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因僧问。紧要处乞师指示。师曰。是甚么。僧于言下大悟。师送南际长老出。乃作女人拜。际敛手应诺诺。师以手斫额便归。
师将示寂。自制塔铭并叙曰。夫从缘有者。始终而成坏。非从缘得者。历劫而常坚。坚之则在。坏之则捐。虽然离𢿨未至。何妨预置者哉。所以叠石结室。剪木成函。搬土积块为龛。诸事已备。头南脚北。横山而卧。惟愿至时。同道者莫违我意。知心者不易我志。深嘱再嘱。幸勉励焉。纵然它日邪造显扬。岂如当今正眼密弘。善思之。审思之。铭曰。兄弟横十字(雪窦注云。国无二君。又云。知么)。同心着一仪(风行草偃。又云。直与)。土主曰松山(四顾匪绝。又云。看)。卵塔号难提(独露相倚。又云。险)。更有胡家曲(一西一东。又云。大难)。汝等切须知(自南自北。又云。会也)。我唱泥牛吼(闻莫举头。又云。呵呵)。汝和木马嘶(见应合眼。又云。抚掌)。但看五六月(岂可徒然。又云。叶)。冰片满长街(事非草草。又云。苦)。薪尽火灭后(去去谁同。又云。好住)。密室烂如泥(须到如此。又云。努力)。梁开平戊辰三月示疾。闽帅命医。师曰。吾非疾也。竟不服药。遗偈付法。五月二日。朝游蓝田。暮归澡身。中夜入灭。寿八十七。腊五十九。建塔于本院方丈。
师偈语
光阴倏忽暂须臾。浮世那能得久居。出岭年登三十二。入闽蚤是四旬余。佗非不用频频检。已过还须旋旋除。为报朝廷朱紫道。阎罗不怕佩金鱼。
游柽洋
青山无适莫。四畔无来路。安居不到处。出身终有余。
因学人问事
佗事佗人断。己事己自裁。万法刹那包。何用更往来。
送澄沼
忽告归乡去。崎岖枉涉途。雪岭三秋外。澄沼一事无。
因读寒山诗
可怜寒山子。多言复多语。横路作篱障。何如直下觅光舒。
咏鱼鼓二首
我暂作鱼鼓。悬头为众苦。师僧吃茶饭。拈槌打我肚。身虽披鳞甲。心中一物无。鸬鹚横溪望。我誓不入湖。
可怜鱼鼓子。天生从地养。粥饭不能[歹*肖]。空肚作声响。时时惊僧睡。懒者烦恼长。住持闹喧喧。不如打游漾。
放牛
早朝放牛承露草。直至日昼干饱好。牛饱更无思食念。牛儿无事唱牛歌。
劝人
莫道肯去易。肯去也大难。虚空满天下。迷人坐不安。
若切老婆心。劝君莫掠虚。忽遇明眼人。相逢笑杀渠。
枯树解藏龙。贪睡不闻钟。一朝侵早起。忽觉是何龙。
低头不见地。仰面不见天。欲知白牛处。但看髑髅前。
达磨来路远。汝莫辜负佗。子细审思观。忽然悟去好。
人人尽有乾坤眼。莫随妄情颠倒窥。恒沙国土总吞尽。吞尽不我何旨旨。
枯木藏龙。䨓动必惊。惊者是少。不惊者多。
绝顶白似雪。众水一源深。道场平如掌。我宗超佛心。
长江抛钓子。游鱼带丝绦。恩重钩头饵。轻欺上祖歌。
脚踏香积垄。头枕马鸣崎。身卧白云里。神光万里秘。会我最后句。与汝同一枝。
冬瓜长儱侗。葫芦剔突圞。玲珑满天下。览子黑漫漫。
君不见路边华表柱。天下忙忙总一般。琵琶柦棙随手转。广陵妙曲无人弹。若是有人能弹得。一弹弹尽天下曲。
世中有一事。奉劝学者取。虽无半钱活。能传历劫富。
登天不借梯。遍地无行路。包尽乾坤处。禅子火急悟。
寅朝不肯起。贪坐昏黄晡。鱼被网里劫。胀破猎师肚。
满天不见路。万里迷也没。问汝世间人。何时得成佛。
磨砖不成镜。虚空终有月。火急自提取。莫受多生屑。
高抛不至天。低掷岂着地。日轮隐山去。回头更觅鼻。
