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四章 唯识性 唯识实性──真如性

 

第四章 唯识性唯识实性──真如性

论颂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注 释

此诸法胜义:胜,殊胜,含超越凡俗之义。胜义,即胜义谛。胜义谛,随法之浅深,约略有四种:

1.世间胜义──世间,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世间法;虽然此等世间法之事相粗显,亦有坏灭,然而此等法之究竟,却唯有圣者方能如实了知,凡愚不能了,故称其义为世间胜义。

2.道理胜义──即苦、集、灭、道四圣谛。以此四谛为圣者于圣道中知、断、修、证的因果差别,且为无漏智境,故称为道理胜义。

3.证得胜义──即二空真如,此真如理系依圣智所诠的空门而显,故称证得。又以其为凡愚所不能测知,故称为胜义。

4.胜义胜义──即一真法界。成唯识论云:此中胜义,依最后说,是最胜道所行义故,为简前三,故作是说。谓:颂中的诸法胜义,指的是最后这一种胜义胜义一真法界而言,因为这是最殊胜之道所行境界,且是圣者内智所证者,故称胜义中之胜义胜义胜义。

亦即是真如:真,真实;如,不变。真实不变,故称为真如。成唯识论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常如,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此谓:真是真实,亦即显示此体不是有漏的计所执之虚妄性;如是如常,亦即表示此体亦非无漏的依他中之有为生灭变易。也就是说:这真实之体,在一切法位上是常如其性的,故称为真如,即湛然不动、不虚不妄之义。又,真如尚有许多异名,例如大般若经卷三六○中,举出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等十二名。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则举出真如、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等六名。此外,法华玄义、显扬圣教论中,亦广释真如之义。

即唯识实性:承上,即此真如性,便是唯识之实性。而所谓唯识性,

有二种:

1.虚妄唯识性──即计所执性,是唯识性中之虚妄性。

2.真实唯识性──即圆成实性,是唯识性中之真实性。

唯识又有二性:

1.世俗唯识性──即依他起性,是为唯识性中之世俗性。

2.胜义唯识性──即圆成实性,是为唯识性中之胜义性。

是故知真如性即唯识之真实性,亦即圆成实性,而此性亦即是唯识性中之真实、胜义之性。

义 贯

此三性诸法所含之胜义,亦即是真如,此真如性之所以称为真如者,因为其体真实,且恒常如其本性,无有改易故,故称真如;此真如性即是唯识之实性。

诠 论

这四句偈本来是随着前面的八句偈,继续发挥三性之奥义,但为了表显其重要性,故注者特将之别立一章。

本章可说是唯识三十论的最高潮点。若从唯识五位百法来看,亦是如是:百法中首先标出心法,亦即八识,为一切法之总本源,以一切法皆唯识所变;心法以下,其它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皆是自心之所变现。故整个唯识学的架构主轴,是以心法诸识出发,经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最后到达无为法,这就是唯识学最终的目标;亦即是,为令行者

由对有为的前四位心、心所、色、不相应之信、解、修、证,达于第五位的无为位。然而无为又有六种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这之中,只有真如无为才是唯识行者所要到达的究竟目标。而法中之所以罗列其它五种无为,是要令行者知所抉择,莫妄入歧途,以为是真修。是故当知,唯识一门的总目标,即在于实证真如。由以上所述,可知性相二宗,实是殊途同归:因为性宗不但讲真如,且以真如为最高之法,亦常将真如与本性合称真如本性。又,若无真如,即无如来,以如来者,即是乘真如或如实之道而来,故称如来。又,诸经论中,亦多言真如,如起信论言真如三昧等。又,成唯识论中明言,真如又名法界、实际,可知唯识所说,与华严、法华等大经所说亦无别,以华严经即是开演法界之奥义者。再者,相宗讲唯识变_______,性宗讲唯心现,其实是一般道理,只是方便不同以所对根机别故。又,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更是很清楚的将性相二大法门,会归一处:第一句三界唯心,是性宗之法要;第二句万法唯识,是相宗的法要。由是可知,性相二宗并非敌对,而是方法不同,而且应是相辅相成的才对。令人可叹的是,末世有些人,不明此意,以致使各自所习的性相二宗,互相水火,互相攻讦,各不兼容。如习性宗者,讪笑习相宗者,谓之琐碎、刻细,专事分别名相,影响所及,易令人轻忽相宗,不欲修习之。至于习相宗者,则责性宗者之言浮夸、不精不当,甚至讥为:迷糊真如、笼统佛性。殊不知,这两造之言,都有毁法、谤法之过。更有进者,近世有习唯识者为了反禅宗,甚或反整体的性宗,乃以提倡相宗为手段来打击性宗,甚至有声称:唯有唯识学才是真正的佛法者。如此举动,犹如有人以其右手打自己左手,不知佛所说的一切法,皆为如来之左、右手、及头、身等,怎可自体互殴、自残、互毁,而引以为快?而彼犹自以为是在弘扬正法?故知,习唯识者,若以唯识为本位,来打击、破坏性宗,固是不对。反之,习性宗者,若以性宗为本位,而轻蔑、毁坏相宗,亦是不解佛意,违佛所教。再者,谈到真如,前说之近世唯识学者古代之唯识学者则不然,多视性宗如寇雠,视真如如赘痈ㄩㄥ,常欲毁之以为快,而且常将弘扬真如法之性宗,贴上种种他们自创的标签,如真常派、如来藏系等这些标签都是末世佛学家的创作,且以鄙夷之心视之。笔者于初习唯识之初,读彼等佛学家之书,不明究里,亦深为所动;后自深入,方发现:原来唯识学不但不反真如,而且连唯识学也讲真如!唯识学不但讲真如,而且真如也是唯识学中最高的道理、最终欲证的目标!不但如此,唯识学中不仅讲真如,而且其所说之真如理,精审广大、鞭辟入里,比之性宗,绝不多让。因为唯识学中所说真如,除了上面所说的六真如外,尚有十真如:

· 行真如──此真如为二空所显,普存在于一切法。

·最胜真如──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为最胜故。

·胜流真如──由此真如所流出之教法,与其余之教相比,为最胜故。

·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类无别真如──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法无别真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然种种安立皆无异故。

·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染净而有增减故。

·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 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以上所列十真如,见成唯识论卷第九。此十真如,顺次为从初地至十地,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而至菩提。成唯识论又云: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虽初地中已能了达此一切真如,然而能现证之行犹未圆满,为令诸菩萨圆满此十真如之证,故后后依次建立。

以上为成唯识论中所开演之真如法。佛在解深密经中亦开示

七真如:

·流转真如──谓有为法流转实性。

·实相真如──谓二无我所显实性。

·了别真如──唯识真如,谓染、净法唯识实性。

·安立真如──谓苦实性。

·邪行真如──谓集实性。

·清净真如──谓灭实性。

·正行真如──谓道实性。

唯识学乃前佛后佛所共说,故诸菩萨亦如是说。前佛指释尊,后佛指弥勒尊:唯识学最根本的一经一论: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即前佛后佛所说;一切唯识学皆从此中出。而此一经一论及其所流出之唯识论典,皆言有真如,经论中分明如是说,末世这些佛学家难道都没看到这些经文?还是视而不见?为何他们在讲述及批注唯识学时,偏要破坏佛及菩萨所说之法?真有如打着红旗反红旗,其居心何在?他们破坏真如,究竟对他们自己有什么利益可图?对众生有什么利益?须知真如法为一切佛法中最高之至理,若谤真如法,即是谤一切佛法,亦谤一切如来谤一切乘真如之理而来者,罪障极重。此辈中人,学习佛法,讲论佛法、乃至在佛法中出家、批注佛经──然却不信佛言,亦教人不信,疑谤经法,其为﹁师子身上虫,反噬师子肉者乎?注者不才,在此希望一切佛弟子,若学佛法、看佛经,切切要信佛语,须知佛为不妄语者,佛语谛实,真实不虚。佛若妄语,便连五戒居士都不如,何况能成正遍知、无上正觉。是故万万莫随末世愚妄之人,疑谤佛法,自误犹可,尚误他人,堕于无间泥梨。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

注 释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此论三十颂中,至此已说明了二十五颂。在此二十五颂中,前面的二十四颂是讲成唯识相,后面这一颂是讲唯识性,亦即真如性。可见如来所说法之常法:性相本不分,显密本不分,禅净本不分,只是广略开阖有别。若于性宗根机之人,则为之说性宗之法,广说性宗之理,然于其中亦含有相宗之法,不过只是略说,或点到为止而已;此为欲令众生广植善根,于如来所说一切法,不生偏执,而能通达故。例如楞伽经、首楞严经,皆以性宗为主,而兼及于相,因此这两部经都是于性广说,于相略说。至于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则是以相为主,以性为辅,因此都是于相广说,于性略说。又如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经,即净中有禅,然其中之禅理则点到为止,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者即是无上禅之理。又如心经、法华经等经文之中或最后皆有咒,即是显中有密,然而都是以显为主,而其中密法则点到为止。如是可知,此唯识三十论因为是相宗之论,是针对相宗根机之人而说,故于相广说,于性则较为略说。然因为本论中说:唯识实性即是真如性,故知本论于性虽未广说,但其旨却是会相归性,以性是体,而相为用故。再者,唯识学中之所以广说种种相,为欲令行者明了诸法之种种相状,而导入诸法相之本元、本体;而一切法之总本体,即是真如。

唯识行位:即依唯心识观而修行,其所历的断证之位阶。

谁依几位:谁,哪种人,何种资格之人;亦即修行此法之人,须具哪些资格?几位,谓具备资格、起修之后,又有几种位阶?如何悟入:起修、入于唯识修行正位之后,又如何才能悟入究竟之唯识实性?谓具大乘二种种性:若要修行、悟入此法,须是大乘种性;至若凡夫

种性、外道种性、或二乘种性则不能修行、悟入此法。而所说之大乘种性,又须具足两种条件:一、本性种性,二、习所成种性。本性种性:成唯识论则称之为本性住种性。本性种性

之义,详如下一条批注。

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即是从无始以来,本性依附在菩萨之根本识即第八识中,法尔自然所得的无漏法之种子因,此非由熏习而得,亦不是如今才有,所以称为本性住种性。法尔,即法如是故;尔,如是,谓不由造作,非功用行而得,称为法尔。

习所成种性:习,熏习。谓由熏习所成的种性。什么是熏习所成的种性呢?兹如下释。

谓闻法界等流法已:法界,即法界性,亦即法之本性。等流,等,等同;流,流类。即同等性质、同样的源头、同一类之法,谓听闻到从法性流出的,而与法性同源、一类的教法。已,以后,之后。

闻所成等熏习所成:闻所成,即闻所成慧,简称为闻慧,是为三慧之第一项。等字,为表示用这闻所成慧而涵摄三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谓由前之听闻法界性之等流法,再依闻、思、修三慧熏习本识,所成就之无漏种子,即称为习所成种性。

具此二性,方能悟入:具,具备、具足。此二性,即上文所说的大乘二种种性本性种性及习所成种性换言之,也就是指大乘位

的大根器人。此谓唯有大乘之大根人方能悟入此唯识性,余根之人──如凡、外、邪、小等种种根器之人──皆于此无分。又,此二种性本性种性与习所成种性与真言密教中所言之本有与修生二种出世无漏善的用辞及意涵几乎完全一致。若欲悟入唯识性者,则于此二种性,缺一不可:既须具备本性种性本具之善根,亦须具有习所成种性修得之善根;此二种都具足了,方能悟入唯识真性。

义 贯

后五行的颂文,是用来表明依于唯识而修行的种种修证阶位者,论曰:如前所说如是所成

之唯识性以及唯识相,此中谁何种资格之人、依循几种位阶而得修证此胜法?又须如何才能悟入其道呢?答:谓若欲悟入此唯识性,必须具备大乘二种种性:第一种是本性种性,此谓

从无始世以来,本性依附于菩萨之根本识第八识中,法尔自然所得的无漏法因,称为本性种性。第二种是谓习所成种性,谓听闻法界性之等流法已含藏、显示法界性,再依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等,熏习本识所成之种,称为习所成种性。必须要具备大乘此二种性本有之性与修生之性,方能秉之而悟入唯识之实性。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九节 唯识与三无性

