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本三卷

第1241部~摄大乘论本三卷

大乘论·第1241部
摄大乘论本三卷
无著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摄大乘论本卷上
总摽纲要分第一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
复次云何能显。由此所说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谓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三种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说名彼果智体。由此所说十处。显于大乘异声闻乘。又显最胜世尊但为菩萨宣说。是故应知。但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复次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显于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为能证得一切智智。此中二颂。
所知依及所知相  彼入因果彼修异
三学彼果断及智  最上乘摄是殊胜
此说此余见不见  由此最胜菩提因
故许大乘真佛语  由说十处故殊胜
复次云何如是次第说此十处。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次后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蜜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蜜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次后于三菩萨所学应令圆满。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故。说十处如是次第。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所知依分第二
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即于此中。复说颂曰。
由摄藏诸法  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  胜者我开示
如是且引阿笈摩证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识杂染所依。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又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于中若无我执我慢。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谓善不善无记心中。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是故若立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此中颂曰。
若不共无明  及与五同法
训词二定别  无皆成过失
无想生应无  我执转成过
我执恒随逐  一切种无有
离染意无有  二三成相违
无此一切处  我执不应有
真义心当生  常能为障碍
俱行一切分  谓不共无明
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
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由此深细境所摄故。所以者何。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有处有时见色心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阿赖耶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复有一类。谓心意识义一文异。是义不成意识两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应有异复有一类。谓薄伽梵所说。众生爱阿赖耶。乃至广说。此中五取蕴说名阿赖耶。有余复谓。贪俱乐受名阿赖耶。有余复谓。萨迦耶见名阿赖耶。此等诸师由教及证愚于藏识故。作此执如是安立。阿赖耶名随声闻乘安立。道理亦不相应。若不愚者取此藏识安立。彼说阿赖耶名。如是安立则为最胜。云何最胜。若五取蕴名阿赖耶。生恶趣中一向苦处最可厌逆。众生一向不起爱乐。于中执藏不应道理。以彼常求速舍离故。若贪俱乐受名阿赖耶。第四静虑以上无有具。彼有情常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若萨迦耶见名阿赖耶。于此正法中信解无我者恒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阿赖耶识内我性摄。虽生恶趣一向苦处。求离苦蕴。然于藏识我爱随缚未尝求离。虽生第四静虑以上。于贪俱乐恒有厌逆。然于藏识我爱随缚。虽于此正法信解无我者厌逆我见。然于藏识我爱随缚。是故安立阿赖耶识。名阿赖耶成就最胜。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安立此相云何可见。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薰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薰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
复次何等名为薰习。薰习能诠何为所诠。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如苣蕂中有花薰习。苣蕂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蕂带能生彼香因而生。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薰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或多闻者多闻薰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薰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阿赖耶识薰习道理。当知亦尔。
复次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云何薰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如众缬具缬所缬衣。当缬之时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入染器后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染色绞络文像显现。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薰之所薰习。于薰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于阿赖耶识中。若愚第一缘起。或有分别自性为因。或有分别宿作为因。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或有分别实我为因。或有分别无因无缘。若愚第二缘起。复有分别。我为作者。我为受者。譬如众多生盲士夫未曾见象。复有以象说而示之。彼诸生盲有触象鼻。有触其牙。有触其耳。有触其足。有触其尾。有触脊[月*梁]。诸有问言。象为何相。或有说言象如犁柄。或说如杵。或说如箕。或说如臼。或说如帚。或有说言象如石山。若不解了此二缘起。无明生盲亦复如是。或有计执自性为因。或有计执宿作为因。或有计执自在为因。或有计执实我为因。或有计执无因无缘。或有计执我为作者我为受者。阿赖耶识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又若略说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其自性。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
此中五颂。
外内不明了  于二唯世俗
胜义诸种子  当知有六种
刹那灭俱有  恒随转应知
决定待众缘  唯能引自果
坚无记可熏  与能熏相应
所熏非异此  是为熏习相
六识无相应  三差别相违
二念不俱有  类例余成失
此外内种子  能生引应知
枯丧由能引  任运后灭故
为显内种非如外种。复说二颂。
外或无熏习  非内种应知
闻等熏习无  果生非道理
作不作失得  过故成相违
外种内为缘  由依彼熏习
复次其余转识。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名能受用者。如中边分别论中说。伽他曰。
一则名缘识  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  分别推心法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伽他曰。
诸法于识藏  识于法亦尔
更互为果性  亦常为因性
若于第一缘起中。如是二识互为因缘。于第二缘起中。复是何缘是增上缘。如是六识几缘所生。增上所缘等无间缘。如是三种缘起。谓穷生死爱非爱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缘。如是已安立阿赖耶识异门及相。复云何知如是异门。及如是相决定唯在阿赖耶识。非于转识。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成故。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亦不成故。云何烦恼杂染不成。以诸烦恼及随烦恼熏习所作。彼种子体于六识身不应理故。所以者何。若立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俱生俱灭。此由彼熏成种非余。即此眼识若已谢灭。余识所间如是熏习。熏习所依皆不可得。从此先灭余识所间现无有体。眼识与彼贪等俱生。不应道理。以彼过去现无体故。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又此眼识贪等俱生。所有熏习亦不成就。然此熏习不住贪中。由彼贪欲是能依故。不坚住故。亦不得住所余识中。以彼诸识所依别故。又无决定俱生灭故。亦复不得住自体中。由彼自体决定无有俱生灭故。是故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之所熏习不应道理。又复此识非识所熏。如说眼识所余转识亦复如是。如应当知。
复次从无想等上诸地没来生此间。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并已过去。现无体故。
复次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复于后时世间识生。尔时若离阿赖耶识。彼诸熏习及所依止久已过去。现无体故。应无种子而更得生。是故若离阿赖耶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
云何为业杂染不成。行为缘识不相应故。此若无者。取为缘有亦不相应。
云何为生杂染不成。结相续时不相应故。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为依止。此识所生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即是阿赖耶识。汝以异名立为意识。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
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是诸色根不应离识。
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
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
复次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
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现在前。余世间心皆灭尽故。尔时便应灭离彼趣。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即应二趣悉皆灭离。此出世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亦不应以无所有处为所依趣。亦非涅槃为所依趣。
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是故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者。此生杂染亦不得成。
云何世间清净不成。谓未离欲缠贪。未得色缠心者。即以欲缠善心为离欲缠贪故勤修加行。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故。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唯无有故。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异熟果识。展转传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如是世间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理不得成。
云何出世清净不成。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此他言音如理作意。为熏耳识。为熏意识。为两俱熏。若于彼法如理思惟。尔时耳识且不得起。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定无有体。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是故出世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亦不得成。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
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为杂染因。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既无熏习从何种生。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此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为非阿赖耶识自性。若是阿赖耶识自性。云何是彼对治种子。若非阿赖耶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所依。云何可见。乃至证得诸佛菩提。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然非阿赖耶识是彼对治种子性故。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又此正闻熏习种子下中上品。应知亦是法身种子。与阿赖耶识相违。非阿赖耶识所摄。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又出世心虽未生时。已能对治诸烦恼缠。已能对治诸崄恶趣。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虽是世间应知初修业菩萨所得。亦法身摄声闻独觉所得。唯解脱身摄。又此熏习非阿赖耶识。是法身解脱身摄。如如熏习下中上品次第渐增。如是如是。异熟果识次第渐减即转所依。既一切种所依转已。即异熟果识。及一切种子。无种子而转。一切种永断。
