅师。该公案见《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

[2]则:表假设,如果。

[3]个里:这里。

[4]自得:自在得意。

每接士大夫,多言“尘事萦绊,未暇及此;待稍拨剔了,然后存心体究。”此虽诚实之言,然一往久在尘事中,口以尘劳为务,头出头没,烂骨董地熟了,只唤作尘事,更待拨却尘缘,方可趣入;其所谓“终日行而未尝行,终日用而未尝用”,岂是尘劳之外别有此一段大因缘耶?[1]殊不知大宝聚上放大宝光,辉天焯[2]地;不自省悟承当,更去外求,转益辛勤,岂为至要?若具大根器,不必看古人言句公案,但只从朝起,正却念、静却心,凡所指呼作为,一番作为一番再更提起,审详看:“从何处起?是个甚物作为得如许多?”当尘缘中一透,一切诸缘靡不皆是,何时拨剔?[3]即此便可超宗越格[4],于三界火宅之中,便化成清净无为清凉大道场也。《法华》云:“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经行及坐卧,常在于其中。”[5]

[1]这段话的意思是每次接引士大夫的时候,经常听见他们讲,我观在的尘俗事务彳艮多,身陷其中,暂时无暇考虑修行的事情,等我将来稍稍从尘务中摆脱出来,我再来好好地一心体究自己的本分大串。此虽诚实之言,可是,在红尘中浸染久了,日以俗事为务,汩没其中,头出头没,好像羊杂碎一样被煮得烂熟烂熟的了,成了骨董羹,那时要修行恐怕只是一句空话。由于他们把世间的日用施为看作是与修行无关的尘俗之事,所以才幻想将来能放弃尘俗之串的纠缠,一心修行、入道。这正是犯了古人所讲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毛病一一终日行而未尝行,终日用而未尝用,把修行与生活打成了两截。难道在尘劳之外还有一个所谓的真性在吗?这正是知见不圆、信心不足、不肯承当的表现。句中的“口”字,疑为“日”之误。烂骨董,由猪牛羊的杂碎炖烂而成的羹。

[2]焯:音zhuo,照耀。

[3]意谓:若在日用中时时参究一一“我这一念或行为,毕竟从何处生起?是谁驱使?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在令我举手投足,起心动念?”这样参究久了,若能在一个具体的尘缘中透过其本质(自性的妙用》,则其它一切尘缘无不皆是自性的妙用,那时还用幻想摆脱尘劳以便一心修行吗?

[4]超宗越格:超越常规,不再落入分别取舍之二边见中。

[5]参见《妙法莲华经》卷五,原偈为“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示道人

当人脚跟下一段事[1]本来圆湛[2],不曾动摇,威音王佛前[3]直至如今,廓彻[4]灵明,如如平等。只为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5]、烦恼扰攘[6]。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顿休,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7]。所以古人道:“一念不生全体现”,此体乃金刚不坏正体也;“六根才动被云遮”,此动乃妄想知见也[8]。

[1]脚跟下一段事,指人人本具之自性,又称本觉,亦即如来藏。盖吾人之自性时时刻刻在我们的六根门头处、举首投足处、起心动念处、应缘接物处,放光动地,须臾不可离也,故又云“本分事”。

[2]圆湛:遍一切处,清净明了。圆,有圆满,周遍、无分别、包容一切的意思。湛,澄明深邃,犹如蓝天。

[3]威音王佛,乃空劫之初成道的佛陀之名号。禅门中多用“威音王前”、“威音那畔”来比喻绝待无分别之实际理地。

[4]廓彻:空寂广大。

按:这一句话言虽简短,意义却十分丰富。它把本觉之性的几个主要含义揭出来了:本具,空寂,灵明,无住,无碍,无为,平等。修行本来就是要让始觉之智与本觉之性相应无间,因此,从始觉起观的时候,也必须通过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的用功过程,达到与本具(须臾不曾离,当下即是,当下承担)、空寂(无相)、灵明(不落顽空)、无住(不执著)、无碍(自在)、无为(无能所)、平等(不分别,包揽一切)相应。所谓见本地风光,即是体证本觉之本具、空寂、灵明、无住、无碍、无为、平等。

[5)情尘:旧译称“六根”为“六情”,故情尘即六根与六尘。又,根尘相接生识,识乃分别,能污心田,故心情之污染亦称情尘。此处当二义并举。

[6]扰攘:混乱,纷乱。… Read the rest

乃光:溈仰宗禪要

溈仰禪學的主要宗旨

禪門宗旨即指真見、悟境與功行當賴之以成。宗乘中諸家語錄的上堂法語,最能顯示其真見,於溈仰宗,亦復爾爾。

「溈山上堂︰『夫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

時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

師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趨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這段上堂法語,可作宗門禪經讀,亦可通於諸家禪道。為初參人搭扶梯,為已悟者立高標。尋思一過定獲分曉。

溈山說「道人之心」,在「視聽尋常」與一般同,在「情不附物」與一般異,並無奧妙,只要質直些!

溈山說「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這句話倒卻有傳承的。百丈大師曾說︰「從苗辨地,從濁辨清。……見水濁,說水濁過患;水若清,都無可說;說,卻濁它水。」惡覺、情見、想習之事,嬈人不靜,是濁邊事;只要「視聽尋常情不附物」,「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這段法語,不只是禪法真傳,亦為教門通途,「藉教悟宗」、「領宗得意」乃達磨六祖門下之大事。關於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溈山答的「修與不修是兩頭語」的話;也即是百丈說的「只如今鑒覺,但不依住一切有無諸法,世間出世間法;亦不作不依住知解,亦不依住無知解」,也即是《金剛般若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百丈曾說「但割斷兩頭句,割斷有句不有句,割斷無句不無句,兩頭跡不現,兩頭捉汝不著,量數管汝不得」,這正是不遺失時節,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空慧及時現起,即是隨緣得本,對於「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趨向」。此中「淨除現業流識」一語,最為吃緊!禪門諸家照顧念頭,莫不於此勵力。創入悟境力求相續,提持功行力求不斷,現業流識直下即為本明空慧,自然淨除其「濁邊過患」,所謂「隨緣消舊業,更莫惹新殃」即是悟後之修。

溈山道「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這正是宗門「尋思」的確解,「頓悟」的確解。尋思,思的是什麼﹖頓悟,悟的是什麼﹖把這四句話和前面答仰山的「以思無思之妙」一段話結合起來看,也會教人有會心處。同出身於百丈門下,黃檗、臨濟教人斷絕思路以「逼拶」為法門,而溈山、仰山卻好整以暇,教人尋思,頓悟所到的同是︰「心自圓明,不居惑地」。悟後為人處,在臨濟則行棒行喝,而溈山則說,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話是多麼簡要,多麼親切,「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都是從「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中流出家常話,若晴空一片白雲,秋夜一輪明月,描繪出一幅「如如佛」的肖像。馬祖有偈云︰「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細究溈山此篇上堂法語,真是馬祖這首偈的好注腳了也。溈山尚有一則「無心是道」的公案,最能發明「思盡還原」之旨。

僧問︰『如何是道﹖』師(溈山)曰︰『無心是道。』曰︰『某甲不會。』師曰︰『會取不會的好。』曰︰『如何是不會的﹖』師曰︰『只汝是,不是別人。』復曰︰『今時人但直下體取不會的,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

這般說話,剴切暢朗之至。宗旨不在給人談玄妙而在如何老實攤出,教人把得牢知所趨向。

現在試看仰山怎樣發揮溈山禪學的宗旨。
「仰山上堂︰『汝等諸人各自回光返照,莫記吾言。汝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所以假設方便奪汝粗識,如將黃葉止啼,有什麼是處。亦如人將百種貨物與金寶作一鋪貨賣,只擬輕重來機。所以道石頭是真金鋪,我這裏是雜貨鋪,有人來覓鼠糞,我亦拈與他,來覓真金,我亦拈與他。』時有僧問︰『鼠糞即不要,請和尚真金。』師曰︰『齧鏃擬開口,驢年亦不會。』僧無對。師曰︰『索喚則有交易,不索喚則無。我若說禪宗,身邊要一人相伴亦無,豈況有五百七百眾耶﹖我若東說西說,則爭頭向前採拾,如將空拳誑小兒,都無實處。我今分明向汝說聖邊事,且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三明六通,何以故﹖此是聖末邊事。如今且要識心達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後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縱饒將情學,他亦不得。汝豈不見溈山和尚云︰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仰山這段法語,亦有它的概括性,有三點值得注意︰其一,假方便奪粗識。奪粗識的最勝方便,無過於臨濟的奮迅逼拶及棒喝機用。仰山突兀的機用與臨濟無異,溈山亦深深印可。雲門閃電般的突擊,機用轉換落落地,亦是在奪粗識。曹洞宗防滲漏側重內轉,懼粗識現行,以故旁通一路挖牆腳。法眼頗知粗識狡黠,於一切現成中還以狡黠之道反擊之。這些都知黃葉止啼,執則成病。都屬「淨除現業流識」的無上方便,雖不可執但要透得過。至於仰山開的雜貨鋪,鼠糞真金,索喚者自知,他實無一物與人也。其次,說禪宗則無伴。「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趙州語),哪家禪道將得伴去者﹖其三,湊泊不得但向性海如實而修。直端端的路,諸家實莫莫能外。仰山突兀的機用,溈山亦印可。機用卻最能見到宗旨。(中略)

溈山、仰山、香嚴三師唱和禪道的精義

悟道的人就其日用生活、作務執勞看,正乃自知時節,如龐公偈所表達的「日用事無別,惟吾自偶諧」的境界。溈仰父子的唱和,諸方最為欽遲,香嚴有時加入,亦無多讓。茲舉十則公案,從見上參看,即可尋繹其宗旨;從文字上看,也覺鮮花朵朵,時時散發幽香。

(1)仰山問︰「百千萬境一時來作麼生﹖」溈山云︰「青不是黃,長不是短,諸法各住自位,非干我事。」仰乃作禮!

我輩於日用生活、執勞作務中,當有世間正法領導,亦有自志支持,但往往不勝其繁劇。若人首肯仰山問處,即定歡迎溈山答處!這正是一副除熱惱的清涼散。「諸法各住自位」,惟人自鬧爾。識得「非干我事」,我亦安住自位與一切法無別。

(2)溈山摘茶次,謂仰山曰︰「終日摘茶,只聞子聲,不見子形。」仰撼茶樹,溈曰︰「子只得其用,不得其體。」仰曰︰「未審和尚如何﹖」溈良久,仰曰︰「和尚只得其體,不得其用。」溈曰︰「放子三十棒!」仰曰︰「和尚棒某甲吃,某甲棒教誰吃﹖」溈曰︰「放子三十棒!」

摘茶也在辨體用,不可將體用說得懸遠。

溈山要打三十棒,仰山吃棒心不甘,雖然如此,卻正努力於摘茶,全體作用,全露祖禪師也。

溈山為啥要打,仰山過在哪裏,何妨尋思一下﹖「練禪」策進,即在此等處。

(3)溈山問仰山︰「涅槃經四十卷,多少是佛說,多少是魔說﹖」仰曰︰「總是魔說。」溈曰︰「以後無人奈子何。」仰曰︰「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在什麼處﹖」溈曰︰「只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

這則公案,真乃淘練入神!《涅槃經》四十卷「總是魔說」,這也正是「用劍刃上事」。「倒破鬼門關,日輪正當午」,喝破黑暗天下宴然。《涅槃經》心性之學揭佛性義,早成時人大窠臼,難得經此一場。「只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是溈山以最高評價肯定仰山禪法心要處。

(4)溈山問仰山︰「何處來﹖」仰曰︰「田中來。」溈曰︰「禾好刈也未﹖」仰作刈禾勢。溈曰︰「汝適來作青見﹖作黃見﹖作不青不黃見﹖」仰曰︰「和尚背後是什麼﹖」溈曰︰「子還見麼﹖」仰拈禾穗曰︰「和尚何曾問這個。」溈曰︰「此是鵝王擇乳!」

農事禪修打成一片,正幹農活時即為禪修。兩個慣家於農事成熟時,便爾渾身自在。雖然動容難擇,但「觸目菩提」當這麼會。他父子倆一向在勞作中「練禪」策進,不是朱門清客在觀家軒裏作欣賞狀,而云我有會心也。「鵝王擇乳」,不假作意吸取精華而去其水分,純禪道人,一切行動無不是禪,「現業流識」自爾消除。

(5)仰山在溈山為直歲,作務歸,溈問︰「什麼處去來﹖」仰曰︰「田中來。」溈曰︰「田中多少人﹖」仰插鍬叉手。溈曰︰「今日南山大有人刈茅。」仰拔鍬便行。

這個公案古德拈頌極多,不擬多談。仔細參看,溈仰父子「練禪」策進之旨深入生活實際。田中人歸去,插鍬叉手;南山大刈茅,拔鍬便行;明明如此卻在暗通消息。曹洞宗致力於護念的「不犯」溈仰卻在勞作中兼到了「不犯」,雖暗卻明。造詣極深的演劇家渾身是戲,溈仰師資一句話、一動作,無不是禪。

(6)溈山問仰山︰「忽有人問汝,汝作麼生只對﹖」仰曰︰「東寺師叔若在,某甲不致寂寞。」溈曰︰「放汝一個不只對罪。」仰曰︰「生之與殺只在一言。」溈曰︰「不負汝見別有人不肯。」仰曰︰「阿誰﹖」溈指露柱曰︰「這個。」仰曰︰「道什麼﹖」溈曰︰「道什麼﹖」仰曰︰「白鼠推遷銀台不變。」

說宗門下事,相伴亦無,說亦不著,真個寂寞!無伴無說又有不只對罪。溈山緊把牢關,仰山觸著過關戒嚴的境,說道「生之與殺只在一言」。溈山知其吐信位之見,再予一扎,「不負汝見,別有人不肯」!仰停思問「阿誰」,溈指露柱道「這個」,機用全 矣。仰已會得,卻曰︰「道什麼」,自含[HK609-1]也。溈又反詰,佯曰︰「道什麼」,再囑含[HK609-1]也。「白鼠推遷銀台不變」,此乃仰山人位之見,足以只對忽有人問。白鼠推遷銀台不變,可強用僧肇的「不真即空,即萬物之自虛」釋之。會得即動即靜即真即妄之旨,教與宗固無二致。

(7)溈問︰「大地眾生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子作麼生知他有之與無﹖」仰曰︰「慧寂有驗處。」時有一僧從面前過,仰召曰闍黎,僧回首。仰曰︰「和尚,這個便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溈曰︰「此是師子一滴乳,進散六斛驢乳。」

「僧回首」便能「驗知業識茫茫無本可據」,誠然巧便。學人若於無本處自警,回光返照當有悟入。

(8)仰山因歸溈山省覲,溈問︰「子既稱善知識,怎辨得諸方來者知有不知有﹖有師承無師承﹖是義學是玄學﹖子試說看!」仰曰︰「慧寂有驗處。但見僧來便豎起拂子,問伊諸方還說這個不說﹖」又曰︰「這個且置,諸方老宿意作麼生﹖」溈嘆曰︰「此是從上宗門中牙爪!」

臨機互換,不滯一隅,眼孔定動即沒交涉。他會得的人,澄之不清,揚之不濁,過險境如履平地,設一境即是陷阱。

以上所舉,即溈仰兩師關於禪道的唱和;以下再參看有關於香嚴的公案。

(9)師(溈山)睡次,仰山問訊,師便回面向壁。仰曰︰「和尚何得如此﹖」師起曰︰「我適來得一夢,你試為我原看﹖」仰取一盆水與師洗面。少頃,香嚴亦來問訊,師曰︰「我適來得一夢,寂子為我原了,汝更與我原看﹖」嚴乃點一碗茶來。師曰︰「二子見解過於鶖子。」

溈山雖老,神清志剛得克家之子教養;仰山、香嚴有此老師,心若止水鑒容又鑒心。這樣一家人,一切動轉施為不出於「如」。見解勝過舍利弗處,正坐不失時節。此一則公案最能見到溈山、仰山、香嚴三師的生活樂趣,真是動即合轍,優游自在。

(10)師(溈山)一日見仰山、香嚴作餅次,師曰︰「當時百丈先師親得這個道理。」仰與香嚴相顧視云︰「什麼人答得此話﹖」師云︰「有一人答得。」仰云︰「是阿誰﹖」師指水牯牛云︰「道道。」仰取一束草來,香嚴取一桶水來,放牛前,牛才吃,師云︰「與麼與麼!不與麼不與麼!」二人俱作禮。師云︰「或時明,或時暗。」

「百丈海禪師參馬大師,為侍者。檀越每送齋飯來,海才揭開盤蓋,馬大師便拈起一片胡餅,示眾云︰是什麼﹖每每如此。」此處溈山見仰山、香嚴作餅,驀然見到百丈領得馬大師意,故云︰「當時百丈先師親得這個道理。」仰山、香嚴顧視躊躇「什麼人答得此話」﹖溈山當即展現一機,「指水牯牛云道道」,若坐在理邊尋思,且沒交涉。兩個靈利漢,畢竟知機變。「仰取一束草來,香嚴取一桶水來,放牛前牛才吃」。理無著處,還歸於事。溈山要二人拂除[HK3831-4]象,連水牯牛一道,肯二人和機變,故云「與麼與麼」。肯牛吃水草原為本分事,二人怎得它理﹖故又云「不與麼不與麼」。仰山、香嚴至此乃瞥然於理事無礙之旨,故俱作禮也。作禮將為是,剛才躊躇顧視則又不是,故溈山當作水牯牛下二人的判語云「或時明,或時暗」。

溈山、仰山、香嚴三師關於禪道的唱和,真乃精義連編尋繹無盡;處處流露消息,宗旨儼然。但臨濟宗師宗杲卻云︰「溈山晚年好則劇,教得一棚肉傀儡,直是可愛。且作麼生是可愛處﹖面面相看手腳動,怎知語話在他人。」宗杲如此拈提,且道對溈山禪是會,或不會﹖對仰山、香嚴是許,或不許﹖

〔參考資料〕 《五燈會元》卷九;《釋氏稽古略》卷三;《溈山警策》;《溈山語錄》;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第一篇第三章;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第三篇第十六章;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二)、(三)。… Read the rest

乃光:百丈禪要

行狀簡介
關於百丈大師生平行由事蹟,歷史資料遺存者少,今參考有關諸書暫作一行狀簡介,並略加評論。

大師名懷海(720~814),福州長樂人,王氏子。兒時隨侍母入寺拜佛,指佛像問母曰︰此為誰﹖母曰︰佛也。師曰︰形容與人無異,我後亦當作佛。二十歲離鄉,三學賅煉,聞馬祖創化江西,操心依附,為祖侍者。檀越每送齋飯來,師才揭開盤蓋,馬大師便拈起一片胡餅,示眾云「是什麼﹖」每每如此。師在馬祖會下承馬祖親自提撕,旋即大悟。未幾,住洪州新吳界大雄山,以所處岩巒峻險故號百丈。四方學者[HK4731-17]至。

師乃宗門巨匠,其以後之禪宗及整個佛教之影響,實深且鉅。今當略為推考建立叢林清規這一大事。

禪宗自達摩至六祖惠能,直指之道寖成最勝法幢。馬祖以棒喝顯機用,靈俐漢往往得入,雖行棒喝,亦以尋常言句示教,理趣超然;斷人命根,絕人情識,不容擬議。這些都說明了禪宗在教學方法上的巨大變革。此一變革,一方與教下經論諸家有異,另一方與謹慎細行的毗尼師亦多扜格。禪宗一天天的發展,使它擁有無數徒侶,因此,在領導僧務上,在獨特的參學法事上,即要求產生新的制度與之相適應。這是實際形勢的發展。相傳「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實為佛教大事,功績不可磨滅。五祖弘忍開東山法門,雖有專門禪宗道場的意味,但仍遵律制。馬祖時宗風大暢,禪剎興建自有其因。百丈抱立清規之志,實識時務之俊傑。宋‧楊億〈古清規序〉有云︰
「百丈大智(諡號)禪師,以禪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來多居律寺,雖列別院,然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度,故常爾介懷。乃曰︰佛祖之道,欲誕布化,原冀來際不泯者,豈當與諸部阿笈摩教為隨行耶﹖」

宋‧贊寧的《高僧傳》〈百丈傳〉有云︰「或曰︰瑜伽論、瓔珞經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隨乎﹖海曰︰吾於大小乘中博約折中,設規務歸於善焉。乃創意不循律制,別立禪居。」

可惜百丈手訂的叢林清規原作已失,或保留幾許於元代〈敕修百丈清規〉中,但原作面貌實難尋繹。玆根據楊億〈古清規序〉,贊寧《高僧傳》〈百丈傳〉,約略可[HK4179-6]勒出百丈叢林清規的主要內容︰(1)不論高下盡入僧堂。集中參學人住止一處,堂中設「長連床」,睡臥坐禪均在此。(2)住持稱長老,居方丈。(3)不立佛殿惟樹法堂。長老上堂說法,或與參學人激揚宗要,均於此行之。(4)行普請法上下均力,規定集體勞動,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這一條最特出,實是當時建立新興叢林的經濟基礎。

這四條可說是百丈清規的綱骨。就當時情況看,卻能適應禪宗新形勢的發展和要求。這個制度是為禪宗服務的,禪宗表現的無比智慧和理性,即是支持這個新制度的主要因素。能戰勝權威極大的律宗,且能抗衡經論講席,豈易耶﹖百丈胸羅經論,創制卓越,加以他偉大禪行的感召,當更易推行。贊寧《僧傳》〈百丈傳〉有云︰「其諸制度與毗尼師一倍相翻,天下禪宗如風偃草,禪門獨行,由海之始也。」這卻是定評。

大師提持的禪學,與日用生活的實踐緊密結合,要求在作務執勞中體會到即此是佛事。禪宗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充分的表現在實際的勞動上,這與大師的倡導和身教是分不開的。師凡作務執勞必先於眾,眾皆不忍,密收作具而請息之。師云︰「吾無德,怎合勞於人。」既遍求作具不獲,而亦忘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矣。

唐‧元和九年甲午歲,正月十七日歸寂,享年九十五。長慶元年敕諡「大智禪師」。陳詡為塔銘。(見《全唐文》卷四六六)

