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菩提心 Absolute Bodhi Citta – 完全覺醒、見到現象之空性的心;
甘露 Amrta (藏文dut tsi) : 一種加持物,能幫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復元。
阿羅漢 Arhat (藏文Dra Chompa):已淨除煩惱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他們是完全了悟的聲聞或獨覺(或稱緣覺)聖者。
觀音菩薩 AvalOkiteSVara (藏文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廣為修持的本尊,因此被尊為西藏之怙佑者。觀音菩薩的心咒是「嗡嘛呢貝美吽」,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陰 (藏文Bardo):字義為「介於兩者之間」。中陰總共有六種,一般指的是介於死亡及再度受生之間的狀態。
菩提心 Bodhi Citta (藏文Chang Chup Sem):義為「開悟或證悟之心」。
菩薩Bodhi SattVa (藏文Chang Chup Sem Pa):義為「展現證悟心者」,亦指為了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輪迴苦海,而誓願修持以菩提心為基礎的大乘法門及六波羅蜜的修行者。
菩薩戒 Bodhi SattVa Vow (藏文Chang Chup Sem Gyi Dong Pa):修行者為了引領一切眾生皆成就佛果而誓願修行並領受的戒。
佛性 Buddha Nature (梵文tathagatagarbha,藏文deshin shekpe nying po),又稱為「如來藏」:是一切眾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開悟就是佛性的彰顯,因此,佛性往往被稱為佛的本質,或開悟的本質。
釋迦牟尼佛 Buddha Sakyamuni (藏文Shakya Tubpa):往往又稱為瞿曇佛(Gautama Buddha),指賢劫千佛當中最近出世、住於西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間的佛。
法道 Buddhist Path (藏文lam):得到正覺或證悟的過程,亦指修行的三種邏輯次第;根、道、果「」中的道。
圓滿次第 Completion Stage (藏文dzo rim):在金剛乘,禪修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圓滿次第是密續禪修的方法,在這個階段,行者由於體內氣脈及能量的變化而得到大樂、明性及無念的覺受。
依因緣而存在 Conditioned Existence (梵文SamSara,藏文Kor Wa):即輪迴的現象。
勇父 Daka (藏文ba wo):相對於空行母之男性,已經全然開悟而且證量很高的瑜伽士。可能是已經得到此種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禪修本尊證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空行母 Dakini (藏文khan dro):已經全然開悟而且證量很高的瑜伽女。她可能是已經得到此種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禪修本尊證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生起次第 Development Stage (藏文Cherim):在金剛乘,禪修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在生起次第的階段,本尊的觀想逐步建立並持續下去。
法、佛法 Dharma (藏文Cho): 一、指真理;二、指佛陀所教導我們修正言行的方法與修持成佛的法門 (即佛法)。。
法性 Dharmata (藏文Cho Nyi):義為「如是」、「事物之真實本性」、「事物之如如真相」。法性是完全開悟者所見到的現象,沒有任何的障蔽及曲解。
法輪 Dharma Chakra (藏文Cho Chi Khor Lo):佛陀的法教可分為三種層次:小乘、大乘及金剛乘,分別在三次轉動法輪時所傳授。
法界 dharmadhatu(藏文Cho yings):一切現象所升起之片遍在界,無始亦無終。
法性 dharmata(藏文Cho nyi):現象的真實本性,亦稱為「如如自性」、「事物之真實本性」或「事物之本然自性」。
證道歌 Doha(藏文gur):金剛乘行者隨順覺受及悟境而自然唱造的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勇父 Daka (藏文ba wo):相對於空行母之男性,已經全然開悟而且證量很高的瑜伽士。可能是已經得到此種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禪修本尊證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空行母 Dakini (藏文khan dro):已經全然開悟而且證量很高的瑜伽女。她可能是已經得到此種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禪修本尊證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生起次第 Development Stage (藏文Cherim):在金剛乘,禪修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在生起次第的階段,本尊的觀想逐步建立並持續下去。
法、佛法 Dharma (藏文Cho): 一、指真理;二、指佛陀所教導我們修正言行的方法與修持成佛的法門 (即佛法)。。
法性 Dharmata (藏文Cho Nyi):義為「如是」、「事物之真實本性」、「事物之如如真相」。法性是完全開悟者所見到的現象,沒有任何的障蔽及曲解。
法輪 Dharma Chakra (藏文Cho Chi Khor Lo):佛陀的法教可分為三種層次:小乘、大乘及金剛乘,分別在三次轉動法輪時所傳授。
