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期
(原刊《現代佛學》,1959.3)
大乘文化基金會出版
1980年10月初版
頁165-180

165頁

提到六祖惠能(六三八~七一三),誰都知道他在中國
佛教史上地位的重要。禪宗自菩提達摩起,中經一二百年,
傳到了惠能即以嶄新的姿態出現。那個時期,大唐帝國文物
極盛,中國佛教也最發煌的時期,各宗派都已建立。禪宗的
獨往獨來的風格和直下承當的教學法,都由惠能的努力趨於
完成。他在禪宗的偉大業績,真若「杲日麗天」。一面繼承
從上諸祖家業﹔一面開拓「生趣盎然言思罔及」的壯闊局面
,後來的「五家」都是得到他的法乳滋養,繼續作進一步的
發展。

六祖惠能的法語,門人法海等記錄成帙,即今流傳的「
法寶壇經」。壇經,師在時據云即有。但在師入寂後不久,
即有妄人任意改換,師得法弟子南陽慧忠有云﹕「……聚卻
三五百眾,目視雲漢,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改換,添糅
鄙談,削除聖意,惑亂後徒,豈成言教﹖苦哉,吾宗喪矣﹗
」(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都載)壇經是否出於荷澤派,這
是一個問題。但壇經的刊本實多,在唐時的寫本恐也不少。
明季憨山德清,自云在曹溪得古本壇經,並為刊布。從明季
到清末,海

166頁

內知名叢林刊印壇經者,實不下數十家。要是將各本壇經對
照一下,那卻不是個別的詞與字的出入而已,整句大段的不
同都有。把壇經的記錄歷史和派系問題搞清楚,以及將壇經
異本的考據校勘工作作好,這都是有意義的事。本文的寫出
,不是為給六祖作詳細的傳記,更不是為了壇經的記錄派系
問題,或壇經的異本考據校勘等事,而只是企圖比較全面的
介紹六祖禪學的特點,和它給予後代禪宗的影響而已。筆者
所用的壇經,係成都文殊院戊午(一九一八)年刊本。

本文敘述六祖禪要,在行文方面,有時是壓縮壇經原文
略錄其概,有時是摘引壇經原文無損其旨,總之希望保持壇
經中六祖心平行直的樸實風貌。至於筆者個人的觀點和說明
,適當地在每段或前或後都系著一些。不敢說有所闡發,只
是就個人對於六祖禪要的看法打些閒葛藤罷了。

一、大悟前後

這段敘述六祖大悟前後的境界,分五小節即觸發、廊下
書偈、大悟、本來面目、風幡話。具見壇經自敘品。

1. 觸發——師賣柴際,見客誦經,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客云﹕「蘄州黃梅縣東山,有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勸持
金剛般若即自見性,直了成佛。」師安置老母,即至黃梅禮
五祖。祖問﹕「汝何方人﹖欲求何物﹖」師對曰﹕「弟子是
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祖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

167頁

曰﹕「嶺南獦獠若為堪作佛﹖」師曰﹕「人有南北,佛性豈
有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與
語,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師曰﹕「弟子自心常
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

「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師不識文字,因別人誦經,「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這
即是觸發了本分事。後來禪宗參學,都是先求知有向上事,
奮起頓悟意樂,然後料理本分事,亦即所謂向下事。師卻是
特例。這顯示了不從文字也可入道,明心見性勿假他求。這
樣,足使村夫婆子不識文字的人,對向上事也會奮發起來。

2. 廊下書偈——五祖一日喚門人總來,謂曰﹕「生死
事大,不求出離,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
,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呈看。若悟,即付衣法為第
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則不中,見性之人言下
須見。」眾得處分,咸謂﹕「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
得。我等以後依止於他,何用作偈。」神秀果然於五祖堂前
廊下壁間書寫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
拭,勿使惹塵埃。」祖知,僅云「依此偈修免墮惡道」而已
。這個偈子,當時傳遍東山。師於碓坊,聞一童子唱誦,知
未見性。復求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時有江州張別駕者亦在廊
下看偈,師云「惠能不識文字,請上人教讀」,並云「亦有
一偈」。別駕驚訝,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師云﹕「欲
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

