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本三卷

第1241部~摄大乘论本三卷

大乘论·第1241部
摄大乘论本三卷
无著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摄大乘论本卷上
总摽纲要分第一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 Read the rest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妙境法师讲述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初持瑜伽處.種性品第一

丙十二、菩薩地(分二科) 丁一、結前生後

如是已說獨覺地。云何菩薩地?

這是第十二科菩薩地,分二科,第一科是結前生後。「如是已說獨覺地」,這一句話呢?是結束前面的文,這個聲聞地、獨覺地已經宣說過了。「云何菩薩地」,這句話呢?是生起後文,這個菩薩地裏面的內容是什麼呢?等於是一個問話。

丁二、廣辨一一(分二科) 戊一、普攝學果(分三… Read the rest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 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辨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辨唯识相。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举颂詶答,颂曰:

1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2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 Read the rest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作者:天亲菩萨造·唐玄奘译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 者心不相应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 。三为差别故。四所显示做。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 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四节 唯识与现起分位

 

第四节 唯识与现起分位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

论颂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注 释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六识,六转识,亦即前六识,或六识心王。心所相应,即相应心所法。此句谓,已说明了与前六识相应的诸心所法。

云何应知现起分位:云何,如何。云何应知,即如何可知。现起分位,指六识现起的分位。分位,指现起的因缘、情况,例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三节 第三能变

 

第三节 第三能变

前六识与诸心所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论颂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注 释

第三能变:第三种能变识,即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差别有六种:差别即类别。谓第三能变识共有六种,是随根立名,随着其识所依的六根之种类不同,而有所异。

了境为性相:了境,了别境界。性相,自性与行相。谓前六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二节 第二能变末那识 

 

第二节 第二能变末那识

已说初能变,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论颂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注 释

末那:梵文,义为思量。成唯识论云:次初异熟能变识后,应辨思量能变识相。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谓圣教之所以把第七识又称为末那识的原因,是因为第七识的恒审思量之业用俱全,且其这方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一节 第一能变阿赖耶识

 

第一节 第一能变阿赖耶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论颂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暴流 阿罗汉位舍

注 释

今广明三变相:三变相,即三能变相之省文。现在开始广说三能变之相。这三能变,不但指八识心法,而且还包括了诸识的相应心所心所有法;所以,所谓能变者,是包括了心王及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三章 唯识相

就二十四行颂中, 初一行半, 略辩唯识相,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

注 释

就二十四行颂中:再就最初的二十四行颂中所说。

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初一行半,即最初的六句话。

略辩唯识相:大略辩明唯识之相。这唯识相即是:依于三能变之识异熟识、思量识、了别境识,而有假名之我与法,再由此假名之我、法,而有种种相转生。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前面一行半,是简要地提出唯识相的大纲,接下来的二十二行半,为广

Read the rest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二章 译主引文

 

第二章 译主引文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

注 释:

护法等菩萨:这一句话是译主玄奘法师的叙述之词。世亲菩萨造论颂之后,先后有亲胜、火辩、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陈那、智月、护法等十大论师各造论文,解释世亲的三十论颂。其中以护法菩萨之论文,最为周详。

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约,以,按照。造,作,写作。成唯识,即成唯识论。成,即成就、建立。成唯识论,成就唯识大旨或唯识理论的论文。十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