法界 Dharmadhatu(藏文Cho yings):一切現象所升起之片遍在界,無始亦無終。
法身dharmakaya 又稱為「自性身」或「法性身」,是佛陀的全然證悟身或圓融智慧身,是超越形相的真知智慧,顯現於報身及化身。
法性 Dharmata(藏文Cho nyi):現象的真實本性,亦稱為「如如自性」、「事物之真實本性」或「事物之本然自性」。
證道歌 Doha(藏文gur):金剛乘行者隨順覺受及悟境而自然唱造的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八有暇、八種自由 Eight Freedoms (梵文Astaksana,藏文Tel Wa Gye):未生於地獄道、未生於餓鬼道、末生於畜生道、末生於長壽之道、末生於不利修持佛法之地、末生於無正法或持邪見之地、末生於無佛出世的世界、末生為心智不全之人等無暇或難以修持佛法的狀況。又稱為「離八難」。
八知識障 Eight Intellectual Complcations:沒有八種知識造作就是沒有始見、終見、斷見、常見、去見、來見、離見及無離見。
空性 Emptiness (梵文sunyata 藏文tongpanyi):佛陀在二轉法輪時開示道:外在現象及內在現象或「我」的觀念,皆沒有真實的存在性,因此是「空性的」。
五無間、五逆 Five Actions of immediate result:五種導致即身墮入無間地獄的極其嚴重之惡行: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亦稱為五無間罪業或五逆罪。
五毒 Five Poisons (梵文klesas,藏文nyon mong):即煩惱障或心識障 : 相對於知識障。煩惱障主要可分為三種或五種。所謂約三毒是指: 貪、瞋、癡:五毒則指三毒加上慢及疑(嫉)。
四不共加行 Four Extra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四不共加行包括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遍的皈依大禮拜、清淨業障金剛薩心咒、獻曼達及上師相應法之祈請文
四種極端或四偏 Four Extremes (梵文CatuSkoti,藏文mu bzhi):相信一切事物的存在性 , 即常見 ; 相信一切事物都不存在性 , 即斷見 ; 相信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 , 即常見 ; 相信事物超乎存在及不存在
四加行 Four Fou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藏文Ngon dro):在金剛乘中,行者通常由四加行契入法道。一般所謂的「四加行」包括「四共加行」(Four Ordinary Fou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及「四不共加行」(Four Extra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四無量心 Four Immeasurables (藏文 tsam med pa): 無量有四,慈、悲、喜、捨;
慈,願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 悲,願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 喜,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妙樂。 捨, 願一切眾生遠離怨、親、愛、憎,常住大平等捨。
四共加行 Four 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藏文tn mong gi ngon dro Shi): 將心轉向佛法的四種禪修或思惟,包括觀修或反覆深思 「觀人生難得」、「觀死無常」、「觀業報因果」、「觀輪迴過失」,以培養堅定的修道心。如三年關前的三個月作此觀想,或者修大手印前四年空觀禪修的第一年作此觀修。四共加行是大手印的基礎法門。亦稱為「轉心四思惟」或「轉心四法」、「四正觀」。
四聖諦 Four Noble Truths(藏文pakpay den pa Shi ): 佛陀以在印度鹿野苑(撒拉那,Saranath)開示四聖諦而開始轉法輪。苦諦、集諦、滅諦及道諦是佛教小乘的基礎思惟。
轉心四思惟 Four Thoughts That Turn The Mind (藏文lo dok nam shi):即四加行的基礎思惟。
岡波巴大師 Gampopa (l079-1153 A.D):藏傳佛教噶舉派的主要傳承持有者。著有《解脫莊嚴寶論 (The 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
上師瑜伽 Guru Yoga:四不共加行的第四加行,強?#123;對上師的虔敬心。
小乘 Hinayana (藏文tek pa chung wa):字義為「較小之車乘」,指佛陀初轉法輪時所傳授的法教,強?#123;仔細檢視自心及其迷惑。又稱為上座門徒,即上座部,之道 (Theravadin path)。
餓鬼 Hungry Ghosts (梵文preta,藏文yidak):永遠在飢、渴之中的眾生,生於輪迴六道中的餓鬼道。
相互依存 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 (藏文ten drel): 相互依存的理論指出,一切現象皆是空性的,也就是說,一切事物的顯現都是相互依存,互有關聯,並繫決於彼此,而沒有任何實質的存在。事物的顯現主要有十二種緣起,稱為十二因緣。
阿修羅 Jealous Gods (梵文asura,藏文lha ma yin):嫉妒心極強之眾生,因有染污的善業而生於上三道中的阿修羅道。或稱為半神。
圓滿智慧 Jnana(藏文ye she):乃原始的明覺,也是開悟(自心本性不再受到障蔽)時所顯現的智慧。梵文之發音為「佳那」。
噶舉派(藏文kagyu):西藏佛教的四大派之一,由馬爾巴大譯師所創始,以大寶法王 (噶瑪巴)為至高的導師。藏傳佛教其他三大派為:寧瑪 – 紅教、薩迦 – 花教及格魯– 黃教。
劫 Kalpa (藏文yuga):數百萬年之長的時間單元,是「劫撥」的簡稱。
業、業報因果 Karma (藏文lay):字義為「行為」,亦指宇宙之因果定律:善行(善因)必導致善果,惡行(惡因)必導致惡果:善果必出自善因,惡果必出自惡因。
