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摘自《唯识与中观》)
……
那么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他把八个识分成四个部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给它作三首偈子,分三部分。
。。。。。
所以唯识告诉你成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一转。是一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圣人也是人,转凡夫成圣人,只是这一转。所以转识成智,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第六识意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用,转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这叫“四智”,转八识为四智,这时凡夫成佛。转识成智,这唯识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转八识为四智,转识成智。
。。。。。。
那么八识转四智呢,我们晓得顺便提到禅宗里头,说六祖到底是开悟的人,六祖就讲过,转八识为四智,是转其名而不转其实。还是这个东西,转了,转其“名”,这个理上转了、名词上转了、现象上转了,这个实际本质的还是这个东西——转其名而不转其“实”。是这个道理。
那么,现在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先把这个《八识规矩颂》了解一下。
第一首,“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唯识学有三量,这个“量”有三量,这个名词必须要记得:现量、比量、非量,这三个量要记得。实际上还有个名词,在三量以外还有个“圣教量”。
我们晓得,这个现量,“量”是什么东西?首先要搞清楚,量是一个逻辑上的观念。勉强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范围”,也可以说它内涵的意思,拿逻辑来比方,量是这么一个意思。[断录]
这个是眼睛当时的现量。等于一个照相机对好了一个镜像的镜头,这个是现量,照相机就呈现出来,这个叫现量、现量境。呈现出来。好了,我们晓得现量是这样。
那么现量在唯识学上的名词,用处最多是意识方面的比方。意识方面这个三量比方用处比较多。因为说我们这个意识的现量,意识就是我们譬如讲打坐吧,我们拿证成道理来讲,作功夫求证,一个人打坐坐起来,六根一摆,身体腿一盘,手一收,这个时候,也不要念佛、也不要修气功、也不要念咒,什么都没有,这一刹那一摆的时候,心里头什么都不去分别,这一刹那之间,就是六根的现量摆在这儿,里头没有思想,可是都知道,这是意识清净的现量,意识境上的现量。
所以讲我们参禅的,或者修密宗的,或者是修净土的,譬如净土宗经常讲一句话: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念到阿弥陀佛都没有了,念不起来了,想不起来;不是想不起来,没有阿弥陀佛这一念了。可是你说我睡着了?——不是睡着,很清醒。那么心里有别的杂乱思想没有呢?——没有;杂乱思想都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他这个时候就是意识的现量。
那么这种现量的境界,参禅的,修密宗的,乃至于是这个念佛,经常会呈现。实际上有时候人,普通一个人乃至一个写文章的文人,一个艺术家也经常碰到这个境界。一个文人,思考一个问题,想写文章,写写写……有时候下笔啊,笔拿着,呆住了,好像怎么……没有思想了。可是说,前面一个人过来知不知道?——知道啊!街上有车子是否听见了?——听见啊!什么都知道。知道以后,可是呢,一下好像停顿了,也可以说这个时候是很轻灵,心境很空灵。这个情况是意识的现量。
所以一般学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学家、心理学,把这个第六意识的现量到达了这里,加上自己意识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较性的,“哦!哎哟!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比量。怎么比量?比量不是你那个原有的知识,(而是)比较性、相对地来下注解。
所以世界一切的学问、一切的理解都属于比量,没得现量。
到现量来的时候没有比量。
勉强拿逻辑来讲,这个心理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那么现量的境界,就是以第六意识这个现量境界,就是我们普通讲,六根大定,六根清净,不过是现量而已。“一念不生全体现”,意识的现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讲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无上瑜伽的大手印,这么一拍之下,万念皆空,认为这个大手印是道,实际上还是第六意识现量而已,没有什么。不过有许多人因为在这个地方悟到,认为就是悟了。这个时候悟了,大家没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错了。这个是现量中间你起了一个比量的念头了——“唔!这一下是空,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本来面目。”实际上,这个是比量的作用。
所以现量在第六意识用的最多。我们第六意识,平常我们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学问(都是属于比量。)[断录]比量就是分别意识,就是意识在分别。那么这个意识的分别,习惯性地,比如我们一个学哲学的人,经常他讲话、他的动作,乃至于做人,我经常,因为我们也教哲学,经常我就笑那些哲学系的同学,你看那个一身的细胞都变成哲学了,那个样子都是哲学味,成了神经兮兮的样子。他那个比量的意识已经形成一个意识的形态了。就是说每一个思想,他构成一个习惯了,所以我们现在心理学一般的翻译,叫“意识形态”。这个习惯性的意识,这个比量的作用,已经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形态了。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是属于比量。
实际上,我们这个现量,第六意识,那么,我们加上——唯识学讲到这里,我们现在讲的唯识、我的唯识了,就是告诉大家,经典上所有,包括哪一个经啊……太麻烦了,简单明了告诉大家。一般人讲唯识都在观待道理上说到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况且很难到达。如果拿证成道理来讲,你这个现量也就是比量,这个意识的现量是比量。这个道理。
所以你们这个,在我们住院的同学听唯识,要非常非常注意了啊!如果真好好地听,大概你们这个课程下来,你们的思想智慧要开了。不用心是没有办法的,这种地方处处(要用心)。所以要给你们开逻辑的课,就是训练这个思想的观待的这个头脑习惯。
刚才因为我讲到这里,我说严格地讲,意识的现量也属于比量,有一位同学坐在后面在点头,因为他已经领悟到了。那个当时一念清静,你只要晓得这一念清静,认为这就——“是的!”,这个“是的!”这一念已经落入比量了。“是的!”这一点头,对待的道理就出来了。(这是现量和比量的道理。)
接着这个三量的讲解。
、、、。。
但是唯识学进一步讲呢?我们现在介绍的,拿第六意识做个目标来说明这个三量的作用。可是唯识所告诉我们的?整个的这个世界,宇宙万有、这个世界、物理世界以及我们的身心,一切摆出来,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
。。。。。
那么,这样看来《楞严经》所提出来这个要点,唯识所讲的:这个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同一道理。
。。。。。
就是说整个的三千大千世界,心与物这两方面,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就是等于我们现在所讲心物一元是一体。
我们翻开第八阿赖耶识的颂,第八阿赖耶识的偈子: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些将来都会讲到的,现在只引用“受薰持种根身器”这一句来说明这个道理。
根——就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意识的思想。身——就是这个肉身、这个身体。身,特别着重提出了这个身。根、身。因为根呢,是生理上的机能,前五根。身呢,把机能包含进来,整个的身体,活的这个身子,乃至死了的这个身子;器,是物理世界。(根身器)都是阿赖耶识所呈现、所变出来的,这个现量。
那么我们晓得现量是这么一个东西。在一般的唯识讲,大家忘记(忽略)了,把这个现量范围说得很少,(讲的)多属于第六意识。
好了,我们人——凡夫为什么有思想?这个思想都是比量,这个比量也是阿赖耶识的现量。
这是我特别提出来告诉你们,这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
。。。。。
刚才说的,我最后一句告诉大家,我所提出来的哦,再加一个范围说明。一般讲的唯识是以观待道理,是用唯识学的原来的名词——观待道理(刚才黑板上写过的),拿现在讲叫逻辑思想辩别的范围,而说意识的现量、比量、非量这三量的差别。
如果进一步由阿赖耶识的道理讲,即使非量与比量,也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但是要加一个注解,这个现量是将阿赖耶识呈现出来幻有的、幻有存在的这一刹那;
。。。。。。
把眼闭起来,突然张开对着前面,意识不加上分别,也不管它前面是个人也好、什么也好,这一刹那是眼识的现量。
。。。。。
前五识,你看玄奘法师在偈颂第一个,性境,前五识属于性境,它属于现量不属于比量。因为比量、非量是第六意识的境界。前五识是现量。
所以你假设一个人修持懂了这个理,不管你……,你坐起来就是傻拉瓜唧坐着都可以,你的意识不起比量、非量、不起分别的作用,你身体坐久了,这个现量自然起变化。
。。。。
第二关于性境。要注意哦,唯识有三境,哪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这个三境的研究,境就是境界。现在我们用原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明显地告诉你,直接告诉你,所谓直指人心见性(一笑)。
他说我们这个身体是性境,不是独影境,也不是带质境。
性境是阿赖耶识所呈现的,阿赖耶识的功能所变出来的。
换句话说,进一步(讲),我们这个四大、所有的身体、前五识这个作用,是它的性境,本身自然的功能所呈现的。
你说这蛇、蚯蚓,怎么讲这个道理?那么这个问题,唯识答复你很简单:这叫做“余命未断”。余命——这个时候阿赖耶识没有完全分开。也就是说,一个物理的作用——余力未断,我们把电风扇的开关关了,可是电风扇还要转动好多圈它才停。一个东西旋转很厉害的时候、生命活动很厉害的时候,突然把它停掉的话,它生命还要旋转一下,最后才完全静止。这在物理的道理是“余力未断”,生命意识的道理呢?是“余命未断”。所以人一死了,别的地方(还没有死),意识(先)死亡,我们要死的时候第一个——迷,脑子迷糊了、心里迷糊了,意识先死亡。前五识性境还死得比较慢。尤其这个时候他的余识还在——他是性境,性境是阿赖耶识。说白了(阿赖耶识)我是这个阿赖耶识,你也是这个阿赖耶识,他也是,万物共一个阿赖耶识。所以它接上(仍)可以起作用啊!这是生命。
。。。
所以前五识性境,阿赖耶识呈现变的。
。。。。
换句话说,你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爱惜父母,也就是爱惜菩萨。它是性境所呈变,也是你生命功能的一部分。为什么四大皆空?这四大是不值钱的啊?!——非常值钱!