复次云何犹如水乳。非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同处俱转。而阿赖耶识一切种尽。非阿赖耶识一切种增。譬如于水鹅所饮乳。又如世间得离欲时。非等引地熏习渐减。其等引地熏习渐增而得转依。
又入灭定识不离身。圣所说故。此中异熟识应成不离身。非为治此灭定生故。
又非出定此识复生。由异熟识既间断已离结相续无重生故。
又若有执以意识故。灭定有心。此心不成定。不应成故。所缘行相不可得故。应有善根相应过故。不善无记不应理故。应有想受现行过故。触可得故。于三摩地有功能故。应有唯灭想过失故。应有其思信等善根现行过故。拔彼能依令离所依。不应理故。有譬喻故。如非遍行此不有故。
又此定中由意识故。执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无记。皆不得成故不应理。若复有执色心无间生。是诸法种子此不得成。如前已说。又从无色无想天没。灭定等出不应道理。又阿罗汉后心不成。唯可容有等无间缘。
如是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是故成就如前所说相。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此中三颂。
菩萨于净心  远离于五识
无余心转依  云何汝当作
若对治转依  非断故不成
果因无差别  于永断成过
无种或无体  若许为转依
无彼二无故  转依不应理
复次此阿赖耶识差别云何。略说应知。或三种或四种。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支熏习差别。四种者。一引发差别。二异熟差别。三缘相差别。四相貌差别。
此中引发差别者。谓新起熏习。此若无者。行为缘识。取为缘有。应不得成。此中异熟差别者。谓行有为缘。于诸趣中异熟差别。此若无者则无种子。后有诸法生应不成。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此若无者。染污意中我执所缘应不得成。
此中相貌差别者。谓即此识有共相。有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等。共相者。谓器世间种子。不共相者。谓各别内处种子。共相即是无受生种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种子。对治生时唯不共相。所对治灭共相。为他分别所持但见清净。如瑜伽师。于一物中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此中二颂。
难断难遍知  应知名共结
瑜伽者心异  由外相大故
净者虽不灭  而于中见净
又清净佛土  由佛见清净
复有别颂。对前所引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
诸瑜伽师于一物  种种胜解各不同
种种所见皆得成  故知所取唯有识
此若无者。诸器世间有情世间生起差别应不得成。
复有粗重相及轻安相。粗重相者。谓烦恼随烦恼种子。轻安相者谓有漏善法种子。此若无者。所感异熟无所堪能。有所堪能所依差别应不得成。复有有受尽相无受尽相。有受尽相者。谓已成熟异熟果善不善种子。无受尽相者。谓名言熏习种子。无始时来种种戏论流转种子故。此若无者。已作已作善恶二业。与果受尽应不得成。又新名言熏习生起应不得成。复有譬喻相。谓此阿赖耶识。幻炎梦翳为譬喻故。此若无者。由不实遍计种子故。颠倒缘相应不得成。复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谓诸具缚者名具足相。世间离欲者名损减相。有学声闻及诸菩萨名一分永拔相。阿罗汉独觉及诸如来名烦恼障全永拔相。及烦恼所知障全永拔相。如其所应。此若无者。如是次第杂染还灭应不得成。
何因缘故。善不善法能感异熟。其异熟果无覆无记。由异熟果无覆无记。与善不善互不相违。善与不善互相违故。若异熟果善不善性。杂染还灭应不得成。是故异熟识唯无覆无记。
摄大乘论本卷中
所知相分第三
已说所知依所知相。复云何应观此。略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如是名为依他起相。
此中何者遍计所执相。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
此中何者圆成实相。谓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
此中身身者受者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其余诸识。应知是此诸识差别。
又此诸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此中以何为喻显示。应知梦等为喻显示。谓如梦中都无其义。独唯有识。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似义影现。而于此中都无有义。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由此等言。应知复有幻诳鹿爱翳眩等喻若于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觉时何故不如是转。真智觉时亦如是转。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如是未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得真智觉此觉乃转。
其有未得真智觉者。于唯识中云何比知。由教及理应可比知。此中教者。如十地经薄伽梵说。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解深密经亦如是说。谓彼经中慈氏菩萨。问世尊言。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取此心。慈氏。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见。影像显现此心亦尔。如是生时相似有异所见影现。即由此教理亦显现。所以者何。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事但见自心。由此道理菩萨于其一切识中应可比知。皆唯有识无有境界。又于如是青瘀等中非忆持识。见所缘境现前住故。闻思所成二忆持识。亦以过去为所缘故。所现影像得成唯识。由此比量菩萨虽未得真智觉。于唯识中应可比知。
如是已说种种诸识如梦等喻。即于此中眼识等识可成唯识。眼等诸识既是有色。亦唯有识云何可见。此亦如前由教及理。若此诸识亦体是识。何故乃似色性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与颠倒等诸杂染法为依处故。若不尔者。于非义中起义颠倒应不得有。此若无者。烦恼所知二障杂染应不得有。此若无者。诸清净法亦应无有。是故诸识应如是转。此中有颂。
乱相及乱体  应许为色识
及与非色识  若无余亦无
何故身身者受者识所受识能受识。于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转。能圆满生受用所显故。何故如说世等诸识差别而转。无始时来生死流转无断绝故。诸有情界无数量故。诸器世界无数量故。诸所作事展转言说无数量故。各别摄取受用差别无数量故。诸爱非爱业果异熟受用差别无数量故。所受死生种种差别无数量故。
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略由三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三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所以者何。此一切识无有义故得成唯识。有相见故得成二种。若眼等识以色等识为相以眼识识为见。乃至以身识识为见。若意识以一切眼为最初法为最后。诸识为相。以意识识为见。由此意识有分别故。似一切识而生起故。此中有颂。
唯识二种种  观者意能入
由悟入唯心  彼亦能伏离
又于此中有一类师说一意识。彼彼依转得彼彼名。如意思业名身语业。又于一切所依转时。似种种相二影像转。谓唯义影像及分别影像。又一切处亦似所触影像而转。有色界中即此意识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于身。
此中有颂。
若远行独行  无身寐于窟
调此难调心  我说真梵志
又如经言。如是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为彼依。
又如所说十二处中。说六识身皆名意处。若处安立阿赖耶识识为义识。应知此中余一切识是其相识。若意识识及所依止是其见识。由彼相识是此见识生缘相故。似义现时能作见识生依止事。如是名为安立诸识成唯识性。
诸义现前分明显现。而非是有云何可知。如世尊言。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应无颠倒。不由功用智真实故。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何等为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才作意时诸义显现。三已得无分别智者。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皆不显现。由此所说三种胜智随转妙智。及前所说三种因缘诸义无义道理成就。
若依他起自性实唯有识。似义显现之所依止。云何成依他起。何因缘故名依他起。从自熏习熏子所生。依他缘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后无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
若遍计所执自性。依依他起实无所有似义显现。云何成遍计所执。何因缘故名遍计所执。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遍计所执。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若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永无有相。云何成圆成实。何因缘故名圆成实。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
复次有能遍计有所遍计。遍计所执自性乃成。此中何者能遍计。何者所遍计。何者遍计所执自性。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所以者何。由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由此相者是如此义。复次云何遍计能遍计度。缘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执着。由何起语。由何言说。何所增益。谓缘名为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见执着。由寻起语。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于无义中增益为有。由此遍计能遍计度。
复次此三自性为异为不异。应言非异非不异。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由何异门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习种子起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由是遍计所缘相故。又是遍计所遍计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圆成实。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
此三自性各有几种。谓依他起略有二种。一者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由此二种依他别故。名依他起。遍计所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遍计执故。二者差别遍计执故。由此故名遍计所执。圆成实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圆成实故。二者清净圆成实故。由此故成圆成实性。
复次遍计有四种。一自性遍计。二差别遍计。三有觉遍计。四无觉遍计。有觉者。谓善名言。无觉者。谓不善名言。如是遍计复有五种。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
复次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一根本分别谓阿赖耶识。二缘相分别。谓色等识。三显相分别。谓眼识等并所依识。四缘相变异分别。谓老等变异。乐受等变异。贪等变异。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奈落迦等诸趣变异。及欲界等诸界变异。五显相变异分别。谓即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分别。七不如理分别。谓诸外道闻非正法类分别。八如理分别。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九执着分别。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十散动分别。谓诸菩萨十种分别。一无相散动。二有相散动。三增益散动。四损减散动。五一性散动。六异性散动。七自性散动。八差别散动。九如名取义散动。十如义取名散动。为对治此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说无分别智。如是所治能治应知。具摄般若波罗蜜多义。
若由异门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云何三自性不成无差别。若由异门成依他起。不即由此成遍计所执及圆成实。若由异门成遍计所执。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圆成实。若由异门成圆成实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计所执。
复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此中有二颂。
由名前觉无  多名不决定
成称体多体  杂体相违故
法无而可得  无染而有净…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妙境法师讲述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初持瑜伽處.種性品第一

