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宝积经》云:佛言,文殊,汝入不思议三昧耶?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
讲解:
《大宝积经》上有一段文殊菩萨与佛的讨论。文殊菩萨故意装作不懂而问佛。文殊菩萨在佛教中代表大智慧,一个人成佛成道是大智慧的成就,不是两条腿一盘做功夫的成就,最后的成功悟道是智慧。
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也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师,他自己早已成佛,因为学生在台上演讲,他来报名当学生,在台下捧场,这是文殊菩萨的境界。
“佛言:文殊”,翻成白话就是“佛说:文殊啊!”如果敲个木鱼嘟嘟嘟……平平淡淡念过去,一点味道也没有;你把佛经当剧本、现场记录看就有意思了。佛开口叫文殊:“汝入不思议三昧耶?”佛问文殊,你是不是经常进入那个不思议的境界呢?换句话说,你常常入定吗?
“文殊师利言:不也”,文殊菩萨说,世尊,没有这回事!“我即不思议”,我本身就是不可思议!
“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这个心性之体,天天想明心见性,你见到哪里去啊!我们自己身心本身的功能就是不可思议,为什么还要再去找一个不可思议的定来入呢?就是这一句话答复完了。
文殊菩萨说,我本身就是不可思议。有些人问我入定怎么入?出定怎么出?定无出入,这些话是多余的。换句话说,你本身就是定。
我们从这些地方回转来对照中国文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由止定功夫进来的,它的程序倒是简简单单。把心理状况拿相用来讲,你先求止,止以后定,此定是小定;定以后静,静是小静;静以后才能安;安以后才能虑;虑以后大智慧爆发了;虑而后能得,见到自己自性,大学叫“明德”。
普通一般讲入定、出定,什么是定都弄不清楚,打起坐来在昏沉之中,却说他入定了,那只有天知道!定无出入,就是佛问文殊菩萨是否常入不可思议三昧定?而文殊菩萨答说我本身就在定中……
你怎么不定呢?今天晓得吃饭,明天也晓得吃饭,你的东西被谁拿走都知道,你本来蛮定的,哪里有乱过?!本身就是定,你另外去求个定,把自己弄得忙得不得了,那都属于非量境界。本身就是现量,所以文殊菩萨说:我,本身就是不可思议。佛法讲无我,这里文殊菩萨说我,在我本身不可思议境界以外,“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我自己就不思议,还要进到哪里去呢?
文殊菩萨的理由还没有说完:
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
学佛要做功夫的,不管你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文殊菩萨这一段话,把所有成佛之路的方法告诉你了,刚刚所提的大学之道也在里面。未顿悟自性不思议,就要渐修系心一缘。
这里实际做功夫的人要注意!不管是念佛、修密、修止观,文殊菩萨在这里把成佛之路通通都讲完了。“我初发心”,关于发心两个字特别重要,经过几千年来的演变,佛教的发心已经变成一个专有名词了。
要叫你做个功德,就说你发个心吧!要你来出个劳力,说你发发心吧!这个发心就是动念、动机,发动心念的作用,但真正佛法中的发心是悟道,明心见性才叫发心,也就是发明心地法门。然而到了后世的佛教则变成劝人出钱出力的一种说词,一听到发心就知道要从口袋里掏出钱来,反正把真正佛法的意义搞狭小了。
文殊菩萨说,我开始发心的时间,也就是立志,“欲入是定”,想证入不可思议的定之境界。然而真正达到了,便无所谓定或不定,而是自己心性的本体,它本身就是个不可思议的三昧之定。你只要随时如古德所言“一念回机”,则“一念回机,便同本得”。
请注意这个“机”字,我们这个思想、感情的念头,整天机关关着向外面乱跑,只要我们把机关开了回转来,就已经是你本来的那个东西,这东西你本来已经得到的就是“便同本得”。这话讲得清清楚楚,你向哪里找?但是,我们一打起坐来一念回机,跑回来之后还要再找本来,因此笨呀!自己上自己的当!这样做功夫,那你三大阿僧祇劫慢慢去找吧!
“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现在他成功了,成功了才知道以前走的都是冤枉路。他说,我现在才晓得,实在没有一个心相,没有一个方法、现象而进入不可思议的三昧境界,无所谓入,无所谓出。比如我们心里的行为,现在对某一个人非常生气非要打他不可,一念回机,突然一想这个小子呀!算了!好吧!好吧!我俩不要生气了这一念回机即本善的,用不着加力量。心理行为的起用如此,入定、出定也是一样。
所以我们现在了解了文殊菩萨的简报,知道定的境界没有一个样子,你若以为定还有个什么样子呀?以为入定了里面有光哦!外面也放光哦!假使这样以放光为是,我们都会向你恭维,将来把电线在你身上一接就好了。入定了有放光没有呢?有看到内在放光,也有看到外在放光。
但这往往变成非量境界,不理它就对了,理它就不对了。理它就变成非量,不理它就是现量。你觉得自己放光了,然后光太小了一点,把它放大一点就好了,这则是比量,都在那里玩弄妄心。你懂了这三量的道理,就能随时随地都在现量中,“一念回机,但同本得”,意识的现量是一切呈现的,现量就是一切本来摆在你前面的嘛!文殊菩萨也这么说,“无心相而入”。
要不要盘盘腿子?要不要打打坐?要的,不要还不行。“如人学射,久习则巧”,等于学习射箭一样,练习久了,功夫到了就成功了,就巧妙了。熟能生巧。因此想了生死还是要盘腿,还是要入定。久了以后随时一念回机,随时一念可以四大不管就丢掉了。
“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因为练习久了,每箭射出来都准了。随时都在定中,不管是走路,讲话或是做事忙得很,因为练习惯了,变成不用方法就到了。所以说:“以久习故,箭发皆中”,念念都在佛境界里头。
“我亦如是”,文殊菩萨说,我也是这样,“初学不思议三昧”,从开始练习入定到现在如同学射,刚开始愈定愈糟糕、心愈乱。怎么办呢?“系心一缘”,只好找一个点来把心拴在那里,念佛、观佛或研究教理都是。“若久习成就”,久久练习成就了,“更无心想,恒与定俱”,心里头轻轻松松、坦然安住,不需动念,却能随时都在定中。
大家做功夫没什么要顾虑的,你只要肯去做,久久练习自然就有成就。你说,我学佛也学了三年了,也打坐了三个月,为什么不能入定?你那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天坐半个钟头就好像诸佛菩萨都欠你了,你很对得起他们一样,这样是不行的。要久习!
(摘自《宗镜录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