所以他是报身佛啊!因此要修报身啊!
好!性境。
怎么叫独头、独影呢?它不靠前面五官,做梦的时候那个意识,那个梦就是“意识”的变化,但是梦的境界叫“独影意识”,也叫“独头意识”。为什么独一个头?只有意识在动。因为你眼睛没有动,这个眼睛还闭着睡觉,耳朵也听不见外面的东西。可是在梦中你也听见其他的声音——那是梦中的声音,那是梦中的看见、梦中的感受、梦中的吃东西味道也很好,梦中的前五识都在动,跟第六识配合起来,这个是叫“独影意识”。第六意识单独放出来,不靠我们现在的前五根,也不靠前五识起作用,所以叫做独影、独头意识。我们在梦中——,这个“独影意识”、“独头意识”你们注意呦!特别注意! 搞清楚了?[断录]所以前五识的转,随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一起转。
。。。《华严经》重要的话,很多重要的:“一切皆从法界流”,一切皆从法界流出来,法界代表自性——自性真如——阿赖耶识的清净面(庵摩罗识)。“一切皆从法界流,(师嘱板书的同学要写得正楷一点。)一切还归于法界”,你就懂了,不用再说了。所以呀,光研究唯识论,你看唯识学家,都抛开了华严境界。啊,华严境界你都懂了。
所以啊,直觉、心理上的直觉,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第六意识的什么境界呢?你们注意唯识学,你翻开《瑜伽师地论》前五识里就有:率(suo3)尔心
率尔心,第六意识率尔心,有种的突然而来——这个直觉。乃至一般心理学所讲的第六感、灵感,都属于第六意识范围,同第八阿赖耶识的影子都没有,不相干。
直觉是率尔心的一种。
。。。
所以你这个问题本身是这样,“相分”来讲。实际上我们用正思维,当我们证得大彻大悟就证得菩提,证得菩提,大智慧的成就;大智慧成就了,一念之间,具备万法。那么这个各种相,果然说证到了自己自性的时候,相分依然,能变所变,同时具在。所以当他要发表(演)讲的时候,一样可以讲相分,而他当时的境界里头一样也有相分,何必说相分没有呢?懂了没有?这个道理就是如此。再拿禅宗道理明白告诉你:一念之间具备八万四千法门,难道相分不在八万四千法门以内吗?!
有道友提出来说,一个问题:“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这三句话就是《六祖坛经》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时候,六祖叫惠明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这个时候,“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个“那(哪)个”是问号。后来有许多人讲禅学的,把“于么时”、正是这个时候,不思善,“那个”——变成肯定语了,他说这个就是本性,完全错了,这个禅学这样讲很危险了!
现在这位道友提得很明白,就对了,他说: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这个时候是哪一种“量”?是哪一种“境”?是现量呢?还是比量呢?还是非量呢?是性境呢?还是独影境、带质境呢?“不思善、不思恶”是“无记性”呢?还是叫做“无念”呢?。。。。。
不思善、不思恶,这个时候,你要晓得,如果有一般人认为这是得道的境界,刚才首先提过,是错误的。“不思善、不思恶”,你所问的问题的本身都有,怎么样都有呢?当我们不思善不思恶,你就要看自己;有时愣住了,也没有想好的、也没有想坏的,这是属于“无记性”。
那么无记性你说是哪一种“量”呢?这就很难讲。怎么很难讲呢?这个拿“三量”来讲,意识境界——不思善不思恶是意识停止作用一下,暂时——不是“停止作用”,这个话有语病,讲唯识讲因明就不可以乱下一个名词了。不思善不思恶,意识——暂时,用三个字,唯识的:“流注住”。这个留住一样、停留。流水的“流”、注意那个“注”,停住在那里。我们意识之流之流注,像一股流水在流。不思善不思恶,并没有两头切断,不是“三际托空”,这个时候啊,愣住了的境界是“无记性”。那么“无记”当然不是意识清明的现量。如果说这是意识糊涂的现量啊,这个“现量”可以用。但是“现量”几乎限制在清明。那么它是属于非意识的现量。那么这个时候,不思善不思恶,无记性不是无念,正是有念,这个“念”是什么?念在无记。
。。。无念境无记性。你这样修持来生的果报走入畜生道,资格最高的是变猪。变成动物,吃饱了,头脑没得思想。
他(惠明禅师)不是赶六祖吗?。。。。。。爬上那个大庾岭(气喘嘘嘘的),。。。
人到疲劳劳累到极点,这个杂念妄念自然少了。“唔,这个时候,你好好站着!”没有叫他打坐哦。想象(中),当然(应该)是站着,你看那个书上记载。“不思善不思恶”,你什么都不要想。一个那么讲,一个就听他的样子了,就站在那里什么也不想,那么六祖讲:“于么时,”这个时候,问他了:“那(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个“那(哪)个”是问号,提起来的参究、思维,(善恶)也不想,什么都不想,不想的时候,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虽然不思善不思恶,你知道自己不思的灵知之性还在撒!所以这个时候——啊!悟道了。
不是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是禅哪!大错而且特错啊!那个是猪禅。拿闽南话叫“嘀唝禅”,那还叫禅啊?!。
所以啊,不思善不思恶,再进一步说,真达到无念境界,不是不思善不思恶。所谓禅宗的语录上经常:“善恶路头相次绝”,这就对了。很多祖师讲,“相次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路头”,两条路,两头的路。相对的,相次的。绝,那么当中(中)间的空灵、自性灵明现出来了。所以要注意哦!
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唯识教了你,研究《成唯识论》的(知道),无想定就可以做到这样。无想定不是正定,外道定,没有悟道的,所以无念无想,特别注意。所以你看,通宗不通教很严重。佛法教你三十七菩提道品,(从)四念处开始。四念处,“念”是中国的翻译,所以念佛也是念。这个念实际上代表了什么?你研究了唯识,念就是代表了心量,整个的心量的统称,心的量。这个叫做念。
。。。。。
好,“真带质境”与“性境”,这两个唯识学的名词,都是拿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撇开,对于第八阿赖耶识来讲的。第八阿赖耶识“真带质”。
所谓带质,有两种:真带质、假带质。
假带质上次给大家讲过。譬如我们黑夜走路,看到茶几当成狗,看到树影当成鬼,这是假带质。什么鬼影幢幢……没有鬼影幢幢。你学了唯识学以后你不会怕鬼了,什么鬼影幢幢?深山隘路里头没有什么鬼影,也没有什么鬼声。众生的生命到了夜里出来活动的生命比我们人类不晓得多几千倍,昆虫细菌很多都喜欢夜里那个黑光的。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影子啊,都是那些东西;那么加上我们意识,“哎哟,有鬼!”它变成鬼了。没有鬼,是你意识境界变成鬼了,这是假带质。
真带质可以说这个山河大地、我们这个肉体是第八阿赖耶识种子变来的,业报变来的,这个就是真带质;带这个肉体过来,业报变出来。所以真带质啊,是第八阿赖耶识的性境。所以带质,带第八阿赖耶识的本质来的,不是完全是带物质的解释哦,千万不要用“带到物质来的”这个解释、这个文字哦!带第八阿赖耶识的本质来的,叫真带质。那么你可以解释,我们物质世界、物理世界乃至这个肉体也是第八阿赖耶识业力种子变现的,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带物质来的。这样加注解可以,不加注解这就在因明上逻辑上不许可,含糊了,这个注意啊。
那么真带质与性境(有)什么区分呢?性境,等于说,——我们借用一个名词,借用啊,这个名词不对的——“直觉”的呈现,这个是性境。这个性境就是“能”变的本性,能变这个功能变出来的,是性境。真带质啊,是“所”变出来的,带阿赖耶识本质的道理。
“能”、“所”的差别,搞清楚了吧?不晓得我讲得清楚了没有。我这个嘴巴很笨,辩才有碍,呵,所以表达不高明。你听不听得懂不是你们的错,是我讲得不好。不过你们也要努力一点,努力一点、慧力高一点,我讲得不好你也会懂了,慧力差一点就很难懂。
第三个问题:观中——在观想的时候,所现的境界,这一生从来也没有经过过的,有时候啊,呈现了,这是现量还是非量?是性境还是独影意识境呢?