丙十二、菩薩地(分二科) 丁一、結前生後

如是已說獨覺地。云何菩薩地?

這是第十二科菩薩地,分二科,第一科是結前生後。「如是已說獨覺地」,這一句話呢?是結束前面的文,這個聲聞地、獨覺地已經宣說過了。「云何菩薩地」,這句話呢?是生起後文,這個菩薩地裏面的內容是什麼呢?等於是一個問話。

丁二、廣辨一一(分二科) 戊一、普攝學果(分三科) 己一、標釋品類(分二科) 庚一、總標(分二科) 辛一、嗢柁南

下面第二科「廣辨一一」,這是詳細地說明菩薩地的內容了。這裏邊分二科,第一科是「普攝學果」,這是把菩薩地裏面所學的成就,全面地把它說明。這裡分三科,第一科是「標釋品類」。又分二科,第一科是「總標」。裏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嗢柁南曰:初持次相分,增上意樂住,生攝受地行,建立最為後。

這是裏面一共有十段,用這四句話把它標出來,看下面第二科是「長行」。

辛二、長行

有十法具攝大乘菩薩道及果。

這個本論的作者,把菩薩地的內容分成十段來說明它,也就是用這十種法,具足地該攝了全面的大乘菩薩道的內容了。「菩薩道」,這個「道」就是因,說它的因,和說它的果,完全包括在這十法裏面。

何等為十?

哪十種呢?你同時看這嗢柁南的頌:

一者持,二者相,三者分,四者增上意樂,五者住,六者生,七者攝受,八者地,九者行,十者建立。

第一個是持,第二者是相,三者是分,四者是增上意樂,五者住,六者生,七者攝受,八者地,九者行,十者建立。建立是最後邊的,分這麼十大段。這是「總標」。下邊第二科是「別釋」,就是一樣一樣地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初持攝」。分二科,第一科是「總釋持」的名字。分四科,第一科是「出體」。分二科,第一科是「徵」。

庚二、別釋(分三科) 辛一、初持攝(分二科) 壬一、總釋持名(分四科) 癸一、出體 (分二科) 子一、徵

云何名持?

第一段是「持」,什麼叫做「持」呢?「持」是什麼意思呢?下面第二科是解釋。

子二、釋

謂諸菩薩自乘種性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為持。

這個是「出體」,說出來「持」它的體性。「謂諸菩薩」就是說發無上菩提心的這些人,「自乘」就是他所學習的佛法,因為佛法分三乘:聲聞乘、獨覺乘,或者一菩薩乘。這個菩薩乘,或者說是一佛乘。菩薩乘就是發無上菩提心,他本身所學習的佛法。這個「乘」這個字,說個白話就是「車」的意思,「車」是能夠運行的,就是從凡夫地運行到無上菩提,它有這樣的功能,所以叫做「車」,所以叫做「乘」。這個聲聞乘、獨覺乘,也是「車」,就是它能運到「無餘涅槃」那裏去。那麼都是能夠解脫生死大苦,得「涅槃」的,所以叫做「乘」。

「種性」,這個種性,說個白話就是因的意思,「種」也是因,「性」也是因的意思。就是你最初你能夠「發無上菩提心」,是因為在你內心裏面,有「因」的關係。這個用原來的話呢,就是「種性」,就是有因。而這個「因」呢?在前面聲聞地曾經提過:就是本來具足的,不是因修,創造而有,本來就有這種「因」。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呢?他一定是在他內心裏面有這樣的種性,有這樣的「因」的。「最初發心」,他有這樣的「因」,遇見佛法的時候,他才能夠發無上菩提心,這是第二義。

「及一切菩提分法」,發了無上菩提心,就是願。由願而導行,願能導行,就是他能夠修行六波羅蜜,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菩提」,就是無上菩提,「分」就是因,無上菩提是果。無上菩提果的因,說三十七道品也可以,說六波羅蜜也可以。你發心了以後,有了願就會有這樣的修行。這一共是指三法:一個是「種性」,一個是「發心」,一個是「菩提分法」,這三法,這就叫做「持」,「是名為持」。這個「持」,「持」的內容就是這三法,這是「出體」。下面第二科,是解釋它的道理。

癸二、釋貌(分二科) 子一、徵

何以故?

「何以故」?什麼原因這三法名之為「持」呢?先是「徵」,「何以故」是「徵」。第二科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種性持」,先說這個「種性」是「持」的道理。

子二、釋(分三科) 丑一、種性持

以諸菩薩自乘種性為依止故,為建立故,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自乘種性,為諸菩薩堪任性持。

這是解釋,解釋這個「種性持」的道理。「以諸菩薩自乘種性」,這個「種性」為什麼名之為「持」呢?因為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自乘種性」就是他一佛乘的種性,我們習慣上的說話,就是佛性,就是這個菩薩是有佛性的,是這樣意思。因為他有佛性。這個我們通常說是有佛性,和這裏說有佛性,有一點差別。通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是說真如為佛性。「真如為佛性」這句話,這個真如理是無為法,是無生無滅的,離一切相的,是佛智慧所相應的境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指無為的理性名為佛性。

現在這裏說佛性,不是指無為,是有為的。有為法不同於無為法的地方,就是有生有滅,它有剎那生滅的不同。那麼這個有為的佛性、有生滅的佛性,不是由聞熏習而有,是它本來就是有的,這樣的叫「自乘種性」。

「為依止故」,就是它有這種能力,它能作依止。這個「作依止」,為誰作依止呢?就是為願,為發菩提心做依止。你為什麼能發菩提心呢?當然是我們遇見佛菩薩了,佛菩薩為我們說法,我們心裏面受到感動,應該發無上菩提心,發大悲心救度眾生!但是,本論的理由呢,又多加上一個理由,就是因為在你內心裏面有佛性,所以你能夠發菩提心。所以這個你內心裏的佛性,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依止處;如果沒有佛性,是不能發無上菩提心的。

「為建立故」,這個「建立」是什麼呢?就是你內心的佛性呢,它能建立無上菩提願。無上菩提願是所建立的;你內心的佛性是能建立的。要論依止呢,你內心的佛性是所依止;發無上菩提願是能依止的。這個「能」、「所」有一點不同,是這樣子。

「有所堪任,有大勢力」,這個菩薩自乘的種性,你內心的佛性,「有所堪任,有大勢力」堪者,能也,就是有這種能力,有很大的力量。實在來說呢,堪任就是大勢力,大勢力就是堪任。就是沒有表示出來的時候叫做堪任;表示出來叫做大勢力。你內心裏面的佛是有大力量的。什麼是大力量呢?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他若是這個力量發作出來,能使令你證悟,能夠有使令你成就無上的正等菩提,就是一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種作用。

「是故說彼自乘種性,為諸菩薩堪任性持」,因為這位菩薩內心的佛性能作依止、能建立、有大力量、有大勢力、能證無上菩提,所以就說這佛性,是諸菩薩的堪任性持。是諸菩薩發無上菩提心、得無上菩提的堪任性,有這種能力。這個「持」,在這裏說,堪任性就叫作持;這個持,就是堪任性,就是有這個能力叫做持。這個木匠,以前落後的地方,木匠有這個繩墨,這個繩墨拉出去,就能有一個直線出來,使令這個木匠用斧子、用什麼,能做出來這個工具,教它直而不偏。這個繩墨拉出去有這個作用。這個作用,就叫做持。就能保持你做出來這件事是端正的,有這個任持的作用。說內心裏面有佛性,這佛性就能保持住,你能發無上菩提心,發無上菩提願,能得無上菩提,能有這種作用,所以叫做持。說明白一點,就是有這種能力,叫做持。但是這個「持」這個字呢?有一個「制伏」的「制」這個字的意思,「制度」的「制」。有這個「制」的涵意,就是你這個佛性,你內心裏面這個無漏的佛性,能夠推動你發無上菩提願,有因緣的時候,能夠使令你發無上菩提心,能夠修六波羅蜜,能得無上菩提,有這個作用,叫做持,是這樣意思。

《披尋記》一一二三頁:

云何名持等者:持,謂任持,謂大菩提為自種性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所任持故。體雖不同,而義是一。由隨彼體等量不壞,是持義故。

「云何名持等者:持,謂任持」。這個「任持」怎麼講呢?就是這個人做這件事,他有能力盡他的責任,有能力擔負這個重任,也就是能力的意思,叫「任持」。「謂大菩提為自種性」就是無上菩提是你的種性,你有無上菩提的種性,就是有無上菩提因。「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所任持故」,就是你內心裏有佛性,就是你能夠做這件事,能任持這件事。「謂大菩提為自種性」,就是你內心裏有大菩提的種性;「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的修行,這兩件事,你有這個能力。