三身 Kayas,three(藏文ku sum):佛有三身:化身、報身、法身。
煩惱障 Klesa (藏文nyon mong pa):有情的痛苦,通常又稱「defilement」染污。 煩惱障可分為三毒:貪(貪戀、貪欲、貪執)、瞋(瞋恨、瞋恚、瞋怒)、癡(愚癡、迷惑、嫌惡); 亦可分為五毒:貪、瞋、癡、慢(傲慢)、嫉(嫉妒)。
固速魯 Kusulu:修習佛法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研讀佛教經典:另外一種是直接禪修,研讀的功夫較少,這就是「固速魯」或瑜伽上的方法。
喇嘛、上師 Lama (梵文guru):西藏傳統中崇高的老師。
大手印 Mahamudra (藏文Cha ja chen po):字義為「大印鑑」或「大符號」。此種禪修傳統強?#123;直觀自心,而不是經由善巧法門認知自心。
大班智達 Mahapandita(藏文 pan di ta che po):偉大的佛教大學者;班智達,pandita:大學者。
大成就者 Mahasiddha (藏文drup thop chen po):證量極高的修行者
大乘 Mahayana (藏文tek pa chen po):字義為「大型車輛」,是佛陀二轉法輪時所傳授的法教,強?#123;空性、慈悲心及遍在之佛法。
曼達拉或壇城 Mandala(藏文chin kor):各種金剛乘修法所用的圖形,通常中央是本尊,並有四個方向。
咒語 Mantra(藏文ngak):代表各種能量的梵音,必須在各種不同的金剛乘修法中複誦。
中觀 Middle Way(藏文u ma),或Madhyamaka school:龍樹(Nagauna)所建立的一個哲學派別,以闡述空性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基礎。
蓮花生大士 Padmasambhva (藏文Guru Rinpoche):於第九世紀應邀至西藏,降服邢穢及魔障,並建立寧瑪派傳承,為藏傳佛教之祖師。
別解脫戒 Pratimoksa Vows (藏文so sor tar pa):僧尼所受持的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等戒律。
緣覺或獨覺 Pratyeka Buddha (藏文rang sang gye):意為「孤立的證悟者」,又名辟支佛。為已開悟的小乘修行者,依修十二因緣而悟道,但不具救度一切眾生的菩薩願;其修行動機是自利,而非利他之菩提心。
前行法 Preliminary Practices :修持本尊禪修之前必須完成的基礎或預備修持。
相對菩提心 Relative Bodhi Citta – 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智慧波羅蜜)、萬行,並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輪迴苦海的願心。
輪迴 Samsara (藏文kor wa):依因緣而存在的存在形式。眾生因為貪、瞋、癡 (三毒或煩惱障) 而流轉於輪迴,並承受輪迴之苦。
僧、僧伽 Sangha (藏文 gendun):法道上的伴侶。或泛指法道上的一切行者,或特指已開悟的聖僧。
六波羅蜜 (Six):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智慧
輪迴六道 Six realms of Samsara (藏文rikdruk):由於不同的煩惱或心識染污特質而受生於輪迴的六種形態:天道:天人或天道眾生具有強烈的傲慢心,必須歷經變易之苦:阿修羅道:具有強烈的嫉妒、猜疑心,必須歷經鬥爭之苦;人道:是六道中最幸運的,因為人道眾生具有達到證悟的最佳機會,雖然他們有生、老、病、死之苦:畜生道:由於強烈的愚癡而受生,有深切的闇啞之苦:餓鬼道:由於強烈的慳吝而受生,有極端的飢渴之苦:地獄道:由於強烈的填瞋歸鬼恚心而受生,具有極端的冷熱之苦。
聲聞 Sravaka (藏文nyen th):指親聞佛說法的弟子,或泛指修習四聖義諦而證悟成道,已經完全了知無我的小乘修行者(阿羅漢)。
十圓滿 Ten Assets or Endowments (梵文dasasam pada,藏文jor wa chu):益於修持佛法的十種因素:生於人道、生於佛法盛傳之地、具有健全的心智、無極大惡業、對佛法有信心、值佛出世、值佛傳法、值法傳世、有修行者與修行的自由及具善知識之慈悲教導。
三寶 Three Jewels (藏文kon chok sum):佛寶、法寶及僧寶。
赤松德贊 Thrisong Deutsen (790~858A.D.):西藏國王,邀請偉大的印度聖者及瑜伽士至西藏,並建立了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廟「桑耶林」(Samye Ling)。
三藏 Tri pitaka:佛教的法教通常分為三藏,經藏、律藏及論藏。經藏,佛陀所說的經文;律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論藏,佛弟子所造的論述,主體是現象的分析,是法教的闡釋或論述傳統。
龍樹 Nagauna
化身 Nirmanakaya 又稱為「應化身」,示現於世間,如釋迦牟尼佛於此世間之化現。
涅燊 Nirvana(藏文nya ngen lay day pa):完全證悟時所達到的境界。在文字用法上和輪迴形成對比。
蓮花生大士 Padmasambhva (藏文Guru Rinpoche):於第九世紀應邀至西藏,降服邢穢及魔障,並建立寧瑪派傳承,為藏傳佛教之祖師。
波羅蜜多 Paramita(藏文pha rol tu phyin pa):能超越輪迴的具德行為。大乘道所修持的種波羅蜜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智慧波羅蜜。頗哇 Phowa(藏文):一種高深的密續法門,是關於在死亡時將意識投射到善道的法門。
般若 Prajna(藏文she rab):在梵文的意思是「圓滿的知識」,也可以表示智慧、理解或辨識能力。通常它是表示從比較高超的角度(例如,非二元)來看事情的智慧。
別解脫戒 Pratimoksa Vows (藏文so sor tar pa):僧尼所受持的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等戒律。
緣覺或獨覺 Pratyeka Buddha (藏文rang sang gye):意為「孤立的證悟者」,又名辟支佛。為已開悟的小乘修行者,依修十二因緣而悟道,但不具救度一切眾生的菩薩願;其修行動機是自利,而非利他之菩提心。