我今劝汝道。汝休念文字。兼劝采樵人。努力莫相欺。
多生不出家。万劫受辛苦。今日舍恩爱。誓愿莫回顾。
春霜满天寒。览子黑漫漫。白牛常在髑髅前。劝君审细看。
报汝等知乎。真性不在途。色身祇要闲。何用苦区区。
须知不从人处得。何劳昼夜苦求人。己珠迥然越三界。不是圣人非色尘。
天色晴明绿嶂分。万里虚空绝点云。可惜时人何不悟。肯者同游此法门。
万里无寸草。迥迥绝烟霞。历劫长如是。何须更出家。
辞曾氏
昔年曾许郁多罗。直至如今未动梭。此日且随云水去。谁能待得鸭成鹅。
赠实师伯
善哉道者。顿息大机。堂堂密密。将何显伊。千山绝顶。万重绿衣。风云抱合。我终不知。以此浮幻。随处徉痴。严霜欲至。放发齐眉。僧俗不辩。怀量任疑。晓我微功。雨势云飞。
幽州未得授戒
一十出家未是时。二十出家正是时。今遇官坛缘未合。躘踵且作老沙弥。
自述
思量未到雪峰时。爱把浮生取次疑。及至法门非法法。到头无我亦无师。
师亲写版牌云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若欲去影留身。不知身影常虚。身影从来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拟憎凡爱圣。生死海里常浮。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有物密救人。争奈人不知(恩大难酬)。
师在枯木庵坐禅。于水磨坊前晒麦。乃亲题云
庵前永日无狼子。磨下终年绝[少/隹]儿。
山中至今并无狼虎。凡于磨坊前晒麦。亦无鸟[少/隹]。皆如师记耳。
师题僧堂前梁云
今朝不保明朝。常作千载遮头。
师规制
永明寺知觉禅师延寿立石
夫出家者。先效轨仪。肃严其行。行既精矣。乃曰其人方可参选明师。次择其理。且正道寂寥。尽古今而绝逢。包通十方万类。而从来莫二。如此之事。假世而言之。若以住持之门。依像法而安处。收物情而共居。欲令百川同归一源。众流而臻大海。古云。家无二主。国无二王。二主必诤。二王则竞。况僧居无诤。有诤非僧。要令三世住持万所。心安人和。不失其绪者矣。或有投归僧坊。而求变白披缁者。尽令归奉一主。主无二。即免为诤。但依芙蓉先师规制。即知其义也。蓝田.张际两庄。但逐年轮差了事僧勾当。始终供应塔院。常住供养当院。僧徒等。切不得别议住持。众中或有老者.病者。不任自取索。即差了事童行终始看侍。如无童行。转差沙弥。如无沙弥。轮差大僧始终看侍。无至违越。或有乡村檀那。精心礼请唱佛道场。必须众议。能为法事者差。免俗讥嫌。当院出家沙弥.童行.大僧等。无事出院。不辞知事及大众等。如若却来。便须出院。若为小小因缘。若无重过。却来。即罚礼一百拜放住。如若当时不遵指约。亦须出院。当院徒众等。或非知事。辄行杖木。令人不安。昼时出院。
右件条约住持之事。仰纲维主首及僧徒等。共相遵守。不得违越。终而复始。光化四年闰六月十日。沙门义存告示。
师遗诫
报诸人等。夫泡幻缘生。去来不定。吾仅四十年来。未尝不苦口相劝。近日佛法淡薄。唯于世谛殷勤。至于信施檀那。师僧和尚。百年终殁。无善报恩。世礼既不相应。亦合有少分省察。吾若四大离𢿨。日先已有木函石龛。并依旧志安排。不得别造坟塔。不得设灵筵。不得持孝服。或有戴一尺布。下一滴泪。此非沙门。非我眷属。况更哭苍天。但为俗态。颇辱宗门。或有不遵。依法摈逐。当院年长有从智仰。共相遵授。不得妄有乖张。佗后住持并依芙蓉先师规制。况从前不曾亲度尼弟子。吾脱去后。切不得放入院门。免世讥嫌。为恒式者。兼上院以后。切不得别议住持。开平二年戊辰四月二十八日。沙门义存告示。