「體雖不同,而義是一」,你的心意識裏面有佛性,這個佛性和發菩提願和修一切菩提分法,這三件事不是一樣的,「體雖不同」。雖然不同「而義是一」,但是有相通的意思。「由隨彼體等量不壞,是持義故」。「由隨彼體」,隨順彼佛性的那個體質的那個體性,他那個等量不會壞的。你修行也好、你不修行也好,你這個佛性是永久也不壞的。而能由佛性的力量發了無上菩提願;由無上菩提願的力量,能修六波羅蜜;乃至得無上菩提,都是不可破壞的,這就叫持,這個持的意思是這樣意思。所以這三種都是持:種性持,發心持,菩提分都是持,但這一段文先說種性持。

丑二、發心持

以諸菩薩最初發心為所依止,為建立故,於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於六波羅蜜多,於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於一切菩提分法能勤修學,是故說彼最初發心,為諸菩薩行加行持。

這是第二科「發心持」。「以諸菩薩最初發心」,因為諸多的菩薩摩訶薩「最初發心」,就是最初開始遇見佛,發無上菩提心了。此菩提心為所依止,就能夠建立施、戒、忍、精進、靜慮、慧,六波羅蜜多。你發了無上菩提心以後,這菩提心為依止,就能夠去建立、就去實踐這六波羅蜜。一方面也是自利;一方面也是利益一切眾生。像剛才講的意思是一樣:就是無上菩提心是所依止;六波羅蜜是能依止。無上菩提心這個發心是「能」建立;六波羅蜜是「所」建立的、就是所成就的。

《披尋記》一一二三頁:

於施、戒、忍、精進、靜慮、慧等者:謂能破裂慳吝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故名為施。又能息滅惡戒惡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為戒。又能滅盡忿怒怨讎,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為忍。又能遠離所有懈怠惡不善法,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又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惡慧,及能真實品別知法,故名為慧。又此六種於諸世間聲聞獨覺施等善根最為殊勝,能到彼岸,是故通稱波羅蜜多。義如攝大乘論說。(攝大乘論二卷二十四頁)又此六種正修行時,能為無上正等菩提真實資糧。資糧有二:謂福及智。福攝三種波羅蜜多:一、施波羅蜜多,二、戒波羅蜜多,三、忍波羅蜜多。智,唯一種波羅蜜多,謂慧波羅蜜多。精進、靜慮波羅蜜多,應知通二分:一者、福分,二者、智分。義如下說。(陵本三十六卷五頁)如是當知施等體雖是一,望義不同,是故此中差別宣說。

「於施、戒、忍、精進、靜慮、慧等者」:這是六波羅蜜。「謂能破裂慳吝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故名為施」,這地方解釋這六波羅蜜就是「謂能破裂慳吝」,就是我們心裏面有這個慳吝的過失,現在發無上菩提心修施波羅蜜的時候,這個施能破掉內心的慳吝,慳吝是因,貧窮是果。「及能引得廣大財位」,你有了這個布施的因,將來得果報的時候就會有廣大的財位,那就是大的福德。資糧也是因的意思,就是它能為無上菩提作因。「福德資糧,故名為施」。

「又能息滅惡戒惡趣」,這就說到戒波羅蜜。戒波羅蜜能破除去惡戒。惡戒就是十種惡法,就是犯戒,就變成惡戒了。惡趣是惡戒的果報,就是到三惡道去受苦了。「及能取得善趣、等持」你能夠持戒清淨、安住淨戒的時候,你就能「取得善趣」,你將來能夠成就人天的「善趣」,就是安樂的果報。「等持」就是你若能持戒清淨呢,也能夠為修學禪定的基礎。「等持」就是禪定。三摩地翻作等持。「故名為戒」,這個戒就是這樣的意思。

「又能滅盡忿怒怨讎,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為忍」。什麼叫做忍波羅蜜呢?就是「滅盡忿怒」,就是遇見不如意的事情,心就忿怒;現在你若修忍波羅蜜的時候,就是心裏面不忿怒,心裏面不動,這是滅除了忿怒,也就是滅除了怨仇。因為你忿怒的時候,你會沒有理性,就會有惡行發出來,就會結怨於人;現在你心裏面不忿怒,是有理智的,你就不會犯錯誤,就沒有怨仇了。「及能善住自他安隱」,因為你心裏面不憤怒,你的身口意是和平的,是自己心裏面也安忍自在,對方也沒有恐怖,也安忍自在了。這個忍波羅蜜的好處就是「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為忍」。

「又能遠離所有懈怠惡不善法,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這個「精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位菩薩,他能夠遠離所有懈怠,不放縱身口意,不去做各種有罪過、不善的事情。「及能出生無量善法」,因為你精進,就能創造出來很多對於自己、對於他人都是有利益、有功德的事情,使令功德不斷的增長,這就叫做「精進」。

「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什麼叫做「靜慮」呢?就是消除內心的散動,使令它心裏面不散亂。散亂是一種過失,你若修學禪定,使令內心不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就是明靜而住。就是要由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就成就了色、無色界的四禪八定,就能內心安住,故名叫做「靜慮」。

「又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惡慧,及能真實品別知法,故名為慧」。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不斷的學習佛法,他就會有智慧,這個智慧是什麼呢?就是「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惡慧」,從他內心裏面,能破除去種種的邪知邪見。邪知邪見也是見,正知正見也是見,但是這裏面除遣的這些見,指邪知邪見的。這個「趣」在本論的前面有解釋,有眾多的,不是一種,很多的!很多的邪知邪見。這個邪知邪見,我們散亂心的人,因為有愚痴故,會有邪知邪見;若進一步得到禪定的人,也是會建立了很多的邪知邪見。得了四禪八定之後,因為有了禪定,他內心裏面的智慧比一般人高,但是沒有佛法的智慧,他會發出來很多的邪知邪見來,那也叫做「見趣」,都叫做諸邪惡慧,是不合乎道理的、有罪過的那種智慧。你學習了佛法,從佛菩薩這裏面學習了的智慧,能破除去這些邪惡的智慧。「及能真實品別知法」,還有一種功德,就是能夠真實的,不是虛妄的「能品別」,就是一類一類的,就是知道,你能認識、你能鑑別這是善;這是惡。這是世間法;這是出世間法。這是有漏的;這是無漏的。這是究竟的;這是不究竟的。能真實的鑑別,知道這一切法的相貌,「故名為慧」,這叫做「慧」。

「又此六種於諸世間聲聞獨覺施等善根最為殊勝,能到彼岸,是故通稱波羅蜜多」。這前邊是解釋六波羅蜜的一個相貌,這下邊又讚嘆它的殊勝。「又此六種」波羅蜜多,「於諸世間」:於諸世間上的善法,就是他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他也沒有聲聞緣覺的菩提心;但是他若有好心腸,也會做好事,這是世間。還有這個出世間的聲聞獨覺,這兩種佛弟子,他也會做一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施等善根」,世間的人有好心腸,也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會做這種事情。佛弟子的聲聞、緣覺也會做施等諸善根;但是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也會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功德。這麼多的人都會做這種功德,而菩薩做的這六波羅蜜是最為殊勝,是最殊勝的。其他的人做的六波羅蜜不能和菩薩做的六波羅蜜相比的,都不如菩薩殊勝。「能到彼岸」,他能夠到無上菩提的彼岸,就是能夠究竟圓滿的境界,為其他的人所不能及的,「是故通稱波羅蜜多」,所以說布施也是波羅蜜多,乃至般若也是波羅蜜多。這個聲聞、緣覺的佛教徒,他修學六波羅蜜能達到涅槃的彼岸,不能到無上菩提的彼岸。世間人修的六波羅蜜也是有功德,但是連涅槃的彼岸都不能到,何況無上菩提!但是也是有功德的。這裏頭讚嘆菩薩修的六波羅蜜多是最殊勝的,所以通稱波羅蜜多。

「義如攝大乘論說」。這裏邊的差別的道理在《攝大乘論》裏邊有詳細的解釋,在《攝大乘論》的(二卷二十四頁),那裏有解釋了,可以去讀那個文。其實前面這一段就是《攝大乘論》上的話。

「又此六種正修行時,能為無上正等菩提真實資糧」,說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還不是聖人,他還是凡位的菩薩。雖然是凡位,但是他能夠有無上菩提願,修這六波羅蜜多,他就能為無上菩提的真實的資糧,就是它的因,就是他有能力逐漸地引導你成就無上菩提,所以有這樣的功德。

