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四节 唯识与现起分位

 

第四节 唯识与现起分位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

论颂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注 释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六识,六转识,亦即前六识,或六识心王。心所相应,即相应心所法。此句谓,已说明了与前六识相应的诸心所法。

云何应知现起分位:云何,如何。云何应知,即如何可知。现起分位,指六识现起的分位。分位,指现起的因缘、情况,例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三节 第三能变

 

第三节 第三能变

前六识与诸心所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论颂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注 释

第三能变:第三种能变识,即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差别有六种:差别即类别。谓第三能变识共有六种,是随根立名,随着其识所依的六根之种类不同,而有所异。

了境为性相:了境,了别境界。性相,自性与行相。谓前六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第四节 修习位(修道位)

 

第四节 修习位修道位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修习位中如实见理,数数修习,其相云何?

论颂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麤重故 便证得转依

注 释

修习位:亦即是修道位,为从二地至十地。以前位见道,初见真如道,如今更入于修道位,数数修习真如理,以求究竟之证。此修道位亦即天台六即佛之分证即佛位。又,菩萨于菩提道,须先悟道、见道,然后修道,是故楞严经云:先悟而后修,不悟复何修?因此,佛道修行之次第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第三节 通达位

 

第三节 通达位

见道位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其相云何?

论颂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二取相故

注 释

通达位:又称见道位。位当初地。是为菩萨修行第一大劫圆满,舍凡夫身异生性,而登于初地圣位。菩萨从加行位无间修行,到无分别智生起之时,便体会了唯识实性真如;体会即是通达,以通达真如,故称为通达位。又,以此位为最初照见真如理,所以又称见道。成唯识论云:紧接在加行无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第二节 加行位

 

第二节 加行位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抉择分,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

论颂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注 释

加行位:加行,加功用行。即是四加行:于暖、顶、忍、世第一四种善根之加功用行。成唯识论云:菩萨先于初无数劫第一阿僧祇劫中,善备福德智慧资粮,其所修之顺解脱分五停心观、总相念、别相念等既圆满已,为了能入于见道位,而住于唯识实性,于是复修加行,而伏除二取。

大乘顺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第一节 资粮位

 

第一节 资粮位

何谓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依识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颂曰:

论颂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注 释

资粮位:成唯识论释云:为趣入无上正等菩提,而修习种种殊胜资粮故称为资粮位。因为菩提道远,欲达究竟目的地之法王城,必须备办种种资粮。如人远行,必须筹备川资食粮一样,因此地前的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即大乘三贤位,都属于资粮位。是为菩提道中入圣位前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四章 唯识性 唯识实性──真如性

 

第四章 唯识性唯识实性──真如性

论颂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注 释

此诸法胜义:胜,殊胜,含超越凡俗之义。胜义,即胜义谛。胜义谛,随法之浅深,约略有四种:

1.世间胜义──世间,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世间法;虽然此等世间法之事相粗显,亦有坏灭,然而此等法之究竟,却唯有圣者方能如实了知,凡愚不能了,故称其义为世间胜义。

2.道理胜义──即苦、集、灭、道四圣谛。以此四谛为圣者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九节 唯识与三无性

 

第九节 唯识与三无性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论颂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前 所执我法性

注 释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三无自性,并非由别观而立,而是与前面所说的三性计、依他起、圆成实对观,来建立后面这三无自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因此佛才以密意而言:一切法无自性,然而这并非表示连依他起与圆成实之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八节 唯识与三性

 

第八节 唯识与三性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识。所以者何?颂曰:

论颂

由彼彼计 计种种物

此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 常远前性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注 释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如果一切并没有外境,唯有内识,则应唯有一性

亦即:只有唯识性;而为何世尊在处处经中都说有三性呢?三性是:依他起性、计所执性、圆成实性。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七节 唯识与生死相续

 

第七节 唯识与生死相续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

论颂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注 释

诸业:业,梵文羯磨Karma,义为造作doing,making, action,不论有形、无形的、身的造作动作或心的作为,乃至微细之动相,都是一种业。业有三种:福业、非福业、不动业;这三种业又称为:有漏善业、不善业、及思业。成唯识论:诸业谓福、非福、不动,即有漏业、不善、思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