观想境界,你正在打坐,如果你不带观想,打坐里头看到什么东西,这个两种,现在我给你们讲证成道理了,不是观待道理了。照唯识的道理,我们晓得定中所呈现的境界是独影境。因为独影境三种情况之下出现:心理错乱、神经病的时候出现;梦中出现;定中出现。这个是独影境,不是性境。
从来没有经验过的境界,没有见过的人,在打坐的时候出现,这是什么呢?——阿赖耶识的种子的爆发。也可以说,这个里头有差别,我刚才限制是在定中,不是在观想中。定中所呈现的境界,打坐里头的境界,等于梦中的境界差不多同一道理,你从来没有经验过的出现了,这个人看过了。
。。。
比方,像这种境界——阿赖耶识种子的呈现。
由这个题目连带讲到“梦”。梦分五种,一种是“病梦”,生病所做的梦。譬如说,我们梦到给鬼压到了,给人赶了,后来跑不动了——肠胃不好,或者有风湿、关节发炎,就会发生这个梦。譬如身上水多了、水大肿了,觉得涨大水;某个地方发炎,觉得起火了;这个是病梦。一种是“想梦”,“日有所思”,白天想多了,“夜有所梦”,两种作用。一种是“思梦”(忆梦),这个思梦啊,你觉得没有想,对某一件事情你爱好得太厉害,比方说想钱,表面上不要钱,心里非常想钱,呈现钱财的梦。还有一种呢,“曾更梦”,你看每一个人几乎做的梦,你所看的东西、所经历过的东西,没有一样你不知道的,都知道,你第六意识都有的。你总没有梦见一个东西,头是长在脚上的、手是长在头顶上的,你们看到过没有?那个名字叫“憨不楞登”,你知道你这个梦绝对没有做过!因为你这个意识里头没有这个东西嘛!所以梦多半都是“曾更”——经验来的,离不开意识的经验。
但是不然,有一种是阿赖耶识种子爆发的——“引起梦”。就像我年轻时候的经验。未来的事情、未来的人还没有见过,哎,看到这个人,我心里晓得了——哦!这个人见过的。哪里见过的?一边跟他谈话一边在想,“哦!梦中见过。”所以这个人好与坏,对我怎么样我都晓得了,那么这个是引起梦。就是说,我们本性里头能知过去、能知未来的作用,这个本性的功能,阿赖耶识种子功能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呀,定中的境界有许多是这个东西来的。
但是你注意哦,有许多定中的境界——刚才讲了,梦你就懂了——有时候境界的呈现,不是阿赖耶识种子,也不是独影意识,是你生理上的刺激变化来的,有病,同第六意识、独影意识上反映出来的,两个东西配合。譬如在定中眼睛容易看到东西,是你气脉通过这一部分(师比划指点),学过生理的都知道;我们这里有几位大医生博士呀,是西医,蔡登仁,蔡博士,大医生,是我请他来上课的。气脉通过了这一[断录]梦中,梦境界,梦中独影意识作用。所以梦,为什么变成梦?那是另外一个逻辑。(以后)再说,也是个问题啊!梦分好多种。那是独影意识的作用,这个梦,独影意识在梦中呈现。
还有呢,神经病、精神病的人,他说看到东西啊,看到什么、听到……真的!不是假的,他的独影意识起作用。他的明了意识、分别意识坏了。好的思想意识不坚强了,被独影意识所支配。所以独影意识就看到,“哎,有一个人跟我讲话”——真的!他的真的。所以我常说,到神经病院看病人,很多病人,你去看,现在到台大,哎哟好多呀,一进去都关着,我站在那里以后,我马上感觉到,究竟我是神经还是他是神经?搞不清了。因为那么多的神经看我这样一个人:这家伙是神经!实在不正常——一个逻辑上讲。在我们认为他是神经,很难分辨。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本来世界上谁是神经谁不是神经,是很难讲!
独影意识两个地方(出现),梦中出现;第三种,入定的时候出现。嘿,所以你们有时候打坐说看到什么,“哦!天眼通天耳通”——通你的鬼呀!那是通的弟弟、神通弟弟,叫神经。实际上(是)那个独影意识出现。
但是那个独影意识你说有没有灵感作用?那又是一个问题了。真正学佛,问的范围要搞清楚。我并没有告诉你独影意识是不对的,对与不对我没有下结论,懂了吧?学唯识要处处用逻辑哦!而且你不能够把我的话也不能随便下一个结论。你们常常听了别人的话、看了佛经听了我的话,常常我经常(生)气、你们同学们(常乱讲:)“哎老师这么说的!”我说我几时说过啊?!我讲一句话,你们自己去下注解,然后认为就是我说的,结果倒霉的是我!传错了就说南老师那么说,我说我没那么说。你没有通逻辑头脑,听不清楚。所以我常常说有些同学问我问题,当我很难答复你,不愿意同意你,又不愿意跟你面子过不去的时候,我就说:好嘛好嘛,再说再说。有很多同学回去,老师说好嘛好嘛,已经答应了。我几时说答应?后面还有个再说再说哎!再说,不是说(同意你)——你现在不要给我讲,慢慢来啦!“好嘛好嘛”是客气话哦,不是说“对了对了、可以可以”呀!这就是逻辑头脑问题。
那么,独影意思懂了,独影境,啊。
还有个叫“带质境”。带质境分两种,有“真带质”与“假带质”。真带质是什么呢?
依第八阿赖耶识,整个的山河大地、我们这个身体、宇宙万有的——真带质。
什么是真带质?我们这个生命怎么来的?因为依业的果报,业力所生,带了我们四大这个身体。这是真带质。
。。。
第八阿赖耶识山河大地,像我们众生的共业,这个世界——我们的阿赖耶识的共业所形成的,是我们的真带质。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同等愿力、同等修持的造成了西方极乐世界。药师如来的世界是药师佛的那一种同等愿力、同等的修行、愿所造成的那个共业的世界。这些就是真带质。
真带质,阿赖耶识作用、种子,种子造成了那个现行,种子造现行。
。。。
还有个假带质是个什么意识境界呢?唯识上讲——意识境界。譬如我们走夜路,或在黑暗的地方,如果我们摆一个扩音器在这里,假设进来是黑的,突然我们门一开进来,一进来,不知道这个地方的环境,一看不得了!那个台子上有个菩萨的手有个魔鬼的手,唉哟抓我!——这是幻境,就是说,独影境、非量的境界就出来了。这种独影、非量的境界、这种非量的境界出来了——假带质来的。把茶几看成老虎。
。。。
有一个东西,比如我们有时候做梦,突然梦到一个人;或者一个东西掉到地上,你梦到打一个雷——这就叫假带质。
。。。
可为什么一醒来就忘了呢?所以要晓得,每一个人,没有人没有梦,人人都有梦,因为几乎你醒起来以后你已经忘记了。所以修行修得好的,醒梦一如,那不是带质境也不是独影境,第六意识现量境永远清明、明了。那么自己在梦中能够作主,作主的成分看有多少,这个里头有差别了。这所谓三境。现在了解了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前五识是性境。
那么我们严重来讲,前五识也是阿赖耶识共业所形成的独影境啊!现在我说我的唯识。要证实弥勒菩萨唯识、弥勒菩萨传的要他自己作证明去。何以故呢?娑婆世界的形成的现象同他方世界、每个星球不同,共业不同;每个独影构成业力不同,带质不同。拿阿赖耶识讲、拿阿赖耶识说来的道理。
所以啊,我们要把,唯识因为共业所生或者是所生的别业与共业不同,带质不同;别业的不同,独影同带质不同,那是意识的业力的结果。阿赖耶识种子所形成的共业,这个带质境、独影境不同,所以形成各个世界的业报不同,现状不同。这个是我们特别要了解、要注意的。
所以三境、三量。现在我们再看第一句,前五识属于性境,不属于带质境,也不属于独影境,严格的分别啊!所以因此,我们上座打坐的人不管你修哪一宗派,神智(身子?)一定,意识只要不加分别,你本来就清净嘛,又何必另外去求个清净呢?性境现前了嘛!这懂了吧?