前行法 Preliminary Practices :修持本尊禪修之前必須完成的基礎或預備修持。
相對菩提心 Relative Bodhi Citta – 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智慧波羅蜜)、萬行,並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輪迴苦海的願心。
世俗諦 Relative truth(藏文kun dzop):和勝義諦(或譯為聖諦、真諦)合稱為二諦。世俗諦是尚末開悟的世俗人對世界的看法,亦即他們基於錯誤的自我信念而做的投射。
儀軌 Sadhana(藏文drup tap):密續修法的法本,詳細地敘述如何觀修本尊的壇城及禪定。
三摩地 Samadhi(藏文ting nge dzin):又稱為專一禪定,是禪修的最高形式。
止 Samatha or tranquility meditation(藏文Shi nye):基本的禪修方法。 修「止」的時候,行者通常盤腿而生,專注於呼吸並觀察心的活動。
報身Samb Hogakaya 又稱為「法樂身」,示現給菩薩。
輪迴 Samsara (藏文kor wa):依因緣而存在的存在形式,和涅樂相反。 眾生因為貪、瞋、癡 (三毒或煩惱障) 而流轉於輪迴,並承受輪迴之苦。
僧或僧伽 Sangha(藏文gen dun):修行道上的伴侶。僧眾可能是法道上的一切修行者,或是已開悟的出家眾。
經典 Satra(藏文do):記錄佛陀親口所說的法,所集成小乘及大乘典籍,有別於金剛乘的密續(tantra)法教及闡釋佛陀之語的論注(Sastras)。
經乘 Satrayana:經乘的證悟方法包括小乘及大乘。
悉達 Siddha(藏文grub thab):有成就的佛教修行者,即成就者。
悉地 Siddhis(藏文ngo drub):佛教成就者的修行成就。
輪迴六道 Six Realms of Samsara (藏文rikdruk):由於不同的煩惱或心識染污特質而受生於輪迴的六種形態: 天道,天人或天道眾生具有強烈的傲慢心,必須歷經變易之苦 阿修羅道,具有強烈的嫉妒、猜疑心,必須歷經鬥爭之苦; 人道,是六道中最幸運的,因為人道眾生具有達到證悟的最佳機會,雖然他們有生、老、病、死之苦 畜生道,由於強烈的愚癡而受生,有深切的闇啞之苦: 餓鬼道,由於強烈的慳吝而受生,有極端的飢渴之苦: 地獄道,由於強烈的填瞋歸鬼恚心而受生,具有極端的冷熱之苦。
蘊 Skandha(藏文pang pa):蘊的字義為「積集」。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等五蘊,是將物體的存在轉化為知覺的五種基本功能。
聲聞 Sravaka (藏文nyen th):指親聞佛說法的弟子,或泛指修習四聖義諦而證悟成道,已經完全了知無我的小乘修行者(阿羅漢)。
氣脈 Subtle Channels(藏文tsa):氣脈指的是有氣的能量或「風」,《梵文「波若那」(Prana),藏文即「隆(Lung)」》,循環于其中的微細管道,而不是解剖學上的脈。
空性 Sunyata(藏文tong pa nyi):佛陀在二轉法輪時開示外在現象、「我」或「自我」的觀念沒有真實的存在性,因此萬法都是空性的。
密續 Tantra(藏文gyu):金剛乘法教及其典籍。
十圓滿 Ten Assets or Endowments (梵文dasasam pada,藏文jor wa chu):益於修持佛法的十種因素:生於人道、生於佛法盛傳之地、具有健全的心智、無極大惡業、對佛法有信心、值佛出世、值佛傳法、值法傳世、有修行者與修行的自由及具善知識之慈悲教導。
三寶 Three Jewels (藏文kon chok sum):佛寶、法寶及僧寶。
赤松德贊 Thrisong Deutsen (790~858A.D.):西藏國王,邀請偉大的印度聖者及瑜伽士至西藏,並建立了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廟「桑耶林」(Samye Ling)。
三藏 Tri pitaka:佛教的法教通常分為三藏,經藏、律藏及論藏。經藏,佛陀所說的經文;律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論藏,佛弟子所造的論述,主體是現象的分析,是法教的闡釋或論述傳統。
abhinham 数数
abhidhamma 阿毗达磨
abhinandati 喜乐
amata 甘露
anatta 无我
anagamin 不还
aphasu 恼
aranna 阿兰那 阿练若
assaddhiya 不信
avayavin 有分
avijja 无明
bandha 缚
bhava-tanha 有爱
bhikkhu 比丘
brahmana 婆罗门
buddhagata sati 念佛
bala 凡夫 愚夫
cattari kammani 四业
ceteti 思量
chanda 爱
citta 心法
dhamma 法
ditthas 见谛
dosa 恚 嗔
dukkha-pamucatti 解脱
gotta 种姓
jhapeti 茶毗 阇维
kanha-kamma 黑业
kanha-sukka 白黑
kupito 嗔
karetabba 治
mamankara 我所
marana 命终
metta 慈
miccha-patipatti) 邪行
middha 睡眠
nandi 喜
nibbana 涅槃
niyati 法尔
nama 名
pacceka-buddha 辟支佛
pahana 断
pamada 放逸
pariggaha 悭
parivmsate 思量
pariyutthana 缠
panna 智慧 般若
phala 异熟
parimam tiram 彼岸
pasada 殿
piti 喜
sambodhi 正觉
sankhara 行
sabha 萨薄
sabhava 本性
samana 沙门
sammati-nana 世俗智
sakiya 释
simatiga 无所有
tanha 爱
tapa 苦行
thupa 浮屠
vinicchaya 分别
vivadati 分别
vuddhi 增盛
Ajnata-kaundinya 阿若 陈如
Ananda 阿难陀
Aryadeva 提婆 圣提婆
Ajita 弥勒
Amoghavajra 不空金刚
Aniruddha 阿那律
Anathapindada 给孤独 阿那陀摈荼驮
Anathapindika 给孤独
Asanga 无著
Bhavya 清辩
Bhavaviveka 清辩
Bimbisara 频婆沙罗