 

第九节 唯识与三无性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论颂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前 所执我法性

注 释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三无自性,并非由别观而立,而是与前面所说的三性计、依他起、圆成实对观,来建立后面这三无自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因此佛才以密意而言:一切法无自性,然而这并非表示连依他起与圆成实之体皆无。故成唯识论云: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又云:说密意言,显非了义: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此意谓:所说的密意这个词,是为了对显此中所可能引发凡外的某些非了义的言说;亦即是说:后二性依他起及圆成实其体虽非无此二性其体是有,但是有些愚夫却会在这二性上生起增益执,妄执于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中皆实有我、法二种自性,而谓为实有,这种妄执之性,就称为计所执性。为了遣除这种妄执,故佛世尊即于有体及无体的三性之法,总说三种无性﹂来遮止这种增益执。实则这三无性,真正无的是计所执,而非依他、或圆成。又,论中所说佛密意说,指佛之此言,并非只有表面上的意思,而是在此话的背后,更有言外之意,并未明言,故称密意。又,可知这一切法无自性是为了对治与遮防愚夫于佛所说之三性又起妄执,故说是显非了义。显,对显。非了义,指愚夫的非了义之增益执。此句意谓:为了对显、遮防愚夫于正理又起不了义的增益执。

初即相无性:成唯识论云:谓依于此初计所执性,而立相无性;由此计之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从第二颂开始,就是解释如何依这三性,来建立三无性的。也就是说:依三性中的第一个, 计所执性,来建三无性中的相无性;因为这计所执性的体相,毕竟非有,犹如翳眼所见的空华一样,故称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自然性,指外道计执诸法为无因无缘、自然所生,而称之为自然性。成唯识论云:依次第二个依他起性,而立生无性;因为此依他起性有如幻化之事一般,乃托众缘和合才得生,并无如外道所妄执之自然而生之性故,佛假说之为无性,非性全无。此谓:其次,依三性中的第二个──依他起性──而建立三无性中的生无性。因为这依他起性,有如幻事一般,乃仗托众缘所生,故它并无如外道所妄执的无因无缘、自然而生之性,因此佛假说无性无自然生之性,并非说连依他起的自性都无。故此无性,是指无自然而生之性而言,非谓其它。

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成唯识论云:依最后第三个圆成实性,而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为无性,非性全无。此谓:最后,依三性的第三个──圆成实性──而建立三无性中的胜义无性。这是说圆成实本身就是胜义;这是基于圆成实已远离了计所执的我、法之性故,而假说无性无计所执的我、法之性,并非说圆成实的自体性全无,称为无性。亦即:此处所谓的无性,是指于圆成实性之中无计之我、法之性,而并非指连胜义之性都没有,这就是此中的佛之密意。以凡愚不能解此深意,故佛以密意言之。

义 贯

若实有计、依他、圆成三性,如何世尊又说一切法皆无自性呢?以颂答曰:即是依此 计、依他、圆成三性,而立彼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是故此为佛以密意而说一切法无性,以遮止、遣除愚夫不了义之增益执,于佛所说三性上,又计执依他、圆成为有实我、实法之性,如是反将依他及圆成又转为计性,辜负佛之真实语。

此三无性,最初即依三性中之计所执性,而立相无性,以计之法本无体相,毕竟如空华故,故其相实是无性。其次依三性中之依他起性,而建立生无性之无自然而生之「性」,以一切依他起性,乃托众缘而生,并非有如外道所计执的自然而生之性。故生无性之义是指:一切依他而生的法之中,并无外道所说的自然而生之性,并非连依他之性亦无──换言之,并无虚妄计执的自然而生,但并非无缘生。最后依于三性中之圆成实性,而建立胜义无性,由于此圆成实性为远离前面所说的计所执之我、法性,故称为胜义无性,然并非连此胜义性都无,而称之为胜义无性。亦即,胜义无性是指:于胜义性中,无计所执的我、法之性──换言之,即是离妄后的究竟清净之性还是有的。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二章 释颂文 第四节 第八识颂

 

第四节 第八识颂

1、颂凡情

性惟无覆五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注释:

「性惟无覆五褊行」:这句颂是显示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只有五个徧行心所。「惟」,与唯同,只是。「无覆」,指无覆无记;谓第八识之性,为非善、非恶,也非有覆,而是无覆的无记性,而与其相应的心所,只有五徧行:作意、触、受、想、思。

「界地随他业力生」:「界」,三界。「地」,九地。「随他业力生」,谓第八识为异熟果之总报主,于三界九地中,任随他夙世「引业」之力而受生于五趣之中,而第八识本身自己却丝毫作不了主。

「二乘不了因迷执」:「二乘」,声闻乘与缘觉乘。「不了」:「了」,完全明了,或了悟。此谓二乘之人由于智浅,故不能了悟此藏识。「迷执」,此指二乘迷执第六识为能受熏持种,而不了第六识乃「审而非恒」,以其有间断,故实不能受熏持种,亦非异熟之总报主。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由此能兴论主诤」:「论主」,指此颂文之论主,即玄奘大师本人。谓本论主为破二乘之迷执,故依理而提出议论。

义贯:

第八识之「性」属于非善、非恶、亦非有覆无记、故「惟」是「无忧」无记性—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只有「五徧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

第八识于三「界」九「地」中但任「随他」夙世善恶引「业」之「力」牵引而受「生」轮转于五趣。

「二乘」之人以浅智而「不了」此第八识才真正是众生异熟果之总报主,「因」而起「迷执」误以第六识为能受熏持种。「由此」因缘「能兴」此「论主」依理而与之「诤」辨而破斥之。

诠论:

为何第八识不能与别境等心所相应?成唯识论云:「如何此识非(与)别境等心所相应?曰:(因为第八识与别境之性)互相违故。谓:

㈠欲(之性为于)希望(获得的)所乐事(上运)转;(但)此(第八)识(为)任(运于)业,(且)无所希望,(故第八识不与欲心所相应)。

㈡胜解(之性为于)印持决定事(上)转;(但)此第八识(之性别)菩昧,无所印持,(不印持决定任何法,故第八识不与胜解心所相应)。

㈢念(之性为)唯明记(及在)会习事(上)转;(但)此(第八)识(之性是)昧劣(的),(且)不能明记,(故第八识不与念心所相应)。

四定(之性为)能令心专注一境;(但)此识(第八识)(则)任运(在)剎间即别缘他法,故第八识不与定心所相应。

五慧(之性)唯简择,(于)得等事(上)转;(但)此(第八)识唯是(无记之)异熟性(于法无简择性)故,(与)善(及)染污等(法)亦不相应;(然而)恶作(悔)等四(不定心所虽是)无记性者,(但因)有间断故,(且)定非异熟,(故第八识不与慧心所相应)。」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注释:

「浩浩三藏不可穷」:「浩浩」,形容第八识深广犹如大海。「三藏」指藏识之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兹略释如下:

㈩能藏——是指第八识能执持、能藏众生无量劫来所作之一切善恶种子;是故「能藏」是依第八识本身的「持种」功能而言。

㈣所藏——这是指第八识「受熏」的功能,是从前七识的立场来看的,因第八识能受前七识之熏习,而成就善恶种子。

㈦执藏——又称我爱执藏,专指第七识念念执第八识为我:心生贪爱,执持不舍,故称「执藏」。

第八识以有此「三藏」之义,故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 ( Alaya)为梵文,汉语之义为「藏」,故第八识又称「藏识」。简言之,此「三藏」即是第八识主要的三种性能:持种、受熏、被执为我。

「不可穷」,以第八识深广如大海,故除如来外,无人能穷其边际。

「渊深七浪境为风」:「渊深」,谓第八识其深如渊。「七浪」,七识浪,这是将第八识比喻作大海水,而七转识即是「识海」中所起之「识浪」。

大乘入楞伽经亦云:「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界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密严经亦云:「世间诸有情,习气常覆心,生种种戏论,末那与意识,并余识相绩……如风击暴水,转起诸识浪,浪生流不停,赖耶亦如是。无始诸习气,犹如暴水流,为境风所动,而起诸识浪,恒无断绝时。』

楞伽经亦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境为风」,即境界犹如猛风,能鼓动藏识心海生起七识浪,故境界风为七转识生起之槽上缘。

「受熏持种根身器」:「受熏」,第八识能受七转识之熏,而成就新种。

「持种」,第八识能执持一切善恶业之种子,这是指旧种。「根身器」,指第八识不但能持业种,亦能内持根身、外持器界,因为一切根身、器界,都是八识所变现的相分故。

「去后来先作主公」:「去后」,众生居于「死位」时,阿赖耶识最后离去。「来先」,当众生处于「生位」 (受生位)时,则是阿赖耶最先来执持。

「作主公」,谓一切生死因缘业果虽非实我实法,但法如是故,众生的一期生死,仍必定是以第八识为总报主。故称「作主公」 (以俗语言之,即是承担总帐的人。)

]义贯:

此第八识具有「浩浩」无边之能藏、所藏、执藏的「三藏」之功能,犹如大海,广阔无边,「不可穷」其际涯;其「渊深」亦不可测其奥底,而「七」转识之波「浪」则依藏识所现之相分的「境」界「为风」,鼓成无尽之汹涌波涛。

第八识恒续F受」七转识「熏」,并能「持」一切法之「种」子,内持「根身」、外持「器」界。当众生处于死位之际,第八识于种识离「去」时居于最「后」:若于生位「来」受生时,却居于最「先」:因此第八识系「作」为众生一期生死之「主」人「公」 (总报主)。

诠论;

瑜伽行者在解了第八识「受熏」与「持种」的道理之后,于修行上有何助盆呢?那就是能于一切时,对于自心之起心动念,都比较能觉知、警醒,小心在意,因为知道每一起心动念:心中的每一个念头,都会反熏八识,如此熏久了,即成为习气之新种。以此了知,即有俾于「念念觉知」之修习。如是念念修习「觉自心现量」 (楞伽经) ,亦即是侮「唯心识观」之初门。

2.颂圣果

不动地前纔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剎中

注释:

「不动地前纔舍藏」:此下四句颂,是讲第八识次第舍假「名」,乃至达于究竟转智之义。「不动地前」,即是第七远行地。「舍藏」,即舍去藏识之名。因为阿赖耶识(藏识)无始以来,一直被第七识执为我,须要到不动地前,我执永伏,才能舍去藏识之名。

问:F为何说『舍藏识之名』呢?」

答:「因为藏识之名,乃至其能藏、所藏、执藏之义,都是无有实我、实法,但假名安立;若我执之障销尽之时,其『三藏』之作用与行相亦皆尽了,因此其名乃舍:以其名、相、用既已转舍,则其体亦转,此即所谓转染为净、转识为智;然而究其实际,亦只转其假名与妄有之相,因八识之体依究竟而言,则本自圆成。故禅宗六祖大师亦云:『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故知性相二宗所说实完全一致,并无乖隔。」

「金刚道后异熟空」:「金刚道」,即无问道(圣者入于无问修习之地位);而「金刚道后」则指在F无问道」之后的F解脱道」。瑜伽行者修行,共有四种道:

㈩加行道——又称方便道,即为求断惑、用以入于无问道之前的前行(准备工作)。

㈣无间道——即正式开始修断谙惑(烦恼) ,而不为诸惑所间隔之无漏智:并且由于此修行,毫无间断地便可入于解脱道。圣者在无问道之最后阶段,起金刚喻定,以金刚三昧力断除烦恼种子,故无问道又称为「金刚道」,或「金刚无问道」;无问道旧译为无碍道。

