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唯识与能所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
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论颂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注 释
三能变相:即异熟识第八识、思量识第七识、及了别境识前六识。
自所变二分所依:自,第八识自体。二分,见分与相分。所依,即所依之自体。以见、相二分为依于八识自体所变,故说第八识为自体所变的见、相二分之所依。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
第五节 唯识与能所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
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论颂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注 释
三能变相:即异熟识第八识、思量识第七识、及了别境识前六识。
自所变二分所依:自,第八识自体。二分,见分与相分。所依,即所依之自体。以见、相二分为依于八识自体所变,故说第八识为自体所变的见、相二分之所依。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
第四节 修习位修道位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修习位中如实见理,数数修习,其相云何?
论颂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麤重故 便证得转依
注 释
修习位:亦即是修道位,为从二地至十地。以前位见道,初见真如道,如今更入于修道位,数数修习真如理,以求究竟之证。此修道位亦即天台六即佛之分证即佛位。又,菩萨于菩提道,须先悟道、见道,然后修道,是故楞严经云:先悟而后修,不悟复何修?因此,佛道修行之次第
第四节 第八识颂
1、颂凡情
性惟无覆五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注释:
「性惟无覆五褊行」:这句颂是显示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只有五个徧行心所。「惟」,与唯同,只是。「无覆」,指无覆无记;谓第八识之性,为非善、非恶,也非有覆,而是无覆的无记性,而与其相应的心所,只有五徧行:作意、触、受、想、思。
「界地随他业力生」:「界」,三界。「地」,九地。「随他业力生」,谓第八识为异熟
第三节 第七识颂
1、颂凡情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注释:
「带质有覆通情本」:「带质」,谓第七识所缘之境只有带质境(含有尘质的境) 。「有覆」,即有覆无记性,为两种无记性之一:盖「无记」有两种:
㈩有覆无记——以其是无记性(非善非恶) ,故不会引生异熟果,但却会盖覆圣道、遮蔽心性,故仍属不净法。
以无覆无记——又称净无记,即纯粹之无记性,以其不覆圣道、不蔽心性, 故
第二节 第六识颂
颂凡情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注释:
「三性三量通三境」:「通」,此颂文以F通」字贯串三性、三量、及三境,意指第六识于三性、三量、三境都是通的。「性」通指境与量;「境」,单指所缘而言。「量」单指能缘而言。第六识又称意识,或第六意识。「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善」,顺盆之义,指顺于正理,盆于自他。「恶」,违损之义,指违于正理,损于自他
第二章 释颂文
第一节 前五识颂
1.颂凡情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注 释
「性境」:在唯识学中,共有三类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兹释如下:
性境──「性」,是实之义,也就是实在、实有的根尘之境,如地、水、火、风四大,与色、香、味、触四尘(或称四微);四大为能造,四尘为所造。这八法皆是有体的实相分,故称为性境;它们是从实种生,有实体用,故称为实。性境是前五识所
八识规矩颂义贯
第一章 释颂题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颂
沙门释成观撰注
「八识」:众生之一心,以佛智观之,可析为八识,这八识即是心的主体(又称为心王) ,这是依各识所在的位置与作用而区分。八识即:阿赖耶识(又称藏识或本识,即第八识) 、末那识(即第七识、又称第七意识,亦或简称为「意」、「意识」) 、意识(第六识,又称第六意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五者又称为前五识) 。前五识加第六识,又常合称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颂
一.前五识颂
①颂凡情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②颂圣果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二.第六识颂
①颂凡情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②颂无漏
发起初心欢喜地
八识规矩颂义贯
目 次
「相宗系列总序──何谓唯识学
一、相宗的根本经典与传承
二、「相宗系列」撰注缘起
三、何谓唯识学?
㈠、从「唯识」二字看
㈡、从五位百法看
1.从「有为法」及「无为法」看
2.从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来看
3.从心所有法看
①从行心所看
②从别境心所看
③从善心所、烦恼心所、及随烦恼心所看
④从色法及心不相应行法看…
⑤从无为法看…
八识规矩颂义贯 目次
「八识规矩颂义贯」引言
(修习唯
第五节 究竟位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
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论颂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注 释
究竟位:此指妙觉菩萨证如来地后,入菩提果觉之位,此位乃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称为究竟位。
住无上正等菩提:住,安住。无上正等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为显示佛之果觉为究竟最胜。无上,是用以显示菩萨虽亦已证菩提,然而菩萨所证之觉道仍为有上,因唯佛所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