Bodhidharma 达摩(磨)
Bodhiruci 菩提流支 菩提留支 道希
Buddhabhadra 佛陀跋陀罗
Buddhapalita 佛护
Buddhatrata 佛陀多罗
Buddhasanta 佛陀扇多
Cunda 纯陀
Devadatta 提婆 提婆达多
Dharmagupta 达摩笈多
Dharmaksema 昙无谶
Dharmapala 护法
Dharmaraksa 法护 竺法护
Dharmatrata 法救 达摩多罗
Dignaga 阵那
Dinnaga 阵那
Danapala 施护
Dipankara 然灯佛 燃灯
Gunabhadra 求那跋陀罗
Gupta 笈多
Indra 摩醯首罗 释提桓因
Jeta 祇陀太子
Jnanayasas 阇那耶舍
Kaatyaayaniiputra 迦多衍尼子
Kalinga 歌利王
Kapila 数论师
Kaundinya 陈如 阿若 陈如
Kausika 尸迦
Kumarajiva 鸠摩罗什
Katyayana 迦旃延
Kasyapa 迦叶
Lokaksema 支谦
Mahesvara 摩醯首罗
Mahakatyayana 迦旃延
Mahakasyapa; 摩诃迦叶
Mahakasyapa 迦叶
Mahasatyanirgrantha 大萨遮尼乾子
Mahavira 尼 子
Maitreya 弥勒 慈尊 慈氏
Maudgalyayana 目连
Manjusri 文殊
Malananda 摩罗难陀
Maya 摩耶夫人
Nanda 难陀
Narendrayasas 那连提耶舍
Nagarjuna 龙树
Paramartha 真谛
Prabhakaramitra 波罗迦颇蜜多罗
Prabhapala 护明
Prajna 般若
Prajnaruci 般若流支
Prasenajit 波斯匿王
Purna Maitrayaniputra 富楼那
Ratnamati 勒那摩提
Rahula 罗 罗
Samgha-varman 康僧铠
Samghabhadra 众贤
Samantabhadra 普贤
Sakrodevanam Indrah 释提桓因
Siksananda 实叉难陀
Siva 摩醯首罗
Subhakarasimha 善无畏
Sakyamuni 牟尼
Sariputra 舍利弗子
Silabhadra 戒贤
Siladharma 尸罗达摩
Siddhartha 悉达多
Sthiramati 安慧
Subuti 须菩提
Sudatta 给孤独
Suddhodhana 净饭王
Upali 优波离
Vajrabodhi 菩提金刚 金刚智
Vasubandhu 世亲
Vatsa 犊子
Vimalakirti 维摩
Yasa 耶舍
Baizhang Huaihai 百丈怀海
Chengxu 慧寂
Cien 慈恩
Congshen 从
DahuiZonggao 大慧宗杲
Daoxuan 道宣
Dayuan Dashi 灵祐
Deqing 德清
Fajing 法经
Fanghui 方会
Faxian 法显
Fayan 法眼
Fazang 法藏
Hanshan 山
Huairang 怀让
Huangbo Xiyun 黄檗希运
Huiji 慧寂
Huizhao 慧沼
Jiashan 夹山
Jiaxiang Dashi 嘉祥大师
Jingqi Zhanran 荆溪湛然
Jinshui 晋水
Jizang 吉藏
Guanyin 观音
Kuiji 窥基
Li Tongxuan 李通玄
Lingyu 灵祐
Linji Yixuan 临济义玄
Liuqiu 刘
Magu Baoche 麻谷宝彻
Mazu Daoyi 马祖道一
Nanjuan Puyuan 南泉普愿
Nanyue rang 南岳让
Pei Xiu 裴休
Puhua 普化
Qingliang 清凉
Sengyou 僧祐
Sengzhao 僧肇
Shandao 善导
Shuanglin Fu Dashi 双林傅大士
Wenyi 文益
Xiaozong 孝宗
Ximing fashi 西明法师
Xuanzang sanzang 玄奘三藏
Xuefeng Yicun 雪峰义存
Yanguan Qian 盐官齐安
Yi1xing2 Chan2shi1 一行禅师
Yijing 义净
Yingzhen 应真
Yongjia 永嘉
Zhanran 湛然
Zhaokong 肇公
Zhaozhou 赵州
Zhenxiao Dashi 真觉
Zhikong 指空
Zhiyan 智俨
Zhiyi 智顗
Zhizang 智藏
Zhizhou 智周
Zhongnan Dashi 终南大师
Zhuangzi 庄子
Chidatsu 智达
Chiho 智凤
Chitsu 智通
Dogen; 道元
Eisai 荣西
Genbo 玄昉
Gien 义渊
Gyonen 凝然
Ippen 一遍
Saicho 最澄
Yosai 荣西
Ch’oenul 最呐
Ch’onghak 清学
Chach’o 自超
Chajang 慈藏
Chian 志安
Chich’ing 智称
Chingak kuksa 真觉
Chinp’yo 真表
Chinul 知讷
Chiom 智严
Chiun 智
Chong Tojon 郑道传
Hamho Tukt’ong 涵虚得通
Hwansong 唤醒
Hyech’ol 慧彻
Hyegun 慧勤
Hyesuk 慧宿
Hyujong 休静
Ilson 一禅
Iryon 一然
Iom 利严
Kang Wolhan 慧勤
Kihwa 己和 涵虚得通
Kyunyo 均如
Kyom’ik 谦益
Kyonghan 景闲
Kyorung 决凝
Muhak Chach’o 无学
Muyom 无染
Naong 慧勤
Paegun 景闲 白云
Podok 普德
Pou 普愚 普雨
Pomil 梵日
Pomnang 法朗
Simhui 审希
Sinhaeng 神行
Sundo 顺道
Soljam 雪岑
Sungnang 僧朗
T’aego 普愚
T’aenung 太能
Tae-an 大安
Taego 太古
Tanmun 坦文
Toyun 道允
Toui 道义
Wonch’uk 圆测
Wonhyo 元晓
Yuil 有一
Yujong 惟政
Ongi 彦机
Uich’om 义沾
Uich’on 义天
Uisang 义湘
Crane Forest 鹤林
Deer Park 鹿野苑
Vulture Peak 耆阇崛山 灵鹫山
Wutai shan 五台山 五台山
Xionger 熊耳
Ajitavati 阿恃多伐底
Ayodhya 阿瑜遮 阿逾阇
Bodhgaya 佛陀伽耶
Buddhagaya 佛陀伽耶
Gaya 觉城
Grdhrakuta-parvata 灵鹫山
Grdhrkuta 耆阇崛山
