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

分别界品第一

诸一切种诸冥灭  拔众生出生死泥

敬礼如是如理师  对法藏论我当说

论曰。今欲造论。为显自师其体尊高超诸圣众。故先赞德方申敬礼。诸言所表谓佛世尊。此能破闇故称冥灭。言一切种诸冥灭者。谓灭诸境一切品冥。以诸无知能覆实义及障真见。故说为冥。唯佛世尊得永对治于一切境一切种冥。证不生法故称为灭。声闻独觉虽灭诸冥。以染无知毕竟未断故非一切种。所以者何。由于佛法极远时处及诸义类无边差别。不染无知犹未断… Read the rest

西藏度亡经

中阴闻教得度密法(西藏度亡经)

原著 莲花生大士

乾编 临终中阴与实相中阴

此下所述,为中阴境相现前时入观实相之法:死后听闻“观想喜怒诸尊得神识自在大教”而得大解脱之法。

[皈敬偈)

皈命神圣净法身:光明无量不可称;

皈命神圣圆报身:莲部以及喜怒尊;

皈命莲生大尊师:一切有情摄护神;

归命历代诸上师:佛之三身我归敬!

第一节引言

这部可使面临中阴境界的凡夫信士获得心灵或精神解脱的闻教得度大法,约有三分:初,序言;次,正述… Read the rest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1520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

此土著述·第1520部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
唐大荐福寺翻经沙门法藏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睹纤毫以齐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其犹病起药兴。妄生智立。病妄则药妄。举空拳以止啼。心通则法通。引虚空而示遍。既觉既悟。何滞何通。百非息其攀缘。四句绝其增减。故得药病双泯。静乱俱融。消能所以入玄宗。泯性相而归… Read the rest

一念不觉而有无明

摘自净土大经科注(二次讲)-第244集(净空法师)

贤首国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一篇论文,论文写得非常好,文字不多,非常精简,但是内容太丰富了!全文六段,前面三段是最高的科学、哲学,讲宇宙的源起不是神造的;也可以说是神造的,如果这个神就是自性的代名词,那就能讲得通。心现识变,这大乘教上讲的;讲从一个真如本性,这个真心叫自性清净圆明体。从一体起二用,大乘教常说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动… Read the rest

如来藏

楞严经: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Read the rest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隋 智顗述〗

大正藏 No. 1915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二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本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今禅波罗蜜是。三曰不定止观。即陈尚书令毛喜请大师出。有一卷。今六妙门是。四曰小止观。即今文是。大师为俗兄陈针出。寔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枢机。曰止观。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静。皆同出而异名也。若夫穷万法之源底。考诸佛之修证。莫若止观。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 Read the rest

禅宗全书目录

《禅宗全书(全101册)》2004年12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蓝吉富
第一册
一、楞伽师资记(大正藏本)
附:传法宝纪(大正藏本)
二、历代法宝记(金九经校定本)
三、曹溪大师别传(卍续藏本)
四、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原书十卷,仅存七卷)(宋藏遗珍本)
五、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卍续藏本)
六、全唐文禅师传记集
七、祖堂集(日本·花园大学藏本)
第二册
景德传灯录(普慧藏本)
第三册
一、传灯玉英集(残卷)(宋藏遗珍本… Read the rest

王维文集

《西方变》画赞(并序)
法身无对,非东西也。净土无所,离空有也。若依佛慧,既洗涤于六尘。未舍法求,厌如幻于三有。故大雄以不思议力,开方便门。我心犹疑,未认宝藏。商人既倦,且息化城。究竟达于无生,因地从于有相。

《西方净土变》者,左常侍摄御史中丞崔公夫人李氏,奉为亡考故某官中祥之所作也。夫人门为士族之先,道为梵行之首。大师继踵,望尘而理印。命妇盈朝,闻风而素履。心王自在,万有皆如。顶法真空,一乘不立。以… Read the rest

王维文集 近体诗

春日上方即事

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
鸠形将刻杖,龟壳用支床。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

山中示弟等

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
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
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
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
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

山中寄诸弟妹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

口号又示裴迪

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过福禅师兰若

岩壑转微径,云林隐法堂。
羽人飞… Read the rest

敦珠法王文集 次第与证悟

“ 观想自他成为本尊 ” ,是金刚乘最微妙的修心法门之一。你已经知道它的技巧 —— 当你幻想、计划或回忆时,就一直在用它 —— 运用想像力,在自己心中创造特定的图像。

所有佛教修行的目标,都在除去自我。而金刚乘除去自我的方法极端聪明且具创造性,它让自我做大部分工作来除去自己 —— 金刚乘不去粉碎自我,而设法用一个可爱、更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来取代。

佛法修行的顺序,不管哪一乘,在开始的时候都要先了解:你并不是自己所想像的样…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