㈦解脱道——二乘圣者断惑之后,即证得奂理,获得生死解脱,亦即涅槃。故「无问道」旨在断惑,而「解脱道」旨在证奠。二乘证解脱道,故得 F解脱身」。

㈩胜进道——大乘圣者于解脱道后,更进一步,进求无上菩提,而于胜进道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故得「法身」。经云:唯佛得法身与解脱身,二乘只得解脱身,不得法身,是故二乘不得起三身,普度众生。

「异熟」,第八识有三种名:一 、阿赖耶识,二、异熟识,三、一切种识。唯识三十颂云:「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阿赖耶识(藏识)的三藏之义,已如上说。此「异熟识」之义有三:

㈩变异而熟——因位的种子必须产生改变,其果方能成熟:例如稻种,须经发芽、生根、抽枝、发叶、开花、最后才能结果:于其中间,稻种的形相早已经过多种变异,才能成熟为稻果:故其成熟必须经过许多形相与功能上的变异,才能成就,总称F变异而熟」,此即是「异熟」之第一义。

㈦异时而熟——「因」与「果」一定不是同时出现,「因相」灭后「果相」方生,故因相与果相出现的时间一定有异,因此果相必定是异时而熟,不是种子当下马上就能成熟为果;而众生的业报通常必须隔世,其报果才能成熟;故称异时而熟,这是「异熟」的第=义。

㈦异类而熟——此指果与因系不同类。此与「变异而熟」不同,因为以变异而熟来说,虽然在外相有所变异,但因与果仍属于同类。「异类」是指业与果报的三性而言: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性:而果报则有苦果与乐果二种。但苦果及乐果本身,却与第八识本体一样,都是属于F无记性」的:所以果报多属于异类而熟。又,「异熟」一词,旧译为果报,故第八识又称果报识。谓依过去之善恶而得的果报之总名,此果须依变异而熟、异时而熟、异类而熟,若合乎此三条件,即称之为「异熟」。

「异熟空」,因为异熟空时,方得舍异熟识(果报识)之名,二死永亡,入究竟解脱道。

「大圆无垢同时发」:「大圆」,指大圆镜智,即成佛时转一切种识为大圆镜智。F无垢」,即无垢识,梵语为庵摩罗识,又译为「白净识」。此无垢识系与大圆镜智同时发起,以相续执持无漏善种,得尽未来际利乐一切有情,更不受熏,以其一切有漏种子皆已永尽故,故称为白净识。此「白净无垢识」即如来藏清净具如之心,以其虽会处生死,而本来无染;今返流还净,即从证得佛果起,至于尽未来际无量劫,虽亦名为无垢识,然实本如来藏妙具如性。

「普照十方尘剎中」:「尘剎」,如微尘一般多的诸佛剎土。「剎土」,梵语「差多罗」,即国土之义。谓此无垢识与大圆镜智一发,则能普徧照耀十方世界无量之诸佛国土。

义贯:

此第八识在菩萨第八「不动地前」 (即于第七远行地中)因我执永伏,「纔」得「舍藏」识(阿赖耶识)之名(不再名为藏识)。而至「金刚」无问「道后」,二障之种子永断,而至于第八「异熟」识「空」时,方得舍异熟识(果报识)之名,而不再受异熟果报,如斯方永断生死,入于解脱道。

在此之后,菩萨道行者于成佛之时,即转舍一切种识之名,而转得「大圆」镜智,以其一切有漏种子皆已永断,故得成就「无垢」之白净识,即如来藏清净真心:比大圆镜智与此无垢识系「同时」而「发」者。当此识一转、此智一发之当下,即能「普照十方」世界如微「尘」众之「剎」土,而于其「中」,大作佛事。

八识规矩颂义贯终

二oo二年五月三十一日完稿

二oo六年九月四日初校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二oo八年五月二日二校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二章 释颂文 第三节 第七识颂

 

第三节 第七识颂

1、颂凡情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注释:

「带质有覆通情本」:「带质」,谓第七识所缘之境只有带质境(含有尘质的境) 。「有覆」,即有覆无记性,为两种无记性之一:盖「无记」有两种:

㈩有覆无记——以其是无记性(非善非恶) ,故不会引生异熟果,但却会盖覆圣道、遮蔽心性,故仍属不净法。

以无覆无记——又称净无记,即纯粹之无记性,以其不覆圣道、不蔽心性, 故并不属于不净法。

欲界的「无覆无记」又有四种。今总将无记性表列如下:

「通情本」,这是解释第七识的带质境的:「情」,指第七识的见分,乃能缘之心,以其恒起执故,故称为「情」。「本」,指第八识的见分,是第七识见分的所缘境;第七识见分念念缘此第八识见分,并执为我,而此第八识见分是本质故,故称为「本」。以第七识的能缘之「情执」,缘第八识本质的见分,中间变起相分,即带有第八识见分的本质,故称带质,因此称为「通情本」。换言之,即第七识我执的妄情,和第八识的见分本质相通。

「随缘执我量为非」:「随缘」,随其所缘;第七识肝缘者即第八识之见分。F执我」,第七识恒妄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量为非」,谓这妄执之量是为非量:因为非我计我,故是非量。

「八大徧行别境慧」:这是指出与第七识相应的心所,共有三类:

㈩「八大」——即八大随烦恼:掉举、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这八大随烦恼全都与第七识相应。

㈦「徧行」——即五徧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这五徧行心所全都与第七识相应。

㈦「别境慧」——此谓,在别境中,只有一个「慧心所」是与第七识相应的。

「贪痴我见慢相随」:此谓与第七识相应的根本烦恼则为:我贪、我痴、我见、我慢四个。兹略游于下:

㈩我贪——即是贪爱,对于所执的「我」 (第八识之见分) :心生爱着,称为我贪,亦名「我爱」,为与前六识的贪心所同类;但不同的是:前六识系兼缘内外,其贪心所偏重于对适意的境缘而言:而第七识的贪心所则是只对第八识计为内我之贪爱。

㈣我痴——又称无明,为迷惑事理与缺乏智慧之谓。指第七识不了第八之体,本无实我,却执其所妄计之我为实,因而迷于无我之理。故此「我痴」实是前项「我贪」之因。

㈦我见——谓第七识不了第八识本非是我,而对它起「我」之见,称为我见;此「我见」是以见惑中的F萨迦耶见」 (有身见)为主。

㈩我慢——第七识由执第八识为我,遂恃此「我」而起慢心,骄矜自大,凌犯他人。(因为凡夫人之性,皆是有我、皆是自我中心,且此「我」一定比他人来得重要、了不起;这就是凡夫人的我慢心在作祟。)与第七识相应的这四大烦恼(我贪、我痴、我见、我慢) ,简言之即是:因计我而起「贪」,因迷我而起「痴」,因执我而起F见」,因恃我而起「侵」。

义惯:

第七识所缘之境在三境中属于「带质」境(因为它带有第八识见分的本质):第七识之性在三性之中属于「有覆」的无记性。由于第七识自所变现的相分是「通」于其见分之「情」执,并含带着第八识的见分之「本」质,故第七识之相分是属于奂带质。

第七识恒「随」其所「缘」而妄「执」的第八识之见分为「我」,故其「量为非」量(因为第八识的见分乃第八识之所变现,并非奂我)。

与第七识相应的心所法计有:「八大」随烦恼(掉举、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五「褊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 ,但于五「别境」中只有「慧」心所是与之相应的;与第七识相应的根本

烦恼则有四个:我F贪」、我「痴、我见」、与我「慢」,这四大烦恼总是与

第七识「相随」的。

诠论;

第七识又名末那识、又名意、或意识、或第七意识等。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注释:

「恒审思量我相随」:这句颂文是阐游第七识的自性与行相都是「思,且恒常随着第八识的见分,执之为我。成唯识论云:「(以)思量为性相者,(乃)双显此识(之)自性行相,(因为第七)意(末那识为)以思量为(其)自性故,即复用彼为行相故(其自性是思量,其行相也是思量)。由斯兼释所立(之)别名,能审思量名末那故(因此就以『能审思量』来当作『末那』这个别名的解释)。(在)未转依位(未转识为智之前,第七识)恒审思量所执(的)我相, (即使到了)已转依位,亦(转而)审思量无我相故。」由是可知第七识的行相主要是思量,故又称为思量识。又,「思量」者,思虑度量也,而其所思虑度量的对象,主要是我相。第七识的思量之特点在于「恒审」;「恒」,恒常:F审」,审察o诸识的思量功能,以恒审分析,共有四种差别:

㈩恒而不审:此指第八识,因第八识体是恒常不断的,然而它并不执自体或它体为我。

㈦审而不恒:此指第六识,因第六识虽亦审思有我,但却不恒常,因为第六识是念念生灭的。

㈦不审不恒:此指前五识;前五识既非恒常,亦不审思而计我。

㈩亦恒亦审:此指第七末那识,因末那识恒常审思第八之见分为我。 (这恒审思量为我,很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执能思者为我—亦是楞严经中,阿难所计以「能推者」为心;于此经中,阿难云:「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在此阿难所说的「推」,即是审思)「我相随」,谓与所计执的F我」相随,指第七识始终执第八识之见分为我,无时或断。

「有情日夜镇昏迷」:「有情」,即众生。F镇」,常、长,表示长时间,如言「镇日」、「镇日价」,即整日、全天候。F昏迷」,以计执我,故成「自我中心」,因而日夜追逐五欲六尘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这虚妄计执的自我,因此镇日里都是智昏情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四惑」,我贪、我痴、我见、我慢。F八大」,八大随烦恼。「起」,生起。因第七识总是有这四个以我相为本的本惑(根本烦恼)相应而起,故称为「我执中心」。

「六转呼为染净依」:「六转」,六转识,即前六识,因为前六识系依于第八识体,而展转生出,故称为转识。前七识亦如是,称为七转识。「呼」,称为,当作。「染净依」,显扬圣教论云:「应知此意《末那)通染不染故。」而前六识于染净位中,必以第七识为所依根,因此对前六识而言,末那识为其染净依,不论在染法中或净法中,第七识总是前六识之所依。又,以第七识在有漏位时,内常执我,且常与四本惑、八随惑相应,故命所依的前六识念念成染。若第七识入于无漏,转染成净时,它便由原来的恒思「我」,而转成恒思「无我」的净法,也因而命依于第七识的前六识念念成净:故说第七识是前六识的染净依(成为染法或成为净法的所依)。

义贯:

第七识「恒」常「审」察「思量」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且始终与此妄计的我相「相随」,无时暂舍。一切「有情」为满足此虚妄之自我,而「日夜」驰逐尘境,「镇」日智「昏」情「迷」,不能自拔。由于贪、痴、见、慢「四」根本「惑」及「八大」随惑(掉举、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恒常与第七识「相应」而「起」故,「六转」识(前六识)即称「呼」这第七识「为」其「染净」之所「依」。

2.颂圣果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注释:

「极喜初心平等性」:这句颂第七识的下品转智。「极喜」,即极喜地,亦即菩萨初地,又名欢喜地;以初见奂如故,生大欢喜,故称极喜。「初心」,即「入、住、出」三心中的「入」心,也就是初入地时。「平等性」,即平等性智。谓第七识于菩萨初地之初心时,以见奂如平等,诸法无我故,便能舍对我相的执着,而转为平等性智。故说:F六七因中转」:「因中」,即因位中,也就是在菩萨位中。菩萨在入初地之前,以第六识作「生空观」,观众生空或人空,即无我相:但一直要到初地,破除分别的我执、法执二障,因此平等性智方得现前;故说「分别二障极喜无」。然而因为俱生的我、法二执全未破故,只得证下品转智。

「无功用行我恒摧」:这是颂第七识的中品转智。「无功用行」,这里指第七「远行地」的无功用行。从第二地起至第六地,作人法双空观(观人空、法空) ,渐次断除第六识与第七识的俱生我、法二执,故说「六七俱生地地除」。

「我恒摧」,此「我」,即我相,指第七识之俱生我执。「恒」,永远。「摧」,摧破,断除。谓直到第七地的无功用行,破除第七识对藏识(第八识)的执着,方永远断除俱生我执,故说「我恒摧」。以上为中品转智之行相,因为仍有俱生法执尚未断除故。