Jetavana Anathapindada-arama 祇园精舍
Kapilavastu 迦毗罗卫
Kosala 萨罗国
Kusinagara 拘尸那揭罗
Magadha 摩揭陀
Mrgadava 鹿野苑
Nairanjana 尼连禅河
Rajagraha 王舍城
Sala Forest 娑罗树林 鹤林
Savatthi 舍卫 舍卫城
Sravasti 舍城 舍卫 舍卫城
Uruvela 苦行林
Vaisali 毗耶
Venuvana-vihara 竹林精舍
Haeinsa 海印寺
Kyongju 庆州
Odaesan 五台山
Porim-sa 宝林寺
Samgaksan 三角山
Songgwangsa 松广寺
Eiheiji 永平寺
Hieizan 比睿山
rsi 仙
******************
sodasa-akara 十六行相
Amitabha 阿弥陀
Amitayus 阿弥陀
Avalokitesvara 观世音
Brahma-kayikah 梵众天
Brahma-loka 梵天
Catuhsataka-sastra-karika 广百论
Chengweishi lun shouji 述记
Ganga-maha-nadi 恒河
Ganga-nadi-valuka 恒河沙
Icchan 一阐提
Jambu-dvipa 阎浮提
Jambu-dvipa 南赡部洲
Kali-yuga 歌利
Madhyantavibhaga-bhasya 辩中边论
Mahesvara 魔醯首罗
Nirvana 寂
Pandura 白衣
Sanskrit 梵
Siddhanta 四悉檀
Simha 僧伽
Trayastrimsa 利天
Tusita 兜率 兜率天
Uttara-kuru 北俱卢洲
Vajrasamadhi-sutra 金刚三昧经
Vijnanavadin 唯识宗
a 阿
ab-dhatu 四大
abheda 不坏
abhi-dyotana 显
abhi 阿毗
abhibhava 伏 隐敝
abhidharma 对法 无比法 阿毗昙 阿毗达磨
abhidharma 阿毗达磨
abhidhana 言语
abhidhatarya 言语
abhidhayaka 名言
abhidana 语言
abhijna 智
abhijnana 神通
abhinivesa 见
abhinivesa 执 执著
abhinna 不坏 无别
abhipraya 密意 意
abhisambodhi 正觉
abhisambuddha 成佛
abhisamaya 现观
abhisama 现观
abhiseka 灌顶
abhyudaya 增
abhyasa 修习 数习
abhava 无
abhiksna 数数
abhuta-kalpana 虚妄
abhuta-parikalpa 杂
abodha 不了
acintya-prabhavata 不思议
adaya 初
adbhuta 未曾有
adhara-svabhumi 下地
adharma 罪
adhisthana 依处
adhigama 了达 修行 所证 证 证得
adhikara 依处
adhimoksa 了 胜解
adhimukha 对
adhimukti-carya-bhumi 胜解行地
adhimukti 了达 信解 胜解
adhipati-phala 增上果
adhipati-pratyaya 四缘 增上缘
adhisthita 对
adhisthana 住持 依 所依
adhisthayaka 所依
adhistana 依止
adhivasana 忍 忍力
adho-bhumi 下地
adhvan 时
adhyacarati 现行
adhyacara 修行
adi 初
adina-manas 怯劣
advaya 无二
advitiya 无二
agra 胜 最胜 第一
agratah 现前
agrata 第一
agrya 第一
agraha 邪执
agara 家
ahimsa 不害
ajnana 愚痴
ajati 无生
aksubhita-citta 定心
akanistha 有顶天
akheda 不退
akhinna 不退
akilasitva 不退
aklista-avyakrta 无覆无记
aklanta-kaya 病倦
akovida 愚
akurvan 远离
akusala 不善
alabdha-atmaka 身相
alabdha 无所得
alaksana 无相
alankrta 严
alobha 无贪
alpa-buddhi 浅智
alpa-kusala-mula 德
amrta 甘露
amala 无垢
amoha 无痴
amusita 妄
amsu 光明
anabhilapya 不可说
ananta 无边
anantara 无间
ananyatha 非变异
anapatrapya 无愧
anavabodhaka 不了
anavadharita 不了
anga 分 支分
anitya-asara-samjna 坚固
anitya 无常
anivrta 无覆
anivrta-avyakrta 无覆无记
anta 厌 尽 边
antagraha-drsti 边见
antar-hita 退
antya 边
anu 微细
anubandha 随
anubhava 业
anubhuta 所证
anubudhi 觉知
anuga 随顺
anugama 随
anugraha 摄受 益 铙益
anukampa 怜愍
anukula 随 随顺
anumana 比知 比量
anunaya 爱
anupalabdhi 不可得 取
anupasyati 见
anupadana 取
anupalana 护持
anurodha 爱
anurupa 随顺
anusaya 随眠
anusthanam-nispatti 成所作智
anusarin 依 随顺
anutpanna 无生
anutpattika 无生忍
anutpada-anirodha 不生不灭
anutpada-jnana 无生智
anuttara-samyak-sambodhi 无上正等菩提 无上正等觉
anuttara-samyaksambodhi 阿耨多罗三貘三菩提
anusamsa 利益
anusaya 随眠
anusista 教授
anvaya-jnana 类智
anvaya 族
anvita 成就 相应 相应
anya 余
anyonya-vasat 随逐
anabhoga 开发
anadi 无始
anagata 未来
anagami-phala 不还果
anagamin 不来 不还 阿那含
anasrava 无漏
anatman 人无我 无我
anavarana 虚空
anavrti 无碍 虚空
apadesa 说
apagama 远离 除灭