那么你自己在这个前五识、前五根摆好的时候,偏要自己求一个清净境界——你第六意识破坏了前面的性境的清净了。所以,般若告诉你“不增不减”。一般人用功啊,不是走“增”的路线,就是走“减”的路线。“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懂。性境现前,你为什么不知呢?——(因为)你理不通。
所以前五识是性境,前五识也就是现量,阿赖耶识现量。所以前五识声、色,我们这个六根——六根六尘不恶啊!“还同本觉”,它有什么对错啊?你硬要把它抛了,厌弃它,那么痛苦干什么啊?!这不是凡夫自造愚蠢嘛!当然它也并不是值得你非常酷爱非常宝贝。酷爱与宝贝那是意境的差别念;不要加意境。
“性境现量通三性”,三性,放在后面讲。哪三性?三性有两个东西哦,普通所讲三性:善、恶、无记——三性。
唯识还有个名词也叫三性,可以加这个(无)——三无性,那个再说。所以学了唯识更要知道,我们讲善恶,转识成智啊,拿儒家的道理讲就是“去恶为善”。所以真正的佛法就是八个字,没有什么,你不要认为打坐啊、神通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转恶为善”,就是佛境界。
不过善恶这两个相对中间,中间还有个路线的——无记。我们这个无记等于是中性。我们这个人性,这个人性不是讲本性啊!阿赖耶识后天的人性染污以后,我们这个思想心理不属于善的、就属于恶的,善恶两个。
昨天我在下面听我们显明老法师讲《法华经》,很大胆的告诉大家一句话,《法华经》的道理,他说,一切佛还有恶法,不要搞错了,认为一切佛没有恶;也有恶。我在下面听着,哦,好!这位师兄不错,很大胆的;也是真正佛法,并不是大胆,是天台宗的道理。不然的话,佛的种性就不具足一切;具足一切——具足一切善,也具足一切恶。[引磬响]但是,成了佛的人,纯善无恶,念念恶起来他就转了,转成善的一面。等于善恶是阴阳面,他阴面一转了,他就翻过来是阳面了。凡夫是翻不过来。但是有三面,有个中性的一面,阴阳两界中间是无记。
无记我们很多哦!常常有时候我们思想停留住,脑子愣住了,发愣了、发呆了,看花也好、读书也好,你们读书经常你看,读了半天看不进去,就是这么……。。。畜生道、猪、牛就是无记多,无记生昏沉,昏昧状况。所以我们记忆力不够,容易失念等等。所以失念也是过错,造无记业。因此大家不要搞错了,以为打坐啊、学佛啊、求空啊,你拼命求空,这修的是无记啊!无记不得了的啊!所以诸佛菩萨慈悲,尤其是弥勒菩萨吩咐无著菩萨著《瑜伽师地论》,把这个修持道理非常清楚地分析告诉你。往往把无记的境界当作入定,很多很多不计其数的人这样下去,很严重!
佛者,觉也,是觉性清明啊!不是无记啊!呆住了、停留不起念头,正在无记中啊!要注意啊!
……看了《华严经》,不敢接触了。现在我们重点还是归到《华严经》来。至于十三部大论,譬如说我们这次要讲《成唯识论》。真正的唯识,一部大论,包括一切经,最重要的:《瑜伽师地论》,因为大家对这些经论没有下过功夫,实际没有。
。。。。。
所以啊,我们晓得,再扩大来讲呢,现在我们的观念,所谓有同学怀疑说,老师大概讲错了。没有错!整个的宇宙、一切万有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都是它的现量。何以见得?
那么上次我特别提起你(注意,)告诉你,第八阿赖耶识所、它呈现什么呢?根身器——都是它变的。生命作主——“去后来先作主公”也是它。那么山河大地“器世界”,佛学讲器世界就是我们讲的物质世界,就是这个宇宙,都是它变化出来的——第八阿赖耶识。那么“器世界”里头具备了宇宙万有,万有都是它变的,好坏都是它变的,是它“所变”。阿赖耶识具备能变、所变的道理。一切都在变化。所以前五识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境。
所以,前五识我们修道成佛了——你要晓得最容易成功、悟道是第六意识呦!第六意识容易清净。前五识很难喽!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要最后成功了,前五识才跟着转过来呦!所以它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你说我们打起坐来,意识很清净,说格老子两个腿痛——腿就是身识啊——我不理它!你不理它,它愣痛得你汗流浃背。痛苦得很,每一个细神经打通都很痛苦。。。。
那么就是告诉你们,很多大家看到的东西啊,就是脑部的这些气脉不通所呈现的,那么这种呈现的呢,是非量的境界,非量跟个独影。如果是种子……好,现在答复了你这个(问题了)。但是你里头有个问题,你是观中所呈现的影像,这又同定中不同了。因为你在做观想嘛。你在做观想,你第六意识做观想,你第六意识的观想,你譬如说修准提菩萨、修白骨观,你观一点,你观想没有达到专一的时候不能算止,不能算定。所谓专一,观想某一点、观想一个亮光,这一点亮光要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而不变,忘掉身心,这个叫做专一,这个叫得止,或是说得定。没有达到这个时候,你意识境界没有到达这个专一的这个阶段呢?那你不算“奢摩他”,不算得止。那么你的意识也在跳动像电子一样,意识跳动刺激了生理、脑子、生理神经,然后配合上独影境界,这是非量境,还不能算它是独影境。换句话,严格讲有些是独影境,有些是非量境。你提的问题是“观”中,提问题随便写。
如果是“定”中呢?同“观”中是两样。我讲定中啊,已经不是止观了,只一念,第六意识的现量境,一念清净摆在这里,这个是定中。此中的差别、用功夫的差别是非常细的,特别注意。所以有许多认为有神通的人,都在非量境界上、独影境界上,那么这种境界叫不叫做通呢?叫做凡夫境界有少分的依通。依通不是真正的神通。
。。。
第五条,“如一切量、一切境、一切性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独影意识的现量。那么,禅宗的语录上讲,‘时人见此眼前一株花,如梦中相似。’这个是否这是第八阿赖耶识现量的证成道理?”——差不多了。但是告诉你,第八阿赖耶识的证成道理差不多了,这是南泉祖师讲的,马祖的大弟子:“时人见此眼前一株花,如梦中相似。”要证入菩萨道的如幻三昧,是第八阿赖耶识转了。
。。。
真证的道理,叫证量。如果一个病态,一个变态心理的人,意识落在无记上、受了重大的——现在心理学上,所谓人格的变化,——受了重大的刺激,意识没得思想了,傻了。但是他眼识在,第八阿赖耶识功能还在呀,他也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同悟道不悟道没有关系!所以啊,这几句话一般讲禅学都引用来讲禅,很危险!很错误!很严重!悟与不悟同描写的这个境界没有关系。悟与不悟是“智”。第六意识转妙观察智,待第八阿赖耶识整个的转,八识转成四智才开禅宗的证悟,这个不相干的。所以说:“时人见此眼前一株花,如梦中相似。”这个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两样。应该说,这是“菩萨境界如幻三昧”。
……
所谓五法,什么叫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这是五法。三自性,我们不用《楞伽经》旧的翻译,用玄奘法师的翻译,用唯识学唐朝以后惯用的,就是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这是三自性。那么八识,我们不要介绍了,我们都知道了,前五个识――眼耳鼻舌身,如果把前五识和第六意识作一个阶层,作一个前哨、一个部队一样,是前线,中间是第七识――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这就是八识。所谓八识,是解释了我们讲万法唯心这个心的作用,分成八个部分、八个层次来解释。这个特别要注意的。就是说,宇宙万有一切,不管是物理的、心理精神的,都是这个心王的能变所变出来的,所变化出来的。“能变”者是“心”,这个心呀,是包括了“心物一元”的心;“所变”就是变出了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万有的现象。所以用八识——八个部分、八个层次来说明心的道理,使我们要求明心见性而达到菩提证果得更明白、更容易,有理路可寻,有它的体系条理,有它的程序可以把握。这是八识。
那么整个的八识为了达到、证到菩提,证到两种无我:一种是“人无我”,是“人”空;一种是“法无我”,“法”也空。这是《楞伽经》所概括了法相唯识宗的大纲要——这个“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
那么凡夫的分别心哪里来的呢?第六意识为什么那么多分别心呢?因为被“名相”困住了,遍计所执――“遍”,普遍地存在,“计”,自己下意识地把这个虚名、假造的、人为的观念而抓得牢牢的,计就是计较。“所执”,抓得非常牢、不肯放。因此构成业力的生死、轮回,是由“遍计所执”来的。所以,名相由分别来的。自己分别以后,又遍计所执,永远不得解脱。如果自己观察清楚了,反省过来,得“正智”,晓得一切皆是虚妄,都是自己欺骗了自己。那么悟到了正智,那就是普通我们讲“悟道”,说得道了,“如如”,回到自己的生命的本来。那个如如不动,你叫他佛也好、上帝也好、主也好,你叫他是“憨不楞登”也好,叫他什么名字都可以,那只是名相,没有关系。所以看到世界上、在华严经上,什么主啊、神啊、佛啊、上帝啊,都是一个“如来”的别称。他都讲了,你叫他是鬼也可以、叫他是神也可以,佛也说了;可是一切众生不知道,就在这里转。