「如来现起他受用」:这是颂第七识的上品转智。在初地时,修生空观,得下品转智,断分别我执:从第二地到第六地,修人我双空观,断分别法执;至第七地无功用行,断俱生我执,于是得中品转智。此位则为上品转智。「如来现起」,谓行者修到与如来同证的究竟位中,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都断除,俱生法执断尽,平等性智方得圆满现起。

「他受用」,指如来的他受用身,为如来的三身之一。如来三身,依十地经论为:法身、报身、化身;依瑜伽师地论则为:

㈩自性身——亦即是法身;以诸佛如来具无边奂当功德,达一切法平等实性。

㈣受用身。又分为二种:

扎自受用身——诸佛如来修习无量福慧,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h他受用身——诸佛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大菩萨众显现大神通,开示无上妙法。

㈦变化身——诸佛如来以不思议种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乘其机宜,现通说法。又,据密教大日经,则大日如来有「四种法身」—目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因为显教的「变化身」这一词中,表示佛所变化之身包含仍现佛相之身,以及随众生类、示同其相之身。而密教则将这两种分开来:「变化身」仍是佛相之身;「等流身」则为佛随九界众生,而示现等同其流类之变化身,称为等流身。故知三身四智,为佛累劫勤苦修行所证之不可思议功德,因此,不惴赘言:有善根智慧之人,切莫听信末世愚痴之妄人,谤佛果功德,言此是将佛「种格化」。彼等妄人,自心不敬不净,妄欲以凡夫有限有漏之知见,而蠡测佛智,犹之以蠡测海,邈不可得。有智之人当知其二障深重,虽云学佛,而实谤佛毁法,妄造无问重罪,可悲可愍。

「十地菩萨所被机」:「被」,含摄。「机」,根机、当机。此谓佛所现起的「他受用身」,其所含盖之机宜,为第十地的大菩萨。

义贯:

于菩萨初地「极喜」地之「初心」中,修断分别我、法二执,因而在此时第七识方得初转为「平等性」智,此为下品转智。到第七地的「无功用行」时,修断俱生我执,此时方令第七识所执的俱生「我」相「恒」久被「摧」破,永不再生起,此为中品转智。

从第八地起直至「如来」地究竟位中,俱生法执才断尽。到此平等性智方得圆满,于是得「现起」种种「他受用」身,居于纯净土,现通说法。此为上品转智之相。

第「十地」的「菩萨」众,是佛如来现他受用身说法的「所被」之当「机」,如来现大身,为彼开示微妙大法,命彼受用无上法乐,悟入如来所行境界。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二章 释颂文 第二节 第六识颂

 

第二节 第六识颂

颂凡情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注释:

「三性三量通三境」:「通」,此颂文以F通」字贯串三性、三量、及三境,意指第六识于三性、三量、三境都是通的。「性」通指境与量;「境」,单指所缘而言。「量」单指能缘而言。第六识又称意识,或第六意识。「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善」,顺盆之义,指顺于正理,盆于自他。「恶」,违损之义,指违于正理,损于自他。「无记」,于善恶品,皆不记别(不属善恶,不能记在善或恶项之下) 。成唯识论云:「能于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又云:「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为恶。」第六识的能缘与所缘之性,通于善、恶、无记:若第六识缘善境时,则能缘之心即属善性;若第六识缘恶境时,其能缘之心即属恶性;若缘无记境时,能缘之心即属无记性。故第六识通于三性:有善性的第六识、有恶性的第六识、也有无记性的第六识—亦即,第六识可起善性、恶性、或无记性之念,端看它所缘的境是什么:若第六识所缘之境是善性时,便有信、惭、愧、无贪等善心所与之相应而起,此时第六识便成为善性。若第六识所缘境是恶性时,便有贪、瞋、痴等根本烦恼,以及忿、恨、覆、恼等随烦恼与之相应而起,这时第六识便成为恶性。若缘无记境时,亦如是。

「三量」:即现量、比量、非量。

㈩现量——谓显现众境,不带名言,没有筹度心(无妄想分别) ,称为现量。

以比量——比类而知之量:类似逻辑中的「推论」。例如远见有焖,比知有火:见今世造恶业,比知来世受苦报。

㈦非量——谓心心所在缘境的时候,作错谬的分别,因此其认知不合于所缘境的奂实状况,称为非量:简言之,即是错误的了别或认知。

之所以说第六识通于三量,因属依其所缘,共有以上三种量。再者,第六意识依其运作方式而有五种:

㈩明了意识——又称「五俱意识」。因为此识系与前五识俱时而起,而命心对于所缘境之好恶、长短、方圆等,一一皆能明了分别、进而取境,故称为明了意识。此明了意识通于现、比、非三量。

㈣散位独头意识——此为凡夫在散乱位中,其意识不与五识俱起,亦即不缘现前之五尘境,而是独自散乱、纷杂地遍计现前所没有的诸法,例如作白日梦,或缘空华、水月等不实之自心现相,或缘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无实体之法,然其状态,既非在禅定中,亦非属梦境,有如想入非非,称为散乱独头意识:此意识即通比量及非量。

㈦定中独头意识——「独头」,指只有意识单独在运作,而没有其它识参与其工作(亦即不与前五识中任何一个识俱起);因为在定中,前五识都不起现行(没有起来活动) ,只有意识自己在单独运作,故称为「定中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系缘定中所观想之境,例如观佛相好、观净土庄严、或不净观等事,或观无常、苦、空、苦集灭道等理;此时不论其所观者是理还是事,都属于现量境摄。

㈩梦中独头意识——人于睡梦之中,前五识亦不起现行,此时第六识单独缘于梦中自心所现的境界,这纯粹属于非量。

㈦狂乱独头意识——疯狂之人、或患热病、或用迷幻药等者,其心所缘之境于五根中狂乱而起,意识起而缘之,此唯是意识徧计之非量。

由是可知,第六识不论其作用之情状如何,皆通于「现、比、非」三量。

「三境」略释如下:

㈩性境——有实质之境。以独影境——无实质之境,如空华、水月等境。

㈦带质境——介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系以心缘心,或以心绿色,而间接带有本质之境,故称为带质境。

三境的解释详如上说。

「三界轮时易可知」:「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轮」,轮转。此谓以第六识功能显胜,通于三性、三量、三境,放能造作种种业,力用强大:因此凡夫众生处于三界受轮转时,此第六识最容易了知(看得出来) ,意即:若入圣位,不入三界轮转时,第六识的行相转为微细,便不是那么粗显易知了—由于凡夫在三界中造善、造恶时都要依赖此第六识故,因此此识之行相粗显,很容易被觉察到:这尤其是指相对于第七及第八识之行相幽隐、微细深沉难知而言。

「相应心所五十一」—与第六识相应的心所最多,所有的五十一心所都能与之相应。「相应」有五义:

㈩时——谓心王与心所同时起:「同时俱起」是相应最重要的意义。

以依——心王与心所的所依根为同一个。

㈦缘——心王与心所同一所缘境。

㈤行——心王与心所的现、比、非三量之行相俱同。

㈦事——心王与心所皆各有自证分体事。

「心所」有三义:

㈩恒依心起:因为心所必须要依于心王才能生起。

㈦与心相应:若不与心王相应,就不能称为心所。

㈦系属于心…心如主:心所如其仆从。

「心王」即八种识;「心所」又称心所有法:心王是体:心所是心王的作用,

故属于心之「所有」,故称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或「心所法」。心所法共

有五十一个,分为六大类:

㈩五徧行——作意、触、受、想、思。

以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㈦十一善——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㈩六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

㈦二十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悝、诳、谄、害、侨、无惭、无愧、掉举、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㈦四不定——晦、睡、寻、伺。

第六识与这一切心所(总共五十一个) ,全都能相应,可见这第六识的「神通广大」。 (附及,关于五十一心所,请参阅拙作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P.23,P.92) 。

「善恶临时别配之」:此谓虽然第六识可徧缘一切,且与一切心所法都相应,但它的善恶性,却要看它在缘境的当时,根据其相应的心所的善恶等性,再临时依现况而决定。

义惯:

第六识之性为善、恶、无记「三性」都有;其所缘之境界为现、比、非「三量」皆摄—由于第六识最为明利,故能「通」缘性境、独影境、与带质境「三境」。

以第六识能造作各种业,行相明显、功能殊胜,故凡夫于「三界」中「轮」转造业「时」,此识是最F易可」觉F知」的,(而其它诸识的行相就不是那么明显、易可觉知。)

至于与第六识「相应」 (同时俱起、同依、同缘、同行)的「心所」法,则全部的六类F五十一」个心所皆与之相应;然而第六识之性究竟是属于「善」、「恶」、或无记性,则须到「临」缘境之「时」,才依据其相应心所之性而各「别配之」—亦即,第六识缘善心所时,即成善性;若缘恶心所时,即成恶性。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注释:

「性界受三恒转易」:「性」,指善、恶、无记三性。谓第六识若与信等善心所相连,则为善性;若与根本烦恼、随烦恼相连,则为恶性:或有时并不与善、恶相连,而与徧行、别境等相连,便成无记性。因此说第六识在三性中,常常转变。「易」,变也。

「界」,指三界。第六识有时缘欲界,有时绿色界,有时缘无色界:故第六识在三界中也是常常改变的。

1受」,指五受:

㈩苦受——领纳违境,逼迫身心,称为苦受。

以乐受——领纳顺境,身心愉悦,称为乐受。

㈦舍受——领纳中性境,不苦不乐,称为舍受。

㈩忧受——此为从苦受中再分出:「忧」并非很强大的苦,但是它的行相深长、细密,容易令人受困。

㈦喜受——此为从乐受中再分出—乐受之强烈而且短暂者,称为喜受。第六识在五受中也是常常转变的;故地藏经中说:「一切众生性识不定。」

「根随信等总相连」:「根」,指根本烦恼,即贪、瞋、痴、慢、疑、恶见六大烦恼。「随」,指二十随烦恼。F信等」,指十一个善心所。「总相连」,谓第六识与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及信等十一善心所,总是相连在一起,而成善性或恶性等。

「动身发语独为最」:「动身」,驱动身业。「发语」,发起语业。

「最」,最强有力。谓第六识在发动身、语二业的力用上,于八识中,此识最为强盛。也就是,在造善造恶方面,第六识之功能强于其它诸识。

「引满能招业力牵」:「引」,即引业。谓能招第八识,牵引异熟果,称为引业。「满」,为满业。谓能招前六识,满异熟果,称为满业。「牵」,牵引。谓第六识所造之引业与满业,能招感异熟果,牵引众生,生于六道。

义惯:

第六识在善、恶、无记三「性」、及欲、色、无色三「界」以及苦、乐、忧、喜、舍五「受」这「三」类法中,「恒」甫「转」变改「易」。第六识与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及F信等」十一善心所「总」是「相连」而成其善、恶性。

第六识于驱「动身」业、「发」起「语」业之力用方面,于八识中,此识「独为最」强胜:其所造之「引」业与「满」业「能招」感异熟果,其「业」报之「力」则能「牵」引众生,生于六道。

2.颂无漏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注释:

「发起初心欢喜地」:「发起」,指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因为此智是在四智中最先转成的,故称为「发起」。「欢喜地」,即菩萨之初地,以菩萨于此地中,最初见道,初见奂如本性,故大欢喜,名欢喜地,又称为见道位。

「初心」,以每一地中都有入、住、出三心,故初入地时称为「初心」;在此则指欢喜地的初心(菩萨刚入初地时之境界) 。此句谓:第六识发起妙观察智时,是在菩萨登欢喜地的初心之时。也因此可知,要到初地菩萨位时,才能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以于菩萨初地,见奂如本性,顿离一切见、一切分别,第六识的妄想心都息止,唯依于奂如,故能依于奂如之奂见,来观察一切世出世间,此即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之境界。