apagata 远离
apalabdhi 所得
apanayati 弃
aparo bhavah 后有
aparadha 过失
apatrapya 愧
apavada 损 谤
apavadaka 诽谤
apeksa 依
apeksana 依 相待
apeksate 待
apeksa 相待
apohya 除
apramada 不放逸
apratigha 无嗔 无碍
apratisamkya-nirodha 非择灭无为
apratisthita-nirvana 无住处涅槃
apriya-samprayoga-duhkha 怨憎会苦
apraptitva 无所得 无所得
apaya 恶趣
aranya 阿练若 阿兰那
arhat 怨家 应 阿罗汉
artha 利益 尘 境 思议 真实义
artha 义
artham prativibuddha 开悟
asambhava 无
asamjni-samapatti 无想定
asamjnika 无想事 无想天
asamkheya 阿僧祇
asamkhya 大劫 阿僧祇
asamprajanya 不正知
asamsarga 远离
asamskrta-dharmah 无为法
asamskrta 无为
asat 无 邪
asevana 修习
asita 有性
astattarapada-sata 百八
asti 有
astitva 有性
astadasa-dhatavah 十八界
asura 阿修罗
asvattha 菩提树
asadhya 化
asadharana 不共
asamagri 不和合性
atyanta 毕竟 究竟
atyudara 广大
auddhatya 掉举
ava-yana 分
avabhasa 前境 明
avabodha 了
avadya 罪 过失
avadata-vasana 白衣
avaivartika 阿毗跋致 阿 跋致
avaivartya 阿惟越政
avamanyana 轻慢
avandhya 虚谬
avastha 位 时
avatara 了达
avavada 圣言
avancana 诳
avasyam 决定
avidyamana 无
avidya 无明
avihethana 损恼
avinasitva 不坏
aviparyaya 无倒
avitatha 虚谬
avyakta 不了
avyakrta 无记
avasana 尽
ayukta 不相应
asaiksa 无学
asraddha 不信
asukla-karman 罪业
asuya 不空
bala 凡 力
bhadra-kalpa 贤劫
bhagavat 世尊 婆伽婆 薄伽梵
bhagavatah padau sirasa vandati 顶礼佛足
bhagavan 薄伽梵
bhaiksya 乞食
bhakti 敬
bhava-agra 有顶
bhava-priya 有爱
bhavati 有 显示
bhaya 怖 怖畏
bheda 别相 坏
bhiksu 乞士 怖魔 比丘 净戒
bhikkuni 尼
bhinna 差别
bhrama 迷
bhranti-vijnana 乱识
bhranti 迷 迷乱
bhagya 感
bhajana-loka 世间
bhava-svabhava 自体
bhavana-ppdadhana 修断
bhavana-marga 修道
bhavana 修 修习
bhuta-koti 本际
bhuta-niscaya 决定
bhuta-samjna 实相
bodha 成佛道
bodhi-druma 菩提树
bodhi-manda 菩提 道场
bodhi 佛道 菩提
bodhicitta-samutpada 发心
bodhir-prapta-bodhimanda-nisidana 成佛
bodhisattva-carya 菩萨行
bodhisattva-mahasattva 菩萨摩诃萨
bodhisattva 菩萨
bodhy-anga 觉分
brahma-carya 净行
brahman 梵 净
brahmana 婆罗门
brahmana 梵
buddha-anusmrti 念佛
buddha-caksus 佛眼
buddha-caksus 智眼
buddha-karya 佛事
buddha-manasikara 念佛
buddha 浮图 浮屠
buddhi 智 觉
bahya 外
bala 凡夫 凡愚 愚 愚夫
bandhava 眷属
bija-dharma 种子
bija 种子
bijatva 因
caitta 心所有法 心数 心数法
caksur-indriya 眼根
caksus 眼 眼
cakra 金轮
cakravarti-raja 转轮圣王
candana 栴檀
carya 行
catus-koti 四句
catuh-samgraha-vastu 四摄法
catur-dhyana 四禅 四静虑
catvari-apramanana 四无量心
catvari-jnani 四智
catvari-karmani 四业
catvari-phalani 四向四果< 四果
catvari-vaisaradyani 四无所畏
cayacchanti 教授
cesta 动
cetana 作意 思 思惟
chanda 欲
chaya 车也
cintana 思量
cintana 思惟
cinta-mani 摩尼珠
cinta 思惟 思量
citra 种种 色
citrata 种种
citta-ksana 念念
citta-matra 唯识
citta-parisuddhi 心清净
citta-viprayukta-dharma 心不相应行法
citta 心法 意
cyuta 退
cyuti 命终
curnika 长行
drsti-paramarsa 见取
drsti-paramarsa-drsti 见取见
drsti 了别 恶见 见
darsana-marga 见道
darsana 眼 示现 见 见 显
dasa avenika buddha dharmah 十八不共法
dasa-balani 十力
dasa-dharma-caritam 十法行
dasa-dhatavah 十界
dasabhumi 十地
dasa 位
detayitva 思
deva-patra 天子
deva 提婆
devata 天子
desana 戏论 提舍那 演说 说
desita 说
dharma-adharma 罪福
dharma-caksus 法眼
dharma-carana 法行
dharma-desana 说
dharma-graha 法执
dharma-ksksanti 无生忍
dharma-kaya 自性身
dharma-mukha 法门
dharma-niyamata 法位