168頁

沒意智。」別駕言﹕「汝但說偈吾為汝書。」師說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
偈亦書寫在廊下壁間。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
奇哉﹗不得以貌取人。」祖知,恐人損害,將鞋擦偈,亦云
「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親付衣法,是何等大事﹗能得的人,五祖早已識得了也
。依偈子看,神秀不合得﹔惠能亦不合得,據款結案,得之
者卻不在偈子邊。有人道,最好一齊打掉,以免閒扯葛藤,
卻貴祖庭清淨。

3. 大悟——五祖潛至碓坊,見師腰石舂米,語曰﹕「
求道之人當如是也。」並囑夜半入室。祖為說金剛般若,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師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
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師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又傳衣缽云﹕「汝
為第六代祖,善自護持﹗衣為爭端,止汝勿傳。」祖恐人加
害,令其速去,親送至九江驛。祖云﹕「合是吾度汝。」師
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
自度。」祖云﹕「如是如是。」又云﹕「以後佛法由汝大行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祖歸,眾疑,詣問「和
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何
人得﹖」祖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

169頁

借教悟宗,達摩之所提倡。展轉傳來,師亦緣此大悟。
金剛般若於諸部般若經中陳義幽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斯乃入處。師於五祖言下大悟,現證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此
種悟境實難說明,只看大師向五祖一連呈述五個「何期自性
」,這是何等見地,斬釘截鐵不移易一絲毫,大有「鯨吞海
水露出珊瑚」之勢。五祖印證師之大悟,有「識自本心見自
本性」之語,可知禪宗從五祖與師起,即很公開的以「明心
見性」為宗旨了。

4. 本來面目——師辭別五祖,發腳南行,至大庾嶺。
惠明等眾,追及大師,欲奪衣缽。師擲下衣缽於石上,曰﹕
「此衣表信,可力爭耶﹖」即隱草莽中。惠明轉念,曰﹕「
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師遂出,坐磐石上,
語惠明曰﹕「汝既為法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
說。」惠明良久。師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
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還更
有密意否﹖」師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還照,密在
汝邊。」惠明又曰﹕「某雖在黃梅,實未省道,今蒙指示,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後來在禪修中自提話頭參看的「看話禪」,即是淵源於
此。「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我本來面目﹖」即
是一則最親切最便參看的好話頭。

5. 風幡話——師隱遯十五年。一日思惟,時當宏法,
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因二僧論風幡
義,一曰風動,一曰幡動,議論不已。師進曰﹕「不是風動
,不是幡動,仁

170頁

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見師言簡理當,不由文字,知非
常人。云﹕「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師曰﹕「
不敢。」印宗復問﹕「黃梅付囑如何指受﹖」師曰﹕「指受
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於是大師遂開東山法門
,大宏頓教。

這個公案,後來拈頌的也有。若以常情而論,這兩僧豈
不知風吹幡動、幡因風動的嗎﹖但他們各自堅持一邊,可煞
作怪。師進語時,風幡固然在動,他卻說不動。有的道,師
了緣生不動理,但不動非事實,卻又說個「仁者心動」。有
的道,只「仁者心動」這一句,諸法性境現量,頓時顯現了
也。話雖如此,似則也似,是則不是,究竟向甚處見祖師﹖

二、開示般若行

禪宗的思想中心,以般若為主。並擷取楞伽、華嚴、法
華、涅槃、淨名諸大乘經精義,以為旁通一線。這些經典裏
,有時敘述因緣,有時直說,有時議論,著著與禪有關,而
禪宗的提倡也不能離經,在經教裏須有所依據,同時又說明
禪宗的特點在經教裏亦高居上著。所以禪師們有時運用經教
,信手來摘隻言片段頓使它通體靈活,如「拈毫點睛」,便
能「破壁飛去」,並不是按著經義說禪,只是借來一用,顯
自家殺活手段。