先师住持规制。奉宣下降帖命。准元条件施行。不许各度童行。私置田业。擅泥锅铛。仍别众食。寄附常住.庄舍典质营转等事。准此禁断者。时乾德三年岁次乙丑五月十二日。天下兵马大元帅守尚书吴越国王俶建。
雪峰真觉大师语录卷下(终)
No. 1333-D
老真觉。杰出于五季分裂之时。自德山一棒桶底脱之后。直得鳌店月寒。象峰雪霁。揽醍醐于一杓。彰大用于三毬。派析两宗。道超列祖。譬犹轰百亿雷霆于四天之下。旷数百世。其声愈宏。至于垂机示训。大教至言。流出胸襟。盖天盖地。广陵一奏。么弦下愧。不复声矣。向经变。版录无留。福城觉如居士募缘重刊。以广其传。览者倘能向徽外侧耳。便知阳春雪曲。大雅正音。尽在是矣。其或未知。打鼓普请看。
时至治辛酉季夏雪峰嗣祖比丘悟逸敬跋
No. 1333-E 雪峰真觉大师年谱
唐穆宗皇帝长庆二年壬寅
师泉州南安县人也。姓曾氏。父讳勉。是年。师降诞。师家世奉佛。其先茔在杨梅山。西去城四十五里。一峰翔拜于前。俗谓胡僧投拜。
三年癸卯 四年甲辰
敬宗皇帝宝历元年乙巳
二年丙午
师五岁生酷恶荤茹。襁褓中。闻钟梵之声。或见幡华像设。拜必为之动容。见者咸异之。
文宗皇帝太和元年丁未
二年戊申 三年己酉
四年庚戌
师年九岁。恳父母。求出家。钟爱不从其请。
五年辛亥 六年壬子
七年癸丑
师年十二。从其父游莆田玉㵎寺。见庆玄律师。遽拜曰。我师也。遂留侍焉。
八年甲寅 九年乙卯
开成元年丙辰 二年丁巳
三年戊午
师年十七。祝发。遂改法讳义存。
四年己未 五年庚申
武宗皇帝会昌元年辛酉 二年壬戌
三年癸亥 四年甲子
五年乙丑
师年二十四。是年。有旨沙汰佛法。师以服儒谒福州芙蓉山弘照灵训禅师。照抚而器之。留于左右。
六年丙寅
师年二十五岁。武宗崩。汰佛之令弛。
宣宗皇帝大中元年丁卯
师年二十六。是岁奉诏还佛。师再礼弘照为师。
二年戊辰
三年己巳
师年二十八。往幽州宝刹寺受戒。
四年庚午
五年辛未
师年三十。是岁五月九日。弘照和尚示寂。
六年壬申
七年癸酉
师年三十二。辞曾氏游方。有偈曰。昔年曾许郁多罗。直至而今未动梭。此日且随云水去。谁能待得鸭成鹅。遂同岩头奯公在大慈寰中会下。与寰中上足钦山文䆳为友。至江南。三登投子。九上洞山。师尝在洞山作饭头。一日。师淘米次。洞山问云。先去沙。先去米。师云。沙米一时去。山云。大众吃个甚么。师遂覆却盆子。山云。子因缘不在此。遂参德山。
八年甲戌
九年乙亥
师年三十四。一日。洞山问师。作甚么来。师云。斫槽来。山云。几斧斫成。师云。一斧斫成。山云。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师云。直得无下手处。山云。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师休去。
十年丙子 十一年丁丑
十二年戊寅 十三年己卯
懿宗皇帝咸通元年庚辰
二年辛巳
师年四十。参德山。师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打一棒。云。道什么。师此时豁然。如桶底脱相似。