dharma-svabhava-mudra 自然
dharma-ayatana 法处
dharma-sunyata 法空
dharma 法 众同分 达摩(磨)
dharmacarin 法行
dharmadhatu 法界
dharmakaya 法身
dharmata 实相 法尔
dhrdha-sara 坚固
dhuta 头陀
dhyana 一心 定 禅 禅定 禅那
dhyana 静虑
dharani 总持
dharana 受持
dharani; 密语
dharani 陀罗尼
dharayati 受持
dharmi-katha 说法
dhatu 界
dhi 智
dhuta 抖
divya-caksus 天眼
dosa 惑 嗔
don 义
dosa 咎
drsti 了
drava 流 湿
dravatva 湿
dravya 事
dsrta 见
duhkha-duhkhata 苦苦
duhkha-satya 苦谛
duhkha 苦
duskrta 恶作
duhkha 苦集灭道
durgati 恶趣
durmedha 愚
dutata 过失
dvaya-abhava 无二
dvesa 恚 嗔
dvesa 嗔恚
dvis 怨敌
dvadasa-astanga 十二因缘
dvara-bhutani 方便门
dyaus 天上
dana-paramita 檀波罗蜜
dana 施 檀
danapati 檀越
dusana 厌
ekam-samayam 一时
eka-amsa 一向
eka-agra 一心
eka-artha 体
eka-citta 一心
eka-laksana 一相
eka-rasa-skandha 一味蕴
eka-rasa 一味
eka-yana 一乘
ekatra 一时
evam 如是
gamana-agamana 去来
ganana 数
gandha-visaya 香境
garbha-avakranti 入胎
gata-agata-pariksa 去来
gate 揭帝
gati-pancaka 五趣 五道
gati-visaya 行处
gati 去来
gauna 假说
gaurava 敬
ghrta 苏油
ghrana-indriya 鼻根
gocara 尘 境 境界 行处
gotra 姓 种姓 种性
grahana 取境 能取
grahaka-citta-abhava 不思议
grahaka 能取
grahya-bhuta 所取
grahya-grahaka 能取所取
grahya 所取
guna 功德 德
gatha 伽陀 偈 偈颂 四句 颂
gatra 体
hrdaya 肉团心
hata 坏
hetu-phala 因果
hetu-pratyaya 四缘
hetu-svabhava 因性
hetu 依处 因
hita 利益
hri 惭
hani 坏
hina 下劣
hinayana 下劣乘 小乘
ista 许
isyata 许
i-kara 伊字
icchantika 一阐提 焦种 种 阐提
icchati 说
iccha 爱欲
indriya 情 根 根机
jagat 物 众
jana 禅定
janana-marana 生死
janani 母
janya 所生
jara-marana 老死
jara-marana 生死
jara 老
jihva-indriya 舌根
jneya-jnana 境智
jneya-avarana 所知障 智碍 智障
jneya 境界
jnana-darsana 知见
jnana 智
jnapaka-hetu 了因
jata 已生
jataka 受生 受生
jati 生 类
jivita-indriya 命根
krsna-sukla 黑白
krta-ayus 命终
ksamama 安忍
ksana 刹那 念 念念
ksanti 忍 忍辱
ksatriya 刹利
ksaya-jnana 尽智
ksaya 尽
ksetra 刹
ksudra 杂秽
ksanti 安忍
ksina 尽
kasaya 淡
kah vadah 况
kah vadah 况
kala 分
kalatra-bhava 眷属
kali 歌利
kalinga-raja 歌利王
kalpa 劫
kalpana 分别
kalyana-mitra 善知识
kalyana 善 微妙
kampita 动
karsana 牵引
karma-anjana 业相
karma-avarana 业障 罪业
karma 因果 业
karman 事业 业 生业
karmanya 堪能 调柔
karmanyatva 调柔
karoti 作
katham-krtva 云何
kathina 坚
kaukrtya 恶作
kaukrtya 悔 追悔
kausala 明
kausalya 善巧
kausidya 懈怠
kevala 但
keyura 璎珞
kheda 退
khyati-vijnana 现识
kirana 光
klesa 惑 爱欲 烦恼
klesa-avarana 惑障 烦恼障
klista-citta 染心
koti 本际
krama 次第
kramasas 渐次
kriya 事 所作 业用 用
krodha 忿 恚
krodhana 恚
krtsna 悉
krtya-anusthana-jnana 成所作智
krtya 用
kruddhi 嗔恚
kuhana 谄曲
kula-putra 善男子
kumararaja 太子
kupannata 邪行
kupita 嗔
kusala-maha-bhumika 大善地法
kusala 善
kusala 善
kala 黑
kama-dhatu 欲界
kama 爱欲
kanti 爱
karana 缘
karana 因
karitra 作用
karya 有作
kaya-cittayor akarmanyata 粗重 重
kaya-indriya 身根
kancana-mandala 金轮
kuta-rasi 积聚
kuta 积聚
laksana-hetu 相因
laksana 相 身相
laksanaanuvyanjana 相好
laukika 世俗
layana 住
lina 怯劣
lobha 悭
loka-dhatu 世间
loka-traya 三世
lokanatha 世尊
lokika 世俗
lina 下劣
luha 下劣
mrtyu 命终
mada
madhu 甘
mahoraga 摩 罗迦
maha-arnava 巨海
maha-bhuta 四大
maha-dharma 大法
maha-kalpa 大劫
maha-muni, tayin 大圣
maha-parinirvana 大般涅槃
maha-vaipulya 大方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