說到禪宗宗旨,那就是在「明心見性」行般若行。學術
上的理論必須系統化,禪宗不是這麼

171頁

一回事,不能以研究學術的態度、方法來對待它。自六祖以
及後來各家,一期方便施設的言句,正令全提,重在用功,
作為參學者的津梁罷了。不在文字上建立理論,而是在觀行
上權示方隅,依之用功也可,用功有得以之印證亦無不可。
初參的人,為了得到禪宗見地,和培養頓悟意樂,明了各家
言句宗旨也有好處,不是一向不許看經教,看語錄。

壇經中六祖開示的般若行,是記錄了一生禪學主要宗旨
,明心見性當於此求。

師升座告大眾曰﹕

「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

「善知識,菩提般若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
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
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
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行,則心口相
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以上總說般若行的重要性,以下分釋摩訶般若波羅蜜﹕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

「世人妙性本空,無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
是。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

172頁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象,……世人性
空亦復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念萬法是大,萬法在諸
人性中。」

「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
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
,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
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
般若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心,名為真性
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
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是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
非吾弟子。」

大師這樣釋「摩訶」,特異乎教家。指出心量如虛空,
即是摩訶,不可全當做表詞。直指吾人見聞覺知之心量,或
名自心、本心。切忌離卻當前別求個心。心實無生,緣境故
有,以緣境有,心實無生。一般經典說心乃虛妄義,喻如幻
。禪宗說心,總指吾人當前心用,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
,應用便知一切,去來自由,活潑無滯,即是般若。般若趨
心量而為妙用,彰空性以顯實相,全體作用唯在頓悟而已。
心量中具種種性德,起種種妙用,唯般若乃可照了,或名自
性,或名本性。性不外心,心起用時處處顯性,總在一處也
。是故禪宗於此有異方便,說心性也不落虛玄,宛轉與人相
親,本地風光直示「現成」,唯其現成,即有頓悟可能。無
頓悟意樂者,雖同是學佛中人也不知有此事,當然也不願打
點此事﹔此事,即指人人本分中「明心見性」之事。禪

173頁

宗愛說本分事,不離體說用,說「全體作用」,佛意祖意,
實不遠人,人自遠爾。於此明得,一語一默,一飲一啄,一
切勞動作務都是佛事。人即是佛,佛即是人,更無餘事。須
知全體作用不是故弄玄妙,更不是教人起模畫樣窮追心性。
教下談心性總著點「玄妙」,似隔層羅榖看月,要人窮追。
禪宗便不是這麼,把心性說成是尋常事,昭昭在人耳目,不
離生活日用。當下明得即是,窮追即不是。窮追心性,被說
成為「手執夜明符,不覺天已曉」。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
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了了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是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
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
。」

「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是
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
號波羅蜜。」

上兩段也與教家釋法有異,不撥弄名相,專就著境與離
境上說明「此岸」和「彼岸」,昭昭然揭出他自家悟入處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行。

般若觀智掌握在手,一切行無非般若行,以所觀察處都
任運顯露真性。所謂「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
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
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善知識,摩

174頁

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去亦無來,三世諸
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
佛道。……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椘B無著,不起誑妄。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
道。」

禪宗在四祖道信前以楞伽印心,道信時初勸人持誦摩訶
般若波羅蜜,五祖弘忍偏重金剛般若,到了六祖惠能大師金
剛般若成為禪宗的宗典。緣六祖初聞人誦金剛而觸發宿機,
聞五祖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金剛經語而大悟,正說明
六祖於金剛經的關係的深切了。他經常勸人持誦金剛經說﹕

「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
,經中分明贊嘆,莫能具說。……若大乘人最上乘人
,聞說金剛般若心開悟解,即知本性自有般若,自用
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
,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
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善知識,不悟即佛
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
不從自心頓見真如本性。……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
,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
,令學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六祖的般若不是粘在境上而著重在對境無染著的,稱之
為「無念」,為「般若三昧」。

175頁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
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
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
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
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來去自由通用無滯,
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
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善知識,悟無念法者
,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
,至佛地位。」

六祖禪之所以是繼承達摩禪的正統心法,正是「使六識
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來去自由通用無滯」的全體作用的
禪法,觸目遇緣在不染著的無念心中,無不即是佛的境界。