「俱生犹自现缠眠」:「俱生」,指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谓登初地后,第六识的「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虽断(故不再妄想分别) ,然其「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仍在。「现」,现出。「缠」,即现行烦恼,以现行烦恼缠绕不去,故称为缠。「眠」,即烦恼习气种子,以烦恼种子,犹如睡眠一般,眠伏于心中故。此谓:此时虽然分别的我法二执已断,但俱生的找法二执的种子与现行,依然显现出来,仍未断除。

「远行地后纯无漏」:「远行地」,即菩萨第七地。F后」,指从第八地起,以至于等觉。「纯无漏」,谓第六识要到菩萨第八地起,才能转成纯无漏,在此之前都仍是有漏的。因为转智(转识为智)分为上、中、下三品;初地时之转智,为「下品转智」,仍有俱生之我、法二执之种、现(缠、眠):第二地至第七地,为「中品转智」,渐伏、渐断俱生之我法二执,仍为有漏;

第八地至等觉,是「上品转智」,才登于最极,转成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干」:由于第六识已成就上品转智,纯是无漏,故能观察圆满、明净、普照大干世界,而随应说法度众生。

义惯:

第六识转而「发起」妙观察智时,为在菩萨登于「初心欢喜地」时。此时第六识之分别我法二执虽断,然其「俱生」之我法二执「犹自现」出有「缠」绕(现行)与「眠」伏(种子)存在,尚未断除,是为下品转智。

菩萨第七「远行地后」的第八地至于等觉,在这段期间,第六识渐转成F纯无漏」,是为上品转智。由于已经成就纯无漏的上品转智,故能「观察圆」满、「明」净,普F照大干」世界,而随应现身说法度众生。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二章 释颂文 第一节 前五识颂

 

第二章 释颂文

第一节 前五识颂

1.颂凡情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注 释

「性境」:在唯识学中,共有三类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兹释如下:

性境──「性」,是实之义,也就是实在、实有的根尘之境,如地、水、火、风四大,与色、香、味、触四尘(或称四微);四大为能造,四尘为所造。这八法皆是有体的实相分,故称为性境;它们是从实种生,有实体用,故称为实。性境是前五识所缘之境。

㈦独影境——即第六识缘「无自体之法」,例如缘「空华」、「兔角」等,或缘过去、未来所变之相分。「独」,因为只有第六识自己的作用:第六识的见分,缘自变的相分,故称为「独」。「影」,因为这个所缘之境,并无实质,只有影像,故称为「影」。

㈦带质境——为介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此为意识与前五识俱起,于五尘境上,能分别方、圆、长、短、好、恶,以其有尘相之质可分别,故称为带质。又,第六意识取前五识落谢的影子,再加以分别其美、丑、好、恶等,以其所取的前五识落谢之影像中,本含五尘之质,现在六识缘这些影像,便间接地带有五尘之质,故称为带质境。「带」者,兼带、含有之义。故带质境是居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因它不如「性境」之直接缘有本质的尘境,又不如「独影境」的缘毫无实体的相分,而是间接缘含有本质相分的心心所法。

前五识所缘之境,即是有实质的相分境,亦即是性境。

「现量」:「量」,度量;凡一切可以见、闻、觉、知,可以测度、衡量的,都称属「量」。故「量」可说是可觉知之法。量有三种:

㈩现量——「现」,即现前,亦即所谓当下之义。谓当下显现的各种境,不带名言(离于名字、言语) 、无筹度心(不起分别、计着之心) 、亲得法体(直接体得法之本然之性) ,称为现量,或现量境界。现在所说的前五识,就是现量境界。因为前五识对五尘,只有最基本的认知(了别) ,这种认知系在根尘相接的第一剎那产生,是最「原始」、最「素朴」的认知,系毫不杂名言乃至一切妄想、分别、联想、爱憎、取舍、美丑妍媸等价值判断。只单纯是对彼法本身本质的认知,称为现量。

㈦比量——「比」,比类、比度。比度而知之量,称为比量。例如由远见有烟,而比知有火—由隔墙见角,而比知有牛,称为比量知,或比量境界。

㈦非量——「非」,不正确、不实。错误的认知,称为非量。如心或心所,在缘境之时,作错谬的分别,其认知即与所缘的境之实在性相不符,称为非量。

「通三性」:谓前五识的性是通于三性。三性为:

㈩善性——凡能顺益于令世并后世之事物,称为善性。「顺益」,是指顺于正理,益于自他。

㈦恶性——凡能违损于今世并后世之事物,称为恶性。「违损」,指违于正理、损于自他。

㈦无记性——对于善、恶二品,都不记别的,也就是说:不归属于善、也不归属于恶的事,可说是中性的事,称为无记性。

此句谓前五识是通于善、恶、无记三性的。因为前五识能助第六意识造作善恶业,若前五识所作事,与信等善心所相应,则属善性摄。若前五识所作事,与无惭等烦恼或随烦恼心所相应,则属恶性。若与善、恶性俱不相应,即是无记性摄。

「眼耳身三」:眼识、耳识、身识这三个识。

「二地居」:「居」,居住。「二地」,指三界九地中的下二地:「五趣杂居地」与「离生喜乐地」。三界九地表解如下:

因为无色界的四天没有五根(眼、耳、鼻、舌、身) ,所以五根只通于欲界与色界,亦即五根只在欲界及色界的五地才有。然而以五识而言,因初禅以上无段食,亦不受用欲界段食之杂气,所以初禅天中,鼻、舌二识已不现行,因此初禅天中只有眼、耳、身三识。若到了二禅定生喜乐地,则连外色、外声、外触之缘也都没有了,因此在二禅天连眼、耳、身三识也都不起现行。至于三禅、四禅,则更是不起现行五识。

「褊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这是说明与前五识相应的心所法,共有三十四个,包括:五徧行心所、五别境心所、十一个善心所、中随烦恼两个、大随烦恼八个、以及根本烦恼(贪瞋痴)三个。列游如下:

㈩五徧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

㈦五别境心所——欲、胜解、念、定、慧。

㈦十一善——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因为欲界的善五识能与十善心所相应,(唯除了轻安心所);初禅则其善眼、耳、身三识,也能与轻安的善心所法相应。又,因轻安是禅定中所生的善法,故只有禅天中才有,欲界的杂染心是没有的。

㈤中随烦恼二——即无惭、无愧。

㈦大随烦恼八——即掉举、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从一切恶心中之五识,定有这「中二大八」随烦恼:如果是「有覆无记心」(虽是非善非恶的无记心,但却会覆盖本心) ,则定有掉举等八大随烦恼相应而起。又,随烦恼又称随惑。

㈦贪瞋痴——这是六大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中的三项。

「痴」就是无明,徧与一切染心相应,故染一污的五识都有贪心所:当五识缘欲界的顺于己情的五尘(色、声、香、味、触)时,便有任运的贪心所与之相应而起。反之,五识若缘违于己情的五尘时,便有任运的瞋心所与之相应而起。众生入初禅定时,眼、耳、身三识便无瞋心所现行,只有贪、痴二法,但它们也变成不是恶法了,而转成「有覆无记」法。

义贯:

前五识所缘的境在三类境中属于「性境」,前五识本身在三量中属于「现量」境界,而且「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在三性法中都有五识)。

前五识之中「眼」识、「耳」识、「身」识这「三」个识是在三界九地中的下「二地」 (五趣杂居地与离生喜乐地中) F居」住的(亦即,这三识只在下二地中才有,到了二禅天,便连这三个识也不起现行了。)

心所法共有五十一个,而与前五识相应的心所法只有三十四个,包括:五「徧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与「善」心所F十一」个,以及F中」随烦恼「二」 (无惭、无愧) 、「大」随烦恼「八」个(掉举、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因为一切恶心中都一定有这十种随惑、并三种根本烦恼「贪、瞋、痴」,这些都是与前五识心王相应的心所有法。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五识同依净色根」:「净色根」,即胜义五根,约等于现代人所说的「神经」,例如眼根即视神经等。五净色根是第八识所执受的相分:净色根虽是色法,但并非外四大所遥,亦非肉眼可见,故名为净色根。依这五净色根才能发起五识,故这五净色根称为发识的增上缘依。故说「五识同依净色根」,意谓:前五识皆是以五净色根为发识的增上缘依。

「九缘七八好相邻」:这句是说明前五识生起,所需要的缘。「九缘」,是指眼识生起所须具备的九缘:

㈩空缘——即根境之间的空隙或空间。亦即眼根与色境之间必须要有适当的距离,才能看得到(才能成识):距离太远不行,太近也不行。

以明缘——即光明,或光源,如日、月、灯等:要有光明才能见。

㈦根缘——即诸识所依之根:在此即指眼根不坏。

㈩境缘——即诸识所缘之境;在此即指要有色境当前。

㈦作意缘——此即五徧行心所之一;须有作意才能见。

㈦分别依——即第六识;还须有第六识参与。

㈩染净依——即第七识—亦须第七识参与。

㈦根本依——即第八识—亦须第八识参与。

㈣种子依——即诸识各别的亲种子。

眼识须依这九缘,才能生起。

「七」,指鼻、舌、身三识之生起,只须七缘,即九缘中除去明缘与空缘;

「空」是指距离,因为鼻、舌、身三识是要根与尘相接触,所以根尘之间必须没有距离(空间) ,才能生起对香、味、触尘的了别。

「八」,指耳识须具备八缘,方得生起,八缘即在上面的九缘之中,除了第二明缘外,都须具足;因为耳识生起不须依靠光线,即使在黑暗中也可以闻声。

「好相邻」,正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这句颂是说明前五识缘境之时,有「离」与「合」两种情况。F合」,即是根与尘相接触、相合;「离」即是根与尘必须分开、相离,有一段距离。「合三」,即指鼻、舌、身三识是于根尘合中了别;「离二」,是揩眼、耳二识是于根尘相离中了别:因为眼见物、耳闻声时,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须在一段「有效距离」中,才能了别。此二种又称为「合中知」及「离中知」。「观」,即五识的能缘之见分所作之了别。「尘世」,即五识所缘的相分(外五尘境) 。五根对五境时所生起之五识,虽也含有依于自性分别、任运而起的贪瞋痴,但因前五识并无第六识的缘虑之用,故其分别之中并不带有名言(种种妄想分别之言说) ,亦不计执能缘之见分所缘之相分为内外法,故仍属现量。因此大佛顶首楞严经云:「但如镜中,无别分析。」圆觉经云:「其光圆满,得无爱憎。」都是指五根与五识的现量境界而言。

「愚者难分识与根」:「愚者」,指外道及愚法声闻。因为声闻人只断烦恼障,而不断所知障,以所知障不除,故仍为无明所惑,故称声闻乘法为愚法。「难分」,难以分别、分辨。为何声闻人难以分辨根与识呢?因为根与识所缘之境相同,而且两者于境上,皆是任运而转,不起计度分别,故皆是现量境,所以两者很难分别。又,声闻人不知根与识皆各有「种子」与「现行」,

而以为根与识是互生的,因此难分辨彼此。其实,根的「种现」 (种子与现行) ,只能引导识之「种现」,故只能说根是「生识之缘」,但却不能说「根能生识」,因为诸识自有能生之种子故。

如果根与识,愚者不能分别,那么根与识究竟要如何分别?两者有何差别?兹列游根与识之别如下:

l色心不同——根是色法,为第八识之相分。识乃心法,即第八识之见分。

此即是体不同:根体为色:识体为心。

。i三性不同——五根既是色法,且为第八识之相分,故与第八识同是无记性。而五识却具备了善、恶、无记三性。

&用不同——根能「照境」,而识则能「缘境」,是为二者之功能不同。

义贯

前「五识」系「同依」五「净色根」 (皆以五净色根为尘起的增上缘依) 。眼识生起的条件是必须有F九缘」 (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依)具足;鼻、舌、身三识则须依「七」缘具足而生(九缘中除去空、明二缘) ,耳识须依「八」缘具足而生(除去明缘) ,此三类识生起的所依缘之数目正「好相邻」近。