大悟因緣
百丈悟道因緣,乃宗門中極其光明[HK2219-12]赫的一件大事。今依《百丈廣錄》及禪宗諸種語錄記載,錄出原詞,試作一比較詳盡的敘述。分兩段如次︰

(1)野鴨子話
師為馬祖侍者,經三年。在這三年中耳濡目染自有進益,何況馬祖最善教人。

一日,侍馬祖行次,見一群野鴨飛過,祖曰︰「是什麼﹖」師曰︰「野鴨子。」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祖遂把師鼻扭,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於言下有省。經行見野鴨,自在飛過去,也是尋常境致,馬祖豈不知,偏要拈來問侍者,此即發悟弄引,勿乃[HK2943-13]犢情深。可是這個境界一剎那間翻轉來,就不是一般眼色耳聲之境了。祖「遂把師鼻扭」,果然突出難辨。師「負痛失聲」,卻還有點氣息,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啊呀呀,幾曾離得,師於言下有「省」,省個什麼﹖「光非照境,境亦非存」(用盤山語),活般若顯現了也。本分事豈離得它﹖這個省悟之境,雖一時頓得,但尚未消融,請看下面這位海侍者消融悟境的過程︰

卻歸侍者寮哀哀大哭(借睦州語︰「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既明如喪考妣。」)同事問曰︰「汝憶父母耶﹖」師曰︰「無。」曰︰「被人罵耶﹖」師曰︰「無。」曰︰「哭作什麼﹖」師曰︰「我鼻孔被大師扭得痛不徹(惟我能知)。」同事曰︰「有甚因緣不契﹖」師曰︰「汝問取和尚去(怎敢違背也)。」同事問大師曰︰「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為某甲說。」大師曰︰「是伊會也,汝自問取他(親言出親口,哪得第二人來)。」同事歸寮曰︰「和尚道汝會也,教我自問汝。」師乃呵呵大笑(正所謂蓬蓽生輝,無上歡喜)。同事曰︰「適來哭,如今為甚卻笑(外人怎得知)﹖」師曰︰「適來哭,如今笑(有輩古人可比,常啼菩薩得般若,直至如今笑不休)。」同事罔然(一家有事百家忙,頭頂石臼跳一場)。

筆者於這段重要語句下稍加贅語,省得嘮叨吧。「適來哭,如今笑」,這即是百丈消融悟境處,悟境雖則消融了,本分事也得到了辦,可是必待生我的親人看看樣子,此事卻須與馬祖相見,且看他怎生相見﹖

次日,馬祖陞座,眾才集,師出卷卻席,祖便下座,師隨至方丈。祖曰︰「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甚便卷卻席﹖」師曰︰「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祖曰︰「汝昨日向甚處留心﹖」師曰︰「鼻頭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師作禮而退。

馬祖頂門一只眼,到處為人開,饒你「幽州江口石人蹲」,他也知道其中事。識浪流轉,真常流注,哪消般若一盯。「師出卷卻席」這是什麼心行,不用妄測,這是得的人通消息的樣子。「祖便下坐」,正是︰竿頭絲線動,釣得錦鱗歸。師出卷卻席,馬祖不於眾中問,到了方丈才問,這是「其中人」說話,合該如此。譬如無價大寶成交,原用不著不識寶者在場。「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誠然誠然,其痛猶在。「汝昨日向甚處留心」,當然要檢驗一下明了大事的關節。「鼻頭今日又不痛也」,透關去者。師徒這般相見,圓滿了這場功德。至於向甚處留心一節,饒舌一句︰發無上心,具足頓悟意樂,只平常心中知有向上事,即可遇緣磕著也。向初心參學人(連我在內)允許如此說,非干他百丈大悟。

(2)再參話
百丈悟則悟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還有「再參」的大悟因緣在。

師再參,侍立次。祖目視繩床角拂子,師曰︰「即此用,離此用。」祖曰︰「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師取拂子豎起,祖曰︰「即此用,離此用。」師掛拂子於歸處,祖振威一喝,師直得三日耳聾。

這是禪宗最著名的「再參話」公案。赤日炎炎,威光逼人,馬祖為百丈顯大機大用,百丈也得他大機大用,父子同道,子孫相傳,此即以後臨濟宗傳承的無上綱要,急須著眼。

百丈一日謂眾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黃檗聞舉,不覺吐舌,說道︰「今日因和尚舉,得見馬祖大機大用。」黃檗旋承百丈印可。

百丈另一法嗣曰溈山,溈山之嗣曰仰山,亦曾論贊「再參話」。溈山問仰山︰「百丈再參馬祖因緣,此二尊宿意旨如何﹖」仰曰︰「此是顯大機大用。」溈曰︰「如是如是。」

這幾個老古椎,都是直系親屬,都說「再參話」是顯大機大用,傳到後來也無異詞。機用究竟應該怎樣理會呢﹖實則機用即是臨時活脫的方便,直下驅遣它,它即當下有所顯。生動活潑於境無滯,卻有所指;難為擬議,卻又令人開眼,此其可貴處。若無活般若、活祖意,自機不離位,自用無著落,就沒有資格談大機大用了。自己不具眼,卻更難識得它。

臨濟宗盛行後,臨濟遠孫,像汾州善昭、石門蘊聰(俱首山省念法嗣)等等諸大善知識,關於再參話皆有拈提。汾州云︰「悟去便休,更說甚麼三日耳聾。」石門云︰「若不三日耳聾,怎得悟去。」東林常總示眾云︰
「當言不避截舌,當爐不避火迸,佛法豈可曲順人。東林今日向驪龍窟內爭珠去也。百丈大智不無他三日耳聾,汾州、石門怎免個二俱瞎漢,只這三老還曾悟去也無﹖良久云︰祖彌不了,殃及兒孫。」

中興雲門宗的雪竇也曾拈云︰
「奇怪諸禪德,如今列其派者甚多,究其源者極少,總道百丈於喝下大悟,還端的也無﹖然刀刁相似,魚魯參差,若是明眼漢瞞他一點不得。只如馬祖道『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百丈豎起拂子,為復如蟲御木,為復啐啄同時,諸人要會三日耳聾麼﹖大冶精金應無變色。」

又,真淨克文有再參話頌︰「客情步步隨人轉,有大威光不能現。突然一喝雙耳聾,那吒眼開黃檗面。」還有,死心悟新將雪竇拈語又給它一拈︰「雲巖(悟新住雲巖時)要問雪竇,既是大冶精金應無變色,為甚麼卻三日耳聾﹖諸人要知麼,從前汗馬無人識,只要重論蓋代功。」

關於這個再參話公案,徵引了上面一連串骨董,勿需再為解說。請當人仔細的看。有者道,三日耳聾莫是證悟得「前後際斷非去來今」的境界麼﹖豈特此也,再搬些語錄裏來的,要且沒交涉,切莫這般計較。總之馬祖振威一喝,百丈就聾了三日,聾得恰好。「寂寂聲消何處去﹖窗外晴空日影斜」,仔細的看看日影斜也未﹖聾子的眼睛定然看得端的。

馬祖以棒喝顯機用,能使參學人悟去,恰似叫黑漆桶放光一般,真乃頓教法門最上乘方便,雖從上祖佛也要攢眉。百丈乃馬祖親自撫養之嫡子,脫盡廉纖,無點滴滲漏,他全會得他棒喝下的活般若、活祖意。冥會幽眇之境,發趣自在之行,握祖佛正令,洞般若真照之機用,唯百丈履踐得到。後來百丈出黃檗,黃檗出睦州、臨濟,此即臨濟宗三大宗師。黃檗固多言句示人,棒喝行令亦有之。至睦州,行棒不以「勢」而以幽默出之,生殺縱奪與其孤標峭絕的禪風緊相適應。至臨濟,嘆觀止矣!震般若雷音,大撾塗毒鼓,棒喝機用活脫盡顯,般若真照逐處全彰,斷命根重予正命,絕情識再予知識,未曾有也。三師恢張馬祖、百丈禪道,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臨濟宗法乳充沛,資歷艱深,於直指之道射力風高,無出其上,實非無由。

這兒說棒喝,為的明了禪宗在教學方法上的一種巨大變革,極為難能可貴。俟說臨濟宗時,當再說棒喝旨趣。

(三)接機中的重要開示
這一大段打算敘述一下百丈在接機中的重要開示,此即百丈禪要所在。於此須知,離開公案便不可能另說禪要。概括式的說一通,譬如霧裏觀花,終隔一層。不於公案吸取禪要,未見其可。現在僅選了百丈十個公案,每個公案都有它要解決的中心問題。無已,還須分段依法說之。

(1)不逢著、若逢著即舉似和尚
未說百丈接機的公案,首先說這一則他怎麼應對馬祖的公案。這則公案主要在解決禪宗「知有」以後,怎樣對待「有」的這一問題。

馬祖一日問師(百丈)︰「什麼處來﹖」師曰︰「山後來。」祖曰︰「逢著一人麼﹖」曰︰「不逢著。」祖曰︰「為什麼不逢著﹖」曰︰「若逢著即舉似和尚。」祖曰︰「什麼處得這消息來﹖」曰︰「懷海(諸書也有作某甲)罪過。」祖曰︰「卻是老僧罪過。」

這則公案即當得曹洞宗一宗綱要。曹洞宗回互之旨,就側重在「知有」以後,如何對待「有」的觀行智慧。

藥山有云︰「我今為汝說這個語,顯無語的他那個本來無耳目等貌。」誠哉是言。百丈打從山後來,經了個寂靜所在,卻不是空走一趟。他自己雖則知有,且識得它,但它無耳目等貌,阿誰能與相逢﹖馬祖卻關切的發問「逢著一人麼」﹖百丈心裏有數,所以從容不露的答道「不逢著」。此正顯示出「若不知有,怎解恁麼道」(洞山語)的智慧。馬祖激賞百丈,隨時總要提撕著,再加緊一問「為什麼不逢著」﹖百丈已是深知那無面貌漢的究竟了,那漢從來無家可住,豈能呼喚得出,不知有卻也不曾失,一念無私,通身無影,最好不知,所以百丈只能兼帶的答道「若逢著即舉似和尚」。此正顯示出「若知有,怎肯恁麼道」(洞山語)的智慧。馬祖於此尚然不許,蕩盡今時,寧容尊貴,遂赫然追問「什麼處得這消息來」﹖百丈見這一問,自知已是憐傷了那個,所以答道「懷海罪過」。末了馬祖自說「卻是老僧罪過」,事從他起,繩索在他手裏,不僅憐傷那無貌的,且更逼拶百丈說那個,所以這老漢也說個「罪過」。他父子倆煞有手段,只這「罪過」二字是叮嚀於人,於觸證之境亦知有亦不知有,總須保護。《般若經》中處處說「善為護念」,即於智慧觸證之境當以智慧善為保護之意。不知保護則成罪過,自知觸犯的罪過,罪過即非罪過,翻成保護矣。此乃後之曹洞宗特加垂訓之處。此一則公案法味彌深,卻堪把玩。他父子倆機用宛轉,回互得妙;不存正位,那管大功。於此一則公案,石頭藥山一系提持之禪道,總包無二。

(2)不道飢飽
現在說百丈接機的開示了。

師謂眾曰︰「有一人長不吃飯不道飢,有一人終日吃飯不道飽。」這是百丈普為初心參學人而發的徑截開示。主要在權立知有向上一著。藉以激發明了本分事。

參禪可不比猜啞謎。有者道︰初一句莫是說本有之性吧,自性清淨湛然不搖,他不受食,故云「長不吃飯不道飢」。次一句莫是說現前的心吧,四種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都把與它,它亦不拒,故云「終日吃飯不道飽」。這般講說正是打啞謎兒猜,饒你自謂猜得對,當於教意,這究竟於自己本分上何干﹖這樣便算得明心見性了麼﹖大遠在。

一向說心說性轉易迷卻人。禪宗則不然,不如說個「長不吃飯不道飢」、「終日吃飯不道飽」的更親切些,更靠攏些。有人道,百丈說的吃飯是喻,並不親切,心性才是親切的真法。有人道,心性正是喻,叫做理喻,誰知他親切﹖吃飯才是親切的真事,抬柱子了,一任抬吧。若我等伴隨著吃飯的、不吃飯的這兩人,則成三人去也,這不更加迷惘人麼﹖只知百丈說的究竟是一人是兩人呢﹖可煞難定。只這難定,正是他親切處。百丈說的這兩句話實在耐人尋思。(中略)

後來洞山立五位功勳,豎論禪宗觀行頓中次第,第一即「向」。僧問︰「如何是向﹖」洞山曰︰「吃飯時作麼生﹖」又曰︰「得力須忘飽,休糧更不飢。」若明得洞山指示,靠著百丈開示的這兩句話,初心正好用功。所說向者,向即趨向。若不先準備知有,又無頓悟意樂,趨向個什麼﹖且慢說「趨向即乖」的話,若不趨向,豈得頓悟此有的真際﹖又怎得轉漉漉地的智慧﹖源頭活水,澗底游魚,必須於此挹取,所以必須「向」也。洞山提出「吃飯時作麼生」,這句分量多重,向之有在,合該如是。到了功候成熟,消息通時,始頓悟得「長不吃飯不道飢,終日吃飯不道飽」的那個無耳目等的那人面貌。進一步會親自撞著洞山道的那個「得力須忘飽,休糧更不飢」的真實悟境功夫。至此,乃為真知有者,乃為了辦本分事者,已非門外漢,當是個中人。

百丈此一則普為初心參學的開示,實在重要,以後溈仰宗則在萬古斷碑的夾縫裏提倡,臨濟宗則在烈焰餘火燒焦時提倡,至於曹洞宗雖然於無人處暗穿針線,卻正是明明的提倡者。將百丈這兩句話開示,作為曹洞宗初心綱要對待,正是合格。

(3)每日區區為阿誰

雲巖問︰「每日區區為阿誰﹖」師曰︰「有一人要。」巖曰︰「因什麼不教伊自作﹖」師曰︰「他無家活。」

這則公案,跟「不道飢飽」是同一問題。拿參看來說,這個比較容易入些。百丈對初心人不行棒喝,一味平實商量,他卻在暗穿針線度人也。「繡出錦鴛鴦,優游池水下」,要看他針頭如何著。

雲巖名曇晟,藥山之嗣,洞山之師,實曹洞宗一宗主腦人物。他在百丈會下參學二十年,因緣不契,後造藥山,因答對藥山問百丈說什麼法,他敘述了幾則,敘述到百丈下堂句「是什麼」話時,藥山道「何不早恁麼道,今日因子得見海兄」,雲巖始於言下頓省。據此,可知雲巖在百丈處尚未透徹,經藥山提醒方乃瞥地。不在百丈處熏習般若,何有日後的雲巖,不經藥山一點,雲巖豈能識得百丈些許﹖又豈能了辦本分事知有向上一著子﹖百丈、藥山二作家,可惜雲巖在百丈處耽誤了,且幸在藥山處得著。

「每日區區為阿誰﹖」這樣的疑問人人總有,不拘何時,都不自覺的吐露出來,雖然譴責似地吐露了,卻依然算了,還是忙去了,幾曾得到解決。雲巖問百丈這話,就在企圖解決它。百丈答他「有一人要」,一般的說,就是有一人要你每日區區為它忙,你卻不得不為它區區的忙著。究竟誰是那一人﹖莫是現前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的人麼﹖是則總是,但與有一人卻還大有區別。從古以來,剪開這一線的般若菩薩不在少數。藥山剪開了,他為初心人說那一人最簡明,他道「他那個本來無耳目等貌」這是實語,誠當會取。

雲巖問「每日區區為阿誰」﹖百丈答他「有一人要」,即指那無面貌的要你區區著。此時雲巖覺著多事,大似不願區區的樣子,所以再問道「因什麼不教伊自作」﹖他那個既無耳目等貌,豈有作耶﹖怎教「無舌人解語、無手人行拳」呢﹖所以百丈只得答道︰「他無家活」,洞山更饒舌,指出「常在動用中,動用中收不得」。這個無面貌的人,從不離開當人,不管你知不知。他無家活卻要人區區,你若東想西想不好生地為它區區著,即禍事生。反之,明得它了,每日區區更有意義,若也不明,雖不曾失,卻磨折得你區區的更為難過。

這則公案作為後來曹洞宗的初心綱要,使其初步知有,卻甚適當。百丈兩句極簡淨的答言一針即扎,又爽朗,又俊俏,跟著去吧,「有一人要」,即與當人日用生活勞動作務等,都搭上針頭也,只消將知有之意安放在遠為處,定當觸著。

上舉百丈三個公案開示,多借用曹洞宗意來剖露它。以下要說的公案,多顯現量悟境,多明活般若的真知見,機用異趣,如秋夜月明,如春池魚躍,從文字三昧中教人別有會心處。

(4)併卻喉咽唇吻道

溈山、五峰、雲巖侍立(百丈)次。師問溈山︰「併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山曰︰「卻請和尚道。」師曰︰「不辭向汝道,恐以後喪汝兒孫。」又問五峰,峰曰︰「和尚也須併卻。」師曰︰「無人處斫額望汝。」又問雲巖,巖曰︰「和尚有也未﹖」師曰︰「喪我兒孫。」

這則公案,表現出百丈正在檢驗弟子們是不是洞達本分事這一基本問題。「併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就是要你不在言句下擬議、尋覓,依實供通。洞達本分事的人,自有出身之路,哪能繫罩得住。溈山(名靈祐)云︰「卻請和尚道」,依實供通了也。雪竇對此拈云︰「卻請和尚道,虎頭生角出荒草;十州春盡花凋殘,珊瑚樹林日杲杲。」五峰(名常觀)云︰「和尚也須併卻」,也依實供通了也。雪竇頌云︰「和尚也併卻,龍蛇陣上看謀略;令人長憶李將軍,萬里秋空飛一鶚。」大家請看,哪裏是溈山、五峰依實供通處﹖博得雪竇如此好頌。雲巖云「和尚有也未」﹖雪竇頌此云︰「和尚有也未﹖金毛師子不踞地。兩兩三三舊路行,大雄山下空彈指。」頌意甚明,只「兩兩三三舊路行」一句,令人涉疑。其實未達本分的,無出身之路的,都在兩兩三三裏,有甚可疑。百丈對這三個弟子的答語,不是很深切明著的麼﹖他的答語正是檢驗後的評判,不可忽略。百丈答語,正是指出你既依實供通,人們也就可如其分劑的下斷。很乾脆,無實可依,自領罪狀。雲巖以後在藥山處悟了,他自己承認在百丈會下二十年心燈不續,藥山還道他「二十年在百丈俗氣不除」,百丈當時評他為「喪我兒孫」,雪竇貶他是「大雄山下空彈指」,語有分寸。

(5)不落不昧
這個野狐禪公案,很為著名。仔細檢點將來,他只在辨明大修行人具般若知見者,於業行的因果法則當更為洞曉而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識法知懼,幸勿造次!關於公案的經過情況,不擬詞費,不尋原詞,略說點要節︰
「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錯答這一問,說道「不落因果」,禍事,禍事,帶累自己墮野狐身。請百丈大師代下一轉語,答云︰「不昧因果」,且喜竟於言下大悟,脫野狐身。情節僅此而已。這莫是白日青天在做夢麼﹖可是卻有這場夢。

這個公案知道的很多,評論的也不少,用不著閑扯了。且說臨濟遠孫慧南,住持積翠時,有一道圓禪人依止。南公法席甚盛,參學者眾。

道圓一日宴坐下板,忽聞二僧舉野狐話︰一云「不昧因果,也未脫得野狐身」,一云「不落因果,又何曾墮野狐來」,道圓聞之聳然!因渡澗猛省,見南公說其事未終,流涕至頤。南公令其就侍者榻熟睡,睡醒,忽起作偈曰︰「不落不昧,僧俗本無忌諱,丈夫氣宇如王,怎受囊藏被蓋﹖一條榔標甚縱橫,野狐跳入金毛隊。」南公見之,為之助喜。

這是竊聽了商量野狐話而有所發征好樣子,節引於此,代筆者解說。
(6)奇特事

問︰「如何是奇特事﹖」師曰︰「獨坐大雄峰。」僧禮拜,師便打。

這個公案,顯示第一著不可近傍,悟雖不無,已落第二。不悟,又成鈍置。百丈冷地裡露些子氣概,有縱有奪,辨別特煞分明。這裏大雄峰,正是百丈山主峰,百丈拈來就用,緊峭合拍。用「獨坐大雄峰」來答他「如何是奇特事」,也通義路,也可話會,不管怎樣,我等幾曾實到過這「獨坐」二字的境界來。真的到過了,說什麼奇特,也落它第二。豈不見妙高峰頂不見德雲,卻於別峰與善財童子相見。問話僧禮拜,莫非他悟得了﹖敢道見著百丈﹖師便打,哈哈,這才是大人作略,向上還有事在。
(7)觀音入理

普請鋤地次,忽有一僧聞鼓鳴,舉鋤頭大笑,便歸。師曰︰「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師歸院,乃喚其僧問︰「適來見什麼道理便恁麼﹖」曰︰「適來肚飢,聞鼓聲歸吃飯。」師乃笑。百丈會下,一眾禪和子,安於勞動生產,卻不容易。這些人都是來參學佛法的,百丈調理的作務執勞即是佛事,於此明得,才見真實受用。普請鋤地,上下均力,已是百丈手訂的制度。此種大人作略,即是當時禪宗對於佛教的最大改革。一時諸方皆以此為典則,效行者眾,這且不說它。只如這僧「聞鼓鳴,舉鋤頭大笑,便歸」,倒是何故﹖如無禪道滋養,便爾勝任愉快,且能流露出如此樂觀的法喜情緒麼﹖百丈說︰「自古至今,佛只是人,人只是佛」,不於人事體得佛法,不於佛法融貫人事,即為魔外。所以《法華經》云︰「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百丈讚嘆這僧,說道︰「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這即許可這僧,於作務執勞明得即是佛事,卻有真實受用。百丈固然隨喜,為了成就他,待歸院後乃喚這僧當面檢驗,問「適來見什麼道理便恁麼」﹖這僧見處真實,不勞牽引,當即答道「適來肚飢,聞鼓聲歸吃飯」。這般答話,卻無些子走作,引得百丈老漢忍俊不禁,不期然的竟陪笑了。我等今日參看這則公案,當於這僧大笑處和百丈這一笑處著眼,這個就叫做「觀音入理」,別無玄妙。
(8)開得多少田

百丈一日因普請開田回,問黃檗曰︰「運闍黎(檗名希運)開田不易﹖」檗曰︰「隨眾作務。」丈曰︰「有煩道用。」檗曰︰「怎敢辭勞。」丈曰︰「開得多少田﹖」檗將鋤築地三下,丈便喝,檗掩耳而去。