像这个“五法”,就讲得很清楚了。那么我们这个名相这些道理。此心怎么动呢?一切皆是“依他起”,依他而起。依他起的道理,就是“境风吹识浪”。外境界一动啊,内心就波动了。
。。。。
假定悟道了的人,对境不“依他而起”了,等于说对境心不起。对境心不起,第六意识压制的功夫不算道。“对境无心”,对境无心了,啊。那么不“依他起”了,但是无心的、空的这个境界也不执着了;因为执着了,“空”也落在“法执”;这个也不执着了。那“遍计所执”也去掉了、舍掉了。那“遍计所执”也舍掉,对境而无心——如如自性本来现前,个个是佛。那就是等于禅宗六祖所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本来清净。
。。。
“通三性”,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注意这个“通”字,通于三性。换句话说,哪三性?善、恶、无记。这三性。注意哦,唯识有这个三性,常常搞混淆了。另外刚才讲的也叫三性,不过加一个名字,叫“三自性”,或者“三无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这三种叫做三自性,也叫做三无性。现在讲“性境现量通三性”,这个三性不是那个三性,这叫做人性上的善性、恶性,(还)有一个不善不恶的无记性,非善非恶。这要注意了。我们问题不讨论了,因为讨论要耽误下去。为什么前五识啊,眼睛有善有恶,又通无记,耳朵听声音也是如此,这个中间讨论下去就很多很多了。记住,通三性。
眼耳身这三个识,本来前五识,眼、耳、身(之外),(还有)鼻(呼吸)、舌(嘴巴舌头)两识,这两个不谈了。
眼识、耳识、身识(身体的感觉、感觉到有身体)这三个是“二地居”。怎么叫“二地居”呢?第一地:五趣杂居地。地狱、畜生、恶鬼、人、天。阿修罗包含在天里头。天人与我们世界不同,可以说是外星球另一个世界的人;天人同我们人、这个地球上人类,乃至畜生、恶鬼、地狱这三种(同)在(第一地),叫“五趣杂居地”,普通的凡夫。
在这个高级的天人、天人里头就有分别了。欲界天,欲界天还有欲哦,同我们一样有欲哦!再上去是色界天的初层,这所以叫大家你们同学们,“三界天人表”一定记清楚啊!如果我们基本讲佛学,现在也要重新讲三界天人(表)了。就是宇宙生命的分类,分成三十三层。严格地分,六十多层。[断录]
……
有时候定了自己出不来的时候,你们学打坐的注意哦在家里。万一瞎猫撞到死老鼠的时候,你们在家偶然入昏沉定,出不来定,这就拿着这个东西,吩咐旁边人千万不要碰你身体,千万不要碰;更不能摇动。那么,就拿这个引磬,在耳朵边上慢慢地敲,慢慢地敲、慢慢敲,他就会出定了。所以这个叫引磬。也就是通“官印阀门”,是什么道理呢?讲物理的道理,这是中国的医学,中国道家:耳通气海,所以“官印阀门”效果大,其理由如此。拿物理的、生理的道理,耳通气海。那么这是附带告诉大家的。
所以“眼耳身三二地居”,这眼、耳、身三个识还都存在。如果超过了二禅以上,那前三识也慢慢退化了。所以真得眼神通的不是这个肉眼了,所以叫“天眼通”,不是这个肉眼。得天耳通也不是这个耳朵了。所以你们注意啊,你们一般打坐修道的,包括……这个眼睛闭起来打坐,实际上脑神经没有休息。脑神经属于什么?身识。所以脑神经没有休息,在昏沉境界里头,哦看到什么,自己以为眼通,你还正在眼识那里玩呢!哪里是眼通哦!那是神通的兄弟、老三,叫做神经。千万注意啊!有时,打坐觉得耳朵边上有菩萨跟我讲话,教我什么,也是耳神通的老弟、老四,也叫做神经,不要搞错了。换句话说,在这个时候,前三识没有离开。所以入定,不管如何走,身识。识,我们讲唯识这个识,你们注意哦,千万注意!要记得!识是三种东西一定连在一起的,心物一元的道理:暖、寿、识。暖、寿、识三样连在一起的。
所以真正入定的人,刚才为什么告诉大家吩咐家里人真正打坐的时候不要碰呢?真正入定了,身体整个的骨节、整个的经脉,软得跟棉花一样、跟面粉一样的。你就拉拉他的手,算不定把手拉拉拉出来一丈多长,因为这个柔弱无骨了。所以入定了以后,他身上的温暖、温度,低温,没有退的。甚至温度还有高温的。你看到很低的温度,摸到还有一点暖,可是你拿别的东西,拿物质的东西一接触到,假定你用个小茶壶,放在他身边,肚子、胸口这么一放,算不定过个个把钟头,那个茶壶开水会滚起来了。生命活着,暖气永远存在的。死亡就冷冻了,就僵硬了。所以暖气在的时候,生命在,它一定有暖。所以老年人为什么骨头硬了?虽然叫做老啊,老就是死亡的前面一半啊!所以啊,本省话、闽南话就叫做“顶壳壳”了,硬都可以打鼓了,他越来越……所以有暖气在就越来越柔软。所以我们晓得,经典上有时候翻译,善行功德到了,“软地”,又翻译成“柔地”,那么我们讲教理的人啊,“软”的解释啊,这个恶业轻了叫做“软”。实际上“软”也讲真正功夫的境界。禅定功夫证到了,这个肉体你不要练什么武功、不要修什么气脉,它自然柔软,越来越柔软。
那么说“暖”一定存在。寿,凡是暖、没有冷却以前、没有冷冻以前,它生命仍然存在的。所以真正入定的人,纵然一定八万四千劫,乃至于说十二万年,他只要体温还存在,他并没有离开;第八部分的阿赖耶识没有离开过身体。
那么这里又有人要问了,道家所说的出阴神、出阳神,那是第几识啊?这里是个问题,你们去研究研究看。有没有这回事?那是第几识的作用?第几识带什么作用?第六意识带质境。出阴神是第六意识带质境;出阳神不同了,假定修到了,几乎近于佛所说《楞伽经》佛法所说的“意生身”的境界。等于“意生身”的境界。
所谓“意生身”的境界呢?报身、化身两个合在一起的。这都是实际的功夫。
所以暖、寿,暖寿存在,识的作用就在那里。识,这个要注意。这个是“眼耳身三二地居”,这个作用。
。。。。
所以五种遍行它是具备的。前五识,别境,有特别的境界,它也具备。善法具备了十一。讲这个前五识啊,心态作用。换句话说,有第六意识帮助它。乃至第六意识,现在心理学注意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于说“第六感”这些等等,还是唯识学第六识的范围哦,没有跳出来哦。
。。。。。。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非常讨厌的问题来了。前面五个识“眼耳鼻舌身”,这个我们知道了。前面五个识,靠什么起作用呢?靠“净色根”起作用。现在我们先研究解决一个问题、佛学的一个名词,什么叫“根”呢?根就是我们生理上的“官能”、“机能”,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拿身根来讲,身体什么是根呢?整个生理上、身体上的神经,所有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这些都是根;即使这样讲还不够,神经是什么组成的?这个神经拿医学来讲是什么东西变的?细胞、蛋白质组合拢来变的,这些各种各样组合拢来的。有些是现代医学科学上知道的,有些还不知道。就变成我们这个身体,整个的神经,这个都属于身根。乃至我们脑子的大脑小脑这一些都是身根。就是现在人要追求的间脑,大脑小脑中间有一点,现在还不知道哦。医学正在研究间脑。这个东西一般认为,研究科学的认为现在我们人之所以有五种神通:天眼通、他心通这些“通”,有特别灵感,是这个间脑的作用。但是你注意啊,这个理论并不一定是确定了的哦。现在医学上在追求这个东西。只有研究这个间脑,还在研究。但这点东西啊,同我们丹田一样,所以西医过去不承认丹田,现在不同了,因为针灸一流行,承认了。以前所谓中国人讲有个丹田在肚脐下一寸三分,把尸体拿来解剖,这里没有东西嘛。肠子这个综合体。但是中国过去人解剖过没有?我们过去呀上古以来也解剖,不是拿死人解剖,(而是拿)活人解剖。而这个东西,活着的时候呼吸,这个里头起作用的。一死了,它是肠子嘛,没有什么,没有气了。间脑也是这样,现在间脑,我们晓得,活着的这个间脑是液体,等于说冷冻起来的这个布丁一样一点东西,假使一死了它(就)硬了。所以是不是间脑这个东西,同神通有没有关系?不去管它,我们顺便带到这个。
刚才讲,就是现在所谓间脑,也不过是身根的一种而已,一个小部分,还不是“净色根”。譬如我们的眼睛,眼睛的眼神经,没有病的、很健康的这个眼神经,认为眼神经的细胞,有人认为这个就是唯识学所讲的“细子”——这个“净色根”,也错了,不对的,也不是。所以“净色根”这个根我们了解了是指这些“官能”,古代的佛学名词叫做“根”。
那么什么叫做“色”呢?要注意了,所以就要研究佛学《百法名门论》了。什么叫做“色”?色法:“有表色”、“无表色”。(“有表色”)可以表示的,譬如说红黄蓝白黑、大小长短方圆等等都是可以表示出来。有一种东西“无表色”,无法可以表示的。这个无法可以表示的色呀,已经到达了,拿现在的观念,已经到达了“精神”的领域。好了,我们又出来一个名词了。那么,我们中国文化里头讲人的精神,精神是个什么东西谁敢下一个定义?这麻烦了。等于我们以前在学校上课,几十年前,有一个同学,我自己本人就担任这个课程,承担任(这个课)。哎,今天有没有你的课?有。上什么课?《精神讲话》,我自己担任讲《精神讲话》这个课。不过自己心里头笑,别成神经讲话哦!怎么说精神?精神是个什么东西嘛?《精神讲话》。换句话,讲话就要精神的,没有精神就不会讲话。我讲完了,精神讲话讲完了么!这个精神是什么?
