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明招德谦禅师

罗山闲禅师法嗣明招德谦禅师
婺州明招德谦禅师,受罗山印记,靡滞于一隅,举扬玄旨,诸老宿皆畏其敏捷,后学鲜敢当其锋者。

尝到招庆,指壁画问僧:“那个是甚么神?”曰:“护法善神。”师曰:“会昌沙汰时,向甚么处去来?”僧无对。师令僧问演侍者,演曰:“汝甚么劫中遭此难来?”僧回举似师,师曰:“直饶演上座,他后聚一千众,有甚么用处?”僧礼拜,请别语。师曰:“甚么处去也!”
次到坦长老处,坦曰:“夫参学,一人所在亦… Read the rest

洛浦元安禅师

五灯会元–洛浦元安禅师
夹山会禅师法嗣洛浦元安禅师澧州洛浦山元安禅师,凤翔麟游人也。丱年出家,具戒通经论。问道临济,后为侍者。济尝对众美之曰:“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师蒙印可,自谓已足。一日侍立次,有座主参济,济问:“有一人于三乘十二分教明得,有一人不于三乘十二分教明得,且道此二人是同是别?”主曰:“明得即同,明不得即别。”师曰:“这里是甚么所在?说同说别?”济顾师曰:“汝又作么生… Read the rest

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

方立天

内容提要:北宋初期临济宗人和云门宗人等,采用偈颂(诗歌)等体裁,从文字上追求禅意,以不点破为原则,绕路说禅,使得禅风出现了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的变化。临济宗人大慧宗杲主张从公案中提出某些语句作为题目来参究,以扫荡一切思量、知解,力求获得真正的禅悟。他所创立的禅法被称为“看话禅”。曹洞宗人宏智正觉认为看话禅滞于公案功夫,不利解脱,提倡默照禅的观行方法。“默”;“照”是以智慧观照原本清净的灵知… Read the rest

“无”字公案禅与念佛禅

作者:净慧 来源:禅刊
赵州的“无”字公案是我们参禅用功的一把铁扫帚。这把铁扫帚,佛来佛扫,魔来魔扫;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名不可得,相不可得;体不可得,用不可得。
在用功的过程中,有一法当怀,就是一个障碍。所以“无”字公案在参禅的法门中,历史最悠久,使用的人最多,得受用的人也最多。而且,真正用得得当,得受用也特别快。
我们凡夫之所以迷失,就是因为执著一切都是有、有、有,死死地抓住“有… Read the rest

信心铭辟义解

信心銘辟義解(一) 天目中峰禪師

聞夫少林不立文字直指之道.方二傳而至璨大師.師作信心銘五百八十四字.得非遽變乃祖之風而為文字流布耶.或謂不然.是欲顯示其直指之道俾後之學者具正信而破邪惑也.謂信者何.信其廣大心體與諸佛平等無間.必欲其自信而入不假修證.一入信位決定不退轉也.故此銘與不立文字之說.並驅於千古之下而不相悖者.益信大師立言之至荷法之誠也.嗟今學者膠於義解.不能廓吾神心洞見源底以資正信.反以是… Read the rest

临济的说法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日)柳田圣山 著 吕有祥 译

一、意义所在

临济与临济禅

在中国佛教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临济义玄和他的禅是最为杰出的,这是我多年来越来越确信的看法。临济义玄是中国临济禅的宗祖,至今仍受到临济宗人的深深敬仰,这是无庸赘言的。然而我所关心的不在于此,而在于从一般人文历史这个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临济义玄的禅是不拘一格的自由的禅,具有独自的个性,因而是最高妙的禅。可以说,临济义玄的历史地位在于他最具有人间性,这一点远远… Read the rest

碧岩录讲座

元音老人著
序说
第一则 圣谛第一义
第二则 赵州至道无难
第三则 日面佛月面佛
第四则 德山挟复问答
第七十五则 乌臼消得恁么
第七十六则 丹霞问僧具眼
序说
今天我开始讲《碧岩录》的公案,这是禅宗的语录,或许有人要问:我们修的是心中心密法,不是禅宗,为什么要讲宗门公案?因为心中心密法是与禅宗同一鼻孔出气的,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禅宗之禅,不是禅定的禅。禅定分为四禅八定,是渐次法;而禅宗是达摩祖师所传,叫祖师禅,是直指人心、见… Read the rest

禅宗颂古诗的创作理念与艺术特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1日第2242期 作者:潘婷 侯本塔

除了佛教偈颂韵散结合、雅俗统一的普遍特征外,各派禅师的颂古诗还具有各自不同的创作理念与艺术风格。具体来说,临济宗颂古诗以“明白晓畅”为追求,写作风格大都质朴自然;云门宗颂古诗主张“绕路说禅”,措辞用语相对较为华丽;曹洞宗颂古诗则力求“不犯正位”,在具体写作中常常运用反常话语及偏正意象,展现出格外玄谈之风。

颂古诗在本质上是对禅门公… Read the rest

异类中行:唐五代禅风的一个侧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30日第2298期 作者:侯本塔 马玉琴
唐五代时期,禅宗派系林立,诸种禅风并行,“异类中行”便是个中代表之一。所谓“异类”,原是相对于佛陀果位而言的因位,包括人、天、畜生等六道众生;于是“异类中行”也就漫指菩萨在悟道后为救度众生而自愿行于众生之中。不过,此说法自洪州宗南泉普愿后,衍生出新的含义,并且得到唐五代禅师的广泛认同与践行,进而成为影响一时的禅林风气。就学… Read the rest

五灯会元—泐潭湛堂文准禅师

隆兴府泐潭湛堂文准禅师,兴元府梁氏子。初谒真净,净问:“近离甚处?”师曰:“大仰。”净曰:“夏在甚处?”师曰:“大沩。”净曰:“甚处人?”师曰:“兴元府。”净展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师罔措。净曰:“适来祇对,一一灵明,一一天真。及乎道个我手何似佛手,便成窒碍。且道病在甚处?”师曰:“某甲不会。”净曰:“一切见成,更教谁会?”师当下释然。服勤十载,所往必随。绍圣三年,真净移石门,众益盛。凡衲僧扣问…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