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净慧 来源:禅刊
赵州的“无”字公案是我们参禅用功的一把铁扫帚。这把铁扫帚,佛来佛扫,魔来魔扫;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名不可得,相不可得;体不可得,用不可得。
在用功的过程中,有一法当怀,就是一个障碍。所以“无”字公案在参禅的法门中,历史最悠久,使用的人最多,得受用的人也最多。而且,真正用得得当,得受用也特别快。
我们凡夫之所以迷失,就是因为执著一切都是有、有、有,死死地抓住“有”不放。用什么来对治呢?用“无”来对治。当然,真正参“无”字公案的时候,这个“无”字不是一个对待法,不能看作有无的无、虚无的无,这个“无”不是没有,也不是有,它是绝待的,所谓绝对待、离分别,不是因为“有”才“无”,而是要恢复到我们心地的原态。心地的原态是什么呢?就是万里无云,晴朗的太空。那就是我们心地的原态。在晴朗的太空中,百鸟任飞翔,浮云任起灭,龙致雨,动生风,都在太空中,都不离太空。风雨过后,太空仍然恢复其本来面目,一物也无。不拒一切物,不著一切物。我们心地的原态、原形,亦复如是。
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的烦恼,烦恼从哪里来呢?从贪爱而来,从执著而来。用“无”字公案横扫一切,烦恼当下休歇,心地顿时清凉。我在这里信口开河,诸位不妨提起“无”字,试验一番,看这个“无”字公案究竟有效还是没有效;看历代祖师是真正在指导我们一个便捷的法门,还是在糊弄我们。
当我们看这个公案的时候,就不要管它有还是无,提一句,我们的心念进入了“无”的状态,就看住,用心眼来看。看一会儿模糊了,又提一下,就这样一直地提,一直地看。如果容易成片,一枝香也就像三五分钟就过去了。如果功夫用不上,坐在这里确实百般苦恼,腰酸腿疼,有说不出的难受。
我想,我们在这里厮捱也是一枝香,提起公案来参、提起功夫来用也是一枝香。与其苦苦地厮捱没有任何效果,还不如用一个功夫,时间打发得更快一些,打七的光阴就不会空过。在当今的佛教界,全国的大小寺院,少说些也有上万座,都在喊要进行道风建设,真正每年打念佛七、打禅七的又有几处呢?所以修行这件事,要知道有多不容易,何况要找到一个方法?我们今天有此因缘,既知道有修行这回事,又找到了一个方法,我们就要抓得紧紧的,不要放松,不要让此生虚度。出家一场,学佛一场,所为何事呢?出家者,要求了生脱死,说法度生;在家学佛者同样如此,只觉得娑婆世界太苦了,要求解脱,要免轮回。要达到这些目标,除了修行以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所以学佛者,是向佛学习。学习佛的人格,学习佛的智慧,学习佛的慈悲,学习佛的清凉自在。反过来问一下:佛的智慧、慈悲、清凉自在从哪里来呢?佛也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萨道、修菩萨行而来。所以我们要学佛,就要像佛那样,知道修行,懂得修行,并且踏踏实实地做下去。
赵州和尚的“无”字公案,就是“无门为法门”。四祖禅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法门,就是念佛禅。念佛禅的核心,就是“念佛心即是佛”。这也可以说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大法门。念佛的这颗心就是佛,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念佛的心与佛相应,心佛不二,当体就是佛。当体就是佛了,还要不要求生西方净土呢?生唯心净土,见自性弥陀。既然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同样地,心净则佛土净,心与净土无二无别。真正做到了心佛一如,哪里不是净土?又何来十万亿佛土呢?十万亿佛土不离当下一念。只要把这一颗心安顿好了,只要使这一颗心与佛无二无别,不愁净土生不了,也不愁弥陀见不着。
自古禅德就告诉我们:“生唯心净土,见自性弥陀。”我们这颗心的光明、寿量、智慧,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样来把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得历历分明。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念到一心不乱。念到一心不乱了,阿弥陀佛就在我们心中诞生了,西方净土就在我们心中出现了!我们自己就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了!
所以重要的不是要求生到什么地方,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一句佛号,按照四祖大师的要求,守一不移地念下去,不要有怀疑,不要想昨天,不要想明天,也不要把心念住在当下。因为当下说出来,就已经不是当下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生无所住心。无所住心就是一颗没有执著的心,就是一颗解脱自在的心、自由自在的心,光明遍照,寿量无穷。
好好地做功夫,功夫做到家了,自然因圆果满。功夫不做,成天想求东求西,生这里生那里,生什么呢?生了一肚皮的妄想。我们在禅堂里打坐,照定功夫去做,不要老是在想:“自己这一辈子几十年做错好多好多的事情!造了好多好多的孽!犯了好多好多的错误!做了好多好多对不起人、对不起自己的事!”不要老想这些。想来想去,就想得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了,一点希望都没有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那颗造罪的心停止了,罪性本空。不要让过去所作成为负担,而是要净化心灵,从今以后再不做错事了,那就是最好的忏悔。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实相是什么呢?实相者无相。没有罪的相,也没有福相,一切的相因缘所生,都是缘起性空。懂得因缘所生、缘起性空的道理,就是懂得了实相的道理。我们一天后悔一千次、一万次,有什么用呢?徒然增加自己思想的负担,还不如抓住一个功夫好好做下去。就听四祖的话,他老人家告诉我们这个方法,叫我们念一句佛号,念到心地清净、没有妄想了,念佛的心就是佛了,既是佛了,还有什么罪业忏悔不了呢?
有个别居士一到打七的时候,好像也发起了痛念生死的心,老在想自己罪恶多端,老在想自己年老了,解脱没有希望。想这些有什么用啊?解脱有没有希望,不在年龄大小。年龄大的人,生死心切,用功更容易上路,更容易得成就。相反地,年轻人觉得自己还年轻,来日方长,今天不悟明天悟呗,总有一天可以悟,结果把时间耽误了。我想,不管是年老的人还是年轻的人,都不要放过当下这个好机会、好因缘,要提起功夫好好用。或者看个“无”字公案,或者念一句佛号,不要空过时光!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