好,那么,拿中国道理,科学有没有道理呢?有!
精,譬如讲老子也提到过,“恍兮惚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惚兮恍兮,其中有信。”信,你讲它是唯物,不是唯物;唯心,不是唯心;有个东西呀,老子的观念。如果研究《黄帝内经》我们中国的老祖宗的这一部医书,也就是啊,生理哲学的物理哲学最高的这本书,它整个申量的独有定义。但是不属于唯物的范围,已经超过了物,进入了另外一个东西了。所以“精”和“神”两个东西把它合拢来,我们后世讲精神两个字啊,是理念上、抽象的。在中国文化里头,这两个字在定义名相,它的名词,不是抽象的,精是精,神是神。但是这个“精”字不是现在医学所讲的男性生理上那个精虫,不是这个。所谓男性生理的精虫,女性身体上的卵藏,是精神那个精的范围的一个小部分。
这是刚才提到精神两个字,又解释了这个名词。
好,那么我们晓得“净色根”,无表色已经到达了精神的领域。还有,“极微色”,极微,《百法名门论》还有个东西叫做“极微色”,还有一个“极迥色”。
色法,你看看佛学的科学啊,注意哦!色法,归纳又归纳,分这四大个范围。有表色,有表色我们很简单,都看得见的。无表色已经是要我们的通过这个思想经验(来理解),困难了。还有“极微色”,“极微色”等于什么?现在所讲的原子、核子,是“极微色”。所以极微色分七分,“极微色”再把它分析,它还包括七分、七部分,这七部分怪了,“极微色”包括了七部分。哪七部分?“色、声、香、味、触、法、觉”,这奇怪了,“极微色”。
那么有人要问了,不过我在《楞严大义》上已经解释过。“极微色”,物质分析到极微。古代只好用这个名词了。现在说极微,显微镜都没有办法看。原子能的这个能量是什么?爆炸开了,空的,电子原子到了最后是空的,一爆。但是,空的东西呀,比方像什么?我们这个电灯泡,中间是真空哦,把空气都抽了。所以真空的东西,你再把它一爆破那个声音大得很,爆炸的力量也大得很。还有,我们动物,河里头有的鱼,鲤鱼那个胆,两头(我们做小孩子的时候家里吃鲤鱼,那个胆都拿来玩的)空的,所以鲤鱼的力气很大。所以夏天钓那个鲤鱼,在我们乡下钓,这么粗的竹竿有一二丈长,刚好钓到鲤鱼的一个壮丁,拉着这个鲤鱼,总要跟它玩个个把钟头才敢拉上来,不然拉不上来。那个粗的钓竿都给它拉的弯得,那个钓线都几乎给它拉断。紧拉着跟着它走走走,等到鲤鱼实在疲倦了,才把它拉上来。为什么它鲤鱼力气那么大?它中间有两个胆,这个胆是真空的。所以我们小孩有时候玩够了,放在地下把脚一踩“bia4”鞭炮一样的大声。是真空的东西,它爆破的力量很大。所以原子爆破了以后啊,(比方啦,当然我不是原子,我也不懂原子,同一般人的科学一样,写一个“原子理发店”,我说这就是中国人的科学!啊,跟着科学的时髦。“原子冰淇淋店”,我说不要吃啊,吃了会爆炸的!中国人的科学,跟着名词乱来。爱因斯坦讲一个《相对论》,我们讲《易经》啊,阴阳相对,哎,这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就是……哎呀,只好摇头!就是中国人的科学。)
但是这个“极微”为什么分七分呢?一个真空分到最后极微,空到没有、爆破的时候,它放光,它出来味道了。所以色、声、香、味……如果人碰到那个真空爆破,你这个细胞受感受哇,就死亡,伤了。是嘛,它是具备了七分啊!可是我们这位老人家——释迦牟尼佛,三千年了,他早就说出了,极微到最后还具备七分。
“极微色”,我们拿、因为有现代的自然科学的一点点的很粗浅的知识还可以解释了;到了“极迥色”就没有办法了。“迥”是代表远大、很高深远大,岂止肉眼看不见,恐怕显微镜、科学仪器是不是看得见它,我也不知道了。只好在理论上解释“极迥色”。等于我们现在太空科学一样,发现最近不是……这两天不是有、发现太空里头有个黑洞是无比的大,可以容纳这个银河系统几千个进去,还宽大有余。现在这个宇宙越来越神妙了!当然今天科学,第一我们不是学科学的,只晓得一点点皮毛又皮毛的皮毛的常识,随便来比方。但是要注意。 推翻,有一个新的发现就推翻了。所以你把科学当成定理在用啊,那是非常笨的,它永远不到位、(在)前进,还在追求嘛,还是未定之天。所以我们千万小心!就是说借用了今天一点点皮毛的常识,姑且拿来,因为没办法别的比嘛。尤其我们现在的青年同我一样,都是原子理发店的科学家、原子冰淇淋的科学家,都有点皮毛常识,只好皮毛对皮毛了,拿来比一下。
“极迥色”它是已经介乎心、精神跟物理之间的东西。这个色,“色”字我们介绍了。所以你们研究《心经》要注意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四句话可不好讲啊!严格讲不好讲啊!拿唯识学来讲《心经》要你的命了。碰到这个就要你的命。但是也很好讲。所以过去都讲,眼睛看到色,等于宋儒所讲的,“座中有妓,心中无妓”呀,我眼睛看到色不动心,我是把色空了——笑话!那个眼睛色相而已,那不相干啊!
佛法的色是讲这个“色法”。
那么佛法还有个归纳,我们四大,地、水、火、风。拿物理世界呢?这个大类也归起来,“地、水、火、风”,四大,佛经经常用。实际上佛经重要的地方用到“五大”——地、水、火、风、空。哎,你们注意啊,青年同学,如果研究印度文化、东方文化的交流,“地、水、火、风、空”与中国的“五行”是一样的;中国的标记:金、木、水、火、土,一个东西。你们要注意!