三年壬午
四年癸未
师年四十二。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自擎钵下法堂。师晒饭巾次。见云。这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拓钵向甚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师举似岩头。头云。大小德山不会末后句在。山闻举。令侍者唤岩头至方丈。问。你不肯老汉那。岩头密启其意。山乃休。来日升堂。果与寻常不同。岩头到僧堂前。拊掌大笑云。且喜得堂头老汉会末后句。佗日天下人不奈伊何。虽然。也祇得三年活。
五年甲申
六年乙酉
师年四十四。与岩头同辞德山。师尝与岩头同行。至澧州鳌山镇。阻雪。岩头睡醒。见师巍坐。叱之云。存兄。存兄。何不睡去。恰似三家村里土地相似。师点胸云。某甲这里未稳在。岩头云。据你见处。一一通来。师举见盐官.洞山.德山问答机缘。岩头皆排之。遂于言下大悟。起来。连唤师兄云。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七年丙戌
师年四十五。同岩头.钦山欲参临济。至中路。逢定上座云。临济和尚已于四月初十日示寂。师云。某甲薄福。不见和尚。未审有何言句。定举无位真人话。自是三人分袂。岩头往龙山。钦山止于澧阳。师还闽。既而道由建安。结庵居之。今为黄龙.双石二寺是也。
八年丁亥
九年戊子
师年四十七。追念芙蓉肄业之地。遂还止于石室。即灵洞岩是也。是岁。沩山.懒安领徒至。上廉帅李景以书请师开创城西怡山王真人上升之所。今西禅寺是也。
十年己丑
师年四十八。宴坐石室。其徒有劝其出世者。师深拒之。时有同学行实师伯谓师道德隆重。非鹫岭猴江之胜。不足以延之。议以象骨峰为称。师领之。
十一年庚寅
师年四十九。是岁暮春。实师伯以为象骨峰之距。诣诸耆耋。求卜精蓝。时山之东信士方训.谢效.陈佐。竞为遵守。愿奉祇园。洎洪元表亦以陈洋半为财施。遂创庵于柽洋凉映台之北。迎师居之。既至。据坐而喜。谓实曰。劳汝择焉。吾其居矣。是冬。师偕实师伯升于峰顶。周览形胜。归议山名。或谓樵者得象骨于峰巅。或谓是山顶四时皆有积雪。二号兼称。师笑曰。可。其上三百步得胜地。先是实师伯买庵基于方公。公以山林施。谢.陈二公从而乐施。自是檀度辐辏。或舍财。或置田业寖广。
十二年辛卯
师年五十。大兴院宇。至于木人效劳。速其成功。众以为喜。
十三年壬辰
十四年癸巳
师年五十二。营造木土之余。随机演唱。未尝少懈。衲子至。无所容。
禧宗皇帝乾符元年甲午
师年五十三。时黄巢叛于东山。师悯国祚之艰。而生灵涂炭也。
二年乙未
师年五十四。观察使韦公舍钱三百缗为建造费。自庚寅至兹山。凡六载。寺乃大备。僧智朗诣长安。上院事以丐额。时遇应天节。乃赐应天雪峰寺。
三年丙申
师年五十五。寄书与岩头。云。某甲信上师兄。自从鳌山成道后。直至而今饱不饥。
四年丁酉
师年五十六。因游寺外。荐至陈洋。乃曰。吾首达兹山。得三境界。此其三也。可以为建塔之所。今之塔基是也。
五年戊戌
师年五十七。巢寇自浙入闽。是岁棱道者来参。棱。盐官人也。
六年己亥
广明元年庚子
师年五十九。巢寇自广入湘。