這則開田公案很明顯,正是家裏人在商量勞動中貫徹禪行的問題。百丈問「開得多少田」﹖在考驗黃檗是不是如實的在勞動中體會到勞動即禪行的真精神。黃檗「將鋤築地三下」,表現了他幾曾失卻這個活兒。雖未明說,卻比明說還加深。百丈洞明了黃檗的受用境界,於是下一「喝」來印可他,不僅此也,這一喝卻又在勘辦黃檗是不是坐在悟處不知轉身﹖此正「機不離位,墮在毒海」(洞山語)的妄見。畢竟黃檗鼻孔撩天,勞動中悟得的活般若,豈於此區區處著而不解轉身向上者耶﹖當即掩耳而去。喝聲已曉,妙哉掩耳!百丈不忝為馬祖嫡子,黃檗亦不辱百丈門風,真是一家有幸子孫賴之。走,帶一只眼開田去者。
(9)大好悄然

趙州參。師問︰「近離甚處﹖」曰︰「南泉。」師曰︰「南泉近日有何言句﹖」曰︰「未得之人直須悄然。」師便喝,州作怕勢;師曰︰「大好悄然。」州作舞而出。

趙州名從諗,南泉真子。於馬祖為法孫,於百丈為後學,與黃檗、溈山等為同輩,同門昆仲則有長沙、子湖諸師。趙州乃宗門元匠,悟境湛深,見地卓絕,行履受用得大自在。諸方稱為「趙州古佛」。當另說「趙州禪」專篇。

此時趙州參百丈,正在悟後歷練禪道,銳進無休。古德謂「趙州八十猶行腳,只因心頭未悄然,及至遍參無別事(別或作一),始知空費草鞋錢。」南泉說的「未得之人直須悄然」,這卻是實語,未得者急須爭取。百丈突然下一「喝」,卻在考驗趙州是不是作到了或滯在悄然處。「州作怕勢」,故意作出轉身路数,而引出百丈「大好悄然」,帶讚帶貶的冷評,趙州兩俱不受,「作舞而出」。是描繪出兩大作家相見的典範作略。

(10)是什麼

師有時說法竟,大眾下堂,乃召之,大眾回首,師曰︰「是什麼﹖」

百丈這個打破常規普為接機的重要措施,的確功高,擬議不得。同時的藥山大師特目此為百丈「下堂句」,深有意趣。有人說上堂說法人人諦聽,正爾惺惺;怕你分別記取,要你言下知歸,所以百丈於下堂時放此一線威光,直下教人抖擻精神頓然瞥地去。可是這其中召不回首的靈俐漢和漆桶都有。召既回首,聽得雷音似的「是什麼」了,這其中也有靈俐漢和漆桶兩者,靈俐漢就此過去,漆桶開始學步,這即是下堂句的功高處。這「是什麼」一句,創自馬祖拈胡餅示眾,這是海侍者當年常聽慣了的,現在這般使用它。海侍者足報馬大師的大恩了。

這一句,「是什麼」,在宗門中切忌信口使用!說法無有著落,言句中無眼,直指的反面曲了。若是會得海蚌兒禪(用宗杲喻)的,當下打開,心肝五臟俱時呈現,若問於人,當人自會明得,這倒可以使用得它。

說百丈接機中的重要開示,僅止於此。有志斯道者,不拘動靜時節,若能攝取一則公案,或一句話頭,參看一下並不妨事。臨濟說,「譬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此事哪能依傍得著。好在有如許的公案話頭給人方便,正好體究,一旦觸翻向上關鍵,敢道慶快平生。自己明得了,有了自己的禪要,公案話頭又值得什麼﹖未能「*地」一下,未經一番頓悟周旋,且不要虛轟。

〔參考資料〕 《全唐文》卷四四六〈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祖堂集》卷十四;《宋高僧傳》卷十;《景德傳燈錄》卷六;《天聖廣燈錄》卷八、卷九;《五燈會元》卷三;《古尊宿語錄》卷一、卷二;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2};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上卷。… Read the rest

“平常心是道”集评

作者:吴言生
“平常心是道”是洪州禅的重要思想,经由南泉、赵州等禅师的传承,而成为中国禅宗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典型的出处是《祖堂集》卷十八:
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也!”师于言下,顿悟玄旨,心如朗月。〔参见:《景德传灯录》卷十,《联灯会要》卷六,《五灯会元》卷四,《五家正宗赞》卷一,《赵州语录》,古尊宿语录〕卷十三,《指月录》卷十一〕
本文通过对历代禅师和文人对“平常心是道”的体悟与阐释的钩沉,为大家提供此一公案的历史性接受、诠释的思想史脉络,从而了解其在中国禅宗史、思想史、诗歌史、文化史上的意义。集评的资料,按时代先生排序。先禅宗,后外学。这些资料有些是多重出处的文献,笔者的处理方法是,每则资料,第一则为所征引的文字的原始出处,其后为类似出处。在一则包括多条,每条又有类似出处时,则以 [ ] 表示。由于时间和见闻所限,挂一漏万之嫌,在所难免。冀博雅君子,有以指正。
(01)梵日问曰:“如何即成佛?”大师答曰:“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莫作佛见、菩萨见,平常心是道。”梵日言下大悟,殷勤六年。(《祖堂集》卷十七《通晓》)
(02)问:“如何是平常心?”师云:“要眠则眠,要坐则坐。”僧云:“学人不会。”师云:“热则取凉,寒则向火。”(《祖堂集》卷十七《岑和尚》,《联灯会要》卷六,《五灯会元》卷四)
(03)问:“如何是平常心合道?”师曰:“吃茶吃饭随时过,看水看山实畅情。”(《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报慈文钦》,《五灯会元》卷八)
(04)岂不见赵州初参南泉,悟平常心是道后,来有问西来意,便对曰“庭前柏树子”,以至“镇州出大萝头”、“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中略)以要言之,古来宗师无不皆用此个时节。(《圆悟录》卷八)
(05)不惊群动众,谓之平常心,本源天真自性也。虽居千万人中,如平常心本源天真自性也。虽居千万人中,如无一人相似,此岂粗浮识想、利智聪慧所能测哉!(《圆悟录》卷十四)
(06)(赵州)次日却来问:“如何是道?”南泉也不行棒,也不下喝,也不谈玄也不说妙,也不牵经,也不引论,也不举古人公案,亦不说事,亦不说理,只实头向他道:“平常心是道。”(中略)赵州于言下百了千当。(中略)所以圆悟先师说:“赵州禅只在口唇皮上,难奈他何。”(《大慧录》卷十六,《列祖提纲录》卷十五)
(07)所以赵州问南泉和尚:“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从此顿息驰求,识得祖病佛病,无不透得。后来遍到诸方,无有出其右者,盖缘他识病。(《古尊宿语录》卷三一《佛眼清远》)
(08)或又执个一切“平常心是道”,以为极则。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大尽三十日,小尽二十九。此依草附木,不知不觉一向迷将去。(《古尊宿语录》卷四四《真净克文》,《嘉泰普灯录》卷二五,《大慧录》卷十七,《宗门武库》,《列祖提纲录》卷十一)
(09)问:“如何是平常心?”曰:“蜂虿狼贪。”云:“与么则全众生心也?”曰:“你道那个是平常心?”云:“不会。”曰:“汝他后会去在。”(《正法眼藏》卷四,《御选语录》卷十八《开先智》)
(10)僧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如达平常道也,见山即是山,见水即是水。信手拈来草,无可无不可。设使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何差异。但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方宁静,君臣道合,岂在麒麟出现,凤凰来仪,方显祥瑞哉。(《人天眼目》卷二,《为霖道霈禅师旅泊庵稿附?霖禅师集禅海十珍》)
(11)更无回互本圆成,觌面无私一体平。水上东山行不住,火中木马夜嘶鸣。人间但见浮云白,天外常看列岫横。若为平常心是道,拟心已在铁围城。(《人天眼目》卷二)
(12)中夏上堂,举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中略)师拈云:“一夏九十日,已过四十五日,此是四十五日已前语,四十五日以后语?”(《虚堂录》卷九)
(14)江西大寂道一禅师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景德传灯录》卷二八《江西道一》,《天圣广灯录》卷八,《四家语录》卷一《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御选语录》卷十四)
(15)时有僧问:“从上祖师至江西大师皆云:‘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今和尚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学人悉生疑惑,请和尚慈悲指示。”师乃抗声答曰:“你若是佛,休更涉疑却问老僧。何处有恁么傍家疑佛来!”(《景德传灯录》卷二八《南泉普愿》,《古尊宿语录》卷十二)
(16)问:“如何是平常心合道?”师曰:“吃茶吃饭随时过,看水看山实畅情。”(《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报慈文钦》,《五灯会元》卷八)
(17)未几复至京师,趋智海依正觉逸禅师,请问因缘,海曰:“古人道‘平常心是道’。你十二时中放光动地,不自觉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五灯会元》卷十六《刘经臣》,《续传灯录》卷十,《居士分灯录》卷上)
(18)所以古人道:“平常心是道。”“还可趣向也无?”“拟向即乖。”看他不许你趣向,又作么生保任?不易不易。(《古尊宿语录》卷三一《佛眼清远》)
(19)问:“奔流渡刃、疾焰过风时如何?”师云:“平常心是道。”(《古尊宿语录》卷三八《洞山守初》)
(20)岂不见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中略)只此灵锋,阿谁敢近?若是个汉,足未跨门,早已委得。若更低头觑地,脑后一椎,莫言不道。(《续古尊宿语录》卷五《懒庵需》)
(21)既识得驴了,骑却不肯下,此一病最难医。龙门向道不要骑,你便是驴,尽大地是个驴,且作么生骑?你若骑,管取病不去;若不骑,十方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时去,心下无事,名为道人。所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从此顿息驰求,识得祖病、佛病,无不透得。后来遍到诸方,莫有出其右者,盖缘他识病。(《僧宝正续传》卷三《龙门远》,《古尊宿语录》卷三一)
(22)示伦上人:一切有心,天地悬隔,酌然。如今透关不得,只为心多执重。若脱然摒当到无心之地,一切妄染情习俱尽,知见解碍都销,更有甚事?是故南泉云“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圆悟心要》卷上)
(23)示张子固:要用便用,要道便道。遇饭吃饭,遇茶吃茶。契平常心,不起佛见法见。佛见法见尚乃不起,何况起造业心,发不善意? (《圆悟心要》卷下)
(24)示华严居士:平常心是道,才趣向即乖。到个里,正要脚蹋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迥危峭,不立毫发知见,倒底放下。澄澄绝照,壁立万仞。 (《圆悟心要》卷下)
(25)道在平常日用中,一段光明盖天地,情尘瞥起,便见千差万别。是故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只对他道:“平常心是道。”已自当头掇出,却更问:“还假趣向也无?”不免随搂锼擞。向道“拟向即乖”,又更担板。道个“不拟争知是道”,转见四棱踏地。事不获已,不顾傍观,尽情剖露,道个“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达不疑之道,如太虚空,岂可强是非耶?”者个便是十八上解作活计底,一款子招状了也。是故寒山子见彻平常心,便道:“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庞居士见彻平常心,便道:“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不拘。不是圣贤,了事凡夫。”是谓一错百错,无乃错之甚矣。(《破庵和尚语录》)
(26)上堂,举僧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又僧问赵州:“如何是道?”云:“墙外底。”又僧问白云:“如何是道?”云:“始平郡。”“如何是道中人?”云:“赤心为主。”师云:“且道这三句是同是别?若道同,语又参差;若道别,佛法不到今日。还缁素得出么?”(《应庵昙华禅师语录》卷三)
(27)上堂,举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中略)师云:“你有一种是,堂前开饭店,屋里贩扬州。南泉翻盐落酱缸,赵州老鼠入牛角。”(《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卷一)
(28)又真心乃平常心也,妄心乃不平常心也。或曰:“何名平常心也?”曰:“人人具有一点灵明,湛若虚空,遍一切处。对俗事假名理性,对妄识权号真心。无分毫分别,遇缘不昧。无一念取舍,触物皆周。不逐万境迁移。设使随流得妙,不离当处湛然,觅即知君不见,乃真心也。”或曰:“何名不平常心耶?”曰:“境有圣与凡,境有染与净,境有断与常,境有理与事,境有生与灭,境有动与静,境有去与来,境有好与丑,境有善与恶,境有因与果。细论则万别千差,今乃且举十对,皆名不平常境也。心随此不平常境而生,不平常境而灭。不平常境心对前平常真心,所以名不平常妄心也。真心本具,不随不平常境生起种种差别,所以名平常真心也。” (《真心直说?真心无知》)
(29)平常心是道
张打油,李打油,不打浑身只打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白愁。(《月林师观禅师语录》)
(30)平常是道
无门曰:南泉被赵州发问,直得瓦解冰消,分疏不下。赵州纵饶悟去,更参三十年始得。颂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关》第十九则)
(31)岂不见赵州问南泉云:“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这些子,如砒霜狼毒,峭壁悬崖,无你下口处,无你入作处。独有赵州较些子,便云:“还可趋向也无?”泉云:“拟向即乖。”州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豁然如太虚空,岂可强是非耶。”只如南泉恁么道,莫便是提向上钳锤,攻其偏坠,击其乖异么?且喜没交涉。 (《痴绝道冲禅师语录》卷下)
(32)不滞平常心,不畏险崖句。饱饭恣甜眠,嫌佛不肯做。业风吹到十二峰前,背却法堂,著草鞋去。且唤回来,与一杯茶,徐徐向伊道:“善为道路。”(《希叟和尚广录》卷三)
(33)举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太平休整闲戈甲 泉云:“平常心是道。”黄金包裹烂泥团 州云:“还可趣向也无?”金刚脑后抽生铁 泉云:“拟向即乖。”截断脚跟 州云:“不拟争知是道?”锢鏴著生铁 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譬如太虚,廓然寥豁,岂可强是非耶?”舌头拖地 州礼拜。李陵虽好手,未免隐番身(《希叟和尚广录》卷五)
(34)师云:“南泉被赵州一问,直得分疏不下。赵州被南泉一坐,至今抬身不起。两个汉总有过处。诸人检点得出,许你真达不疑之道。”(《元叟行端禅师语录》卷三)
(35)上堂,举赵州初参南泉,问:“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中略)师云:“南泉被赵州一问,直得分疏不下。”(《元叟行端禅师语录》卷三)
(36)张居士相访 清河居士别多年,一笑相逢信有缘。莫讶老僧无别话,平常心是祖师禅。(《吴山净端禅师语录》卷下,《石仓历代诗选》卷二二七)
(37)问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此平常心、无心之语,成却多少人,误却多少人!往往不知泥中有刺,笑里有刀者,何啻于掉棒打月,接竹点天。古人答一言半句,如挥吹毛利刃,直欲便要断人命根。若是个皮下有血底,直下承当,更无拟议。(《高峰大师语录》卷上)
(38)梁子正哀词二首 其一
一节循循见始终,平常心有古人风。临行却笑庞居士,何用当庭探日中。(《清献集》卷五)
(39)泐潭乾和尚真赞
平常心是道,南泉只眨得眼。庵内人不见庵外事,赵州犹是担板。(《山谷集》卷十四)
(40)故窃谓二书圣人以之立教于中国,佛以之立教于西方,其揆一也。然易之教渐,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华严之教顿,直以白牛之车接上根者。故易之教,洁静精微,由域中以趣方外;华严之教,广博妙严,由方外以该域中。此其不同者,而其归一也。两被来教,皆有不复措意儒术之语,初固疑之,今乃知以世间、出世间法,判而为两之故也。夫昼之所想,即夜之所梦;生之所履,即死之所为;春之所种,即秋之所获。所以处世间者,即所以出世间者,儒释之术一也,夫何疑哉。神通妙用,在运水般柴中;坐脱立亡,在着衣吃饭中;无上妙道,在平常心中。愿试思之。(《梁溪集》卷一一三)
(41)舜之“惟精惟一”,然后能“允执厥中”;汤之“懋昭大德”,然后能“建中于民”,故曰极“高明而道中庸者”,如此而已。佛氏之言道,亦曰“平常心是道”。若了此事,着衣吃饭而已。若其不了,而止能着衣吃饭,是亦痴人耳,何足贵哉。唯不可名以痴人,而起居饮食,曾与人无异者,夫岂逆理失正,而丽于过不及耶?此则中庸之所以为中庸也,非极高明者能之乎?(《默堂集》卷十五)
(42)雪峰球堂禅师真赞
推平常心,说真实法。运悲智愿,应化度缘。球堂于今,清风历然。(《拙斋文集》卷十七)
(43)题庸斋
人生一世间,当为一世杰。琐琐混常流,有愧古明哲。努力求至道,毫发无差别。伟哉平常心,光明配日月。(《絜斋集》卷二三)
(44)送聪上人归四明
办得四方游,孜孜讨入头。归云起斋钵,高浪送行舟。笠戴天童雨,鞋穿雪窦秋。平常心是道,莫更问人休。(《野谷诗稿》卷五,《江湖后集》卷四,《宋百家诗存》卷二五)
(45)太平老豁庵
父母胞胎未结前,赵州识后笑南泉。豁然道与虚空似,不道虚空似豁然。(《缘督集》卷八)
(46)才于平常心上,起个过当之念,便是有求益之心,此便不可过度者,过其常度即过当也。(《庄子口义》卷二)
(47)以此不疑之理而解天下之疑,而又复归于不疑之地,则庶几乎至于大不疑矣。赵州问南泉不疑之道,便是此数语之意,尚庶几也。(《庄子口义》卷八)
(48)平常心是道,举步入荒草。翻嗟王老师,到底不能晓。不能晓,玉兔金乌任飞走。云峰悦 [《古尊宿语录》卷四一《云峰文悦》,《禅林类聚》卷五]
欲识平常道,天然任自然。行船宜举棹,走马即加鞭。若遇饥来饭,还应困即眠。尽从缘所得,所得亦非缘。佛鉴勤二 [《禅林类聚》卷五。“天然”,《禅林类聚》卷五作“天真”]
所得亦非缘,当人自了然。雨中看皓月,火里汲清泉。直立头垂地,横眠脚指天。应须与么会,方契祖师禅。[《禅林类聚》卷五]
若谓平常心是道,枝蔓向上更生枝。贴肉汗衫如脱了,唤来眼上与安眉。鼓山珪[《古尊宿语录》卷四七,《禅林类聚》卷五,《宗鉴法林》卷十六]
劝君不用苦劳神,唤作平常转不亲。冷淡全然没滋味,一回举著一回新。径山杲 [《古尊宿语录》卷四七,《禅林类聚》卷五,《宗鉴法林》卷十六]
赵州昔日见南泉,言下投机自廓然。要会平常心是道,平常不住道方玄。本觉一
白日迟迟兮花菲菲,白云流水兮两相依。长安路上人迹稀,南泉也落第二机。慈受深 [《宗鉴法林》卷十六]
碍得铜盘,不打老鼠。所以抽身入,还从屋里来。圾教台凳稳,聊且劝三杯。兄呼弟应殷勤处,留得儿孙辨劫灰。月堂昌
遇饭吃饭,遇茶吃茶。千重百匝,四海一家。解却粘去却缚,言无言作无作。廓然本体等虚空,风从虎兮云从龙。圆悟勤 [《圆悟录》卷十九]
万里长空雨霁时,一轮明月莹清辉。浮云掩断千人目,见得嫦娥面者稀。龙门远
向道平常心是道,斩钉截铁妙中妙。若将玄路拟思量,连累儿孙入荒草。业识茫茫知不知,终日红尘无价宝。大沩智
玄途不涉透离微,道合平常发上机。无影树头春色晓,金鸡啼在不萌枝。足庵鉴 [《宗鉴法林》卷十六]
悟得平常达本乡,时人多怕落平常。青春只有九十日,烂醉都无一百场。雪庵瑾 [《云庵从瑾禅师颂古》,《宗鉴法林》卷十六]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月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开(《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八)
(49)上堂,举赵州问南泉云:“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大众,苦乐逆顺,膏火相煎。刹那之间,有万生灭,作么生得“平常”去?到者里,也须明白去始得。(《平石如砥禅师语录》)
(50)平常心是道,举步入荒草。要知端的意,一老一不老。(《无见先睹禅师语录》卷下)
(51)送承天远藏主游氵制东
日出日入王国土,溪东溪西王水草。深固幽远无人到,须信平常心是道。如来藏里摩尼珠,光明赫赫照昏衢。平生受用只者是,不妨推出司南车。 (《月江正印禅师语录》卷下)
(52)岂不见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中略)者般说话,正如闹市里扬碌砖相似,直是著者方知。赵州既是打着,当下如暗得灯,如贫得宝。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忆。 (《了庵和尚语录》卷一)
(53)岂不见赵州问南泉云:“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中略)好大众,古人千门万户,一时打开了也。灵利底便合乘时构取,待你眨得眼来,何翅白云千里万里。 (《了庵和尚语录》卷二)
(54)日出卯,只个平常心是道。眼中童子面前人,斑白何须读黄老。(《了庵和尚语录》卷七)
(55)僧问:“昔日南泉和尚,因赵州问云:‘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如何是平常心?”师云:“敲冰取火,掘地觅天。”进云:“大好平常心。”师云:“我不如你,你自会得好。”乃云:“问既不弱,答得又奇。你道契二大老,不契二大老?还有人道得么?试出来道看。如无人道得,自道去也: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二,《列祖提纲录》卷二九)
(56)佛成道上堂,举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中略)师云:“王老师过犯弥天,将释迦世尊六年雪山千苦万辛,所得无上大道,等闲花擘殆尽,合与二十拄杖。” (《愚庵和尚语录》卷一,《列祖提纲录》卷五)
(57)南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亲切为君宣。瞥尔情生地,何由脱盖缠。(《愚庵和尚语录》卷七)
(58)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到老无烦恼。夏热便乘凉,冬寒便着袄。(《恕中无愠和尚语录》卷三)
(59)上堂:“吾宗此事,只贵痛快底,向未举巳前,一肩担荷。若是思量测度,了无交涉。岂不见赵州问南泉云:‘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中略)古人将心肝五脏,一时吐露了也。”(《南石和尚语录》卷一)
(60)上堂。“如何是道?平常心是道,是圣同凡都一扫。才生拟议隔天涯,大似寻空向壁讨。”(《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五)
(61)次日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汝看南泉也不消什么机用,直如家里人,说家里事。 (《长庆宗宝禅师语录》卷三)
(62)夫佛法本平常,而世以奇特求之,故往往不得佛心也,故曰“平常心是道”。此平常心,凡有血气之属,皆本有之,岂待佛菩萨传而后有哉。若必待佛菩萨传而后有,则世人日用,境缘逆顺,好恶多端,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炽然而分别不歇者,此又何心哉?此即平常心也!但众生不善用之,而现三毒奇险之心也。如善用之,则众生三毒奇险之心,即是诸佛平常之心也。虽然众生奇险习熟,脱闻平常心是道之说,自然承当不下,盖其平常习生故也。是故必须待佛菩萨宝几珍御之风,吹而化其下劣之心,荷担之心生矣。此一心生,又追惟往时下劣之心,鄙而恶之,于平常心,则生大惊异,以为闻所未闻,得所未得。故没量大人,知其如此,复以狸奴白牯之风,鼓吹而化其惊异之心,至此则圣凡情尽,平常心开。(《紫柏老人集》卷六)
(63)岂不见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中略)大众,平常心是道,大好言语,会得者能有几人?所以云“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今时学道者,只在知不知上做活计,知者一向搬弄神识,博学多闻,向外打之绕。不知者一味遏捺妄想,摄念归空,向死水里坐,总出他妄觉无记窠臼不得,何曾梦见平常心来。诸人要识平常心是道么?听取一偈:“渴饮饥餐无别事,禅床角坐思悠哉。一板打著真痛处,不觉连声叫出来。”诸人若向这里荐得,方吃得山僧手中棒。如或不然,对面不相识,休云亲近来。(《鼓山为霖和尚餐香录》卷上)
(64)常清静经
子思作《中庸》,解之曰:“庸,平常也。”南泉禅师亦云:“平常心是道。”然则平常语固道也。 (《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五八)
(65)中和者,体用也。中庸者,即已成之德而表之,曰无过不及而已,曰平常而已,注变和言庸者,误庸之一字。禅者亦知之,曰“平常心是道”。(《读书后》卷四)
(66)又举赵州初见南泉,问:“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中略)师拈曰:“奇怪,诸禅德,须是沙弥初入道,一拨便转,岂不是灵利人。南泉如善射者发箭,箭箭中红心。若不是赵州,也大难承当,便向平常心是道处,动着关捩子。去却胸中物,丧却目前机。头头上明,物物上头便能信脚行,信口道,等闲拈出,着着有出身之路。以何为验?岂不见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云‘庭前柏树子’;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答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问‘如何是赵州’,答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与人解粘去缚,抽钉拔楔,坐断天下人舌头,穿过天下人鼻孔,岂不是平常心是道底关捩子。”(《蜀中广记》卷八四《昭觉昭渊》,《续传灯录》卷三四)
(67)“了取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眠。”复颂云:“即心即佛开心印,非佛非心蹈大方。当处分身千百亿,普光明殿放毫光。” (《列祖提纲录》卷十九)
(68)南泉因赵州问:“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中略)
径山琇云:“古人将心肝五脏,一时吐露了也。摩霄俊鹘,便合乘时。止泺困鱼,徒劳激浪。”[《南石和尚语录》卷一,《宗鉴法林》卷十六]
宝寿方云:“王老师笺释不易,南石老击节犹勤。唱教门中,甚为难得。若是祖师门下,千里万里!”
白岩符云:“南泉技艺,惯压行家。拂袖玩月时,虽马祖亦尝称其为独超物外。乃今接赵州,却似修理善说座主。为当本色恁么,为当别有意旨?试定当看。”
青龙操云:“南泉虽嚼饭喂婴孩,切忌作道理会。”(《宗门拈古汇集》卷九)
(69)要知如何是平常心?平常心人最难理会,只要理会得此心到平处,自然能常。若不平,断不能常。惟无知之时,而又不是无记,当深自体认,细细安放到不著于知,不著于无记,则平常心见矣。若能作保任工夫到纳些些地位,而总不见得,则无往而不是平常心之作用矣。细心细心,要紧要紧。(《心灯录》卷三)
(70)赵州一日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
沩山果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时如何?”竖拂子云:“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
灵隐岳云:“青天白日,悟个什么?咄咄!骊珠击碎苍龙窟。”[《禅林类聚》卷五]
独立迈云:“者般说话,正是闹市里扬碌砖相似,直是著者方知。赵州既是打著,当下如暗得灯,如贫得宝,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宗鉴法林》卷十六)
(71)思从觉路觅真传,枉踏芒鞋路万千。识得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眠。(《御选语录》卷十九《张廷玉》)
(72)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众生无量劫,常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饭言谈,六根运用,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逐相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所以道不用修,但莫污染。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污染。若欲直会平常心是道,无造作、取舍、是非、断常、凡圣。(《宗范》卷上)
(73)本来是佛。只谓众生起念,奔流至今。所以佛令灭意根,绝诸分别。一念相应,便超正觉。岂教多知解,扰乱身心。汝今但绝见闻觉知,境上莫生分别,随时著衣吃饭。平常心是道,此法甚难。 (《宗范》卷上)
(74)张彦陵曰:“初学须在平常心中,认识出本心来做主脑,此最是初入门一段要紧路径。本心虽汩没,其实有不容泯灭处,常因时发见,学者但要识取耳。平旦好恶,孩提爱敬,乍见恻隐,生死欲恶,皆孟子教人识本心处。若不当面错过,时时应有入路。”(《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三四)
(75)天启初,入盘山五盆沟隐静。(中略)孝廉亻叔装直往,寂无人声。扣门见师曰:“师绝粮耶?”曰:“何以知之?”孝廉以梦告,因乞为弟子。载拜,乞师一言。师曰:“平常心是道。”(《钦定盘山志》卷九《至明》)
(76)道在我,从他而不可问。佛即心,向外而不可求。从他而问道弥远,向外而求佛转疏。马大师曰:“即心是佛。”老赵州云:“平常心是道。”但只为见闻不所转,为声色不所惑,道本现前,佛自显露。所以放下诸缘,休息万事,把铁石之志立脊梁之骨,昼三夜三,勉旃力行,切冀光阴莫虚度矣。(《佛照禅师语录》卷下)
(77)初发心菩萨最能勇猛,但能坚此最初一念,佛祖大道久而明白,更不用问人如何若何。只今正好,莫退初志。以袈裟下一事为念,朝暮勿忘,提个话头,动静自看“如何是道?”“平常心是道”一句,反复察量,待自己之道朗明,方名为工夫灵验。(《大觉禅师语录》卷下)
(78)“如何是道?”“平常心是道。”这个语话虽则寻常,未见道之人直须体取。忽然体得明时,方不谬为成道。(《大觉禅师语录》卷下)
(79)南泉因僧问:“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
十五年前鬓未斑,抛砂撒土不曾闲。而今老大浑无事,行看山来坐看山。(《大觉禅师语录》卷下)
(80)结夏上堂。僧问:“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意旨如何?”师云:“月似弯弓,少雨多风。”进云:“州云:‘还假趣向也无?’泉云:‘拟向即乖。’又作么生?”师云:“蹈地尘飞。”进云:“州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师云:“八角磨盘空里走。”(《佛光国师语录》卷三)
(81)问:“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意旨如何?”师云:“平常心无意旨。”进云:“州云:‘还假趣向也无?’泉云:‘拟向即乖。’”师云:“背亦不失。”进云:“州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若达不拟之道,廓然如太虚空,岂可强是非耶?’”师云:“一尘飞而翳天。”进云:“赵州悟去还谛当也无?”师云:“葫芦棚上挂猪头。”(《佛光国师语录》卷四)
(82)岂不见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无心是道。”(中略)州大悟道。妙道人既于老僧言外,打失知见,吾今引赵州打失知见处,为汝作透龙门之霹雳。汝更能透此一关,真为马祖会中之老庞也。他日兴云吐雾,必不坐在冷水中也。汝勉之。(《佛光国师语录》卷七)
(83)僧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恁么答话大似容易,汝才举心动念早是不是。所以道“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又曰:“佛说一切法,为生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说一切法。”此是古人不得已,为人指示平常心底样子也。若识得平常心是道,则识得净名直心是道场;若识得直心是道场,则识得人人个个着衣吃饭、语言问答、举足下足,皆是道场。到者里方可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智觉普明国师语录》卷三)
(84)南泉曰:“平常心是道。”龙牙曰:“万般施设不如常,又不惊人又久长。如常恰似秋风至,无意凉人人自凉。”是真常道得之,在不二三其德而一其心。(《东林前录》卷下)
(85)道一弟子南泉普愿,也为赵州从谂说“平常心是道”。南泉弟子长沙招贤,也为人说“平常心是道”,“要眠即眠,要坐即坐”。道一弟子慧海也说:“心真者语默总真,会道者行住坐卧是道。”“平常心是道”,是洪州宗的重要意见。与“即心是佛”一样,直指当前心本自如如;约心地说,保持了曹溪禅,也可说是佛法的特色。(印顺《中国禅宗史》第九章,《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洪州宗》)… Read the rest