「資糧有二」,這無上菩提的資糧、無上菩提的因緣有兩種:「謂福及智」,一個福德,一個智慧,這兩種。這個智慧是指內心上的事情,就是我們的身口意是以心為主。心究竟是怎麼回事情呢?就是智慧,主要是智慧。由智慧做個領導者,領導自己做這件事、做那件事。那麼這個事情做的怎麼樣?就看你的智慧。那麼福呢?是智慧所做的這些事情以後的成就,能令你感覺到滿意、就是可愛的。用世間人的這個言詞來說,就是所有遇見的一切一切都感覺到滿意,那就叫做福。就是一個福,一個智。

「福攝三種波羅蜜多:一、施波羅蜜多,二、戒波羅蜜多,三、忍波羅蜜多」。這三種波羅蜜多都是屬於福的一類的。這個施波羅蜜多能得大財富,將來的果報得大財富。戒波羅蜜多,使令你能得到尊貴的身體,不會得到三惡道眾生的身體。人天的身體,這也是一種福。這個忍波羅蜜多,忍波羅蜜多就是能使令你這個身體端正,就是超過了一般人,而且不會做惡事,所以沒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這就是叫忍波羅蜜多。

「智,唯一種波羅蜜多」。這個智慧的資糧,在六波羅蜜多裏面,只有一種是屬於智的。什麼呢?「謂慧波羅蜜多。」就是最後的般若波羅蜜多,是慧。

「精進、靜慮波羅蜜多,應知通二分」,這六波羅蜜多,還有一種精進、靜慮波羅蜜多沒有提到,它是屬於那一分呢?應知道通於二分的。就是福分和智分;精進也屬於福,也屬於慧,靜慮也有福,也是有慧的。「義如下說」。它的這個道理像下文說的,就是三十六卷五頁。我們現在這裏是三十五卷。

「如是當知施等體雖然是一,望義不同,是故此中差別宣說」。前面說的這六波羅蜜多的情形「施等體雖是一」,這個「施」:你做的也是施,他做的也是施,菩薩做的也是施,聲聞緣覺也是施,乃至外道、乃至一般的人所做的施都是施。但是「望義不同」,就是望那個智慧不同,那個施就有差別了。比如說:都是持戒,但是你內心的智慧不同,那個戒也隨著就不同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都是這樣子。這「差別宣說」都是不一樣的。

於一切菩提分法,能勤修學,是故說彼最初發心,為諸菩薩行(註:「行」ㄏㄥˋ )加行持。

這個字就這麼唸吧。「於一切菩提分法」,你最初發了無上菩提願了,這句話也就是重新把前面這一段文再簡要的說一說。前面是:於諸菩薩最初發心為所依止,為建立故,於施、戒、忍、精進、靜慮、慧六波羅蜜多,有福德資糧、是智慧資糧。這底下又重說:就是你發了菩提願的時候呢,於一切菩提分法,能勤修學。因為這個願,你想要得無上菩提,你要不斷的要修菩提分才可以,所以「能勤修學」。它就是這個願,有這個力量能推動你不懈怠、精進地去修這菩提分。「是故說彼最初發心」,最初菩提「為諸菩薩行加行持」,就是有這個能力叫你不斷地努力。「加行」就是不斷的努力修行,所以叫做「加行持」。這叫「發心持」,這個發心叫做「加行持」,就是令你去努力的修行。

丑三、覺分持

以諸菩薩一切所行菩提分法為所依止,為建立故,圓滿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一切所行菩提分法,為所圓滿大菩提持。

這是第三叫「覺分持」。「覺」就是菩提,菩提分持。「以諸菩薩一切所行菩提分法」,一切時、一切處,所修行的六波羅蜜或者三十七道品,你能這樣用功修行呢,它就是依止處、所依止處,它就是能建立。為誰的依止處呢?為「圓滿無上菩提」,就是「無上菩提」以一切菩提分法為依止處,這個所行的菩提分法是能建立無上菩提,能圓滿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一切所行菩提分法,是所圓滿大菩提持」,這個叫做「覺分持」,所以你能修這個菩提分法,它就有能力使令你圓滿無上菩提。

這是第二科「釋義」;第一科「出體」,第二科「釋義」,現在是第三科「遮簡」。分兩科,第一科「簡無種性」。

癸三、遮簡(分二科) 子一、簡無種性

住無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故,雖有發心及行加行為所依止,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

前面是說有種性,就是有佛性的菩薩是這樣;若是安住無種性,沒有佛性的人呢,沒有佛性的補特伽羅呢?「無種性故」,他的內心裡面不具足這樣的佛性,不具足無漏的、有為的佛性,不具足這個。「雖有發心」,雖然他有的時候,也可能遇見佛菩薩、遇見善知識的教授教誡,他也可能發心了。「及行加行」,去努力的修六波羅蜜,「為所依止」,這樣說,有種性持,有發心持,有這兩種持「為所依止」,「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這個人是這樣子,他沒有種性持。沒有種性持,但是他發心了,那麼就是有「發心持」和「菩提分持」有這個持,「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但是他還是不能,他不能夠得無上菩提的。

由此道理,雖未發心,未修菩薩所行加行,若有種性,當知望彼而得名持。

由於這個道理,就是雖然那位菩薩,他還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他也沒有修菩薩所行的加行,沒有發無上菩提心就不可能努力的修六波羅蜜,沒有這個。「若有種性」,但是他內心裡面有佛性,「當知望彼而得名持」,「望」就是「對望」、「對比」沒有佛性的那個人,就可以名之為「持」了,就是他有這個能力。有佛性的人,雖然沒有發無上菩提心,沒有修六波羅蜜,但是他有這個能力;若是沒有佛性的人,說是他也發心修六波羅蜜,但是不能得無上菩提。這兩個人對比,那個有佛性的人,就可以名之為「種性持」了,就是有「持」了,這就是「簡無種性」。就是無種性的人,把他簡別出去,不算在內。

子二、簡不發心

又住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發心,不修菩薩所行加行。

這是第二科「簡不發心」。又有一種情形,安住種性的人,若不發無上菩提心,也不修菩薩所行的加行,也不努力的修六波羅蜜、修菩提分法。

雖有堪任,而不速證無上菩提;與此相違,當知速證。

雖然他內心裡面有佛性,有這種功能,但是不能速證無上菩提。他有佛性而沒發心,還不行。「與此相違,當知速證」,與這個不同的話呢,他有佛性,他又能發菩提心,又能修六波羅蜜,那就會很快得無上菩提了。這是把這不發心,把它挑簡出去。下面是第四科「異名」。

癸四、異名

又此種性,已說名持,亦名為助,亦名為因,亦名為依,亦名階級,亦名前導,亦名舍宅。如說種性,最初發心所行加行,應知亦爾。

「又此種性,已說名持」,說是菩薩內心裡面有佛性,這個佛性前面已經說了,佛性是什麼?也叫做「持」,就是有這種功能。「亦名為助」,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助」,就是你有佛性,你這個佛性能幫助你得無上菩提,所以叫做「助」。「亦名為因」,就是這個佛性,也叫做因,就是依此為因,得無上菩提。「亦名為依」,這個「依」,實在那個「因」那個字,你查查字典,「因」就是「依」,就是以此為依而得無上菩提,就是這樣子,就是要靠這個才可以得無上菩提。「亦名階級」,階級就是像台階一階一階的,人的身分也有級別的不同;現在這個佛性,也有這個意思。這個佛性,現在是還沒有發無上菩提心的時候,你只有佛性而已;當然發無上菩提心了,你這個佛性又晉了一級;發了無上菩提心修六波羅蜜,你這個佛性又晉一級,就是也叫做階級。「亦名前導」,前導就是:你有了佛性,它就能夠在前面引導你,逐漸的得到無上菩提了。「亦名舍宅」,這個佛性也叫舍宅,就是你未來所得的果,都在那裡隱藏著。你將來得到很多很多的功德,都在那裡藏著,所以叫「舍宅」。

「如說種性,最初發心所行加行,應知亦爾」,種性又名為「持」,又名為「助」,又名為「因」,又名為「依」,又名為「階級」,又名為「前導」,又名為「舍宅」。這時候發無上菩提心也可以給這麼些名字。你能夠修行六波羅蜜,努力的修行,「加行」的「加」這個字,實在就是努力的意思。這個「願」和「行」兩個也可以給它這個名字,也可以這麼說。也可以說名「持」,說名為「助」,名為「因」,名為「依」、「階級」、「前導」、「舍宅」,也可以給這個名字,所以叫做「應知亦爾」,也是這樣子。