根与境相「合」时才能了别的识有鼻、舌、身「三」识:而根与境相「离」时才能了别的有眼耳「二」识:前五识即是以此二种方式而「观」见五「尘」之「世」界。

除了有智者秉如来大乘教外,其余的外道与声闻等「愚」法「者」则「难分」辨五「识与」五净色「根」

诠论:

说眼识要具备九缘才能生起,这代表什么意义呢?这表示:一、识是内外之众缘和合才能生起。二、眼识生时,不只单单一个眼根就能生起,连第八、第七、及第六识等也都要参与,才能生起眼识。

2.颂圣果

变相观空惟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注释:

「变相观空惟后得」:「变相」,变带己相,即谓前五识于自识变起奂如的相分。「观空」,变起具如之相后,而观二空之理。「后得」,即后得智。

「后得智」表示即非根本智。根本智与后得智皆是无分别智(合于奂如之智)的一种,故根本智又称「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智又称F后得无分别智」。

「后得智」是在「根本智」之后得的智,故称后得。后得智又称「俗智」、「如量智」等,佛菩萨起于大悲救度众生时,即是依此后得智而作种种度生之事。摄大乘论释十二日:「根本智(之)依非心、非非心;后得智则依止心故。二智(对)于境有异:根本智不取境,以(其见)境智无异故;后得智(则)取境,以(其后见)境智有异故。根本智不缘境,如闭目;后得智缘

境,如开目。」同上四日:「如来本识永离一切解脱障及智障,此识(如来本识)或名(根本)无分别智,或名无分别后(得)智。若于众生起利益事(之) 一分(即)名(为)俗智;若缘一切无性(而)起(之) 一分(则)名(为)员如智(根本智)。此(俗智与奂如智)二(者),合名(为佛之)应身。」由是可知,佛的三身之一的F应身」即是由此二智(根本智与后得智)

所成者。

「果中犹自不诠员」:谓对前五识而言,即使行者到了佛果位上,仍然不能亲证奂如法性。「果」,指佛果。「诠」,即证。「员」,奂如体性。

「圆明初发成无漏」:「圆明」,指大圆镜智。此谓前五识在行者未成佛之前,一直都是有漏的,必须等到金刚道后,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的当时,前五识也跟着转为无漏(究竟清净) 。因此说「五八果上圆」 (前五识与第八识要到了佛果位上才圆满转为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三类分身」,观佛三昧海经云:「佛(之)化身有三类:一、大化身,谓如来为应十地以前菩萨等(尚未到达十地的诸大菩萨等),演谎妙法,令其修进,(而趋)向于佛果(菩提)故,(佛即)化现千丈(之)大身也。二、小化身,谓如来为应二乘、凡夫,(而)说四谛等法,令其舍妄归员,而得开悟,故化(为)丈六(之)小身也。三、随类不定,谓如来誓愿弘深,慈悲普覆,随诸(有情之)种类,有感即应,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等。」如是三类化身,乃如来大智大悲,为度众生、息止生死苦轮所现者。附及,今时有诸学唯识者,竟依世智辩聪,不顺经教,而诋毁如来之三身四智系世人将如来「种格化」,此类无信之辈,作如是言说,既谤佛果法身功德,又毁经法,成一阐提人(不信佛正法之人) ,实是恶知识,幸诸佛子勿为其所惑。

义惯:

于修行中,前五识于自识「变」起奂如「相」分,以「观」于奂如中的人我二「空」之理,但依此观所得之智「惟」 (唯)是「后得」智所摄,非根本智摄。以此五识即使至于佛「果」位「中,犹自不」得亲「诠员」如体性;故前五识在未成佛前,一直是有漏的,要等到金刚道后,第八识的大圆镜智之「圆明」最「初发」起的当下,五根与五识亦跟着同时转「成无漏」,而其相应心品亦转为成所作智:此后即能于尽未来际,徧十方界,示现「三类」不思议之「分身」 (化身) ,度脱众生「息」彼生死「苦轮」。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一章 释颂题

 

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一章 释颂题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颂

沙门释成观撰注

「八识」:众生之一心,以佛智观之,可析为八识,这八识即是心的主体(又称为心王) ,这是依各识所在的位置与作用而区分。八识即:阿赖耶识(又称藏识或本识,即第八识) 、末那识(即第七识、又称第七意识,亦或简称为「意」、「意识」) 、意识(第六识,又称第六意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五者又称为前五识) 。前五识加第六识,又常合称为「前六识」。前六识加上末那识,又常称为「前七识」或「七转识」。

「规矩」:表示法则、轨迹、行相之定理。亦即,本颂是叙游这八种识的行相,或运作的轨迹以及法则,以这些识的运作有其一定的原则,故称之为(识规矩颂义贯「规矩」。因此,「八识规矩」,亦即是:八识运作的法则或定义。

「颂」:又称偈颂,通常为四个句子组成的韵文,类似汉诗中的「绝句」或英国及波斯的四行诗( Quatrain )

,是为佛经中说法的一个方式。梵文称为「伽陀」

( Gatha)

,分为两种:

㈩重颂——梵文「祇夜J

( Geya)

,即佛在讲完经时,常在散文(长行)的最后,再附上一个偈颂,把前文的大义再以韵文叙游一遍,以方便弟子们受持,因颂文较短、字句整齐、又有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故易于受持,且印象深刻。法华经中每一品多有重颂(祇夜)。

㈣孤起颂——梵文即是「伽陀」。有说伽陀不一定是四句为一颂,有的是二句、四句、六句、八句等,句数不定,然而多牛是四句为一颂。此种颂文并非跟在长行之后,而是佛、菩萨在说法一开始时即先诵出颂文。而在颂文之后,有时说法者或造颂者并加上「长行」 (散文)来解释这篇颂文之义,这么一来,此颂文加上长行便成为一篇最正式而完整的「论」,例如瑜伽师地论、中观论、显扬圣教论等都是如此。然而有时造颂之论主,并未作长行的论文来解释颂文,因此便成为奂正的「孤起颂」了,例如本颂(八识规矩、唯识三十颂等。本颂共含十二颂,每颂四句,总其四十八句。

「三藏法师」:「三藏」,一切佛典分为三大部门称为:经藏、律藏、论藏。F藏」,宝藏之义。F法师」,以法为师,以法师人(教人)称为法师;亦即,以佛法自修、教他之出家众,称为法师。F三藏法师」者,即通达经律论三藏之法师。

「玄奘」—唐初人,公历602-664,留学印度十九年,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二三三九卷,为佛教最重要之译经师之一 ,亦是中国法相宗开启之人。 (附及,西游记中的「唐三藏」,是作者吴承恩杜撰的,完全与事实不符。须知西游记是一部讽刺及毁谤佛法的小说,不是弘扬佛法的小说,因为书中将三藏法师描游成一个脓包、听信谗言、欺压忠良的人(常听信猪八戒的小话而整孙悟空);又将「悟了空理」的人比作猴子、「受持八戒」之人比作猪;故西游记实是一部谤法、谤侩之书:佛教中人不应以为它是宣扬佛法的著作,更勿以「三藏取经」之扮相,作为倡导或充实法会「节目」之资。)

「造颂」:即颂文的作者,亦即是论主。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颂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颂

一.前五识颂

①颂凡情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②颂圣果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二.第六识颂

①颂凡情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②颂无漏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三.第七识颂

①颂凡情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徧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②颂圣果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四.第八识颂

①颂凡情

性惟无覆五徧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②颂圣果

不动地前纔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剎中

八识规矩颂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八识规矩颂义贯 目次 相宗系列总序──何谓唯识学

 

八识规矩颂义贯

目 次

「相宗系列总序──何谓唯识学

一、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二、「相宗系列」撰注缘起

三、何谓唯识学?

㈠、从「唯识」二字看

㈡、从五位百法看

1.从「有为法」及「无为法」看

2.从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来看

3.从心所有法看

①从行心所看

②从别境心所看

③从善心所、烦恼心所、及随烦恼心所看

④从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看…

⑤从无为法看…

八识规矩颂义贯 目次

「八识规矩颂义贯」引言

(修习唯识学的研读次第)

八识规矩颂(原文)

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一章 释颂题

第二章 释颂文

第一节 前五识颂

1.颂凡情(共八句)

2.颂圣果(共四句)

第二节 第六识颂

1.颂凡情(共八句)

2.颂无漏(共四句)

第三节 第七识颂…

1.颂凡情(共八句)

2.颂圣果(共四句)

第四节 第八识颂

1.颂凡情(共八句)

2.颂圣果(共四句)

一、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学派;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二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伽学派。中观学派是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其后传至提婆菩萨,着有百论,即与龙树之二论合称三一论」目、婆薮、佛护、青辨等。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鸠摩罗什,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因而开创三论宗。此处所说的中观学派是狭义的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又称「空宗」。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

广义的中观学或空宗,则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因为这些宗派都以中观学派的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主要根据,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与律宗外,其余诸宗基本上都属性宗(空宗)所摄,以其相对于「相宗」,且研习法之本性,故又称为「性宗」。

至于法相宗(或瑜伽宗)最主要的经典则为「一经一论」:解深密经与瑜伽师地论。其根本经典,根据成唯识论游记,则为六经十一论:

A、六经—解深密经、华严经、密严经(又名厚严经)、楞伽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昆达磨经

B、十一论—l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生大乘阿昆达磨集论久摄大乘论(以上无著菩萨造)、辨中边论(本颂弥勒菩萨说,世亲造释论)、分别瑜伽论(本颂亦弥勒菩萨说,世亲造释论、此论未传译)、唯识二十论(世亲造)、十地经论(世亲造,系解释华严经十地品者)、集量论(陈那菩萨造、义净译、已亡夫,系因明学之论典、发挥现比二量、及识之三分说)、观所缘缘论(陈那造)。

由此可知,瑜伽宗的根本经典,其中之六经皆是佛说;其十一论,则为菩萨说或造,包括弥勒、无着、世亲、陈那等。至于瑜伽宗的传承,除了释尊与弥勒菩萨外,主要是无着与世亲二菩萨等。无著菩萨系在佛灭后九百年顷,诞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出家后证入初地,凭神通力上升兜率陀天,亲聆弥勒菩萨说法,悟得缘生无性的大乘空义,受请弥勒菩萨于中夜降种于其中印度阿腧陀国之禅堂,为说五论(即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颂、大乘庄严经论颂、辨中边论颂、王法正理论)。无著菩萨又秉承弥勒菩萨所说之旨,造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昆达磨集论、摄大乘论等。世亲系无着之弟,起初修学小乘,后受无着所化,归依大乘,并承无着之教,大弘大乘教法,名为百论之主,着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尤其是唯识三十颂,对中土更有莫大影响,因为世亲造颂后,有十大论师(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最胜子、智月)先后造释论以解释颂文,于是瑜伽宗风遂披靡全印。唐代玄奘法师入印求法,即师事护法之门人戒贤,具得其师承。返唐之后,翻传本宗经论,弘宣法相唯识之旨。并杂揉十大论师解释唯识三十颂之论文,而成「成唯识论」,因而成立法相宗。因此中土的法相宗,简言之,即是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而修证一切唯识之旨的教法。

继承玄奘大师唯识之教者颇众,其著名者为:窥基、种防、嘉尚、普光、种泰、法宝、玄应、玄范、辨机、彦惊、圆测等。窥基为绍承玄奘之嫡统,住长安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法相宗亦时称慈恩宗。新罗(古韩国名)僧太贤从圆测之弟子道证学法,着有唯识论古迹,世称为「海东瑜伽之祖」。

以上为狭义的法相宗之根本经典与传承。至于广义的「法相」,则泛指大乘唯识宗、小乘俱舍宗、及六足论、发智论、大昆婆娑论等。兹将以上所说,简单表解如下:

最后,从瑜伽宗的根本经典之六经来看,除了最后二经中土未译外,其余四经(解深密经、华严经、密严经、楞伽经),皆是所谓「性相圆融」,亦即,有性有相,并非纯是法相之学。更有进者,这四部经同时也是性宗的根本经典;尤其是楞伽经,更是禅宗达摩祖师傅以印心的(直到六祖改成金刚经)。可见,即使在禅宗的正法眼藏用以印心的,在六祖以前,本是性相圆融、性相不分的。不但性相不分,而且也是显密不分的:因为华严、密严、解深密,乃至楞伽也是显密二教所共尊的。然而其后,以众生根器转钝,不堪受持全体大法,因此分门修学,各擅其长。然而依法之本源与发展来看,此系不得已之事,并非法本有分派,而实系人根转浅所致:并非法有二种、三种或多种;种种法敦实系如来法身之一体;众生不堪全体大法,故别受其部分之法。然其要者,若欲求无上菩提,切莫以自所修学之一部分法,或性或相、或显或密,执摸象之解而言:「这就是如来法的全部!」因而得少为足,甚或是自非他、种种妄想分别,乃至互相攻讦、诤斗,如是即是迷人,枉受辛勤,不入正理。

二、「相宗系列」撰注缘起

佛法之修行之四大门即:信、解、行、证。故若信而不解、解而不行,即无由断证。更何况不信、不解、不行,甚或虽饱览佛经,却于如来正法,不能起正信、正解,乃至种种曲解、邪解、谬解;如是不但自不能起正修行,更会误导他人。

佛法之显教大致分为性宗与相宗二大部,而相宗即是唯识学、或法相学,或二者合称为「法相唯识」。然而「法相」与「唯识」是不一样的:如前所说,所有的瑜伽部,乃至小乘的大毗婆娑论、六足论,及介于大小乘之间的俱舍论,都可以说是属于广义的「法相」之学,故法相学含义较广,它可以包括一切大小乘的法相之学。至于「唯识」,则是大乘的不共法,小乘法没有。因为唯识学所研析的众多「名相」,也是属于法相所摄,故亦通称大乘唯识学为「法相宗」,而「法相宗」一词便俨然成为唯识宗的代名词。实则,据理而言,「唯识」得成一宗之名,因为「唯识」一词之中,即有自宗的主张。但「法相」一词,则毫无特色、主张,且为多宗所共享,故实不适合成为一宗之名。然以历代以来皆如是相传,故亦姑且随顺「传统」,亦时随而称之为「法相宗」或「相宗」;但读者诸君须知「法相」与「唯识」之别。

显教中的性宗,则是大略概括了一切显教中涉及「法性」,或以参研「法性」或「本性」为主之宗派,举凡禅宗、中观、三论、般若、乃至华严、天台等学,都可以说是研修「性宗」之学。在中国历代,性宗之学可以说是「独占」了整个「佛教市场」:至于「相宗」,则只有在唐初,于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法师、普光(大乘光)法师等之弘传,昌盛一时,唐后即趋式微,乏人问津;及至明末,方有蒲益大师、憨山大师、明昱法师等之研求提倡,才稍稍振兴;其后却又告式微。至于民初,又有一些佛学家,主要以白衣为首,大力倡导法相唯识学,于是唯识学又再度引起大家研究的兴趣。然这些唯识学者,他们研究唯识学的最初发心,是有鉴于禅宗在中国高度发展,而禅宗之末流,则流于空疏、不精确、不切确、乃至不切实际之口头禅,因此欲提倡法相精确之唯识学,以纠正禅宗末流之弊。这等发心原无可厚非,然而却矫枉过正,只看到禅宗末流之弊,而不见禅宗正法之善;于是由本为救禅流之失,转而一心、全力地抨击所有禅宗,乃至广义的性宗,亦加以讥毁。这些学者的一些出家弟子或再传弟子,继承其志,发扬光大其说,大事「以相破性」,这实在是对唯识学之义,多有误解及曲解所致。其实,诸有智者皆所共知,如来大法犹如「如来之一体」,而性相二宗,即犹如「如来之左右手」;奈何众生不解斯义,却拿着如来的「左手打右手、右手打左手」,再「以双手打头」:这岂是如来说法之意?如来说种种法,岂是要使众生执其所说之一部分法,而互相斗争,互相是非?此实大悖如来说法之旨。盖如来所宣说无量妙法,皆是以大悲、大智,依众生根机,方便引摄,皆令入无上菩提之行,即所谓:「一切法皆为一佛乘故」;可怜众生愚昧,闻说妙法,不自修行,乃依我执我见,大起诤斗,因而谤法、破法、讥毁正法者,所在多有。

由于唯识学历代研究者少,可供参考的批注实在不多,且又多是文言文,再加上经典的本文及批注之文,皆多深奥难解,因此现代人即使发心要学唯识,也困难重重。笔者有鉴于此,一来欲令佛弟子凡发心欲学唯识者,皆有门可入,至少于经论之文皆能解得,且于其旨得正信通达;二来,众生若普遍能阅佛典、于其中得正信解,即不虞为恶知识所惑、所欺诳。三来,以此宣扬如来唯识正旨,令法界众生普徧得正知、正信解:如来所说一切妙法,实不互相违逆、亦不乖隔;以如来之法「前善、中善、后亦善」故:诸佛子于如来圣教,莫自斗诤、莫起违逆之意,更勿兴谤;应顺佛教,信解奉行,灭度超越诸障:烦恼障、所知障、报障、恶业障、法障、魔障,直趋无上菩提。

三、何谓唯识学?

「唯识学」之义,一言以蔽之,即是「助道心理学」或「修道心理学」。兹释如:

近代由于科学昌盛,因此大众都十分崇尚科学。而于佛教中,亦有此风尚。其中以一些唯识学家之见,更为显着。他们看到唯识学中诸多法相,及其脉络分明的关系,觉得唯识学「很科学」,而且唯识学所研究的主题,亦都是「心理学」方面的,所以他们便把唯识学当作「佛教心理学」来研究。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唯识学虽然「很科学」,但它究非科学;因为佛法虽可以「很科学」,但佛法是超乎科学的。同理,唯识学也非「佛教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世学(世间的学问),所谈的是「世谛」,而唯识学则是「出世法」,所参究的却是「出世谛」,出世之正理;故两者不可混同;更不可因唯识学与心理学在题材上有少许相似之处,就因此令佛教徒觉得自己「身价百倍」,或赶上时髦,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因为若这样想,即是:「以世法为贵」,以及「以世法来判别佛法的高下」——也就是这种观念的错误,而令某些佛学家以「科学」的标准,来重新为全体佛法作「判教」的工作,从而导人疑、谤种种佛法。

若定要说唯识学是一种「心理学」,则须知它并非「普通心理学」,而是「助道心理学」或「修道心理学」,这是一切学唯识的佛弟子,必须要知道的事。因为佛及菩萨慈悲开示唯识正理,都是为了帮助佛弟子修习菩提正道,不为别的,故是「助道心理学」:又,唯识学所处理的「心理问题」,都是修道者在修行过程中会碰到的种种现象、问题、或困难,以及如何去面对、排除等,因此它是「修道心理学」。故此「助道心理学」,其内容、题材、及目标,大大不同于处理世间凡夫心理的「普通心理学」。因此,「唯识学」可说是一套专为佛法修行人设计的「修道心理学」,故不能把它当成一门「学术」来「研究」。

那么「唯识学」的「唯识」二字,究竟是什么意义?「唯识」之意义为:一切万法皆是识的变现,皆是依识的「自证分」(本体),所变现的「见分」及「相分」,此外,并无他物,故说「唯有识」。易而言之,即华严经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华严经此语的一半,「唯心」的部分,即在「性宗」之圣教中,广说开阐之:而此语的另一半,「唯识」的部分,则在「相宗」之圣教中,广说开阐之。故知,「性宗」的「唯心」,与「相宗」的「唯识」,在真实内涵上,实无差别,只是所对的根机不同,所施的方便有别,如是而已;是故当知,性相二宗并非敌对,而是相辅相成,如鸟之双翼。又,如来说法之常途,常是「性中有相」、或「相中有性」,乃至「显中有密」,「密中有显」,「禅中有净」、「净中有禅」,只是广略开合不同,主伴有异。例如若对相宗之机,则广说相宗之法,而略说性宗,乃至点到为止。反之,若对性宗之机,则于经中广说性宗之法,略说相宗,乃至点到为止。至于显密的广略开合亦如是。如来如是说法之用意为:

1、令学者广种善根——以诸菩萨没有只修学一法便得成佛者,皆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无量福德资粮,广度众生,然后方得作佛。

2、令菩萨于法知所会通——诸法之性本通,众生以自心闭固凝滞,故于法滞碍不通:以心不通故,法亦不通;若其心通,则法自然通达;如来欲令众生借着于法性之会通,而达「心通」之目的,故作是说。

3、为令诸菩萨速去法执,断除所知障、法障,故如来说法,「性中有相」,「相中有性」,悉令断除对法之偏执。再者,有些经典,所对之根机为圆熟之大机,于彼等经中,如来即为之开示性相融合之无上法教,例如解深密经、楞伽经等皆是。

其次,「唯识学」之意义,可再从「唯识」二字,及「五位百法」来研讨,便可更为详细:

㈠、从「唯识」二字看:

一切万法,唯识无境,以一切外境皆是诸识所变现的「相分」,故诸尘境界、山河大地、有情无情,皆是此识所变现者,并无实体。行者作如是「唯心识观」,了达自心,不迷于境,于是从修断中,渐次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不受境缚:心得解脱,证「唯识实性」(即「圆成实性」),得大菩提。

㈡、从五位百法看:

1、从「有为法」及「无为法」看—— 唯识百法,大类分析「一切法」为「有为法」及「无为法」,这两大类法即摄尽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世尊开示此法,为令诸佛子了有为、证无为,其宗旨则在出世的无上圣道,亦即是「六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此亦即「唯识之胜义性」,也就是圆成实性(见唯识三十论颂及成唯识论)。故知如来一切所说,皆是为了拔济一切有情出于有为生死之苦轮,达于涅槃、菩提,此即所谓「二转依」)的出世圣道。可叹当今末法,有人讲说如来法,却作颠倒说,令人贪着世间法,于有为有漏之福,种种营求,却自谕为「修行大乘」,或说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殊不知这是误解及曲解禅宗六祖大师之意。六祖是说:「不离世间觉」,并未说「不离世间迷」,此其一:又,「不离世间觉」之义为:不能离于对世间有情的悲心、菩提心,而能证得大觉:此是正义。因此祖师之意,并非教你继续贪爱、恋着世间,而能证得大觉。是故莫错用心。若错用心,错解佛经,一切所修,枉费辛勤。故知「正见」之善根在学佛上,极其重要:以正见故,能正思惟,抉择正法;如是一切所修,功不唐捐。

2、从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来看——这四位之法,总名为「有为法」,也就是说,这四位法即该摄一切有为法尽。如来如是开示,为令众生了「心」为本,其它一切有为诸法,若色若心等,皆是心体(心王)之作用与变现。如是了已,行者返求自心,不向外驰求,得达其本。

3、从心所有法看:

①从遍行心所看——唯识学之义,为令行者了知心识的作用中,普遍一般的条件,共有五个:作意、触、受、想、思。

②从别境心所看——唯识学之义,为令行者知修行中诸善法生起之相、状、及要件,共有五个:欲、胜解、念、定、慧。所以,修行人想要修行善法、或「断恶修善」,或「灭罪生善」,必须具备这五个条件,才能奏功。

③从善心所、烦恼心所、及随烦恼心所看——这就显示了唯识学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令人「断恶修善」。而佛法中所谓「善」,不是世间法中之善、或有漏福报,而是能成就无漏圣道之究竟善法,共有十一个(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学佛是为了断烦恼」的「烦恼」,到底是什么?「烦恼」依唯识百法,则分为二大类: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根本烦恼又称大烦恼,简称为烦恼,共有六个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共有二十个:忿、恨、覆、恼、嫉、怪、诳、谄、害、