中和元年辛丑
师年六十。众盈千五百人。凡来参。便辊出三个木毬。一留寝室。二藏塔中。是岁备头陀出世。住梅溪场普应寺。后迁玄沙。
二年壬寅
师年六十一。廉帅李景舍钱一十万缗。司空颍川陈公舍钱三百缗。观察使韦公处濵舍钱二十万缗。置太平王坂庄。致仕陇西李公舍钱一百三十八贯。继而创城西大睦廨寺。是岁。有内官自闽回京。言师之道德。钦承
禧宗皇帝圣旨。乃诏福州所司具师道行。时闽士陈延郊疏其实以奏。赐号真觉大师并紫衣袈裟。
三年癸卯
四年甲辰
师年六十三。时克用破黄巢于太山虎口。师闻而喜。
光启元年乙巳 二年丙午
三年丁未
师年六十六。四月八日。岩头遭寇难。大叫一声。闻数十里。命终。阇维。舍利无数。师闻而悲惨。
文德元年戊申
昭宗皇帝龙纪元年己酉
师年六十八。开基造塔于陈洋。即前所谓第三境界。当年七月七日塔成。师自作塔铭。时行实师伯示寂。师哭之恸。举而葬于东山西原。师为塔记云。身谢有为。塔归无缝。松山一镇。[鴳-女+隹]岭千秋。师伯法讳行实。俗姓高。永嘉人也。受业芙蓉山。自己丑年。启创兹山。时行实明地理。破天荒。立山门。放水路。原始要终。其功不浅。是年八月十四日。终于旧院。寿六十七。腊二十六。
大顺元年庚戌
二年辛亥
师年七十。再游吴越。初抵天右涌泉。
景福元年壬子
师年七十一。是岁夏。止于灵隐。后至国清寺。复到浮江。次游育王。各有问答机缘。
二年癸丑
乾宁元年甲寅
师年七十三。复归闽。止于阵洋塔所。府司徒郎公请延府中。为说玄要。即施财建法堂于塔亭。是岁迁寺于陈洋。今院是也。投契之缘。时有嗣法门人。阐扬大法者五十六人。玄沙备.鹅湖孚.岩洞休.招庆棱.云门偃.鼓山晏等。
二年乙卯
师年七十四。领众南游。时黄涅槃预知师至。搘䇿前迎。抵苏溪。邂逅相遇。师遂问云。近离甚么处。槃云。辟支岩。师云。岩中还有主么。槃以竹策敲师簥。师乃出相见。槃云。曾郎万福。师遽展丈夫拜。槃作女人拜。师云。莫是女人么。槃又设两拜。遂以竹䇿画地。右绕师簥三匝。师云。某甲三界内人。师三界外人。师宜前去。某甲后来。槃乃先回。师遂至。止囊山。憩数日。槃供侍随行徒众。一无所缺。次至瓦棺。时泉州太傅王延彬创东弥勒.资寿等院。迎师驻锡。大加礼敬。时闽主王审知权执霸位。向师道化。尝领千众于东西第为王说法。初舍俸钱三十万。创横屋二十间。次舍钱三十万。创法堂.回廊.方丈等宇。
三年丙辰
四年丁巳
赵州谂禅师示寂。
光化元年戊午
师年七十七。闽王请师同玄沙入内论佛心印。大王闻二师如此开示。起大信心。便立大誓愿。志心受持。终无退志。大王再请二师于内讲论佛法。重排香案。不许外泄。仍令内尚书三人隔帐录其法语。师乃请诸佛龙天证明。为王传佛心印。复舍钱四十万鼎建大殿堂宇千百余间。莫不大备。师先年首至兹山。时山南陈洋信士蓝文卿者。知师道化。遂将所居东池侧古柽树创庵。延师驻锡。今枯木庵是也。蓝公复以柽洋庄创造精舍。请师居之。今旧院是也。蓝公见众广。复将所居之宅充为巨刹。迁师主之。复蒙闽主忠懿王具奏
禧宗皇帝。赐封檀越主蓝文卿为威武节度使。明护侯王长男应潮通祐神君。弟僧守远慈悲尊者。今为本山土地。其后文卿与杨大娘.次男应辰等。徙家于茆洋庄以成其志。仍施田园二十庄。今蓝田.太平.大睦等庄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