壬二、別顯持義(分三科) 癸一、種性持(即種性品)(分六科) 子一、安住種類別(分二科) 丑一、標二種類

云何種性?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

這是第二科「別顯持義」。前面是「總釋持名」,就是解釋這個「持」這個字的意義。現在「別顯持義」,一樣一樣的顯示出來這個「持」的意義。分三科,第一科是「種性持」,也就是種性品。分六科,第一科是「安住種類別」。分兩科,第一科「標二種類」。

「云何種性」,怎麼叫做種性呢?「謂略有二種」的「種性」:「一、本性住種性」,就是你的「性」者,心也,就是我們原來的這個心,沒有經過戒定慧的修行,原來的那個心意識裡面,也有無漏的佛性的種子,就是安住。「住」者,有也,你的本性裡面有無漏的佛性,這是一種。「二、習所成種性」,由學習,由熏習,由努力修行成就的佛性。有這麼兩種,這是「標二種類」。下面第二科解釋這兩個種類的意義,又分兩科,第一科先「辨義」。又分兩科,第一科「本性住種性」。

丑二、釋二義意(分二科) 寅一、辨義(分二科) 卯一、本性住種性

本性住種性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

就是說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六處,就是他的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這六處,這六處裡邊,有這個殊勝的成佛的功能,這就叫做「本性住種性」。就是這個六處裡面有「殊勝」,那個殊勝。「有如是相」,就是有這樣的佛性的相貌、體相。

從無始世輾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性。

「從無始世輾轉傳來」就是從無始以來,你找不到第一天的,所以就是向前推,一直地總是有。「輾轉傳來」,有的時候在做人,有的時候做天,有的時候到地獄去了,輾轉地傳到現在。「法爾所得」,就是自然地就有這樣的佛性,「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性」,這就叫做本性住種性。就是不是你創造有的,本來就有這種佛性的。

《披尋記》一一二五頁:

六處殊勝等者:聲聞地說: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輾轉傳來法爾所得。又說:如是種子,非於六處有別異相,即於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乃至廣說。是故當言,墮一相續。(陵本二十一卷二頁)其義應知。

「六處殊勝等者:聲聞地說:」我們現在是菩薩地,在菩薩地前面、獨覺地前面有聲聞地,那一段文裡面說:「附在所依,有如是相」,這個本性住種性,這個佛性,它是附在你所依的,所依的什麼,就是色、受、想、行、識。我們不管是做善事好,是做惡事也好,都是靠這個色、受、想、行、識,才能做的,也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裡邊有佛性的這件事。「六處所攝」,它就是屬於眼、耳、鼻、舌、身、意六處,「從無始世輾轉傳來」,從無始世,輾轉地傳到現在,「法爾所得」,自然地就得到這件事。

「又說:如是種子,非於六處有別異相」,前面這個聲聞地的文裡面又說,「如是種子」,就是這個佛性,「非於六處有別異相」,不是和六處對比起來,另外有一個佛性,「有別異相」,不是的,不是那樣意思。就是譬如說這裡有一堆人都向前走,每一個人有自己的身體,那就是有別異相。現在我們色、受、想、行、識裡面這個佛性,它和我們的色、受、想、行、識,和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沒有別異相,不能分開說:這是佛性,這個是眼、耳、鼻、舌、身、意,不能這麼分別的。

「即於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乃至廣說」非六處有別異相,「即於如是種類」就是我們這個身體,這個「種類」,我們現在譬如在「天」,這是一個種類;在人間,也是一個種類;在地獄、惡鬼、畜生也是種類。「分位」,「分」是時分、時間。「位」呢,就是一個段落、一個段落,就是「位」。就是我們這生命體,有的時候是「天」,有時候是「人」,有的時候是小孩,有的時候是大人,這樣子就是叫做「分位」。就這麼多的情形裡面,總而言之,你是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就是那裡邊有一個殊勝的功能,就是佛性。「乃至廣說」,中間就是略去了,那個文就是「從無始世輾轉傳來」那一段文、「法爾所得,有如是種性、種子、界」這些名字、「是故當言,墮一相續」。所以說,就是你所具有的佛性,就是和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一起,它不是另有一差別的體相的。「其義應知」,在二十一卷二頁上有這段文。這是說的「本性住種性」,下面是第二科「習所成種性」。

卯二、習所成種性

習所成種性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性。

「謂先串習」,就是你過去世的時候,「串習」就是不斷地這樣學習,連續不斷地學習叫做串習。學習什麼呢?學習佛法,學習戒定慧、發無上菩提心、修六波羅蜜這些事情。所栽培的善根,這樣得到的,所成就的佛性,「是名習所成種性」。這個「習所成種性」是這樣的意思,就是由你自己在佛法裡邊的努力所成就的佛性。你比如發無上菩提心,那麼這就是佛性;你由無上菩提心領導你修六波羅蜜,這也是佛性,都是成佛的因,就是這樣子。「是名習所成種性」,這是「辨義」,把佛性的義說完了。下邊是第二,又說意,這是兩個「意」。

寅二、明意

此中義意,二種皆取。

就是這一句話,這裡邊所說的佛性,在二種佛性裡邊,是那一個佛性呢?是「二種皆取」,這「本性住種性,習所成種性」,都是包括在內的,不是偏於一種的,那麼這叫做「意」。

子二、名字分位別(分二科) 丑一、釋名字

又此種性亦名種子,亦名為界,亦名為性。又此種性未習成果,說名為細,未有果故。已習成果,說名為麤,與果俱故。

這是第二科「名字分位別」。前面是「安住種性別」,現在說「名字分位別」。分二科,第一科解釋名字。

「又此種性亦名種子,亦名為界,亦名為性。」這是名字上的不同。說「種性」,這是一個名字,說「種子」,又一個名字。「亦名為界,亦名為性」,也是名字不同。但是裡面的含意是一樣的,都是種子的意思。就是有這樣的功能,能令你遇見因緣發無上菩提心,修六波羅蜜,得無上菩提。

「又此種性未習成果,說名為細。」這下面是解釋分位,就是在時間上說呢,有不同的情形。「又此種性未習成果,說名為細」,又你內心裡面具足的這個佛性,你沒有遇見佛法的時候,沒有遇見佛、沒有遇見佛法的時候,你就是沒有熏習發出功能來,這個時候呢,就叫做「細」,就是很微細的。「未有果故」,沒有熏習成果。你若發無上菩提心呢,那就知道:哦,你有佛性,所以發無上菩提心了!那麼就很明顯地知道:你是有佛性的了!現在你沒有遇見這樣因緣,沒發無上菩提心,就沒有表現出來它的果,所以叫作「細」。

「已習成果,說名為麤」你遇見佛了,遇見佛法了,你熏習過,你又發無上菩提心,又能修六波羅蜜了,那個時候就是很明顯的了,「與果俱故」,那就說明為「麤」。「與果」,這個「與果俱故」,這個有果的時候,同時也有那個種子,這個種子和果是同時存在的。這個時候,因為果是表現於外了,所以就很明顯地知道這件事,所以就叫作麤顯。這樣說呢,這叫作「分位」,就是在時間上有不同的。不同的階段呢,就有不同的相貌,所以有麤細之別。

子三、自他勝劣別(分二科) 丑一、由種性(分二科) 寅一、標自最勝

若諸菩薩成就種性,尚過一切聲聞獨覺,何況其餘一切有情。當知種性,無上最勝。

這是第三科「自他勝劣別」。第一科是「安住種類別」,第二科「名字分位別」,現在第三科「自他勝劣別」。分二科,第一科「由種性」。分二科,第一科「標自最勝」。

「若諸菩薩成就種性」,他的內心裡面哪,不經過努力、栽培,他本來就有佛的種性,就有佛性。這樣的人哪,「尚過一切聲聞獨覺,」尚且能超過聲聞獨覺,何況其餘的一切有情呢!「當知種性,無上最勝」當知有佛性的人哪,是最高尚的、最殊勝的。那麼這是「標自最勝」。下面第二科,「釋其所以」,分三科,第一科「徵」。

寅二、釋其所以(分三科) 卯一、徵

何以故?