乃光:馬祖禪要

禪宗自六祖惠能(638~713)而後,直如春風化雨孕育萬方。六祖生當初唐,大宏頓教法門。此時教下,三論宗則已衰歇,天台宗亦不絕如線。義學最盛者當推窺基一系之唯識宗,法藏新創之華嚴宗,以及南山律學而已。祖師禪初啟宏規,傳至馬祖與石頭,禪宗大盛。兩師參學創化正當盛唐開元天寶之際,中經中唐、晚唐、五代,下迄宋初,秉承兩師法系之禪宗則衍成五家,頓形璀璨之象。不惟掩蓋教下義學,且更影響我國傳統的儒學而為之孕育宋以後之新的「理學」。馬祖石頭的禪風,精力彌滿,含蓄閎深,實足以代表我國漢地佛教之極致。馬祖嗣南岳懷讓禪師,石頭嗣青原行思禪師,故於六祖同為法孫;同源異流,各具超方手眼。「江西主大寂(馬祖諡號),湖南主無際(石頭諡號),古德謂往來憧憧不見二大師者,無知之人也」。即此可知兩師地位之重要。馬祖藉棒喝顯機用,後來百丈、黃檗、睦州、臨濟諸師直下承當,要見便見,真乃「石火莫及,電光罔通」(臨濟語)。石頭不動聲色綿密有致,後來藥山、道吾、雲巖、洞山諸師亦承擔勿替,回互宛轉,「半肯半不肯」(洞山語),以啟發學人。當時兩師弟子們是互相參學,後來臨濟、洞山兩家賢俊也是互參其師。唯馬祖、石頭以來的禪風,因各人的才調、悟緣、作風有異而自成格調,並非天下同風,亦無以言句定宗旨之說,不過為了成就學人以悟為則。五家以前,全體作用惟在以本分事接人;五家以後,悟得本分事了,必須體會宗旨方許接人。或體會宗旨,具足頓悟意樂,亦可豁破本分事。宗旨的權說,可以印證修證,也可保任學人的悟境,更重要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上,勞動作務上,要求見地端正,即事明宗。馬祖、石頭兩師之示教,實乃五家禪道曲立宗旨依據之本母。

馬祖傳略及其悟緣
馬祖名道一,漢州人。容貌奇偉,俗姓馬,人們尊稱為馬祖。幼歲於本邑羅漢寺出家,受具於渝州圓律師。開元中,一往南嶽住菴,常習坐禪。南嶽般若寺懷讓師(594~657),六祖真子,往訪道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一曰︰「圖作佛。」讓乃取一磚於彼菴前石上磨。一曰︰「磨作什麼﹖」讓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讓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讓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讓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一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讓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又問︰「道非色相云何能見﹖」讓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又問︰「有成壞否﹖」讓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讓即說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花無相,何壞復何成。」一蒙開示,心意超然。侍奉數載,日臻玄奧。後得讓師印可,謂「得吾心,善古今」。馬師初住建陽佛跡嶺,旋遷臨川,次至南康龑公山,所遊無滯,隨攝而化。四方學者雲集座下,人才傑出。當馬師闡化江西時,讓師問眾曰︰「道一為眾說法否﹖」眾曰︰「已為眾說法。」讓曰︰「總未見人持個消息來。」眾無對。因遣一僧去,囑曰︰「待伊上堂時,但問『作麼生』﹖伊道的言語記將來。」僧去,一如讓旨,回謂讓曰︰「馬師云︰『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曾少鹽醬。』」讓然之。貞元四年正月馬師示疾。院主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師曰︰「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沐浴,跏趺入滅。世壽八十,僧臘六十。元和中追諡「大寂禪師」。包佶為碑記述,權德輿為塔銘。

馬祖主要的開示和接機
(一)體會大道 僧問︰「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曰︰「為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如何﹖」師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師曰︰「向伊道不是物(此即讓師答六祖「說似一物即不中」之意)。」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師曰︰「且教伊體會大道。」

此則答話,直截掏出釋迦心腸。說法四十九年撒賴說他未曾說著一字,雖是實供,卻無人肯信,也無人證明,真是鈍置黃面老漢,到頭落得一場羞慚。雖在涅槃會上百千種喻說個佛性,亦是惹得人「眼花撩亂口難言」。不意千百年後被馬師敗露拆穿,不值一文錢。只如馬師說「且教伊體會大道」,這又是個啥圈兒﹖學人切忌眼花,被他手法遮掩過去!

(二)藏頭白海頭黑 僧問︰「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師曰︰「我今日勞倦,不能為汝說,問取智藏去。」僧問西堂(即智藏),堂云︰「何不問和尚﹖」僧云︰「和尚教來問。」堂云︰「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問取海兄(即百丈)去。」僧又問百丈,丈云︰「我到這裏卻不會。」僧卻回,舉似師,師曰︰「藏頭白,海頭黑。」

佛果勤云︰「若以解路卜度,卻謂之相瞞。(中略)這僧將一擔懵懂換得個不安樂,更勞他三人尊宿入泥入水,畢竟這僧不瞥地。(中略)殊不知古人一句截斷意根,須是向正脈裏自看,始得穩當。(中略)若論此事,如當門按一口劍相似,擬議則喪身失命。」又道︰「譬如擲劍揮空,莫論及之不及,但向八面玲瓏處會取。(中略)要會藏頭白海頭黑麼﹖五祖先師(名法演,綿州人)道︰『封後先生』。」

上面引《碧巖錄》佛果語,足以說明這個淆訛公案當如何參究,今不再剖。只有一點當交代一下,馬師勞倦,西堂頭痛,百丈不會,且道其中有西來意也無﹖

(三)西來意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只今是什麼意﹖」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近前來向汝道。」僧近前,師劈面便掌,曰︰「六耳不同謀。」

這三個答話,便見馬師機用活脫。言中有路誰人唯唯,說禪打人赤心片片,切莫辜負馬師好。「西來意」,一般是指達摩從西土來傳個什;和臨濟向黃檗問「如何是佛法的大意」是同一語義的話頭。後來百丈、黃檗、睦州、臨濟等師,拈一條白棒或一聲喝來回答這問話,果無來由麼﹖盲加瞎棒亂喝,豈得雷同無過﹖棒下不知歸,當報恩無極!不是棒,便是喝,且道什麼處是西來意﹖

(四)東湖水 師問僧︰「什麼處來﹖」云︰「湖南來。」師曰︰「東湖水滿也未﹖」云︰「未。」師云︰「許多時雨水尚未滿﹖」

這個答話,石頭一系全在裏許。後來他家裏人著語對答,個個解游東湖水。道吾云︰「滿也。」雲巖云︰「湛湛地。」洞山云︰「什麼劫中曾欠少。」請看這一絡索禪道,還能分得彼此麼﹖閑話且置,這般對話一似人情之常,道了也就完了,若是具眼參學的便不然,撞著道伴交肩過,豈不可惜!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明眼人也不較少,借問一句,那裏是許多時雨水,而今還有雨水麼﹖

(五)傳持何法 有講僧(即教下講經的法師)來,問曰︰「未審禪宗傳持何法﹖」師卻問曰︰「未審座主傳持何法﹖」主曰︰「忝講得經論二十餘本。」師曰︰「算是師子兒否﹖」主曰︰「不敢。」師作噓噓聲。主曰︰「此是法。」師曰︰「是什麼法﹖」主曰︰「師子出窟法。」師乃默然。主曰︰「此亦是法。」師曰︰「是什麼法﹖」主曰︰「師子在窟法。」師曰︰「不出不入是什麼法﹖」主無對(百丈代云「見麼」)。遂辭出門,師召曰︰「座主!」主回首。師曰︰「是什麼﹖」主亦無對。師曰︰「這鈍根阿師。」

這則問答,將禪宗與教下的密切關係透露了,暗穿針線不易摸索得著,必須仔細參看。後來禪宗諸師拈提祖意教意是同是別跟這一則公案卻有些淵源,不可忽略。在這段話裏,座主問禪宗傳持何法,馬祖卻反問座主傳持何法,這裏實在透露了消息。不是見問就反問濟得了事。無奈座主講得經論不明佛意,卻成了個擔板漢。心裏想當師子兒,發言呈解卻成了野干鳴。繩索在馬師手裏,調弄得他團團轉,「出窟」、「在窟」正是妄想流識,怎識他「噓噓」、「默然」之意﹖被馬師問個「不出不入是什麼法」,果然烏珠突出說不上來,只得告辭。馬祖不辜負他,召了,回首了,要他瞥地,再曰︰「是什麼﹖」可惜座主這番又失照也。擔板太重心眼昏昏,非鈍根而何﹖座主一再錯過且不管他。而今若於百丈代云「見麼」處荐得,不妨靈利。若於馬師曰「是什麼」處荐得,也不為分外。筆者盡情漏洩了,檢點將來,卻還成了個擔板漢。

以上選了五段馬祖主要的開示和接機;以下再節錄兩段直說的法語,最便初機。

「一日謂眾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以『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中略)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於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隨時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亦抵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一日示眾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聖,故經云『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門,云何言無盡燈。(中略)建立亦得,掃蕩亦得,盡是妙用,妙用盡是自家,非離真而有立處,立處即真,盡是自家體。若不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諸法即是解脫,解脫者即是真如,諸法不出於真如。行住坐臥悉是不思議用,不待時節,經云『在在處處則為有佛』。(中略)如天起雲忽有還無不留蹤跡,猶如划水成文不生不滅是大寂滅,在纏名如來藏,出纏號淨法身。(中略)性無有異,用則不同。在迷為識,在悟為智;順理為悟,順事為迷;迷則迷自本心,悟則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復更迷,如日出時不合於暗,智慧日出不與煩惱暗俱。了心境界,妄想即除,妄想既除即是無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中略)若見此理真正合道。隨緣度日,坐起相隨,戒行增熏積於淨業,但能如是,何慮不通。」

馬祖印可的弟子
馬祖會下得法者眾,據云出八十四人善知識,法道之盛罕有其匹。時人稱馬祖道場為「選佛場」,大冶洪爐鍛鍊出許多銅頭鐵額漢,嘆未曾有。嗣法印可諸弟子中,以百丈、南泉、歸宗、大梅、鹽官、盤山等師最為傑出。(下略)… Read the rest

略说祖师禅

吴立民

内容提要:达摩实为禅宗的祖师,所以禅宗所传的掸,是有别于如来禅的祖师掸。它直证般若实相,教人实修实证,不立文字,是最上乘禅;合五味之精为一味,是一味祥。祖师掸在观心本身上做功夫,从“观而不观”、“不观而观”的“体”上用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祖师禅的“离四句,绝百非”在认识论上把人们语言的局限性、逻辑思维的局限性看破了,叫人不要从意识上去认识,而是从心的本体上去体证。禅宗南北二宗,不可偏废,顿悟从渐修入手,由定生慧,以求见自己智慧大师的本来面目。
作者:吴立民,1927年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中国佛教的兴衰亦在禅。禅宗是中国独创的一个佛教宗派,它使佛教中国化发展演变而成为中国化佛教。唐宋之后,佛教各宗大都衰微,唯有禅宗盛行,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词。就拿现在来说,我们随便步入那一所丛林,随喜之余,若是一问其中僧侣,所奉行修持的是那一宗法门,大都说的是“禅宗”,而且往往说的是临济正宗,或者说是曹洞法系。可见禅宗在中国佛教中的权威和地位,说明所谓“临天下,曹半边”的描绘也不是虚谈。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了解中国佛教,了解中国佛教文化就不能不了解禅。