侨、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读者大德您若仔细看一下这六大烦恼及二十个随烦恼的内容,便知为何唯识学是「修道心理学」之因;因为这些烦恼及随烦恼,只有对佛法的修行人(要证菩提的人)来讲,才是大病,才是恶,才须断除;若是世间凡夫人及外道人,并不以此为当除之病;因此,狭义而言,唯识学上修断之事,乃至广义而言,一切佛法上的修断之事,所欲断之恶、烦恼、不善法,皆是以此六根本惑及二十随惑为代表。是故修学唯识法相,不但不会与他宗抵触,而只会令所修、所知更为充实、明晰、精当:易言之,即令行者更加清楚要「修什么善、断什么恶」。故此三位心所有法(善、烦恼、随烦恼),即指出了一切唯识学的基本骨干:修善断恶。换言之,唯识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即是教人修善断恶,以断惑故,故能证真,通达趣入第六位的「无为法」。若通达无为法,即是三乘贤圣。

④从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看——唯识之义,为令行者了知:除心所有法外,尚有与心不相应的行蕴所摄之法,以及内外的十一种色法,以俾于修行时不迷于色、心等内外诸法。

⑤从无为法看——此为令知唯识学最终之目的,不在名相言说,而是与一切如来所说法一样,在于「断惑证真」,达于无为之境。此乃唯识宗与一切佛法之共相。而且,由于唯识学是大乘法,故亦与其它大乘法一样,其最终之修证旨趣悉在于「六无为法」中的「真如无为」。此「真如无为」即是世亲菩萨的唯识三十论颂所说的「唯识实性」(唯识三十论颂曰:「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亦称「圆成实性」。因此唯识瑜伽行者所欲修证者,即是「大乘共法」的「真如无为」:然此真如法却是不与其它四乘法共的:不但不与人乘、天乘,乃至不与声闻、缘觉乘共,更不与外道共。唯有大乘根人,方能正信解、修证、趣入。此亦是一切如来成佛的「密因」(大佛顶首楞严经),一切诸佛的「因地法行」、「净圆觉性」(大方广圆觉经)。是故当知,释迦如来及弥勒菩萨(未来佛)于唯识诸经论中所开示之真如及唯识性,实与大乘诸经论中所开示之真如,无二无别,悉是最高、最上之法,以诸如来皆是「乘真如之道而来,故称如来」,诸正见佛弟子,皆应如是知。

由以上从「唯识」及「五位百法」的分析,则更可了知「唯识学」实际的意义及旨趣,皆是为了修证无上菩提,亦为护持如是正义故,普令有情皆各得正信解故,斯有「相宗系列」之撰注,以期一切有情,于如来正法悉得解行相应,共同护持正法,远离魔事,疾入无上菩提。是为序。

释成观识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佛历二五四六年四月初四日

「八识规矩颂义贯J引圭口(修习唯识学的研读次第)

八识规矩颂是玄奘大师的作品。大师致力于译经弘法数十年,其所译经论之范围几无所不包,尤其是翻译他最专长的法相唯识之学,更是对大乘佛法的一大贡献。而八识规矩颂则是大师在译经数十载之后,将其在唯识学上的心得之菁华笔之于书,以为后世习唯识者扼要之开示。

一般学唯识学的人,于初发心时,多半先读八识规矩颂,这表示本颂历来广受学者喜爱,不过迄也可能是因为本颂颂文短,且其名称(规矩颂)平易近人,因此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唯识学初基的入门之书;其实这是误解。迄正如般若心经一样,因为经文篇幅小,而且译文极其畅顺,读来朗朗上口,因此也为一般初学者所钟爱,而且也因此以为般若心经是初基学佛入门的经典;其实大谬不然。八识规矩颂与心经一样,都是表面上看来很简单,其实都是在阐发佛法中最甚深、最究竟的道理,只不过心经是从「性」上来说,而八识规矩颂却是从「相」上来讲;而且÷者都是从最基本的道理讲起,最后都是入于最甚深的具如究竟之理。(附及,关于般若心经的究竟国满之旨,请参阅拙著心经系列初版三刷跋文:「空义再释-l p.213—p.224)再者,此一经一颂,正好都是玄奘大师的作品——一为译作,一为著作。

基于以上的道理,故佛弟子若想有系统地研习唯识学,初学者,最好是先从大乘百法明门论下手,再看大乘广五蕴论,然后再研读因明入正理论、唯识三十论颂、这时再研读八识规矩颂就比较清楚;接下来可研习:观所缘缘论、六离合释、俱舍论(此书是要精通大小乘法相学的必读之作)、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等。若依如是次第研习,应会比较有头绪。此系敝人的一点心得,不揣孤陋,野人献曝,不尽之处,还祈方家大德海涵。

释咸观谨识于美国·遍照寺

三oo六年九月四日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第五节 究竟位

 

第五节 究竟位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

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论颂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注 释

究竟位:此指妙觉菩萨证如来地后,入菩提果觉之位,此位乃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称为究竟位。

住无上正等菩提:住,安住。无上正等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为显示佛之果觉为究竟最胜。无上,是用以显示菩萨虽亦已证菩提,然而菩萨所证之觉道仍为有上,因唯佛所证者为无上,究竟出过一切。正等,此用以显示外道虽然有时亦有所觉,然其觉系不正,故非是正觉;至于二乘所证者虽是属于正觉,然而其觉并不平等,以其不见平等真如,而心有欣厌故,因此其所证者非是等正觉。一切世出世间,唯佛世尊所证之觉为既正又等,故是正等菩提。因此这无上正等菩提唯佛世尊之所独证,而不与九法界共。出障圆明:出障,于此位中,超出烦恼、所知等一切障。圆明,一切福智功行圆满光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即尽未来际,度化一切众生。故知:成佛是为了

度众生。若有人问:成佛以后干什么?应答:尽未来际广度众生。又有愚人,以为成佛以后,便没事干了,实属愚昧无知。又,成佛是为了度众生,反之亦可言:为了度众生而成佛,以若不度众生,只求自度,便不须成佛,只成阿罗汉便可以自了。若欲度众生,则须成满无量的福智,圆满三身四智,方有堪能度化一切有情。

无漏界:以前位所得之二转依,须至此位方达于究竟,此转依究竟之境界为无漏界所摄。所谓无漏者,成唯识论云: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又云:界是藏义,以此果觉位中含容无边稀有大功德故;或界是因之义,以其能出生五乘世出世间之利乐有情事故。是故此究竟位即是无漏界。

不思议:又究竟位之转依果乃不思议境界,以其超过一切寻思、言语议论之道故,微妙甚深,为圣者自内证故,非诸世间之譬喻所能喻者故,是故此究竟位称为不思议境界。

善:此究竟位之所以称为善者,依成唯识论,此有四因:

1.以此果系白法性,故称为善白法者,无瑕也。

2. 以此果所证之清净法界、无上大涅槃,乃远离一切生灭,二死永亡,极安稳故,故称为善。

3.此果位中所证的四智心品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妙用无方,极为善巧方便故,故称为善。

4.此位之菩提、涅槃二转依果,都有顺益之相顺于善法,而与不善法相违,故是顺而有益,因此是善。

常:此究竟位所证者是常,依成唯识论,其因有四:

1.以此究竟位所证之果是无尽期的,故称为常。

2.此究竟位所证之清净法界无上大涅槃,乃无生无灭,性无变易,故称之为常。

3.此究竟位,其四智心品大菩提所依之真如,其性是常,而依之所起的四智心品乃无断无尽,故称之为常。

4.然此四智心品并非是自性常,因为它是从因所生,而有生者必归于灭;此为一般通教所说的;未见有说色心不是无常的。然而此究竟位的四智心品,由于菩萨行者的本愿力所持故,便能于所化之有情,示现无有尽期之力用,故此能化的四智心品,亦能穷未来际,累世显现,无断无尽,故名之为常。

安乐:此究竟位之二转依果,其性也是安乐的。依成唯识论,此

有四因:

1.以此究竟位之二转依果,对于有情完全无逼恼性,不令堕于生死,故称为安乐。

2.此究竟位所证之清净法界的大涅槃果,系众相寂静,无有生灭之相,故称为安乐。

3.此究竟位所证之四智菩提心品,乃大菩提果,永离恼害,故名为安乐。

4.此究竟位之菩提、涅槃二转依果之自性,皆无逼恼性,且能安乐一切有情,故其二转依俱名安乐。

解脱身:成唯识论云:二乘所得之二转依果,唯永远离于烦恼障之系缚,但尚不能离所知障,故无殊胜之四智菩提法,是故二乘所得者但名解脱身然不名法身。盖解脱身者,仅解脱分段生死之烦恼障,而尚未解脱变易生死之所知障。

大牟尼名法:牟尼,义为寂默,为幽深玄远,超过言语思惟境地的不二法门。而称大牟尼者,即是指佛世尊。法,指法身。法身者,乃五法所成之身,故称为法身;五法,在此即指真如与四智。以大牟尼世尊所得的二转依果,已经永离烦恼、所知二障的缘故,所以不但名为解

脱身,亦名为法身。成唯识论云: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证得之二转依果,已经永离二障,故不但名为解脱身亦名为法身;以此法身为无量无边之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得名为法身。又,以其含有体性、依止、及众德所聚之三义,故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主要是以真如及四智五法为性。又,法身,据成唯识论,具有三相差别:

一、自性身──谓诸如来所证之真净法界,称为自性身,此为受用身及变化身的平等所依亦即:受用身与变化身皆是依于自性身而起。此自性身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之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平等实在之自性,亦名法身,以其为如来一切大功德法之所依止故。摄大乘论说:自性身是由转舍阿赖耶识,而得自性身,此即是以大圆镜智摄自性身。

二、受用身──此又有二种:

1.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于三无数劫之中,修集无量之福慧资粮,所起之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其圆净且常之妙色身,其身相得以长劫相续而其体常自湛然不动,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故称为如来之自受用身。

2.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性智之用,而得示现微妙清净之功德法身,居于纯净土,为住于十地之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是为如来之他受用身。以上二种受用身,为如来转舍第七及第六识,而转得平等性智与妙观察智,此二智本体即为如来之受用身,令自他广得受用无尽法乐。

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于所证之成事智成所作智,而得变现无量随类之化身,居于净土或秽土,为未登地之诸菩萨众、二乘、及异生等,称彼等之根机时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世出世利益安乐之事。﹂此变化身系如来转舍前五识,而证成所作智之所得。故现观庄严论上说:成所作智,于十方国土示现无量种类,微妙难思之变化。因此,成所作智为摄变化身。

义 贯

第五、究竟位。谓菩萨于十地满心之后,住于无上正等菩提,超出一切障、功圆智明,以此而能尽未来﹂际广化无量有情类,此即究竟位。其行相云何?以颂释曰:此佛地之二转依果即是无漏界,其性乃不可思议,出过一切言思境界,其性唯是善性且真是常,乃是离于二死、不生不灭、究竟安乐之无上解脱身,亦即大牟尼世尊所证之解脱身,因此亦名为法身,以此是由五法真如与四智所成之身故。

诠 论

以上为唯识之五位修证。最后附及:本三十论颂于此究竟位中,显示如来乃是以真如及四智成其法身,故具无量功德。故此三身四智,乃诸经中所共说之确定之法,此为佛果菩提无量功德之所依。然此末世,有诸妄人,于如来法中出家,却不信佛、不信佛所说之法、更不信佛有不思议广大功德之力,反而着书立说,谤言:那是将佛神格化!此即依于凡夫有限之知见,而谤如来佛果法身功德,是则为一阐提人。一阐提者,经云谓信不具,断善根、种性者也。际此末法时期,邪师横行,凡冀真修者,其可不觉、不知如是恶知见之虚妄者乎?且如来正教弟子,为挽末法于沉沦危亡,其可不挺身而出,破斥邪伪,广为人说,令诸有情不致误蹈邪说而从沦坠者乎?有心者,其善察之。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终

二○○二年五月五日于台北·大毘卢寺

二○○六年八月三十一日二校竟于美国·遍照寺

二○○七年二月十九日三校于台北·大毘卢寺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于未来际

修行无上道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