所以佛学所讲的十二因缘,与中国阴阳学的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一个东西,两个表达不同。千万千万要注意!不然你所研究的佛学、你所理解的佛法都是错误了。因此看古人所讲的,到现在许多注解的错误啊,不可计数!很多就是。
好了,现在我们又回转来讲到本题。色法:地、水、火、风物理世界这四大类,所以叫做“四大”。在我们的生理上呢?四大的假合为身,譬如说像骨头、坚固的,我们身上的,拿现在的医学上所讲,骨骼系统的,这属于“地大”的范围。我们身上的血液、荷尔蒙呀,这些东西属于液体的,(属于)“水大”范围。我们身上的热能,这个属于“火大”范围。我们的呼吸系统,(属于)“风大”范围。地、水、火、风四大,媾(构)合拢来,成我们这个身体。“地、水、火、风”是色法哦!不是“净色”呦!就是(拿)身上的细胞(来讲),细胞是水大哦,(是)水大所构成的色法哦,不算“净色”呦!这问题大了。所以如果认为“净色根”就是细胞的话,错了!不对。细胞都是蛋白质所构成。
那“净色根”是个什么东西?譬如说,我们这个精虫,你把它再分析由蛋白质、酸性的这些东西构成的。它也没有什么啊!(可是)精虫也不是“净色根”啊!我们再要研究了,那个男性的精虫碰到女性的卵藏,为什么两个一进去、一结合了以后,它为什么会变出一个人来呢?人这两个精虫卵藏一结合了一半一半、一阴一阳,等于两半这样配合拢来。你要注意哦。所以真讲修持,我们人体的气脉有所变化,你看到我们人是这样坐着的,他说整个来讲人体气脉变化是这样的哦。他说人者一阴一阳,等于我们这个地球的轨道;我们这个地球轨道指南针不是正指南,不是指着正南的哦,(而是)偏东南的,一定西北偏。所以我们的身体真正的静是这样的,一半一半哦、左右一半一半。这个道理你们很难体会了。等到你们禅定的功夫慢慢到了,到了那一部分体会。
所以说精虫卵藏结合了以后,他第一天、胎儿入胎第一天,那两个东西一结合以后,第一根变化起来的是中脉。所谓中脉是中空的哦,由底下到头顶。那个时候第一个七天的变化,你叫它是一个——现在西医有个翻译的名词也是有形——“腺”,月字旁边坐个泉那个“腺”。荷尔蒙所经过的地方,这个东西叫“腺”。我们可以说这个东西几乎有一点相近——相近于“脉”,所以修佛法讲修持气脉的那个脉,等于是个“腺”的东西。譬如荷尔蒙分布的是那种“腺”,它不就是神经系统。这个大家在座学医学的这几位应该是知道的,正式学西医的朋友们。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还不是“净色根”。
“净色根”等于什么呢?很难表达了。我们回转来了解一些旧东西。譬如说我们讲中国文化的阴阳学十天干、十二地支。由五行变出了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拿五行的归纳,甲乙都属“木”,丙丁都属“火”,戊己都属“土”,庚辛都属“金”,(像今年是辛酉年,属于金。)壬癸都属“水”。好了,既然十个天干,所谓“天干”这个“天”是代表宇宙与这个地球彼此在放射、彼此在干扰,彼此干扰、放射、干扰的那个作用,交互干扰、交叉干扰那个作用,所以叫“天干”。
甲乙都属“木”,那个甲“木”——不成形的木,不成形、不成形态、还没有变成物质,那个所谓指木的“气”。乙“木”,是成形的木了,成了形态的木头了,这叫“乙木”。丙丁都属“火”,那个丙“火”是火的“气”。这个“气”是什么东西呢?我们借用现代的自然科学观念说是那个“能”,没有变成东西的那个能量。
总算我们把吃奶的力气也拿出来了啊,从小长到大的所知的范围拿出来解释“净色根”的“净色”是这个“色”。但是如果拿中国文化笼统地解释它,很简单,什么是“净色根”呢?气!这个“气”是什么东西?问题就来了。
所以“五识同依净色根”,这个“气”、这个“能”。
什么叫“九缘八七好相邻”呢?这个“九缘”几缘,(《楞伽大义今释》)下面有表,你们翻开一看就知道了。唯识学讲,我们人这个眼睛要看见对方一个东西的话,眼睛的相对就叫做色相了。眼能够看到色,要九个因素才能看到,不然看不见。第一个眼睛看东西前面一定要有空间,要空、要有距离,没有距离你看眼睛把它蒙住了(就)看不见了,所以要有空;要有光,等等,要九个因缘(才能)看到,所以叫“九缘”,眼睛要九缘。
耳朵听声音呢?只要八个因缘就可以听见,因为耳朵不需要光线,不要色相。所以只要八个缘。
至于鼻子呼吸、舌头吃东西、身体的感觉冷暖、快感不快感、痛苦不痛苦等等,需要七个因素。
所以眼睛要九缘,耳朵是八缘,鼻舌身是七个因素就可以发生作用。所以他归纳结果,玄奘法师,你说他文学我平常都遗憾这位法师的文学不高,但是啊,《八识规矩颂》我服了他,没办法用文学作,可是他能够作到这样的诗句一样的,已经了不起了。“九缘八七好相邻”,在比邻这样一路连下来的。“合三离二观尘世”,身识――身体的感觉、鼻子的鼻识与舌识三个识要合拢来才起作用。怎么讲呢?这个身体,没有接触到它没有感觉的。我们把衣服穿在身上,接触了、皮肤接触了,“唉呀,不舒服!”脱掉。那衣服套得严一点,还有一分的距离,有时候当然有感觉了,这一分的距离与身体已经发生作用了,它必须要配合起来。比如舌头,我们这个舌识啊,这个菜、这个吃的东西要到了嘴里,舌头牙齿一尝,“唉哟,太咸了。”这个时候就有感觉了。它不接触、不合拢来,吃空气有没有味道?有味道。有点淡味,它的味道是淡味,没得味道的味道。那么这样一吃、合拢来,我们就知道了。所以这三样是“合三”。
眼识跟耳识,它要有距离性,“离二”。说“合三离二观尘世”,这个世界上这些作用前五识、这个五官机能的作用,有这么些道理在。像这样讲还没有详细啊,这是大纲的大纲,详细的要看要研究《成唯识论》。
所以“愚者难分识与根”,没有智慧的人啊,分不出来。我们眼睛看东西,只晓得是眼神经反应的作用,透过脑神经,眼识这个神经反应的作用。现在医学所谓讲唯物的这是神经反应的作用。我们拿现在的观念(这)属于唯物的论点。
拿唯识的论点,这就是“愚者”只知道是根的作用,他不晓得识的作用。识是个什么东西根本他就不知道。说愚者只认为“根”的作用,“根”就包括神经啊、细胞啊,这个机能反应的作用,叫“根”。
识呢?你注意第一句,“五识同依”,它像电一样,要依赖这个电灯它才发光。那个“能”呢?现在把“识”变成那个“能”,所以要依赖“五色根”,它(才)起作用。他说,说没有真的开悟,没有定慧等持、见道以前,愚者难分什么是识、什么是根,它两个分不开。我们普通只觉得,我的眼睛看不见了。没有办法说识看不见了。这一点注意,《楞严经》上佛有提到这个问题,不过《楞严经》提的不同,佛跟阿难讨论,问阿难说,你说瞎子看不看得见?阿难说看不见,佛说:你错了!瞎子也看见,瞎子他永远看见前面看不见的那个东西。瞎子在看见、看到什么?他永远看到自己看不见的那个东西,那个瞎子在看的那个就是眼识的作用。等于我们把眼睛如果蒙着,完全闭起来,看见看不见?看见!你是看见我们那个看不见的那个东西。眼识还是存在的。瞎子有没有眼识呢?有眼识的作用。但是为什么叫瞎子?他没有这个根——眼根。所以不能面对色相的现实,现量就出不来了。但是瞎子看见了也有瞎子眼根的现量哦,他那个现量都是黑洞洞的。
同样的道理,聋子有没有听?聋子也在听,聋子听到自己“嗡啊嗡哒闷”,我们耳朵老化了都听到闷闷的,永远觉得闷闷的。那在听不在听呢?耳识还在听。那么耳根坏了,耳识没有坏,要注意这个。所以“愚者难分识与根”。
同样的道理,我们割一块肉,假设开刀的时候,活的肉把它割下来,它的细胞还有一个短时间的跳动,那还是身根上面的跳动,余力、生命的余力在。这个时候,这个识,身根的身识的作用还带一点在,没有完全散去。那么身识的归返第八阿赖耶识,细胞的死亡归到色法里头去了。归到四大里头去了。这个要注意。
所以前两首是介绍前五识的大要的作用,要我们研究唯识以前就要懂。到了第三首,讲修道的。
“变相观空唯后得”,你要修道,一个人修道,得了道、悟了道、证得菩提、开悟了,前五识能够“变相”,起变化的作用、起大变化的作用。简单地、勉强说,拿我们中国儒家的文化,气质变化了,前五识的作用与普通人不同了。譬如说,真得了道、禅定功夫到了,到达了真正定力够了以后,近视眼的不近视了、好了;老花眼不老花了。一切都变了,譬如前五根返老还童了。这是他的前五根的变相。乃至前面前五根变成三神通了:天眼通、天耳通、身体有神足通。比方,到这个时候,需要怎么样呢?修到身能够空,空掉了,身根空了,眼、耳、鼻、舌,五根都能够观空,都证得了空性。由空以后,性空以后缘起,再修妙有。这样才能够证到这个报身,色身、身体与五官转变成佛身、报身的佛身,要得到“后得智”的人才办得到。得“根本智”还做不到。悟道明心见性是得“根本智”。到十地菩萨、八地菩萨以后的程度,得“后得智”,才能够做到《楞严经》上佛所说的:“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是要实证的,不是空洞讲理论,(那是)不行的啊!“变相观空”唯有后得智的人,得了“后得智”。你说见一个空、悟一个道、一念不起,以为这个就是禅、就是道了,那是骗骗你的啊。过去说是空拳哄小儿,“是不是老师啊?这个对不对?”“哎,对了,对了。”先给你来点安慰,不然你要气得自杀。怎么办?哈,只好骗一下。那个不是啊!那个还不是“根本智”。“根本智”得了还不能转,要得“后得智”。所以说“果中犹自不诠真”啊!