禅宗的禅是祖师禅是实相般若之教

禅宗的开山祖师,据说是印度的菩提达摩,但在印度,这一宗的法门,简直是若存若亡,并没有开宗立派,更没有和其余各宗分庭抗礼。而自从达摩祖师在萧梁时代将禅传入中国,却是风起云涌,自成一宗,盛行于南北各地,乃至于佛教衰微的今日,中土各大古刹,犹有流风未泯,遗教堪寻,这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当达摩祖师未到中国以前,中国已早有禅学传人。后汉时代,就有一位安世高长于禅,所译禅数经典在十种以上。其余如后汉的支娄迦谶、孙吴的支谦、康僧会、西晋的竺法护、东晋的竺昙无兰、觉贤、姚秦的罗什、乃至于后凉的沮渠京声、刘宋的昙摩蜜多,求那跋陀罗、陈代的真谛等。他们都译了不少的禅经,同时一般学者,也多修习禅业,而系统不明不甚著名的人,更属多不可稽。然则中国的禅学,达摩以前,已早传入,何以禅宗却奉达摩为开山祖师呢?
当知这个“禅”字,实有几种界说,且借宗密大师的一段话作为解答。宗密禅师《禅源诸诠集都序》曰:“……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又真性则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则有浅有深,阶段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遍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性智,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大抵安世高所传入的禅,多属于小乘,罗什所传入的禅,多属于大乘,其余诸家,也都在前列几种之内,无论小乘禅、大乘禅,即达摩以前所传的禅,都是如来禅。惟有达摩所传,直指心源,不立文字,顿同佛体,言虑亡奇,才是最上乘禅,才是中土禅宗所传的祖师的西来意,所以达摩实为禅宗的开山祖师,而禅宗所传的禅,是有别于如来禅的祖师禅。
祖师禅的名称,源出《景德传灯录·仰山慧寂禅师》章,太虚大师曾诠释说:“如来禅是落功渐次的,祖师禅是顿悟本然的。这也就是说:如来禅是循序渐进的,祖师禅则是一超直入的。进至何处?进至般若。入至何处?入至般若。虽同是证入般若,但方法却完全不同。但禅宗不同的是,不藉言教,直入般若。”
佛法的根本在般若,般若就是佛法。佛教各宗各派,无论教义修持都离不开般若,禅宗也不例外。若从达摩祖师而上,更推求授受由来,历史传说,则在印土凡有二十八传,而最初的一传,即在大迦叶尊者涅槃会上的一笑。那时我佛拈花示众,会中大众均未能解,独有大迦叶破颜微笑,佛因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于汝,汝当善为护持。”这便是本宗得法的起源,可知达摩祖师实在是传的佛的心印。
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迥绝言思,这便是般若的最高境界,所以五祖劝人读《金刚般若》,而六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而大悟。
自达摩开宗以来,因为当机施教的方便不同,在那不立文字迥绝言思的教法上,也分出许多的派别,这些派别,因方法不同,而把它们视为分灯禅的。由五祖弘忍的同门,曾分出“牛头”一系,及其弟子,又分出“南顿”、“北渐”两宗,而南宗因为传承独盛的缘故,又流为五,即所谓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等五宗是。临济之下,后又分裂为两派,一为黄龙派,一为杨岐派,这便是有名的五家七派。可是各派至晚明多传承不明,惟有临济、曹洞两宗,迄今继承不绝。上述各派,禅风各有不同,如曹洞丁宁,临济势胜,云门突急,法眼巧便,沩仰回互等。又如曹洞究心地,临济战机锋,云门择言句,沩仰明作用,法眼利济等,但均在发挥的手段上说,至于他们的宗义,却仍然不能离开般若,不过所说有深有浅罢了。宗密禅师曾有一段批评,谓禅宗可分为三:一 息妄修心宗;二 泯绝无寄宗;三 直显心性宗。
宗密在他的《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道: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妄想,故见性了了,出离生死,神通自在。当知凡圣功用不同,外境内心,各有分限。故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
又须明解趣入禅境方便,远离愦闹,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趺晏默,舌拄上颚,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门下,皆此类也。牛头天台慧稠求那等,进趣方便,迹即大同,见解即别。
泯绝无寄宗者: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石头牛头,下至径山,皆示此理,便令心行与此相应。不令滞情于一法上,日久功至,尘习自亡,则于怨亲苦乐,一切无碍。因此便有一类道士儒生闲僧汎参禅理者,皆说此言便为臻极,不如此宗不但以此言为法,荷泽江西天台等门下,亦说此理,然非所宗。
直显心性宗者:说一切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无相无为,体非一切,谓非凡非圣非因非果非善非恶等,然即体之用而能造作种种,谓能凡能圣,现色现相等,于中指示心性。
总观宗密禅师所说,禅宗各派的宗义,不出此三,或谓第一为有的禅宗,第二为空的禅宗,第三为中道的禅宗,但我认为这就是“实相般若证入”中的三种境界,所说虽有浅深,究竟不离般若。
禅宗的宗义,是依着般若,禅宗的行证,也依着般若,所以说顿悟成佛,一超直入,即佛也不立,更无位次可言,这便是从般若的本体上立足,至于修行方法,或看话头,或专默照,但令疑情真切,却不许于文字言说上求,不许于见闻觉知上求,乃至不许于心缘知解上求。若果工夫精纯,疑情不断,一旦磕着撞着,园地一声,自然打破漆桶,心花发明,由是而破初参,由是而透重关,由是而透末后一关,一经澈悟,天下太平,这种修法,是使人契著般若的实相,以求证入实相般若,就是参禅。学人必须深解般若理趣,方有入处。不然,蒲团坐破,还愁堕入葛藤,遇着明眼宗师,正当放子三十棒。
由于祖师禅是直证实相般若,所以在禅门这条修行的途径上,本来就不可以言说表示,所谓不许你开口,开口便错,不许你动念,动念即乖,因为一切的言事思念,都不能离诸吾人的情见,而实相的理体,却又超出乎情见以外,所以人们的言语思念,皆不能表显实相上的行证,而与般若实相,乃有格格不入之势,因此禅门历来祖师度人的教法,便是“实修实证,不立文字”,而禅宗行者修行证入的分齐,也便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若问此宗行证的位次如何,那就有不容在言说上表示之处。
此宗行证的位次,虽不可说,至于此宗修行渐顿程度,古德也还说过,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性”。又谓“言虑泯绝,不立阶位”。可知此宗的修行,乃是一超直入,而不经一切行为的,历来大德在判教的上面,称此宗为顿教,便是因为此宗的修行顿即,而直接显示诸法实相之路。
在佛教各宗里面,唯三论宗与禅宗,独标真谛,直显般若的理体,而在这两宗之内,三论宗的教法,尚可藉诸经论说示,而禅宗的行证,则必须于实际上体会,所以三论宗又或称为观照般若之教,而禅宗又或称为实相般若之教。
宗密禅师曾立有“五味禅”

1外道禅——彼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
2凡夫掸——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
3小乘掸——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
4大乘掸——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
5最上乘掸——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掸,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掸也。

五味禅的前四种即是如来禅,不过开合微有不同,后一种即是祖师禅。有许多人因为马祖道一有“一味禅”的说法,便以一味禅为祖师禅,而以五味禅为如来禅,不知五味本是一味,尤其是最后一味,实能合五味之精而为一味,所以一味禅就是祖师禅,而五味禅中之最后一味也就是祖师禅。
说到这里,又引起了我的一种感慨,本来这一味禅实合五味之精而为一味,并非于五味之外别有一味。学者不知,强为分作两截,以致失却根本,不得融通,而修行之中,更因之发生许多流弊,使这种顿悟法门,竟少有人得益,煞是可叹。今略举一端而说,如来禅是从观“色”、观“息”、观“心”三者之上做工夫,祖师禅是从“观心”的本身上做工夫,但是色、息、心三者既不可离,即不可废,所以祖师禅的前方便,也必须调身、调息、调心,可是这一节往往为学者所忽视,以致身体疲病,息道粗浮,心情昏散,而以三者相互的因果,使百病丛生,无由顿悟,色力强者,空白延捱,色力弱者,多因之斋志以死。这便是离开五味禅而别寻一味禅的流弊。
还需要说的,禅宗的祖师禅虽然重在实证,但是对于一切经教,未尝背道而驰,如先德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还同魔说”。又圭峰禅师说:“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经,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后来不善学者,只讲顿悟,不讲渐修,经也不看,定也不修,私心自用,自说开悟,甚至打着祖师禅的旗号,来反对经教,抹煞一切,如此传承,佛教那有不衰之理。究其根源,从法义上说,就是把北宗神秀的“时时勤拂拭”的法门丢了,而只讲“本来无一物”。试问“没有勤拂拭”,那来“何处惹尘埃”呢?
古之祖师大德,为相机施治,方便接引,遂开渐修、顿悟二门,北宗神秀循序渐进,即渐修之法门,南宗慧能,主一超直入,即顿悟之法门。然修祖师者,如上所说,要调息、调身、调心,无不先修一段如来禅,即参禅中必用坐禅,先息心凝思,然后才能以心观心,此亦即先要渐修,而后方能顿悟之。然在坐禅中,常有攀缘散乱、昏沉、无记三大病魔,需要调伏,就是坐禅,也必须锻炼体魄,健康强壮,加之有护身、护寺、护法、护国等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御外的需要,因此配合静功而有动功之种种武术、拳术,此少林易筋经、少林拳等之所由作也。然此等拳术、武术都是服务而从属于修禅的。至于说拳中有禅,禅拳合一,乃至武术禅者,亦莫非以禅而使用拳术武术,或从拳中、武中悟禅,而禅仍是一切中之一,根本中之根本也。因禅乃实相般若,有体有相有用,拳术、武术不过其中一端耳,犹之禅诗禅画,也不过是禅之一端一样。因是之故,所以赵朴初大德参少林寺时曾咏诗曰:“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有人把少林丛林看作是武林,少林以拳为天下第一,那是颠倒本末,不合祖师西来之意的。清代雍正皇帝御批河南总督王士俊修好少林寺,其批曰:“豫省少林寺,乃初祖达摩之首创,闻颓废不堪,此寺应可修建一大丛林。”后来看了王士俊修建图画,没有把少林寺附近周围纳入规划,没有把乱使拳棒不守清规的闲散俗僧管理起来,又批道:“向来省直房头类,多不守清规,妄行生事,为释门败佛。今少林寺既行修建,成一丛林,即不应令此等房头散处寺外,难于稽查管束。”后来又向王特别指出:“所委人员,可择向来有些信心,知因果者办理,不可令谤佛诋僧造业辈勉强从事,令招恶报。”作为少林寺的“殷鉴”,雍正的批示,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谓祖师禅及其修持

什么是祖师禅呢?我是就禅定法门自身性质而讲禅定分类,也就是就祖师禅自身性质而浅谈祖师禅的。
就禅法自身性质而言,禅定能修者为人自身,而所修者亦为人自身,斯即以人自身修人自体。显见于外,密藏于内,显在其中,密亦在其中。能修者人,人为息色心之一体,所修者人,亦为息色心之一具。故禅定修法,总不外息法、色法、心法三门,此由人体自性而定,法尔如此,概莫能外。息、色、心三法具于一体,而一体又分息、色、心三法之用,三法相通而又法住法位。故三法虽融,却以因地方法侧重不同,而果地证得自然大异。粗略言之,如来禅以安般入手,都摄六根,较侧重于息法,其目的在破惑证真。祖师禅以观心为本体,较侧重于心法,其目的在明心见性。秘密禅以六大、四曼、三密为体、相、用,较侧重于色法,其目的在即身成佛。故如来禅为三学六度之禅,祖师禅为明心见性之禅,秘密禅为即身成佛之禅。人体有三大要素之分构,法门有三大体系之类别,禅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开。
佛学就是三学,学佛唯一途径,亦即三学。大乘菩萨六度,亦由三学开出。三学六度之中,其中心枢纽,莫要于禅定一门,而禅定之修持,不出于释尊所说正法之如来禅,即由有漏禅、亦有漏亦无漏禅、无漏禅、非有漏非无漏禅等四大禅系所构成之如来禅也。所以小乘之俱舍、成实二宗,大乘之法相、三论、天台、华严诸宗,虽观法各各不同,而莫不以如来禅定为体,如法相之五种唯识观、三论之无得正观、天台之一心三观、华严之法界观,精神所注,均在不同之用上发挥,而在相同之体上均是依定修观,并非作观定外,因散心粗息无法成就胜妙观智,非仗如来禅定之力不可。所以此三学六度之禅定,实遍于大小乘诸宗,而为诸宗禅定之共体,而唯禅宗独不然。
禅宗由达摩祖师东来而开,但禅宗所名之禅,非三学六度之禅,即非如来禅,而是明心见性之禅,即教外别传之祖师禅。如来禅是渐修法门,必须循序渐进,祖师禅是顿悟法门,却能一超直入。如来禅是对治烦恼,断惑证真,祖师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别种禅之修法,不是观色,便是观息,不是观息,便是观心。而祖师禅之修法,却只在观心本身上做工夫。持一极明朗,极猛利之“观心”,却并不观色,也不观息,也不观心,乃至一切不观,从一切不观之中,却要使出“观心”,仍极明朗、仍极猛利,功夫到了,如桶脱底,自然大彻大悟。此种“观而不观”、“不观而观”之境界,禅宗无可名之,便强名之曰“疑情”。别种禅是从“观”上以求明朗猛利而成正遍智,祖师禅是从“观而不观”、“不观而观”上以求观心明朗猛利而成正遍智。别种禅是从“用”上用功,祖师禅是从“体”上用功。因此,别种禅所提之智是转识而成,祖师禅所得之智是即心而成。故祖师禅有别于如来禅,因法系不同而于如来禅外独立成为祖师禅系。
禅宗所修的禅,便是祖师禅。此宗在一切经教以外,别树一帜,不藉文字的方便以显说一切的教法,而却用实修实证的方法以趣入实相的理体,所以此宗称为教外别传的一宗。此宗直指心性,不立文字,与其他各宗的教法蹊径,迥然不同,因之此宗别于教下各宗,而独称为宗下。又此宗与各宗修行的方法,虽有差别,而所趣求的究竟,则皆不外乎诸法实相,而同契于大乘的一实相印,就是般若。此宗不依经教,从上以来的祖师,亦未尝以文字教人,因为此宗所修行的,就只是禅,而称为禅宗。禅和祖师禅的法义,如《大智度论》上说:“禅是般若波罗蜜多依止处,依是禅,般若波罗蜜多自然而生。如经中说,一心观定,能观诸法实相。”又如宗密禅师说:“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承者,是此禅也。”圆悟禅师说:“禅者非意想,以意想参禅,则乖于道而绝功勋,以功勋学道则失,直须意想绝却,呼什么作禅,脚跟下廓尔,无禅之禅,谓之真禅。”观于以上几段文意,便可知禅的意义和禅宗祖师禅的实质了。
诸法的实相,非空非有,非色非心,顿绝百非,横超四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所以若用言语文字,以显示实相的理体,实在有格格不入之势。大乘各宗的一切言教,无非为对治迷妄而说,使一切迷去妄除,然后真理显现,这尚是一种间接的趣入实相的方便,非若禅宗不假言虑,一超顿入,当体透露,而直趣于诸法的实相,这便是禅宗独特之处。
禅宗不立文字,直指心源,顿同佛体,言虑无寄,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若非已于实相有所证悟,便于此宗的真相不能明了,又虽或证入于诸法的实相,而此实相无相,离言绝虑,尤不能假诸言说文字,开示众生,所以此宗自从达摩西来以至历代诸祖,皆未以经论言教为正宗的教法,惟有以心传心,实修实证。
此宗历来诸祖,虽同在那里离言绝虑不立文字的上面,但因着当机施教的不同,对于施行教化的方便,自不免有许多派别,这其间最著名的,就有五家,所谓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此又谓之五灯,各家有各家化导众生的方法,各家遂有各家的禅风不同,有人把它叫作分灯禅。各家的教化法门,虽不能在文字上表现,而各家禅风的大致,尚可以约略评说一二,如:

临济——势胜 如五逆闻雷
曹洞——丁宁 如驰书不到家
云门——突急 如红旗闪烁
法眼——巧便 如巡人犯夜
沩仰——回互 如断碑横古路

以上五家,到了后来,临济曹洞两家的法流,日益庞大,其余三家,数传以后,渐至绝响,所以现在国内随便那一所丛林,若一研究他的宗派,大都不出乎禅宗,更不出乎禅宗的临济、曹洞两家,可见两家流传之盛了。
两家之中,临济教风,便是棒喝;曹洞的教风,便是绵密。临济如将军,曹洞如士民。临济有有名的四喝: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不喝用,更因对机施教,而立四料简:

一·夺人不夺境………中心根
二·夺境不夺人………中上根
三·人境俱夺…………上上根
四·人境俱不夺……悟后境界

至于曹洞一系绵密,谆谆善诱,更因度人分机,而立五位:

一·正中偏…………当大乘三贤位
二·偏中正…………大乘见道位
三·正中来……大乘初地至七地
四·偏中至……大乘八地至十地
五·兼中到……………最上佛果位

以上所说,只是两派不同的大概,至其实证般若的旨趣,却是一样。
祖师禅的修法,如上所说,要起疑情。这疑情的疑,却不是那六根本烦恼法中的疑,在这两字上面,便有界说两条:
一条是,疑情不是无心,须具着下列几个条件:
1 不可忘形——要回光返照如猫捕鼠。
2 不可死心——要活泼泼地尽力挨拶。
3 不可昏沉——要昭昭灵灵常现在前。
4 不可散乱——要心心相顾打成一片。
5 不可懈怠——要猛着精采沉沉痛切。
6 不可间断——要孜孜不舍日夜忘疲。

一条是,疑情不是有心,须具着下列几个条件:

1 不许从妄缘外境上求。
2 不许从四大五蕴上求。
3 不许从文字言说上求。
4 不许从见闻觉知上求。
5 不许从心缘知解上求。
6 不许从推详计较上求。

这便是祖师禅修法的大概,虽然各派祖师因着接引的方便不同,法门各异,但其根本原则,不出于此。具体用功方法,当代禅宗大德虚云长老讲的最好。他开示说: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分上桥陈如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行装前途,不惶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自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此中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目不为妄想迁流。进一步明白了“空”和“尘”,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了。
再说话头与疑情。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唯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最为普通。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不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作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象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屙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最容易发疑念的,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作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作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或断或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作想。渐渐狂心收拢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作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作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是一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一)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因此悟道的。(二)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崖,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 (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来。”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有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再说照顾话头与反闻自性。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我说照顾话头,就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话头),反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循时逐色,听不越于聋,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我们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看,也不是用耳朵听。若用眼睛看,或耳朵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作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叫作照顾话头,也叫作反闻自性。
再说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参禅最要生死心志,和发长远心。若生死心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逃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那曾跑过几步路,那曾饿过半顿肚子,那曾吃过番薯藤。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呈了,也跑得了,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吃得了。为什么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后来议和了,御驾回京,架子又摆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吃不下咽了。为甚他那时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时常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个长远心,遇着顺境,故态复萌。
诸位同参,无常杀鬼,正时刻要我们的命,他永远不肯同我们“议和”的,快发个长远切心,来了脱生死。高峰妙祖说:“参禅若要旭日成功,如坠干丈井底相似。从朝到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坠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样大悲心切,恐怕我们发不起长远切心,故发这么重誓来向我们保证。
以上开示,在在说明祖师禅是讲证量的,为了相人施教,当机弘扬,我赞成参禅还是讲一个入处、出处、用处、了处。我的先师顾净缘在二学园清净道场掌法堂上讲了四句法说:“不立一法,不破一法,有法皆立,无法不破。”这四句法语恰恰指明了祖师禅的入、出、用、了。这就是:不立一法——入处;不破一法——出处;有法皆立——用处;无法不破——了处。”

从认识论上看禅宗的“离四句绝百非”

“四句百非”乃佛法为泯除众生有、无对待等迷执邪见而说明缘起性空、真空无相不可得之理时的常用语。三论宗与禅宗均常用此一用语或概念以接引学人。所谓四句,通常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或指肯定、否定、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两者均否定等作为判断一般论议形式的四句。四句之说有十种之多,百非则指百种否定。四句百非都是基于一切判断与议论之立场而设立的假名概念,然佛法之究极宗旨乃在超越此等假名概念而达于言亡虑绝之境界。故禅林盛传“离四句绝百非”之名言。传至今日,禅宗有关四句百非之公案极多,乃参禅办道之指南。“四句”也叫“四句分别”,即以肯定、否定、复肯定(同时肯定)、复否定(同时否定)等四句来分类诸法之形式。四句,梵语 Catus Rotika。即由一种标准(A),或二种标准(A与B),把诸法分为下列四种(四句):第一句“是A,非非A”,第二句“非A”,第三句“亦A亦非A”,第四句“亦非A亦非非A”。有时非A即B,在任何场合,A与非 A(或B)均有相互包含对方之关系。例如对有无而言,可成立“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称为有无四句。于诸经论中,常以此四句法之形式来解释各种义理,如《中论》卷一之“无生四句”为“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俱舍论》卷二十五之“厌离四句”为“厌而非离,离而非厌,亦厌亦离,非厌非离”。《成唯识论》卷一所举外道之“一异四句”为“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法华文句》卷三之权实四句为“权、实、亦权亦实、非权非实”。此外,对有与空、常与无常、自与他、净与秽等,均亦可作此四句之分别。
四句之中,第一句为单纯肯定,故称为第一单句;第二句为单纯否定,故称为第二单句;第三句为复合之肯定,故称为第三俱句、双亦句;第四句为复合之否定,故称为第四俱非句、双非句等。然佛教之理无非仅用此四句分别而把握之,因其为空不可得。故《大乘玄论》卷一云:真谛之理乃“离四句,绝百非”。百非即是对有无等一切概念——加上“非”字,以表示否定之意。这就是说,佛法之真理不仅不宜以四句分别,亦乃超越百非之否定。
佛教并不是抹煞一切,否定一切,而是非常重视人的认识问题的。佛法就是教导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认识人生,净化人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六道,解脱六道。学佛的“信、解、行、证”四过程中,其中解就包括正确认识。“八正道”中讲“正知正见”,对不正确认识,如“身见、邪见、我见、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见谓为“五利使”,列入根本烦恼。就是密教讲“境、行 果”,如藏传密教讲“果地”问题时,也是首先讲“见地”,所谓“见地”,实际就是正确认识。甚至把“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再加一个“见大”而为“七大”。可以说,认识论的问题是佛法般若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般若为诸佛之母,诸佛由般若而生,佛法的根本就在般若。般若的空,不是先有后无的断灭空,也不是能有彼无的物外空,而是即有而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般若有空、不空两面,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谓为空不空。空不空就是般若。般若有体有相有用,体就是无所得,相就是无所住,用就是无所取。事物的本来实体,就是般若,事物的本来面目,也是般若,事物的本来作用,也还是般若。事物的本体实相,叫做实相般若,用实相般若去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叫做观照般若,《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若厄。”说的就是观自在菩萨 (一个觉悟而得大自在的人)用观照般若观察万事万物(五蕴)的本来面目(实相),观照结果是,照见五蕴皆空,空就是实相般若,就是一实相印,就是一切法无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而他能发挥般若的本来大用,以方便善度众生,度一切苦厄。佛经常说,许多佛弟子听佛讲经说法后,得无生法忍。所谓无生法忍,就是认识缘起性空的法义,认识万法没有第一因,因而本不生,就是无生本有的真谛。这里的“忍”字,就是认识的“认”字。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事物,就是修禅定止观,或者简称禅观。观照般若在佛法上讲,就是妙观察智,用现代的话勉强来比附一下,就是认识能力、认识方法、认识境界的高度综合,是由修定而证得的妙观察智。唯识学讲人的八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是感性认识,第六意识是理性认识,第七意根之识末那识是悟性认识,第八种子之识阿赖耶识是自性(本性)认识。无明就是识,觉悟便是智。破除无明,证得菩提,就要把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这叫转八识成四智。如来禅以及佛教各宗所修的禅观,都是从第六意识上起修,或者说从闻思修上修,所以是转识成智。而禅宗的祖师禅则是从第八识种子识即自性认识上起修,是从心的本体上修,所以它是即心成智。因而禅宗的认识论,就与其他各宗迥然不同,独树一帜,它是反对常识认识,而是主张即心认识的。
举例来说,人们的认识,什么是红、黄、兰、白、黑的颜色,什么是大、小、方、圆的形色,乃至一切学问的基本知识,从孩童起,都是父母家庭教的,学校老师教的,社会习俗教的,耳濡目染,人云亦云,这些都是常识认识,也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由于人们从娘胎就带来了“我的”,俱生我执,有了呼吸,就渐渐有了意念,息息不断,念念不停,从小到大,由是攀缘不停,思想意识总是处于“散位”,得不到定位。它的认识,也就只能是常识上的认识,而很难超越常识达到悟性认识和自性认识。如说白的,他可以从科学、哲学、美学上说出种种之白,但他说不上悟性之白,自性之白,就是认识不上本来面目之白,也就是白的本来面目。所以禅宗教人参禅,首先就是打破这些常识的认识,除掉后天种种的所知障,以便顿悟直超。如讲“离四句,绝百非”,三论宗只讲其理,虽也有“八不中道”、“无得正观”等等禅观方便,但也是从第六意识上起修的。禅宗却不然,它从事上来教“离四句,绝百非”,要你从本性上去体认。例如学人参禅,禅宗得道的祖师随举身边的茶杯问学人:“这是什么。”就咎:“是茶杯”,禅师便会棒喝。茶杯是诸缘和合而生,茶杯是人对它的命名,茶杯如会说话,它会抗议说:“我是茶杯吗?名字是你们人取的。”而且中国人叫茶杯,日语、英语、德语……世界各种语名都不相同。可见茶杯本无名,是人们强加其上的,这叫作“增益谤”,谤即过失之意。禅师喝叫学人再参。学人于是再参:“这是什么,这是什么。”下次再参禅师,禅师举茶杯又问:“这是什么?”学人鉴于上次正面回答说是茶杯,招到棒喝,便反面回答:“不是茶杯”,当头又是一棒。茶杯虽是人所命名,但中国人叫名茶杯,已千百年,约定俗成,已成一法,今说不是茶杯,是破一法,这叫作“减损谤”,错了,再参!学人于是又参,过了一阵,又拜禅师,禅师举茶杯,还是老问题:“这是什么?”学人乖巧,回答“也是茶杯,也不是茶杯”。拍、拍、拍,连挨三棒。说是茶杯,又不是茶杯,这是自相矛盾,叫作“相违谤”,错了,还去参!学人于是还参,又过了多时,还去拜禅师,禅师老问题问,学人想避而不答,怕开口便错,禅师紧逼直追,不开口也错,于是避实就虚地回答说:“非是茶杯非不是茶杯。”这是开玩笑,叫作戏论谤,禅师照打不误,叫学人再参。以上举例,是我把“四句”公案形象化、程式化地描绘了一番,并不是真正参禅就是如此简单。上例至少说明以下三点:
第一,一千多年前的禅宗,至少从认识论上,把人们语言的局限性,逻辑思维的局限性看破了。这是什么,人们用语言、逻辑思维能够回答的形式不外就是这四句:是的,肯定;不是的,否定;亦是亦不是,矛盾;非是非不是,不定。除此四种之外,还能说什么呢?这不是局限性吗。
第二,真的没有别的法了吗?有,这就是悟性认识,禅宗教人认识,要冲刷洗掉常识上的认识,也就是不要人们从意识上去认识,而是从心的本体上去体证。所以参禅,要善知识教护,要注意火候,该紧的时候要收,该松的时候要放。临济所谓四料简: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人境俱夺,有时入境俱不夺。
第三,人们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参禅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悟性的认识也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所以禅宗的顿悟,也是要经过渐修的,所以我主张,禅宗的北宗南宗,不可偏废,顿悟还得从渐修入手,量变而后质变,法尔如此,概莫能外。
般若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历来祖师又不能不勉强“指月”地巧譬善喻地说说,并把般若当作智慧大师来对待,由定生慧,通过修祖师禅,以求见得自己智慧大师的本来面目。佛教各宗也都曾为智慧大师拍了小照,使人如见其影,如用其声,例如:

以上小照,一时难以辩论。禅宗则从具体的事上用“烘云托月”的办法,渲染其本来面目,用以指月,以便学人循指见月。这就是从具体事实上教导人们“离四句,绝百非”,以见智慧大师(实相般若)的真面目。我再把它公式化形象地描绘如下:
第一层的渲染,便是要离二见,才是智慧大师的真面目。何谓二见:

(1)有——常……(不空)——增益边
(2)无——断……(空)——损减边

因此,我们对于一切人法的目光,若是还用着二见中之一见,便不能见着这位智慧大师。
第二层的渲染,便是要离四见,才是智慧大师的真面目。何谓四见?