什麼原因呢?底下說:

卯二、釋

略有二種淨:一、煩惱障淨,二、所知障淨。一切聲聞獨覺種性,唯能當證煩惱障淨,不能當證所知障淨;菩薩種性,亦能當證煩惱障淨,亦能當證所知障淨。

下面第二科解釋。有二種清淨。「一、煩惱障淨,二、所知障淨。」這個大概地說呢,分二種清淨。我們佛教徒在佛法裡面用功,有兩種清淨的事情:第一個就是「煩惱障清淨」,就是愛見的煩惱,這是污染的;但是經過戒定慧的學習呢,就把這個污染排遣了,就是成為清淨的了,心就清淨了。「二、所知障淨」,就是能障礙你的所知。你已經得成就阿羅漢了,愛見的煩惱清淨了,但是還有很多無所知的事情。無量無邊的佛法還是不明白,還有怎麼樣度化眾生的這些事情,都還是不明白。那麼這就是能障礙你所知的,那就是,也就是無知,也就是無明,也就叫做所知障。這件事呢,由親近無量諸佛,學習無量法門,在眾生世界也在學習,這個菩薩、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就算是得無生法忍了,也還要親近佛,也還要在眾生世界裡學習。這樣子呢,才能滅除無量無邊的無知,就心得清淨了。有這麼兩種清淨。

「一切聲聞獨覺種性,唯能當證煩惱障淨」,這個有種性的人、有佛性的人超過聲聞緣覺,什麼原因呢?一切聲聞、一切獨覺,他們這樣種性的人「唯能當證煩惱障淨」,他們只能夠成就煩惱障清淨的功德。「不能當證所知障淨」,這第二種清淨,他們不能成就。「菩薩種性,亦能當證煩惱障淨,亦能當證所知障淨」,這有佛性的菩薩,他能夠成就煩惱障淨,也能成就所知障淨。

卯三、結

是故說言:望彼一切無上最勝。

所以說:有佛性的菩薩,對那無佛性的人來說,那有佛性的人是無上,是最殊勝的。那麼這個理由是這樣子。

丑二、由四事(分二科) 寅一、標列四勝

復有四事,當知菩薩勝於一切聲聞、獨覺。何等為四?一者、根勝。二者、行勝。三者、善巧勝。四者、果勝。

前邊是由種性來說,勝過聲聞緣覺;下面說又有四種事情也是勝過聲聞緣獨覺。分二科,第一科「標列四勝」。「復有四事」,前邊哪,這一段文是由種性勝過聲聞緣覺,還有四種事情,當知道菩薩成就這四種事,也超勝過一切聲聞緣覺的。「何等為四?一者、根勝。二者、行勝。三者、善巧勝。四者、果勝」,這四種勝,那麼這是「標列」。下面第二科「校量勝劣」,分四科,第一科「校量根」。

寅二、校量勝劣(分四科) 卯一、校量根

言根勝者:謂諸菩薩本性利根,獨覺中根,聲聞軟根,是名根勝。

說這個人的根性特別的殊勝,怎麼講呢?「謂諸菩薩本性利根,獨覺中根,聲聞軟根,是名根勝」,就是諸菩薩,他的本心,他的本性就是他的本心,是利根。他的智慧大,他的信進念定慧是超過其他的人的,他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果報也是超過其他的人的。「獨覺中根」,獨覺這種根性的人呢,他栽培的功德,不如菩薩,但是超過了聲聞人,所以,他的信進念定慧,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屬於中等的。「聲聞軟根」這個聲聞種性的人呢,他的信進念定慧,信戒聞捨慧也可以,是屬於軟根,就是軟弱一點,不如獨覺,那麼他就是下品了。「是名根勝」,這就叫作菩薩的,他的善根是殊勝的。其實這個殊勝是栽培來的,就是他的願大,心量大,所以他栽培的善根就廣大。

卯二、校量行

言行勝者:謂諸菩薩亦能自利,亦能利他,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令諸天人獲得勝義利益安樂,聲聞獨覺唯行自利,是名行勝。

這底下說是「校量行」,行勝怎麼講呢?「謂諸菩薩亦能自利,亦能利他」,謂諸菩薩,他能夠修自利行,他自己修學,世出世間的功德,所以使令他得的果報殊勝。「亦能利他」,他有大悲心哪,他不是愛著果報的功德的,他有大悲心利益一切眾生,所以他的行、他的行為、他的德行、他的道德也特別殊勝。他是利他,是利益什麼利他呢?「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利益無量眾生,安樂無量眾生。這個安樂是指修善的所得的果報,令眾生得安樂。這個利益是什麼呢?他能教導眾生修諸善法;就是安樂的因,那就叫作利益。善因名利益,善果名安樂;或者說呢,現生菩薩勸導眾生,現在能得到安樂,將來也能得到安樂哪,那叫作利益。現在得到的安樂,將來能得到利益。你現在修學善法,將來能得到安樂,那叫作利益,現在能得到的安樂叫作安樂。

「哀愍世間,令諸天人獲得勝義利益安樂」,菩薩是有慈悲心的,用慈悲心來利益眾生的,叫「哀愍世間」。使令諸天、使令人獲得「勝義」,殊勝的義利,什麼呢?就是利益安樂。或者說教導眾生得出世間的功德,那叫作利益;教導眾生得世間的功德,那叫作安樂。也可以這麼說。「聲聞獨覺唯行自利」,這個聲聞獨覺,他們這個大悲心不是那麼殊勝,所以他只做自己利益的事情。所以沒有、缺少了利益眾生的功德,「唯行自利」。那就不如菩薩了,所以菩薩的道德是殊勝的,「是名行勝」。第三科是「校量善巧」。

卯三、校量善巧

善巧勝者:聲聞,獨覺,於蘊界處緣起處非處中,能修善巧。菩薩於此及於其餘一切明處,能修善巧,是名善巧勝。

這個「善巧勝」怎麼講呢?這個聲聞人和獨覺呢,這兩種人哪,「於蘊界處緣起處非處中,能修善巧」。能修蘊善巧,觀察這色受想行識,都是無常無我的,觀察六處,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十二處也是無常無我的,觀察十八界,也是無常無我,那麼就是叫作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觀察十二緣起,也是無常、無我。觀察處非處中,做善得善報,做惡得惡報,就叫做處。做善得惡報,做惡得善報,就是非處。還有其他的意思的。「能修善巧」,這聲聞獨覺能這樣修學這種智慧,善巧就是慧。

「菩薩於此及於其餘一切明處,能修善巧,是名善巧勝」,菩薩呢於此,於此蘊、界、處、緣起、處非處能修善巧「及於其餘的一切明處」,其它的明處:醫方明、工巧明、聲明、內明這些地方呢,「明處」一切有智慧的境界,他也能修善巧「是名善巧勝」,這是菩薩的智慧殊勝,超過了聲聞緣覺的。

卯四、校量果

言果勝者:聲聞能證聲聞菩提,獨覺能證獨覺菩提,菩薩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果勝。

「果勝」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聲聞」人他修學戒定慧,「能證聲聞的菩提」,就是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到這樣的智慧。「獨覺能證獨覺菩提」,出無佛世,他也能夠覺悟無常、無我的道理,得辟支佛道了。「菩薩能證無上菩薩」,就是成就一切種智,高過聲聞獨覺的,「是名果勝」。

子四、白法相應別(分三科) 丑一、標列六相

又諸菩薩有六波羅蜜多種性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薩。謂施波羅蜜多種性相,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種性相。

這是第四科,第四科「白法相應別」,這個清淨法相應,也是不同的。分三科,第一科「標列六相」。「又諸菩薩有六波羅蜜多種性相」,這個菩薩,他有六波羅蜜多的這個種性的相貌,六波羅蜜多的因的相貌,他有布施波羅蜜多的相貌,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的相貌。「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由於他有這樣的相貌,就使令別的人知道,他真實是菩薩。這六種相貌是什麼呢?謂施波羅蜜多種性的相貌、戒波羅蜜多、忍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靜慮波羅蜜多、慧波羅蜜多種性的相貌,這樣子。這是列出來相貌,第一科是列出相貌,現在第二科「釋其差別」。分六科,第一科是施種性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徵」。

丑二、釋其差別(分六科) 寅一、施種性相(分三科) 卯一、徵

云何菩薩施波羅蜜多性相?