你要晓得,悟到了、成了四果罗汉、得九次地定、可以灰身灭智、具足五神通的人,他对于这个前五根啊,这个生命的道理有形的,还不懂、还不能透彻。要到什么程度的人呢?四果罗汉、声闻、缘觉,有神通、可以变化腾空自在、可以知道前五百劫后五百劫都知道了,本体的道理、功能还没有了解,“果中犹自不诠真”。要等到什么?“圆明”、八地以上到了佛地了,大圆镜智、第八阿赖耶识是转成大圆镜智了;乃至初地的菩萨登欢喜地——“圆明初发成无漏”变成无漏果了;一到了真正的无漏果来呀,这个肉体的色身才能变化掉。能够变化掉了这个肉体的根与前五识,“三类分身息苦轮”,才能修到千百万亿化身。化各种类身,下地狱、上天堂、变畜生、变蚂蚁、变狗变猪随便你去变化就是。“三类分身”千百万,度一切众生。菩萨的境界。后面四首(偈子)是讲功夫、证道、见地,果位上事。前面两首是先介绍识与生理的作用,如此而已。后面的特别注意,尤其我们这里讲修证的,“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啊!
真正的道理你懂不进去,四果的罗汉懂不……你初学会打坐,入一点定,那根本不相干,你拣一点空的境界不相干的。因此你晓得呀,我们唯识学的前五识转了,变成什么智啊?“成所作智”。转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那就叫成就。换句话说,以禅宗来讲,“言下顿悟”,大致上十分之八九悟到了法身清净的一面,你这个肉身的报身你就转不了在那里。当然像六祖一样转了,像前两天有人照过来的六祖现在肉身的照像,还在。但是六祖肉身的照相这个照片你们看到的,同普通肉身照片完全不同。那真是就跟活着的人一样的。这个又不同哦。可以说他自己故意把它变的。所以要“圆明初发”才能够转这个身。
所以我们普通打坐学佛,得到一种心境的清净或者自己觉得妄念都不起、很清静,七天也好、半个月也好、三个月也好、一年也好,一念清明很自在是第六意识的境界而已啊!前五识毫不相干啊!那是第六意识的偶然境界而已。不要认为第六意识的这一点清明——当然理解上也懂了很多了,哎呀,或者看佛经也懂了、什么也懂了,或者我已经得了道了、悟了,——你给自己第六意识又欺骗了自己,统统落在“法执”上,“法空”都没有做到。这个需要注意的。那么前五识的三首我们了解了。
现在开始第六意识。它的纲要给我们介绍了。第六意识不像前五识,也不像后来的第七识、第八识。“三性”它具备了,“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这个第六意识啊,这个东西啊,所以我们中国人《西游记》小说啊,就把它叫做孙悟空,是这个东西。(我们这个心理第六意识思想)它最坏了,也最高明。我们现在普通人讲,这个“心”,笼总,佛学也好、普通人讲这个“心”啊,在唯识,这个是在第六意识的范围。
第六意识无所不通,它具备三性、三量——现量、比量、非量都具备的。通三境,都通。“三界轮时”,你要晓得,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六道轮回,乃至于说现在变凡夫、将来成佛都靠它。你不要轻视了它——第六意识。哎,虽然坏,你不要轻视了它哦!没有第六意识的思想你还成不了呢!所以“三界轮时易可知”。它这个第六意识的心态呀,包括多了,跟它相关的“心所”(不是心的“能”哦,注意啊!心的“所”,不是“能”。“能变”是第八阿赖耶识呦!第六意识也是“所变”哦。所以对第八阿赖耶识的立场来讲,第六意识也是它的“所变”而已。不过是它的“当家”的儿子——“老二”在当家。“大儿子”是第七识,不大管事的。等于我们唐朝一样,当家老二儿子李世民,当了皇帝了。呵,老二当了皇帝。)相应心所,它包括的心所(不是心“能”)有五十一个,“善恶”一切坏的、好的它都有,“善恶临时别配之”,第六意识它的善、它的坏,不一定的呦!非常不定。当它去做它要得到前面前五识的帮忙。临时对境依它起的时候、对境依它的时候,善恶的境界所得的业果、所起的作用不同,“善恶临时别配之”。
他说,这个“性界”——它自己的意识自性、它的界别,经常受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支配,“恒转易”随时在变化。所以像我们的心一样,前面一个思想正想做坏事,后面马上一个思想第六意识另外一面又来了,“哎呀!”自己劝自己,“这不是造业吗?哎呀,算了算了不要做了,还是去打个坐、拜拜佛吧!”它随时在变化自己,“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意根,意有根哦。哈!意根在哪里?意根在哪里?脑神经!那么我们这个脑神经是意根所在。过去人家认为(是)心脏,不过心脏是发动器。脑神经(是意根),所以意一动啊,它脑神经发动,前面五根跟着都动,前面五识跟着五根都来帮忙。他六个兄弟是一帮,在西门汀啊专门捣乱的,这六个兄弟一霸,眼、耳、鼻、舌、身。“根随”,好的时候啊,所以大家要学佛了,这个信念来了,“哎呀,我要信佛、我要做好人!”对自己有信心,这个“信”是好东西。但是当信念一起,六根一齐起作用,“根随信等总相连”,所以第六意识(是)最厉害的东西,我们下地狱上天道、成佛成凡夫都是它。“动身”,身体的作用。乃至每一个细胞的发生作用,“动身”;“发语”,讲话。你说有些人这个嘴巴坏,所以常常发现有一些人“佛口”,佛的嘴巴满口佛话。“蛇心”,古人说的啊,“佛口蛇心”,佛口、蛇的心理毒蛇的心理——两面刀,这个嘴巴造口业。但是你不能推诿给嘴巴,“哎呀,我这个嘴巴不对,我心里没有这回事啊!”我也常常说,有许多人讲:“哎,某人心很好啦,就是嘴巴坏。”空话!嘴巴讲话哪里来?意念动的,就是心动啊,心就是坏。好就是好,这个好人,满口善言,都是好话。所以“动身发语”,你要知道,就是这个“意”最厉害,统统是它造的,“贪嗔痴慢”都是它。
说这个人“我脾气坏了、我心好的。”哪有这个理?你不要下地狱都原谅你。脾气是什么?就是意动啊!不是偏袒脾气,脾气还有另外一个东西呀?脾气不是什么识呀?有个“脾识”吧?都是这个意!“动身发语独为最”唯有它最厉害了。意业造满了等于拉弓射箭了一样,恶贯满盈的时候,“引满能招业力牵”。它的现行、现在的行为、意念这个思想,构成了现在的行为。现在行为累积多了,变成习惯,这个习惯就是业力的因子变成未来的种子。过去生的那个意识的习惯变成习气,习气就是业力,变成这一生的个性,就是过去生业力意识的种子、种子生现在的现行——现在的行为;现在这一生的行为,变成未来的种子。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天上天下、惟我独尊,都是它搞的事。所以《瑜伽师地论》意识地卷数占了二十几卷,最多,都是讲这个东西。但是变圣人、变凡夫都是意识的作用。
这个意识的心态呀,最可怕了。所以“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引”就像拉弓一样,要拉满,所以中国文学里头讲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那个力量没有拉满哪;拉满了以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你自己就发出去了,拉不住了,都是这个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