(1)有句——如计(有)——增益谤
(2)无句——如计(空)——损减谤
(3)亦句——如计(亦有亦空)——相违谤
(4)非句——如计(非有非空)——戏论谤

此四见即由前二见叠成,第三句仍为有见,即“有无俱有”也,第四句仍为无见,即“有无俱无”也。
因此,我们对于一切人法的目光,若是还用着四见中之一见,便不能见着这位智慧大师。
第三层的渲染,便是要离复四见,才是智慧大师的真面目。何谓复四见?

(1)有有 有无
(2)无有 无无
(3)亦有亦无有 亦有亦无无
(4)非有非无有 非有非无无此四见又由前四见叠成,实为八见。

因此,我们对于一切人法的目光,若是还用着复四见中之一见,便不能见着这位智慧大师。
第四层的渲染,便是要离具足四见,才是智慧大师的真面目。何谓是足四见?

(1)有有 有无 有亦有亦无 有非有非无——具足有句四见
(2)无有 无无 无亦有亦无 无非有非无——具足无句四见
(3)亦有亦无有 亦有亦无无 亦有亦无亦有亦无无 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具足亦句四见
(4)非有非无有 非有非无无 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具足非句四见此四见又由前四见叠成,实十六见。

因此,我们对于一切人法的目光,若是还用着具足四见中之一见,便不能见着这位智慧大师。
第五层的渲染,便是要离六十二见,才是智慧的真面目,何谓六十二见?

(1)有句十五见
1 过去色蕴有
2 过去受蕴有
3 过去想蕴有
4 过去行蕴有
5 过去识蕴有

此均于过去之五蕴计有,或称五蕴常。

6 现在色蕴有
7 现在受蕴有
8 现在想蕴有
9 现在行蕴有
10 现在识蕴有

此均于现在之五蕴计有,或称五蕴有边。

11 未来色蕴有
12 未来受蕴有
13 未来想蕴有
14 未来行蕴有
15 未来识蕴有

此均于未来之五蕴计有,或称五蕴如去。

(2)无句十五见
1 过去色蕴无
2 … Read the rest

五祖法演及其禅法述评

佛学研究 1994年第3期 第112页
张文良

临济宗传至杨歧方会,在江南形成一股势力很大的宗派,后世称为杨歧派。杨歧的嗣法弟子中,以白云守端成就最大。白云守端历住名刹,胆略过人,能任巨艰,会下禅众云集,杨歧宗风得以发扬光大。嗣法白云守端禅师者,有五祖法演、云盖智本、琅邪永起、保福殊、崇胜珙等禅师,其中五祖法演门庭最盛,影响最大。其发挥马祖道一的“一口吸尽西江水”公案云:“一口吸尽西江水,万丈深潭穷到底。掠杓不是赵州桥,明月清风安可比?”为后世广泛传唱。此文即是对法演禅师之禅法做一简单述评。

一朝风月 万古长空

五祖法演,俗姓邓,绵州人。35岁始出家受具,曾往成都习唯识宗,于《百法论》下过一番功夫。《百法论》全称《大乘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唐玄奘译,为法相宗的重要论书之一,主旨在于阐发实我本空,万法唯识之理。此书有一段说法比丘与外道辨难的故事。说的是依唯识理,菩萨入见道时,智与理冥,境与神会,不分能证所证。当时有外道诘难持此论之比丘曰:“既不分能证所证,却以何为证?”诸比丘皆被问倒。依当时辩论的规矩,失利的一方必须放弃自己的信仰或不能再宣传自己的观点。因为诸比丘不能驳倒外道,被迫撤掉钟鼓,反披袈裟,以示屈服。三藏法师玄奘到此,对众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众比丘才找到反驳外道的依据。因为“不分能证所证”是实有证境之情事,是不能思虑言说的,所以若真实悟入,明心见道,则自然会“智与理冥,境与神会”,若未到那种境界,则横说竖说皆不关旨。
法演其时还未入宗门,于富有禅意之“冷暖自知”句还不明其深旨,乃问其师:“不知自知之理如何?”其师或许见其缘在宗门,乃指示他到南方丛林参访禅林大善知识。法演于是负笈出关,在南方每见尊宿,即盗决所疑,但一直未得到满意的答案。后谒圆照本禅师,举兴化存奖禅师“四方八面来时,打中间”请益,未得究竟。见浮山远禅师,禅师指示往依白云守端。
见白云守端禅师后,举僧问南泉摩尼珠话请问。守端叱责之,法演当下有所悟。白云之喝,是喝断其寻思猜度之寻常理路,而法演之悟处,正在于领悟到应于本心处着力,不可于枝节上生枝节,葛藤上绕葛藤。白云一喝之下,法演即有所悟,可见师徒间机缘颇契。法演向白云献偈曰;“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卖来买去,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享受一片诗情画意的好风光。
不过法演此时只是踏破初关,才有悟处,还未到打成一片,通体无碍的境地。其再悟因缘缘于庐山禅客:
未几,云至,语师曰:“有数禅客自庐山来,皆有悟入处。教伊说,亦说得有来由。举因缘问伊亦明得,教伊下语亦下得,只是未在。”师于是大疑,私自计曰:“既悟了,说亦说得,明亦明得,如何却未在?”遂参究累日,忽然省悟,从前宝惜,一时放下。走见白云,云为手舞足蹈,师亦一笑而已。题后曰:“吾因兹出一身白汗,便得千载清风。”
白云所以评庐山禅客“只是未在”,是说他们虽有悟处,但未到了处,所习所学放不下,犹有障在。法演于此顿起疑情,累日参究,才打破漆桶,豁然贯通。只有到此境地,才既不辜负一朝风月,又不忘却万古长空,彻天彻地,亘古亘今,一无挂碍,洒脱自在。不过“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此事唯证乃知,非得少为足,徒呈口利辈所能企及。

拈槌竖拂 说佛说法

有僧问:“如何是佛?”法演答:“口是祸门”,意谓此问题问不得也答不得。但这一问题在禅林中屡屡被学人所提请。师家对此问题可以作正面回答,但多数情境下不做正面回答。因为学人设此问,不过是勘验师家的证境及接人的风格,以确定自己与师家是否有缘。法演的回答看似不对题,实则透着禅机,因为它否定了问题本身,截断了学人于言下荐取的思维取向,实属作家手眼。
不过,“如何是佛”这一问题终归是不能回避的。在禅林中,关于佛祖问答是逗发禅机的常见话头,法演也常拈槌竖佛,说佛说法。其示众法语云:
十方诸佛,六代祖师,天下善知识,皆同这个舌头。若识得这个舌头,始解夫脱空,便道山河大地是佛,草木丛林是佛。若也未识得这个舌头,只成小脱空。自谩去,明朝后日,大有事在。
这里所说的“舌头”喻指佛言祖语及天下善知识之说禅说法。“识得这个舌头”,实际上是不为这个舌头所满,于唇舌动前会取。因为真正的禅非口头禅,真正的空,一落言诠即变为“有”,所以只有突破语言的局囿和障碍,才有可能体得真空,证得般若,此即“大脱空”境界。到这一境界,即会得唯识无境,万法唯心,空不虚悬,遍一切处。苏东坡居士“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心识到处,莫不空寂,皆是法性佛性的当体显现。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法演所说“山河大地是佛,草木丛林是佛”,并非泛神论命题,不是说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是佛菩萨所变现,或它们都是佛的化身。而是指世间万物包括众生体性皆空,皆是真如本体的显现。佛不过是在最高层次上实现万物这一体性的修行者。所以从万法皆空的角度看,世间一切皆是统一的,有情无情,凡夫圣众,皆不一不异。说山河大地是佛,是说山河大地当体是空,佛当体亦空;同样地,草木丛林是佛,亦作是解。
如果不从根本处着眼,不从空性的角度看待世间的一切,就必然横生执著,堕烦恼窟中。“未识得这个舌头”,喻指不能会得佛祖善知识之真实意旨,只于文字言句中去寻思忖度空、有的含义。这样即便对空理解得再“准确”,再“全面”,也是“小脱空”,不仅不能了办自身生死大事,还会徒增贡高我慢,阻碍向上的进路。
为使学人更准确地理解佛与众生,佛与万法的关系,法演又举陆亘问南泉公案让弟子参:
陆亘大夫问南泉: “弟子家有一片石,也曾坐,也曾卧,拟镌作佛,得么?”云“得。”陆曰:“莫不得么?”云:“不得。’大众,夫为善知识,须明决择。为什么他人道得也道得,他人道不得也道不得?还知南泉落处么?
这里南泉之所以随声附和,不定可否,并非故弄玄虚,捉弄学人,而是另有意旨。且看法演的解释:
白云不惜眉毛,与汝注破。得又是谁道来,不得又是谁道来?汝若不会,老僧今夜为汝作个样子。乃举手云:“将三界二十八天作个佛头,金轮水际作个佛脚,四大洲作个佛身。虽然作此佛儿子了,汝诸人又却在哪里安身立命了?大众还会也未?老僧作么二个样子去也。将东弗于逮作一个佛,南瞻部洲作一个佛,西瞿耶尼作一个佛,北郁单越作一个佛。草木丛林是佛,蠢动含灵是佛。既恁么,又唤甚么作众生?还会也未?不如东弗于逮还他东弗于逮,南瞻部洲还他南瞻部洲,西霍耶尼还他西霍耶尼,北郁单越还他北郁单越,草木丛林还他草木丛林,蠢动含灵还他蠢动含灵。所以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往。既恁么,汝又唤什么作佛?还会么?忽有个汉出来道:白云休寐语。大众记取这一转。”
起塔造像,在佛教中是有大功德的善举,陆亘欲镌石造像,其愿心是值得赞赏的。但南泉作为宗门巨匠,无时不在籍各种因缘点化众生,他对陆亘所问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恰说明他所关注的决不是用一片石做佛像合适不合适这一具体问题,而是如何去关注众生自己的生命,为自身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的问题。所以法演提醒众弟子不要在“得”与“不得”间费思量,而要在道“得”与道‘不得”者是谁处起疑情。只有彻底究明道者是谁,生命才有个安顿处,才不会为点滴的世俗烦恼所困扰.如若不然,即便象法演所言拿三千大世界来做佛像,于自家身命安顿又有何干?与其如此,还不如山河大地还它山河大地,丛林草木还它丛林草木,返求诸己,认取己灵,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处痛下功夫,庶几有个悟处,得个受用。法演此番苦口婆心,皆是为破除弟子对一切境相的执著,并没有实际立什么妙法,所以最后他又举:“白云休寐语”将自己的一番话又彻底否定,不留泥痕,真乃大家手眼。

发上上机 开正法眼

有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铁旗铁鼓。”曰:“只有这个,为复别有?”师曰:“采石渡头看?”和尚家风是问不出来的,因为它根本是不可回答。任何所谓对题的回答都违背“和尚家风”,所以法演只能自说自话,所谓“铁旗铁鼓”、“采石渡头看”,根本是无实意的搪塞语,与拈仗竖佛、拍床跺地,同一伎俩。
法演上堂:“千峰列翠,岸柳垂金。樵父讴歌,渔人鼓舞。笙簧聒地,鸟语呢喃。红粉佳人,风流公子。一一为汝诸人发上上机,开正法眼。若向这里荐得,金色头陀无容身处,若也不会,吃粥吃饭,许你七穿八穴。”这是说世间森罗万象、林林总总,人间芸芸众生,世事人情,皆是大道所在处,无时不在为众生说禅说法,若能于寻常的景物及平凡的生活会得妙处,即是“于第一句荐得,可与佛祖为师”。
因此,法演劝诫学人莫于师家唇舌动处生解,以免误累终生。“白云不会说禅,三门开向西边,有人动著关捩,两片东扇西扇。”又云:“汝等诸人,见老和尚鼓动唇吻,竖起拂子,便作胜解。及乎山禽聚集,牛动尾巴,却将作等闲。殊不知檐声不断前旬雨,电影还连后夜雪。谢监收。”法演对自然万象之诗情画意极为敏感,总是以禅者的情怀与诗家的心境,来表达自己的感悟与体验,并引导学人扫除心中的翳云,时时处处发现生活中的美。禅本来就不是虚玄的、神秘的,而是平易的、生动的。参禅有所悟入,不是一头钻进魔窟中玄来玄去,而是打破物我质碍,以清澈洞明的心境与外境相接,去触摸大自然的形体,感受生命的律动。“悟了同未悟,归家寻旧路。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自小不脱空,两岁学移步。湛水生莲花,一年生一度。”“湛水生莲花”,清兮洁兮;“一年生一度”,本然当然。开悟者不是与世人完全不同的思想行为怪异的人,而是在世间又超出世间,不离俗而又不染俗的人。开悟者比世人不过更超脱,从而也更自在,更洒脱罢了。

白云万里 一切寻常

法演上堂:
山僧昨日入城,见一棚傀儡,不免近前看,或见端严奇特,或见丑陋不堪。动转行坐,青黄赤白,一一见了。子细看时,元来青布慢里有人。山僧忍俊不禁,乃问:“长史高姓?”他道:“老和尚看便看了,问什么姓?”大众,山僧被他一问,直得无言可对,无理可伸。还有人为山僧道得么?昨日那里落节,今日这里拔本。
法演举进城看傀儡一事,启发众弟子:禅师的种种施为如扬眉瞬目、举手投足,乃至拈槌拂,棒打断喝,皆与傀儡戏相似。戏本身是假,而其中传达给观赏者的信息又是真的,因为傀儡背后有人在操纵指挥。同样地,禅师的种种接人手段本身无实意,其真正的意义只在否定学人向外执求的思维习惯,截断学人思议分别之日常思路。法演在观戏时受好奇心的驱使多说一句话,即遭演戏人的呵责,这与学人于禅师面前受棒喝相似。法演遭呵,“无言可对,无理可伸”,而学人被禅师师棒喝,通常也是当下起疑情,断虚妄分别,开口不得。法演向弟子讲述这一故事,还是训诫学人不可执著禅师种种接人的方便施设,不可认方便为究竟,以师道为禅道。
法演还举雪峰在德山和尚处开悟因缘说明这一道理:
德山和尚因僧问:“从上诸圣,以何法示人?”山云:“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雪峰从此有省。后有僧问云峰:“和尚见德山,得个什么便休去?”峰云:“我当时空手去、空手归。”
禅师接引学人,不过是抽钉拔契,解粘去缚,只是为学人去除业惑烦恼,并无实法相授受。其示众语云:
祖师道:“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摩大师信脚来,信口道。后代儿孙,多或计较。要会开花结果处么?郑州梨,青州枣,万物无过出处好。”
又云:
真如凡圣,皆是梦言,佛及众生,并为增语。
如此说来,则不仅禅师的禅语皆无实意,而且从上佛祖大善知识之言语文字皆成游戏文字。后代子孙根基浅纯,执虚为实,将梦言增语翻成则则公案,又于公案横生计较,结果离佛祖本旨愈来愈远。法演以“郑州梨,青州枣”将一切玄言玄语尽情扫荡净,还本分事平易质朴的本来面目,可谓透机之见。
法演总以本分事度人,将学人引入自性自度一途。有僧问:“百尺竿头,如何进步?”法演答以:“快走始得。”问;“如何是临济下事?”法演答:“五逆闻雷”。“五逆”指犯下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大逆不道的罪行。犯下五逆之罪者闻雷声自然胆战心惊(因为中国民间有雷劈做下伤天害理之事者的说法)。法演以此形容临济宗风峻烈,学人海每闻禅师断喝而胆丧,其间并没有故弄玄虚。其它如以“红旗闪烁”喻云门宗风,以“弛书不到家”喻曹洞家风,以“断碑横古路”喻沩仰守风,以“巡人犯夜”喻法眼宗风,皆从乎易处着眼,质朴无华,一无虚套。
法演上堂:“人之性命事,第一须是○。欲得成此○,先须防于○。若是真○人,○○。”法演此段法语,初看确实有点玄妙,其实如果知道○或“圆相”的来历及其含义,则并无玄妙可言。据说举圆相谈禅,始于唐代慧忠国师。慧忠以九十七圆相示耽源, 源以示仰山,仰山一见即焚却。后世南泉普愿等大禅师皆留下关于圆相的公案。此○相就实相论而言,代表万法之体性,万物之本源,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世间万物相统一的基础。就修行论或解脱论而言,此圆相代表佛性或空性,它是众生成佛的根据,也是众生走向解脱的必由之路。所以法演才说:“人之性命事,第一须是○。”只有证得此空性,体得万法本空,才会无执无碍,获得解脱,找到安身之地,了办生死大事。但人们常常误解“空”义,将空理解为“没有”、“不存在”、“消亡”等等,从而陷入拔无因果、不信正法的空亡外道。要想真正体证此“空”义,必须首先破除恶取空的观念,从万物本体的层面去趋近此“空”之真实蕴含。应该注意的是,即便有所悟,证得此空,亦不可泥著,坐此妙境而不肯出。如果以证空体为满足,即重生障碍,再添烦恼,本身即背离空义,故古来大德每论及空,皆强调空“空”,即把“空”境、“空”界本身也空掉,只有连“空”本身都不加执著,看破放下,才是彻底空、毕竟空、真实空。此即法演所说:“若是真○人,○○。”“○○”,代表“空空”,前一空是动词,后一空为代词,指称众生所证悟到的万法本空的境界,“空空”则是更进一步,不住净境、不耽空寂,一切放下。参禅者常言不仅知个入处,还须有个出处、用处。了处,即“空空”之意。仰山见圆相即焚却,亦是示人空“空”。
法演宗风干易而又机辨无方,其法语皆为解粘去缚而方便出之,究极言之并无实义可寻。即便上述○句,也非以实法予入,不过将古德剩语,随手拈来,翻成一则公案而已。若于此寻思索解,只能是枉费心机,徒增痴病。其示众语云:“每日起来,柱却都临济棒,吹云门曲,应赵州拍(柏),担抑山锹,驱沩山牛,耕白云田。七八年来,渐成家活。”法演禅无有定法,虽为临济正脉,但并不囿于宗派之见,且能拈放自如,不粘不滞。法演每每以“白云万里”抒发自己对禅的理解,不论德山棒也罢,临济喝也罢,我自“白云万里”!正因为其宗风独特而又质朴无华,故天下学人望风而至,五祖终成一大丛林。法演禅法亦对宋代禅风产生极大影响。… Read the rest

中国大陆禅宗研究十五年(1949——1964)