云何菩薩施波羅蜜多性的相貌呢?這是問,下面第二科解釋。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由意樂(分二科) 巳一、惠捨攝

謂諸菩薩本性樂施,於諸現有堪所施物,恒常無間性能於他平等分布,心喜施與,意無追悔。

這裏解釋這個施波羅蜜的相貌。「謂諸菩薩本性樂施」,菩薩的本心歡喜布施,「於諸現有堪所施物」對於他現在所有的,能夠布施的這些物品,「恒常無間性能於他平等分布」他是恒常、是不間斷的常這樣子能做,做這件事。「性能於他」,他的心能與他人平等的分布他所有的物,能布施。「心喜施與」,他心裏歡喜做這件事。要做的時候,想要做的時候,心裏歡喜;正做的時候心也清淨也是歡喜;做完了的時候呢?「意無追悔」,心裏面也不會後悔的。這是他這個施的相貌,他有這個施的功德的相貌。

《披尋記》一一二六頁:

本性樂施至意無追悔者:施品中說:又諸菩薩施前意悅,施時心淨,施後無悔。(陵本三十九卷九頁)如其所應配釋應知。又復此中性能於他平等分布者:謂諸菩薩行布施時,普於一切有情之類起平等心,住福田想而行惠施。終不分別怨親中庸有德有失劣等勝品有苦有樂品類差別。

「本性樂施至意無追悔者:施品中說:」這個菩薩地下面有施品,「又諸菩薩施前意悅」,在布施之前,內心是喜悅的。「施時心淨」,布施的時候呢,心裡面是清淨的。「施後無悔」,布施以後,心裡面不後悔。(陵本三十九卷九頁)這個「施時心淨」,心裏面清淨,這裏面可深可淺,是可深可淺的,現在不必說那麼多了。是「如其所應配釋應知」,這個文上說「心喜施與」、「意無追悔」,就是這樣配合這個文。就是「心喜施與」,那就是布施之前的時候,布施的時候也是歡喜的,「意無追悔」就是布施以後的時候。用這三個時間來配合這個文。

「又復此中性能於他平等分布者」,謂諸菩薩行布施的時候,「普於一切有情之類起平等心」,對於一切有情,他心裏面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的分別,平等的布施。謂諸菩薩行布施的時候呢?「普於一切有情之類起平等心,住福田想」,都是我的良福田,是這樣想。「而行惠施。終不分別怨親中庸」,不分別這個人和我有怨仇,這個人和我有親厚的關係,那個人也不怨、也不親、是中庸的。是「有德有失」,是這個人是有道德的,那個人是有過失的。這個人是劣而不勝等,「劣等」:劣品、等品、勝品,不這樣分別。「有苦有樂品類差別」,是這個人是有苦惱,這個人是有快樂,他不分別這件事,他平等的布施。

施物雖少,而能均布。惠施廣大,而非狹小。

當然這還有個問題,說是這財富無量可以布施,那他的布施東西很少怎麼樣呢?也能夠「均布」,平均的布施。「惠施廣大,而非狹小」,他做這件事是很廣大的,他的心很廣大,平等是廣大,若是有怨親想那就狹小了。

《披尋記》一一二六頁:

施物雖少至而非狹小者:施品中說:又不狹劣而行惠施,謂財雖少,尚廣心施,何況財多?(陵本三十九卷八頁)

「施物雖少至而非狹小者:施品中說:又不狹劣而行惠施」,就是沒有界限的,是「謂財雖少」,尚廣大廣心而布施,「何況財多呢」(陵本三十九卷八頁)?那裏面有說。

無所惠施,深懷慚恥。常好為他讚施勸施。見能施者,心懷喜悅。

「無所惠施,深懷慚恥」,如果這個發菩提心的菩薩,他是個窮人,沒有什麼物品可以惠施的,那他怎麼樣呢?「深懷慚恥」,他心裏面感覺到很慚愧、很羞恥。「常好為他讚施勸施」,為別人讚歎這個布施好,勸人行布施。「見能施者,心懷喜悅」。這是說這個「惠捨攝」,這樣子。現在第二科是「供養攝」。

巳二、供養攝

於諸尊重,耆宿、福田、應供養者,從座而起恭敬奉施。

對於那個「尊重者」,就是有道德的人,尊重者;或是得聖道的人,尊重者。「耆宿」,就是年紀很大有道德的人,年紀很大了,這都是良福田。「應供養者」,這是所應供養的,「從座而起恭敬」的「奉施」供養他。

辰二、由正行(分三科) 巳一、法施設

於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無罪利益事中,若請不請,如理為說。

這是第二科「由正行」,前面第一科「由意樂」,這是第二「由正行」。分三科,第一科是「法施攝」,隨法的布施。

「於其彼彼」就是對於所供養的那個一位、一位的,「此世他世」在時間上說是現在世或者是未來世,「有情無罪利益」之「事」,對於有情要為他們開導,「無罪」沒有過失的、而對人有利益的事情,就是所謂的善法。「若請不請如理為說」,若他來請我,或者他不請我,我都是如理的為他開示,這也不是容易事情。

《披尋記》一一二七頁:

於其彼彼此世他世等者:戒品中說:謂於樂行惡行有情,為欲令斷諸惡行故,以相應文句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常委分資糧法而為宣說,乃至廣說。於佛聖教懷憎嫉者,為欲令彼得清淨信,證清淨見,超諸惡趣,盡一切結,越一切苦,應知亦爾。(陵本四十卷九頁)由是當知諸所說事,隨其所應能令有情此世他世安樂,是名彼彼此世他世有情無罪利益事。若他求請或不求請,以相應文句等而為宣說,是名如理為說。

「於其彼彼此世他世等者:戒品中說:謂於樂行惡行有情」,這個歡喜做惡事的人,「為欲令斷諸惡行故,以相應文句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常委分資糧法而為宣說」,對於這歡喜做惡事的人呢,為了使令他斷諸惡行故「以相應文句」,就是與理相應的這種文句,這種語言。「助伴」,就是還有其他的語言伴隨著這個與理相應的語言。「隨順清亮」,隨順那個人的心情,但是前面要與理相應。「清亮」就是說出來的話很清楚、很分明的,叫清亮。「有用」,說出來的話有實際的效用,「相稱」,就是還能做的到的事情,做不到的事情說了沒有用,所以就是不相稱了。「應順常委分資糧」,若是有這樣的情形呢?這位菩薩他就能夠隨順常委分資糧,這個「常」、「委」,常是不間斷叫常,「委」是詳細的,說的很細緻的。這個「資糧」呢?這表示菩薩自己用功修行,有加行道、有資糧道,就是在資糧的這個階級,在這個境界裏邊。「而為宣說」,不是宣說到加行道,乃至到聖人的境界,那個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一般人做得到就是散散亂亂的這種境界,他心裏面有很多煩惱的。為這樣說法,能相契合,能契理而又契機,這樣意思,「資糧而為宣說」。「乃至廣說」,就是戒品廣說。

「於佛聖教懷憎嫉者」,前面是說若行惡行的有情,要為他開示道理,這是你「於佛聖教懷憎嫉者」,這很明顯的說這個眾生對於佛法有憎恨心。「為欲令彼得清淨信」,對於佛法有清淨的信心。「證清淨見」,使令他成就清淨的智慧。「超諸惡趣」使令他超越這個三惡道的這種罪過的惡趣的事情。「盡一切結」,滅除一切煩惱;「越一切苦」能超越就是解脫一切三惡道的苦。「應知亦爾」,應該知道為這個人說法也是這樣子(陵本四十卷九頁)。

「由是當知諸所說事,隨其所應能令有情此世他世安樂」,由前面舉出來這件事,可以知道諸所說的事情「隨其所應」,這個事不是容易的事情,能夠契機也不容易,能夠契理也不容易。能令有情此世他世都是安樂的,此世不做惡事也是安樂,此世不做惡事,將來不得惡報,所以他世也是安樂,「是名彼彼此世他世有情無罪利益」之「事」。「若他求請或不求請,以相應文句等而為宣說,是名如理為說」,「如理為說」是這樣意思。…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 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辨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辨唯识相。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举颂詶答,颂曰:

1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2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3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4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

已说初能变。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5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6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7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8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9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10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11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12烦恼谓贪嗔  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  恨覆恼嫉悭

13诳谄与害憍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惛沈  不信并懈怠

14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

15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16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17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颂曰

18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

19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

20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21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  常远离前性

22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23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24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25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依识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颂曰

26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

27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其相云何

28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修习位中如实见理数数修习。其相云何

29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30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唯识三十论颂…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作者:天亲菩萨造·唐玄奘译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 者心不相应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 。三为差别故。四所显示做。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 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 五、三善有十一、四根本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 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瞋、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见。 五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 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 五放逸、十六昏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 、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 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报想、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 、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 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时、二十一方、二十二数、二十三 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