佛学研究 1994年第3期第252页
黄夏年

禅宗是印度佛教传入后,在中国大地产生的,最富有特色的民族化佛教宗派之一。在 1000多年历史长河中,禅宗以它独特的面貌,简捷的教义,即心即佛,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主张,获得了广大佛教徒的偏爱,乃至成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发展主流之一,并流布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近代又远播欧美,已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上,各国的僧人都对禅宗的思想做过各种不同的发挥和阐释,造作了各种语录、灯录、法要等,并且造就了默照禅、看话禅等法门,形成了机峰、棒喝等不同禅机的应用。禅宗的思想还影响了中国文学、绘画等领域,谈禅论禅,一度成为社会时髦风尚,尤其在士大夫身上表现明显。但是,过去谈禅论禅,都是出于一些这样或那样想法而进行的。例如,有人谈禅,是从信仰主义的角度来阐明禅宗顿悟成佛的圆觉大义;有人谈禅,是借助于禅宗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有人谈禅,是为自己的艺术创作而增加灵感,这些在今天看来,都不是科学的研究。作为宗教的禅宗成为一门科学研究,应是始于本世纪初。日本学者忽滑骨快天、铃木大拙、宇井伯寿、矢吹庆辉等人曾经在这方面做了最初的研究。中国学者蒙文通、钱穆、陈寅恪、胡适、梅光羲、陈铭枢、欧阳竟无、黄忏华、罗福成、朱自清、吕澂、任继愈等人也发表了不少心得。胡适则是国内较早在这方面取得成果,影响较大之人。在僧界中则有法舫、东初、圆瑛、太虚等人出版了不少经解注疏,只是这一部分成果仅在教内流通,没有进入学界,所以不大为人所识。总之,到1950年以前,据袁宾编的《禅宗辞典》附录“禅宗研究论文及著作目录”所载,有论文60篇,著作2本,实际数字肯定不止这些。本文要谈的是在 1950年至1964年中国大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为便于读者通盘考察本世纪以来的中国禅宗研究情况,故简略地对过去的研究情况作一概括性地回顾。
众所周知,现代中国大陆历史可以划分为二大阶段。佛教及佛学研究也不能脱离这二个阶段。而且,作为宗教,其走过的路程似乎更加曲折一些。1957年以前,大陆的佛学研究还算基本正常,曾经出过不少佛学著作。1958年以后,佛学研究渐趋消沉,当时宗教受到了不大公正的对待,仍然有那么一小批人在逆境中甘愿冒着受批判的风险,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中国佛教协会的机关刊物《现代佛学》则是当时佛学研究的主要阵地,曾经刊载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此外,个别大学的学报也刊出了屈指可数的佛学文章,而有关佛学的专著,了若晨星。据笔者所见,从1950年到1964年这段时间,大陆的禅宗研究论文有50篇,专著没有,涉及了禅宗人物、宗派、经典、公案、思想几大部分。现分专题介绍如下:

一、禅宗经典和人物的研究

1950年《现代佛学》第一卷第4期刊出了《敦煌唐代写本<顿悟大乘正理决)》,这是叙述唐代宗时在藏区发生的内地禅宗僧人摩诃衍与印度僧人莲花戒之间产生的顿悟和渐悟的争论。作者整理了《正理决》全文,加以标点断句发表,同时又指出:“但考汉文佛教史籍,既不见有彼似之人(笔者案,指摩诃衍),亦未见类彼之书(指摩诃衍所著的三本书)。既在西藏,此三书亦早巳失传(案,现已在敦煌发现)……洵为希有可贵之史料。第观其所谈之理,豁达顽空,迥非实悟禅德之言,其所引之教,亦属断章取义,近于曲解……进考摩诃衍之师承,则云‘法号降魔小福张和尚,准仰大福六和尚’,或即神秀之裔?因《景德传灯录》卷四神秀法嗣中有京兆小福禅师及兑州降魔藏禅师也。果尔,则北宗之衰信有以夫。”陈铭枢在《现代佛学》第一卷第8期《我的禅观》一文中,把《坛经》分为知非、无念为宗、识本性见自本性三个特点。在另一篇《论惠能六祖禅》(《现代佛学》1957年第3期)里,他对“知非”和“无念为宗”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说“六祖‘知非’之教,实是宏扬常惭愧的经教,另一方面又为儒家思想能接受大乘教与实践上最鲜明的体现。”无念为宗”本身就具有正、反、合的辨证法意义。而且在《坛经》里最鲜明地体现了大乘教独盛中国的根源所在,即救人救己的菩萨行。吕澂在《禅宗——唐代佛家六宗学说略述之三》(《现代佛学》1954年第11、12期)文中,认为像三祖的《信心铭》和《坛经》等禅宗要典,“其间虽然不免有是非真伪等问题,可是即为后人所深信,实际对于禅家思想也已发生过影响,无妨看它们为禅家尤其是南宗的根本典籍。”“现行的《坛经》本子经过宋(契嵩、元宗宝)等人的改订,只有敦煌发现的卷于比较近真。据卷子末尾所记传授,已传慧能门下法海一系的再传,距慧能死时至少也有四五十年了。那时南北宗的主张已经判明,势力优劣也已决定,所以《坛经》本文里带着很浓厚的派别色彩,不可不注意分析。”在其《<起信>与禅——对于<大乘起信论>来历的探讨》 (《学术月刊》1962年第4期)文中强调,“以《起信》对于隋唐佛学思想的关系那样的密切,如要正确理解隋唐佛学的实质,就非先弄明白了《起信》的真面目不可,因此《起信》来历如何,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不过采用枝节的考据方法(如分析有关《起信》撰译问题的资料,比较真谛译本所用的名相等等),解决不了问题,应该单刀直入,以解剖论文的重要关键下手。”他首先从《楞伽经》入手,以《起信》与《楞伽》都是谈如来藏缘起,故《起信》决不是从梵文本译出,而只是依据魏译《楞伽》而写作。其成书年代,最上限不能早于513年,最下限暂定为慧远去世之年,即592年。接着,吕先生又从禅法特点来分析,指出这段时间正是伪书出现的时候,北方流行鸠摩罗什的五停观心禅法,南方流行达磨禅(在禅宗初期是将菩提达磨和达磨波罗混而为一的,当然其禅法也就不分家了)。禅宗二祖慧可以《楞伽经》为契经去推行达磨禅,受到了北方禅师执牛耳的道恒之打击,同时北方禅也在受到冲击时,注意吸收《楞伽经》的内容来略变其说,酝酿了新的禅法理论。这种新的禅法,到了道信,提倡一行三昧,接着就是重敞东山法门,继而成为北方禅法的主流。“我们推想,在这段时期内,有人将新的禅的理论方法笔之于书,自然会成为一部很好的止观教程。——《大乘起信论》可说即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由于北禅传统重视马鸣,所以它(被)伪托为马鸣的原著。”至于唐实叉难陀新译本《起信论》,也与禅法有密切的联系。东山法门一系都将《起信》作为本门的重要依据,其主张息灭妄念的方法与《起信》的止观法关系密切。对唐代东山一系的法师而言,“象旧本《起信》那样的固定廉洁,取为依据,未免太无灵活性而显得不够用了”,于是有人利用旧本而改订出新本《起信》。当时在禅宗内部与神秀平分秋色的只有智诜,世称南诜北秀。而且智诜在弘忍门下以文笔著名,“很可推想新本《起信》大概即是智诜一系所改作的。”本来,关于《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在隋唐以后就有不同的看法。到了本世纪初,又先后在1919至1921年和1926至1929年再发生过二次大的争论。以日本学者为主的学者赞成为印度撰述,以中国学者梁启超等主张为中国撰述,吕先生也是其中之一。但吕先生另辟奚径,“单刀直入”从禅法入手,再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情况,以及东山禅法密切关系,而得出了新的论证,可见其很重要,所以《现代佛学》在1965年第5期上再次予以转载。

乃光在《<碧岩集>评述》(《现代佛学》1958年第10期)里,对《碧岩集》的公案和雪窦的颂古及佛果的评唱作了述评。认为:“单把公案和颂古对看一下,却须慧眼。喜好颂古的人,琅琅上口,不妨念的音调好;但对公案未必了知。佛果评唱的长行有十卷之多,他在公案和颂古每句下的著语也多,把长行看了,著语也看了,要通彻颂古透脱公案却须更着把劲儿。至于佛果评唱则颇不易看,意高词骤处,略嫌繁,意深词简处又带涩,所在都有……但他也有意到笔的杰作,如评唱‘至道无难’段。全部评唱有一大特点;气宇恢宏,词气激厉,目光炯炯如炬,提斯向上事正复甚妙也。”

毓之在《读<宗镜录>》 (《现代佛学》1962年第1期)中,介绍了《宗镜录》的撰写缘起及其演变,指出,永明延寿编撰《宗镜录》是在禅师们轻视义学的流弊发展到相当严重的时候。其思想“很难说不是从法眼的见地发展出来的。”全书虽然问答连绵,引证繁富,千回百转,不外是着眼于“这一念心行从对于事理的彻悟而来,有时又反过来引发对于事理的彻悟。”所以它“毕竟是借教明宗的著作,而不是混宗于教的书籍,因此在九十九卷的问答章里,虽然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的教义,而只是一味会通,借以证明心宗的深妙,并没有料拣的异同,解决教理上的问题,这是《宗镜录》的一大特色。”正是如此,他着重于借教明宗,成其对于宗的“圆信”,而并无意于解决教乘的纷争。它的意义在于:①书中保存了不少文献,尤其是一些已失传的中观,唯识的著作,在书内还可以“想见原书的大概”。②它的编集,“在当时对于佛教的教育界意义很大”,后人撮要刻版,清雍正皇帝也利用政治力量,颁敕传布,并流布于朝鲜等国。其缺点是,它卷帙太多,对于一般佛教徒的参考来说,是有所不便的。同时,禅宗到了清代,已是强弩之未,所以它即使有统治阶级的推重,也无济于事,不为众人所重。

1957年,《现代佛学》第1期上发表了船庵的《菩提达磨禅师》,是为此时禅宗人物专题研究肇始。以后又在同年第2期、第3期、第4期、第6期上,分别介绍了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诸祖。这些文章的特点在于,文虽不长,但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各位祖师在禅宗史上所起到的作用。例如,初祖菩提达磨借教悟宗,将《楞伽经》授给慧可,作为衡量学者印心的标准,并具有对北方地论学说起调和摄受的作用。《楞伽经》成为早期禅宗契经,“直到曹溪慧能,把达磨禅的宗典从《楞伽》转为《金刚经》。”二祖慧可,“似已跃入舍弃经论教条而熟练地运用大众口语来表达禅的‘教外别传’之旨了。”他终于发掘了东山法门的源泉,通过白话诗使极难理解的禅成为明白简单易于接受的东西。“这可说是后来禅宗普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三祖僧璨创作的《信心铭》,“从实践生活中表现了禅的精神,成为后来禅家学者的语录公案、颂古评唱取之不竭的源泉,可说是禅家文学之极唱。”他还继承发挥了慧可的“即事不牵”和“从事解脱者气力壮”的积极精神,而且还颂出了华严法界缘起的思想,“这给后来禅与华严两系的思想交流融合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四祖道信对禅宗的发展贡献甚大。“自达磨、慧可到僧璨,均以载道之身潜隐于城市与山林之间,宗风尚未显著于世。”道信扩大门庭,南北学者闻风向往的达500余人,“这是(达)磨禅发展过程中极大的变化,到道信从微至著,从小到大的一个转折点……道信是这个(指禅宗)奠基的人物。”道信会法于弟子弘忍和法融,“达磨禅到道信,分裂为二,也可说是达磨禅发展过程中一大的变化,”道信又将达磨禅移到长江中心地,“这种法门自北向南,和当时的三论、天台学派的发展同其趋势,达磨禅实际南播而种植其根者就是道信禅师。”道信开始劝人诵持“摩诃般若波罗密”,“《金刚般若经》转成为南宗顿悟禅印心宗典,这种法门转变,也显然是由道信倡导而形成的……达磨禅到道信,内心生活更充实,领域更扩大,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更圆熟而有力;宜在他的大冶炉中锻炼出东山禅的弘忍和牛头禅的法融,顿使偏重于学究式的、义学的当时南方佛教呈出生龙活虎的气象。”五祖弘忍开东山法门,广传禅法,“达磨禅到弘忍,禅宗的基础益固,门庭更广,当时谈禅习禅者几无不归东山法门。”弘忍主张“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的实践方法,“这和后世禅宗的‘默照禅’也许有它深远的渊源。”他只是向学人提出问题而不加解释,让学人自己去参、思索的教学方法,“后世禅宗最流行的‘看话禅’也似乎和它极有关联。”上述比较系统的观点,可以说明,作者对这方面还是有了一定的研究,尤其是勾勒了禅宗领袖在禅宗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其中一些评价,如对道信的评价,既便在现代学者那里,也有人认同。因此,我们可以说,它对后世的禅宗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林子青在《元贤禅师的“鼓山禅”及其生平》(《现代佛学》1958年第8期)中,对明代高僧、曹洞宗鼓山系永觉元贤的生平和禅法特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指出他主张学道之人,要出外参学,反对闭关的风气。在禅学上,他反对当时流行的学偈颂、学答话和上堂、小参等一系列徒具形式没有内容的作风,主张不落旧套,要自己进行摸索,独立思考真参实学。他既主张禅宗内部的曹洞和临济融和,又调和佛教内部的禅净一致,还调和儒释二教。“总之,元贤在明末清初是一个唱导禅学为主,而兼融净土,并会儒释的多方面活动人物。他的清淡朴素的家风,深受寿昌无明的影响。他认为禅人须具正法眼,门庭施设,实在所缓……元贤在明朝晚年,以提倡洞上心法自任,兼唱临济宗旨,颇与临济宗巨匠汾阳善昭而兼唱洞上之旨,先后辉映。”元贤的鼓山和无异元来的博山二系在法门的辈份上为兄弟,在戒学的授受为师资。由于这两系师资的大力宣传,使曹洞宗风在明末清初的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呈现泼刺的生气,和江浙密云圆悟一系的临济禅形成对峙的形势。

林元白的《贯休生平及其诗》 (《现代佛学》1958年第10期)一文,对禅僧贯休的生平介绍外·,更多的是讨论贯休的诗。指出“贯休的学问,本来是以佛学为主的。”他的诗的创作,在才力和功力上都很高深,曾受到杜甫、孟郊、贾岛等人影响是无疑的。旅行和交游,对他的诗创作很有关系。又由于他对禅的造诣很深,“所以他的诗具有一种清新隽永的禅味,其诗境的澄沏和艺术的构思,往往吸引住读者的心灵……此外,贯休描写山林禅居生活的‘山居诗’,可以说是他精心结构的作品,曾经是脍炙人口的。”

慧风的《牛头法融与牛头禅》一文,对禅宗五祖旁出的法融作了考证。他指出,僧传载融就学于三论之匠炅法师,殊为可疑,很可能是茅山三论宗的大明法师,“‘明’和‘炅’也许在抄写行书上的混淆而误其字形。”法融至牛头山,“至少应在贞观十一年,年四十三,那么《续传》说他于贞观十七年到牛头山是不大正确的。”法融北上“入京陈理”,“似乎法融在这一时期一度被迫‘旋于本邑,后方在度’。”他与道信的关系,“终法融之世不很明显,也许即是刘禹锡的《法融塔记》所说的‘密付法印’而已。故在道宣与惠祥的传记中,法融始终是‘义学沙门’,不是禅宗的祖师。”法融被尊为牛头山初祖,以及他与道信的关系,是在牛头山五祖智威门下,即慧忠、玄挺、玄素的时代,当时慧能与神秀的门下正在开展争正统的斗争,“而牛头禅席称盛东南,却成了‘超然派’,为了追溯它的禅河法源,于是乎强调了法融与道信的关系,而抹煞了法融义学上的修养,终而在禅宗史上使法融完全成为宗门人物。”从而,“牛头禅的来源——道信与法融的关系从偶尔相遇‘密付真印’而被宣染成道信的预言;横出牛头山一枝并与六代继承的神话结合起来。”这篇文章对牛头慧忠的考证,是有力度的,它试图把禅宗史上的神话预言,通过多种资料对比排列,爬厘梳董,还原成历史,有已突破了原有研究模式的趋向。不过,吕澂以为,“此宗祖述《三论》,主张‘心寂境如’以寂静虚明为归宿,说不到自性妙用的一边,不能算禅家的正宗。”(参见《禅宗》)力谷的《爱国诗僧八指头陀》(《现代佛学》1959年第2期)主要是谈寄禅和尚的生平业绩。对他的评价是“自明末至近代的高僧,求其耿洁精勤如八指头陀者不可多得。八指头陀不但是一位宗门巨匠,特出诗僧,而且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者。打开他的诗集,就看到那一片“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心,外恨帝国主义无理侵略,内痛封建统治者辱国丧权,爱国思想充沛字里行间;这在当时是有启聩振聋、奋发人心的教育意义。对寄禅的死,作者列出二种传说,认为是因袁世凯杀人灭口毒死的。林元白苦心搜访,勾沉史乘,撰作了《晦山和尚的生平及其“禅门锻炼说”》(《现代佛学》1960年第6期),对晦山和尚的生平及其学说作了较为详细的解说,全文共分三节,第一节是谈晦山的生平事迹,第二节谈天皇道悟和天王道悟的问题。并介绍了“唐天皇道悟禅师塔”已被发现,详情登在1959年第2期《文物》上。第三节为“禅门锻炼说”,介绍了他的禅学思想。此文在材料的占有上非常丰富,引用了多种史籍,考证也很细致,看的出来,作者对这个问题是下了不少的功夫。不过评价似乎还不够充分。如果能够在总体上给其人作一个全面的、公允的评价,那么,文章的力度就更大了,无疑又上了一个阶梯。

二、宗派、公案和思想的研究

50年代,讨论禅宗的历史较早的文章是许丹的((中土禅宗之导源与发展及其展望》 (《现代佛学》1950年第8期)。该文认为,禅宗来自于禅学,但是它不等于禅学。“禅宗之禅与禅学即禅定之禅,名义混同,而意义迥别。然禅宗之教法,与禅学亦相关。盖非禅莫智,……故谓禅宗即禅学,固大不可。谓禅宗教法中不该摄禅学,亦甚不可也。”接着他又把禅宗划为初期、中后期几个阶段,说初期有大乘入道四行和顿悟法门,中后期展开有别立禅居、后起行门、五家派别等事实。黄益毅在《禅宗五枝派别》(《现代佛学》1950年第8期)略将五家最初悟人之因缘,及门庭施设法则、利弊之所以然,分述而出。认为沩仰宗“对人说法处,皆本时节因缘,俟人自悟自肯,方与印证,开示学者。以‘但情不附物即得’七字,为最精华……故为沩山门下之士,净业纯一,皆真修实践,行解相应,一经印证,决无浮光掠影之弊,所为逢缘荐得,永无退失,其法语载之灯录,一字一珠,惜于直指处,尚欠分明,中下士多不得其门而入。”此宗之所以在五家之中绝灭最早,是因仰山传法于慧寂,而寂师“有体无用”,这也“正暴露仰山不济之处”。云门宗其法妙绝无伦,“故云门会下得悟者,最后一着多能坐亡立化而去,皆涂毒鼓声之力也……其法只能接引上根上智,根稍下者,即退屈别参,又难得有道高德重,福慧庄严,行解相应,慧愿无尽,主法之大善知识,非此不足以坚决学人求法之心矣。所谓人能宏道,非道宏人。故云门宗一传即衰落不振,非偶然也。昔云峰悦禅师云,云门虽有定乱之谋,要且无出身之路。今移此语,为云门宗之定评。”法眼宗高僧倍出,“名噪当时,俱主禅净双修,宏扬念佛法门,不遗余力。禅宗一线,不绝不缕……诸尊宿出,有唱无和。提出‘念佛是谁’四字挽歌,率因病重药轻,难起沈疴,此禅宗衰落一大原因。皆由法眼当日说道理而恒本心因缘,欲合禅教为一所致,永明更演为禅净不二,一不知不觉,变为教外别传无上心宗,为念佛法门也。不但禅宗受其影响,而天台、贤首、慈恩三宗,人也厌其繁难,弃之不顾连累整个佛教,精髓不存。”洞曹宗(作者认为昔日称曹洞应错误)将五位演绎,“盖示人彻悟之后,绵绵细密保任这个,于日用动静之中,应酬往来,或烦恼习气发作时,观照此人,落在何位,或偏或正,或背理入理,念念自处,不随境转,此五位君臣纲宗之妙处也……洞下一宗,到今日尚有门户者,五位君臣纲宗之力也。”临济宗语录,“说来说去,句句不离这听法的道人,无依的道人说之又说,再三叮咛,妇人孺子闻之,都能彻悟,其胆量见识,真空前绝后一人。”以后三峰“提出临济三玄三要,参加己意,建立○相,罗纹密印,双头独结为纲宗,直指学者自性,再用纲宗玄要锻炼之,故明末清初禅宗,又为之一盛。”鉴安在《试论唐末以后的禅风——读<碧岩录>》(《现代佛学》1960年第8期)里,对唐末的语句修饰与宗门的风气之关系做了探讨。认为“禅宗五宗七家的祖师们本来各有机用,不易‘凑伯’,自《碧岩录》出而有‘敲门砖’可寻,禅风为之一变……。”这一变应从“笼络当世学者”中来体会,“自唐末至北宋,由于禅师逐渐脱离人民大众以笼络士大夫们,禅风由质朴而变为讲究修饰语句,影响所及,极为深远,愈到后来就愈盛。”

黄忏华的《看话禅与默照禅》(《现代佛学》1958年第5期),对中期禅宗机用形式作了一般的探讨。指出,宗呆的看话禅“可以溯源到赵州从谂的狗子无佛性话”,看话禅和黄檗禅是脉络贯通的。默照禅“大概是上承达磨壁观禅,把它和一般禅家所乐道‘回光返照’相结合而发展成功的。”

乃光推出了《马祖禅要》(《现代佛学》1959年第5期)、《石头禅要》(同上第7期)、《百丈禅要》(同上第8、9期)、《C估济禅初探》(同上第11、12期,1960年第1、2期)、《沩仰宗禅要》(同上第3期)、《漫谈赵州禅》(与船庵合作,同上第4期)等系列研究。这组文章与上面所谈的文章相比,则反映在细、专、宽几个方面,其研究的基本线索依然是遵循的传统治学方法,即用禅语录公案来勾勒出禅宗不同阶段之特点。例如,作者指出,“马祖、石头的禅风,精力弥满,含蓄闳深,实足以代表我国汉地佛教之极致。”二家因各人的才调、悟缘、作风有异而自成格调,并非天下同风,亦无以言句定宗旨之说,不过为了成就学人以悟为则。“五家以前,全体作用惟在以本分事接人;五家以后,悟得本分事了。必须体会宗旨,主许接人。或体会宗旨,具足顿悟意乐,亦可豁破本分事。宗旨的权说,可以印证修证,也可保住学人的悟境,更重要的必须在日用生活上,劳动作务上,要求见地端正,即事明宗。马祖、石头两师之示教,实乃五家禅道曲立宗旨依据之本母。”“马祖常道‘是什么’,石头又教看个‘谁’,一对无孔铁笛。”他们即是同时代人,又是宗门巨匠,虽宗风有别,提持则一,道义弥笃,亲切无间,无丝毫门户畛域之见,并不如后代分裂门庭,标新立奇。“宗风之异全系才调不同,方便摄化,岂能据此另定两师宗旨?五家出自两师,以后各各曲立宗旨,另有缘故。”百丈的出世,是“一方与教下经论诸有异;另一方与谨慎细行的毗尼师亦多扦隔。禅宗一天天的发展,便它拥有无数徒侣,因此。在领导僧务上,在独特的参学法事上,即要求产生新的制度与之相适应……‘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实为佛教大事。”在百丈的四条纲领中,从事农业生产的这一条最突出,“实是当时建立新兴丛林的经济基础……这个制度是为禅宗服务的,禅宗表现的无比智慧和理性,即是支持这个新制度的主要因素”。

临济大师创立的临济宗是“自菩提达磨,六祖慧能以来,发展到高度的产物。汲取教乘精英,传持佛祖慧命,结合世间实际,汇成般若大海第一智声。智度大道,此宗最为开豁。全提祖佛正令,高标顿悟功行,诸家皆逊一筹?”临济禅的宗承,即继承历代禅的宗纲,主要是六祖的“说拟一物即不中”和马祖的“野鸭子”、“再参话”三个公案。此公案加上临济的大悟因缘,“实即成为临济宗历代无上纲宗。”百丈大悟与临济大悟,同为不共般若的显现,正所谓“开示悟佛之知见道故。”“这二件大事,不仅坚强地巩固了达磨六祖以来创建的禅宗阵地,且更进一步促进了禅宗大振家声,辉腾慧业……这两件大悟因缘都能显示顿悟的最高原则、顿悟典型范例,诸家亦应汲取。”特别是临济大悟因缘,有三个特点:“其一,悟缘多而能奋迅集中又不依缘,确有大悟的了因存在;不同于自沉死水,暗中摸索的期待等悟,其次,悟境过程划然分明,又无企求,确有透彻实际的大;不同于优恫汉得些子惺松小歇场,自以为悟。其三,随大悟的开展即现起观照,鉴沉下炳炳娘娘的机用(棒、喝、言句)自然而至;不同于一般记忆停思的知解,捏合意识的情见。这三点实为顿悟的最高原则,不必斤斤然为知‘有’而了生死也,知有、了生死即在其中。仔细具观,却于临济大悟公案尽得之矣。”所以,“临济这一大悟因缘公案,即正式开端激箭似的禅道。具有冲锋陷阵斩将夺关的勇猛顿悟意乐气慨,狠辨了因,穷追实际,撩起便行……临济禅弹射力风高,劲挺有力,却能动人心弦。以后临济宗持的激箭似的顿悟功行,完全发轫于此。临济此一悟道因缘,不惟本身价值高,其影响亦实极深广。”

对临济禅与其它禅门之比较,作者指出,沩仰开示学人,以“寻思”为功行要着,借寻思而触发顿悟,这只是一般传统的禅宗正行。而临济提持的逼拶念头的顿悟,非“寻思”所摄,出过沩仰宗。曹洞宗提倡正偏五位,与展开五位功勋禅道,重心在于寻思鉴照,节节推进顿悟,围绕着“机贵回互”之旨,“如以临济来衡量,只是禅宗顿悟功行中的一种分析,不是禅功上的一种动力。“德山禅道只尽扫荡之功,然于扫荡无捞摸处只教人自荐,这不是一个大巢臼。临济则有杀有活,一气呵成有破有立,不另指点,“具有极大辨证威力的活般若。”云门的顿悟,实与临济最近,“以云门所说的病,来看临济大悟的公案,则见一星儿病。”法眼宗受到四家禅道的影响,它无临济轰轰烈烈的涂毒鼓声,但梵音清雅亦复沁人心脾。然“说临济禅提持逼拶念头的顿悟功行,远非法眼宗所能追踪。”从上可以看出,作者对临济宗的评价是相当高的,把它视为是马祖、百丈、黄檗、睦州一系禅道的最高发展,也是禅宗在修持方面的最大的革新,对后代禅风影响所在。当禅宗几乎成为末下时,“临济宗风在禅门更蔚成为群星拱北之势。”临济禅的发展线索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从达磨观禅一变而为南能顿悟禅,再变而演成为机锋语默禅,而临济禅在佛法禅宗继往开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是,其它宗门也不是一无长处,如沩仰宗以“寻思”而见“的”,“悟境与功行极于理事如如动即合辙之旨,机用全赅,条条通鬯。似而若平衍,实若一亘晴空涵虚无尽。奇峰异云有时突兀天际。禅趣深至,动容难测,处处练‘禅’,策进无休。醇厚之味,优游乐道之境,他家实在难企及。”又如赵州与黄檗、沩山为同辈,示见不让沩山,机锋不下黄檗,直揭马祖禅旨。他的“自说‘使得十二时’,象白云般自在,似春风样悠闲,门迁廓落,气象宏深,接机示人以本分,力避玄奥,教人就理自悟。”其禅法是“继承了南泉所力避的‘即心即佛’的话,转而倡导三祖《信心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之旨……贯彻了不离本分事,即贯彻在寻常生活中的‘平常心是道’之旨。”

陈铭枢在《论惠能六祖禅》里对禅宗力主应机方法作了强烈的批判,他说:“机锋倡导后,伪目乱真,末流至于不可究诘。重意好事者有意夸张谤佛谤法的恶报,在祖师说法的公案下附会无根之谈,制造由于说错了话而招致眼前非人为的惩罚的不合理事实……这两者是禅宗遭受的第一个厄运。第二个厄运,是舞文弄墨以欺世盗名的贩卖教条之流,就中,以洪觉范是最突出的代表者……第三个厄运是宋代大慧宗杲所提倡的参话头。此风一开,遂为后代读书人的思想懒汉敷设了一张伐侗瞒酐的温床以遨游其幻境,另一方面又为一般庸夫俗子咬一句佛号以寄托其消极人生,他就交互结合着这两方面,翻然自以为是禅净双修的无上方便和简易的法门,禅的末流至此,学与行修扫地以尽了。故大慧宗呆实禅宗末落的第一个大罪人。”

对禅宗思想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研究中的重头部分。陈铭枢《我的禅观》文中,认为禅宗的底趣是“寂”。因为一切因缘法就是生灭法,所以,“要洞了大乘,禅宗‘寂’的底趣,必须确认这两义。”“干余年来禅宗巨擘接引入种种纵横无方剿绝轨迹底施为,无非归于‘寂’的活用上面……其实并无奥妙之处,寂的活用而已。所以说‘寂’是禅宗的宗趣。”禅家的法门,“是于不可言说之中竭力显示‘般若’底企图,如是而已。”他把禅宗的法门分为四个方面:一、破的方面,“破”是摭义,摭了一切现象都归之于般若空,以牛头融为其代表;二、显的方面,系从“方便”(即世间法)显示“般若”,为有理趣可寻的法门,以沩仰宗,法眼宗为其代表;三、显破双收方面,以有先破后显,或先显后破,或显破齐用,以临济、曹洞为代表;四、破显俱不关的方面,系把显、破撇开,或可说将显破同时捏收,绝无可诣理路,只有云门宗一家。在《论惠能六祖禅》文里,他提出把遵经和破邪作为禅学的两个标准。遵经,就是“言必该典,理必契教,又绝不是袭陈滥、套形式和死在句下,而自有其对机启发,洞中隐微,无方的妙用在。”破邪,就是破那些谤佛的“附会无根之谈”,所以遵经破邪为治禅学者必由之路。

吕澂在《禅宗——唐代佛家六宗学说略述之三》文里,总结了中国历史上从安世高的禅数到佛陀跋陀罗的“念佛法门”,再到求那跋陀罗的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的四种名目,最后到慧能禅的发展演变路径。指出,“以具备自觉圣智内容的如来禅止观的最高层,契合于‘如来藏心’(这在《楞伽经》里看成真如的异门)的攀缘如禅作它的阶梯,这样直接指示佛家实践的究竟和源头,便启发了当时讲究禅法的人去另辟途径。中国禅宗的思想即导源于此。”禅宗二祖、三祖传习的是《楞伽经》的思想,四祖、五祖受到的是《起信论》的影响,到了慧能才改变了主张,用《金刚般若经》为正宗。而慧能的思想,是在反对偏重文句疏释之风,又受到无著的《金刚经论》的新注影响,将禅的意义扩大后而形成的。关于达磨的思想著述,比较可信的是《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其理、行二入的思想,虽说基本上来自《楞伽经》,但是联系着涅槃师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在《信心铭》里,则透露出“夹杂着中国玄学思想的成分”,和齐物逍遥游的思想相通。“后来禅家受了这种影响,益向玄学的方面发展,自然不足为异了。”慧能的思想虽以单刀直入为中心,但是,“以渐顿纯就是见道的过程区别,如果推论到最后根据,似乎南北两宗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说‘法即一种,见所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并且,在南宗的法门中,也含有渐的一种,不过不采用它而已。”南宗禅的根本精神贯穿着无相、无住,又特提般若行,“这样便将从来用的《楞伽经》印心之说轻轻换过了。”南宗又强调“自度”,“由此对于当时侧重它力的净土法门,不得不加有一种看法……心净土净,当前无异西方。如此通融解释,用意深长,是很耐人寻味的。”禅宗到了南岳、青原二传以后,便将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日常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严格地说来,这已不属于佛家三学的纯正类型,而它的理论根据也和教说相去渐远了。”禅家的这种态度又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初要有迫切的寻求,其次凑泊悟解,发明心地,再次是‘保任’和‘行解相应’。”

从禅宗思想史的发展线索来看,各派的家风无非来自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可称为“触目而真”的见解,要从全体(理)上显现出个别(事)来……马祖的真传宗旨正属如此。”这一见解经过黄檗、临济师弟的尽量发挥,就有了临济的一派。沩仰一派也是依据这种见解的。第二种是“即事而真”的见解,“要从个别(事)上显现出全体(理)”,形成于石头的议论,再传云岩,最后成为曹洞一派。历史上云门、法眼二家也是传承即事而真的思想,和石头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过去把它归为南岳一系,现在看来不过是门户之争,其实是没有根据的。吕澂最后总结说,“禅宗一向是依着《楞伽经》宗通和说通相对的说法,而自居教外别传的。但它并非和教完全绝缘,不过表示所得的传授不在言教文字上,即另有其‘心印’。如果借用现成的解释,便是云门所谓不从学解机智得之,更克实些说,禅宗的主旨在于‘见性成佛’,这个性所指的佛性原是大乘经典里的一个重要论点……我们从典据的方面说,禅宗是佛学思想在中国的一种发展,同时是一种创作。”它的基本理论始终以《起信论》一类的“本觉”思想贯穿着,又显然是凭藉中国思想来丰富它的内容的。更从中国佛学思想主流为是自禅家南宗的盛行,可说是反映着当时佛家由于实践的要求对一般义学和信仰的反抗趋势。“这些对于当时一般佛学沉湎义解,或依赖他力,或脱离实际的思想,力求解放,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尤其是这种思想开展于岭南一带文化比较新兴的地方,而提倡它的慧能本人,出生在没落的士大夫阶级,从事努力,又系文盲,他所接触的平民阶层生活里响往自由的情绪是相当热烈的………这也可说恰恰符合了当时一部分平民的思想自由的要求,因之他的主张很流行于岭南一带……后来他的门人,神会敢对当时和统治阶级渊源深厚的北宗挑战,力争正统,也只凭藉南方有群众基础的一点。”以后,由于会昌法难,禅宗受到了打击,虽不久恢复,又建立了新的分派,但“它们的共同趋势,不期然地重智轻悲,偏向接引上机,和平民的关系比较疏远。另方面影响所及,形成清淡,无补实际,于是原有的一些积极意义,也就日见消失了。”

1961年7月 3日吕澂又在《光明日报》发表《谈谈有关初期禅宗思想的几个问题》(《现代佛学》转载于1961年第6期)。第一个问题是原始禅宗与《楞伽经》的关系。他认为,从讲经来看,慧可受达磨的启发,专附玄理,不拘文字,自由解经,宗乘一乘宗,“着眼在经文明白解释了佛性和人心的关系”,旧本《楞伽经》只说有一心,新本则说有二心,即净心和染心,这是最根本的分歧。此外,慧可用四卷本《楞伽经》来对抗新译的十卷本,是因为旧译《楞伽》之说由《胜鬘经》而来,而两经都是由佛陀跋陀罗译,又正是南方流行的新学,所以“可以理解慧可一定提出四卷本《楞伽》来立宗的原因。”第二个问题是达磨的禅法究竟如何?从资料上看,达磨主张用壁观法安心,这很可能实行的是南印度禅法,即以修习地遍处定来首先入定。第三个问题是东山法门的变化实际如何?弘忍和神秀的思想受《起信论》的影响,而《起信论》又是来自于《楞伽经》,可是这里所据的《楞伽经》,已不是四卷本旧译,而是十卷本的新译。因此,到了弘忍时,禅宗的思想已不是慧可所坚持的一心主张了,“而思想实质,通过《起信》,已经无形中与十卷本《楞伽》合流而面目全非了。这一转折变化,在辨认弘忍、神秀思想的特点时,我想是不应该忽视的。”第四个问题是北宗法门是否只渐无顿,如何理解顿渐意义?现存有关神秀的文献里,神秀也说悟在须臾,又说一念顿悟等等。“我觉得南宗所标榜的顿悟是走单刀直入,直了见性的路子,而神秀的教人则要用种种的方便,他不但广引经论,着意分疏,以作理论的准备,并还采用指事问答的方法以诱导学者入门……北宗禅法由这样的点滴领会最后得到恍然大悟,但从源头上说来,依旧是逐渐贯通的一类。因此,南宗指斥它为渐悟。南北两宗间顿渐之辨,大概如此。”1962年6月6日,吕澂又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现代佛学》转载于 1962年第5期)。此文在作者心性本觉和心性本净的中印佛学分歧的框架下,指出“在禅宗方面,自南宗畅行以来,更是围绕着性觉的思想作出种种机用的发挥。象禅师们指点学人所常说的‘即心即佛’、‘本来是佛’、‘平常心是道’以至说到‘一切现成’,无一不要联系性觉思想才能理解其真意……而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甚恐其混同知解,而予以反对。这样用心于知解以外,又不期然成为一种神秘主义。”

鉴安不同意一些人将禅定和禅宗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分开,以及禅宗是“受了我国传统思想发生同化的一种表现”的看法。他在《禅宗的思想与风范》(《现代佛学》1955年第5期、6期)文里说:“这两种说法固然都有其史实和理论上的若干根据,但是按实研究起来,就知道不妥当的。第一,“禅定”是人类心理和生理的一种普遍现象,佛教所要达到的觉悟离不开它。禅宗也不反对禅定,“并从一开始就按照释迦的遗教勤修禅道,称为禅宗,的确是名符其实。”第二,禅宗的思想是印度般若思想在中国发展的一种形态,与我国传统思想关系不大。

在禅宗思想研究有成就的人还有任继愈、肖箑夫等人。1957年任继愈在《哲学研究》第4期发表了《禅宗思想略论》(后收入《汉唐佛教思想论集》1963年版,1973年、 1983年、1993年再版)。他说菩提达磨学说的主要特点,在于把印度输入的复杂繁难的坐禅的宗教修养方法改变为简易的宗教修养方法。这个特点“完全是北方中国具体环境下的产物。”从达磨到弘忍,这五代法裔相传的过程,可以看作禅宗的预备阶段,也可称为禅宗的先驱。这时期禅宗还没有形成宗派,也没有正式以“禅宗”作为自己宗派的名称。就初期禅学的特点而论,无论它以《楞伽经》为中心思想(佛教大乘有宗),或以《金刚经》为中心思想(佛教大乘空宗),它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禅宗到慧能以后,从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它标志着唐代佛教发展中遇到危机后的新趋势。”慧能所进行的是一场革新运动,“他们没有隋唐佛教其它宗派的优越条件,没有很多的‘理论’和旧的佛教宗派抗衡。他们唯一的武器就是用主观唯心主义,他们不要论证,不要引经据典,只要凭借每个人主观信仰和良心。”后期禅宗特点也有二个。第一否认表面语言的表述能够说明禅宗的基本原理,用比喻、隐语、拳打脚踢的动作来表述的方法。这是根本否认概念、推理、判断,因为一切理性思维、逻辑抽象都可以反映真实情况,所以实际上他们否认了人类正常的认识能力和认识作用。第二,禅宗所相信的真理是超现实的。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因而不能用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来认识真理。他们所谓真理内容和性质,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主观意识基础上的,而不是通过科学实践可以证实的。但是,禅宗也见到了事实的另一面,认识到人类认识能力有它的局限,其失足之处,在于夸大了这一方面,从而做出了神秘主义的结论。所以后期禅宗发展为神秘主义、直觉主义,完全是走向反科学、反常识道路,这是禅宗发展的主流。在哲学史上,禅宗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哲学上的主观思维和客观现实的矛盾统一的问题,“它以主观吞没了客观,以心代替了物,但是,作为反面教材,它使中国哲学史上的认识论比过去更加深刻、丰富了。”它引起人们对认识论问题的重视,虽然它走的方向错了。但是它构成了认识论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走着反面教员的作用,它把认识论引向深刻化的道。”肖箑夫在《唐代禅宗慧能学派》(《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2年第一期)一文强调,禅宗所进行的活动是在革新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慧能学派“以大胆的教义‘革新’,在一般庶族地主的政治意识中,更找到了广阔的传播市场。”这表明了禅宗传教对象及其所依存的社会基础,区别于旧有的佛教各宗而有所扩大的转移。“但慧能学派所以高举起‘革新’佛教的旗帜,并不在于他们是所谓的‘平民派’,而在于当时寺院经济和佛教势力的发展,内部存在着严重危机。这是他们从事‘革新’运动的真正动力。”也为佛教开拓新的思想领域,为朝野人士重新构建了一根精神支柱。”其所进行的‘革新’,乃是是佛教世界内部别树一帜,并希图用祖师真传的名义来夺取佛教正宗的法统。”实质上“乃在于想把佛教理论进一步精炼化、哲学化;企图摆脱烦琐的修证过程和经论词句的解释,而把作为宗教本体论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进一步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的神秘体验论,,由思辨推理转入超验直觉。”就慧能学派思想的特点,主要有这样几个环节。第一是“即心即佛’的本体论。该派抓住了这个核心,“企图摆脱种种迂回论证的烦琐性,明确地问答:‘心’就是‘本体’,别无‘本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依存于‘心’。”第二是“顿悟成佛”的方法论。第三是“凡天即佛”的宗教归宿。这一理论承袭了南朝的佛性说,又充分吸取和发展了魏晋玄学所提炼过的庄子思想中的直觉体验论,用以会通佛教教义,使之进一步中国化,从而构成中国思想史上一个独特的宗教哲学学派。所以“禅宗思想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哲学发展的顶峰;同时,也就标志着中古哲学上佛教这一整个思潮的发展‘圆圈’,达到了它的终点。这就是禅宗慧能学派所进行的佛教‘革新’运动的思想实质。”“这在哲学矛盾发展过程中,对于促进我国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发展是具有客观历史作用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中哲学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及宗教神学的斗争就不得不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
此外,对禅宗与医学及教学等关系也有一些探讨。例如,巨赞的《禅修的医疗作用及其可能发生的心理和生理现象》(《现代佛学》1956年第4期)一文谈道,“禅修中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不属于‘常态’,要在生理或心理方面不断加上功力才能逐渐得到,得到了如不加以巩固也容易退失。”并具体介绍了一些修习禅定的方法。慧风的《从禅宗的教学方法、劳动精神中看出宗师们的风格》一文,认为“所谓‘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是禅宗教学上的基本理论。”禅宗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把人从自卑怯弱的思想解放出来,要求每个人都树立起与佛祖无别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它的教学方法是:不离实际生活,运用活教材,充分表达出“生龙活虎”的精神。

结 语

以上笔者比较详细地介绍了50年代到 60年代中叶,中国大陆僧俗两界对禅宗的研究。应该指出,有的文章因不能见到,故无法利用。如50年代初上海曾经发行了佛教刊物《觉讯》。又如,在1963年《山东大学学报》(历史版)第4期上曾经刊登了华山的《禅学小论》。在《文物》是也登载过一些佛教文物发现的报道,然皆因种种原因,至今未见。不过有的刊物没有几年就停刊,一些文章和报道也毕竟是少量而已,估计不会对本文有大的影响。如果确实有重要的文章和大作漏掉,尚祈方家给予增补,以成全玉。通过对过去研究情况的总结,笔者以为大概能有这样几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文章的比例较高 如果按已有的统计,这一时期大陆共发表有关佛学的文章约550篇,那么禅宗的文章约占十分之一。与此接近的就是玄奘研究的文章,约40余篇 (本)。造成这种原因,仍是因为它在近千年来一直在中国佛教中占主流的地位,影响最大,故吸引了学者,纷纷撰文。毛泽东同志也读过《坛经》,并认为佛经有上层和劳动人民的二种,《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这一切也表明了禅宗研究一直是佛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至于这种研究是否受到国外学界的影响,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佛教乃至其它宗教,在大陆都受到了批判,即使国外掀起了禅宗热,也不大可能传人大陆。不过国内学者也有人注意到国外的情况,例如已故的朱谦之先生曾经看到国际禅宗热,,于是着手翻译了日本学者的《中国禅学思想史》一书,此书现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还翻译了《朝鲜禅教史》,此书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二、研究范围较为广泛 从所见到的研究文章内容来看,有关禅宗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涉及到了。如上面介绍的禅宗人物、宗派、历史、经典、教义、公案等等,其时限既有初期,也有中期和晚期,最根本的经典如《坛经》等都做了各个角度的阐述,但是这只是大致地勾划了禅宗历史发展的轮廓,是一种提纲性的研究,还不能做到全面的展开。
三、研究重点突出、质量较为精到 毫无疑问,这一时期撰文的作者都是在这方面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并且以佛门中居士占多数。由于过去曾经受到国际学界影响的余绪,于是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仍然不免承续了这一特点。如胡适与铃木之间的有关初期禅宗的争论,所以在这一时期学者注重的仍是禅宗初建的内容。又如,日本学者对《坛经》作了很多研究,于是学者发表的重头文章仍是这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文章至今为学者所引用,看来仍然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对一些公案的研究与阐述,笔者认为还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对这些公案的解释上,至少不是离谱的,做到了紧扣禅宗的原义,而加以点评。对一些人物的研究,虽然有的文章比较浅显,但也有一些有深度的文章,特别是在史料上做了不少甄别,也有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有人曾经认为,这一时期的禅宗研究只有个别人有成就,笔者以为并不是这种情况,这已为上面的介绍所证明。当然,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总的说来开展得还很不够,特别是利用新资料的研究较少”,但是在新方法的运用上不够,还应是这一时期最明显的缺陷,正是由于这一缺陷。使这些研究显的“还很不够”,因而也不能够展开深入的讨论,限制了人们的思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困,一是一些学者受到佛教信仰的的影响,一是当时社会思潮的限制,特别是学术界人士参与研究的实在太少。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中国大陆的佛学研究群体,主要是以佛教界人士为主,尤以居士为多。而现在,从事佛学的主要力量则来自于学术界,这个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