三、接機

現在敘述六祖接機大事。六祖在接機上,已開後來五家
風範,這種教學法,看似活脫無定,實則卻有所指,當之者
自知。師之作風甚為平實,祖師禪偶露一鱗半爪,還沒有像
後來諸家「劍刃上走、冰稜上行」的種種險道。險道接機,
原出於不得已,因為後來大家都知道有祖師禪了,未能頓悟
的竟流為口頭禪,知解宗徒多落似見,如不給他狠狠地一札
,豈能剁根解縛,陷虎之機,險宕之句,於是成為教學內容
。唯六祖在接機中處處所透露宗旨,大體上未離「借教悟宗
」的達摩禪。

176頁

師開示學涅槃的計四人﹕一印宗,師為說佛性常無常義
。二尼無盡藏,師自說「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
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三志道,師為說「諸行
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一偈要義,志道聞
說大悟。四志徹,師為說佛性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又說
一切善惡有法皆是有常,正是佛說真無常義,志徹因之豁然
大悟。開示念誦法華三千遍的法達,為說法華宗趣及三車區
別,達言下大悟。開示念誦楞伽千餘遍的智通,為說三身四
智,通亦頓悟。這些接機因緣,都看得到師之悟境真實,語
言平實,既不是依經解義,也不是離經違義,主要的是教導
學人掌握繩墨於己手,法達所謂「心悟法華轉」是也。

以下更鄭重地敘述幾則接機大事,這卻是五家鼎盛以前
禪宗最重要的公案。機用上顯,事緣上悟,處處著一參,明
確地開創了後代宗風。

1. 即心即佛

法海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師曰﹕「前念不
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
若具說,窮劫不盡。」法海言下大悟。

後來馬祖出世,全力提倡「即心即佛」,悟者極多。恐
落窠臼,又云「非心非佛」,悟者亦不少。且道即心即佛是
,非心非佛是,俱是,俱不是﹖如果只在語句上琢磨,饒你
怎樣商量定奪,恐未夢見在。

2. 一念知非

智常先禮神秀,請示本心本性,秀云﹕「汝之本性猶若
虛空,了無一物可見,

177頁

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但見本源清淨即名
見性成佛。」智常猶未決了,參禮大師。師示曰﹕「彼師所
說猶存知見,故令汝未了。」即隨說一偈﹕「不見一法存『
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
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
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智常聞偈,心意豁然。

若論此事,一念知非差能合拍,盡大地有幾人﹖寧可一
念知非掉頭不顧,不可被「是埋卻腳跟。靈光顯現,用即了
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不是教你認得個靈光將為自己,所
謂光不透脫亦是病。

3. 不落階級

行思禪師問祖曰﹕「當何所務不落階級﹖」祖曰﹕「汝
曾作什麼來﹖」曰﹕「聖諦不為。」祖曰﹕「落何階級﹖」
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三賢十聖,落於階級漸
乘之機,聖諦第一義,猶落於筌囗言教之跡,般若無念,大
象截流,青原行思、南嶽懷讓(見下 )在六祖門下被頌為
「二株丹桂」,豈偶然哉。

4. 污染不得

懷讓禪師,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參扣曹溪。讓至禮
拜。師曰﹕「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師曰﹕「即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
是。」讓豁然契會。遂執事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後住
南嶽,大闡禪宗。

178頁

以上兩則接機公案最為著名,最極重要。後來五家傳燈
演化,都源於青原、南嶽兩師。「不落階級」已揭洞上之旨
(道吾、雲岩、石霜、洞山諸師),「污染不得」創發濟北
之宗(黃檗、溈山、睦州、臨濟諸佛)。一個是機貴回互,
深心與你就路還鄉﹔一個是逼拶念頭,不惜為你死中求活。
這兩則公案,後來拈提唱頌的很多,有個古德的偈子大可以
引發愛好祖師禪猛究力參者一助。偈曰﹕「彩雲影裏仙人現
,手把芙蓉扇遮面,急須著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掌中扇。」

5. 不會佛法

一僧問師云﹕「黃梅意旨甚麼人得﹖」師云﹕「會佛法
人得。」僧云﹕「和尚還得否﹖」師云﹕「我不會佛法。」

這則公案,後來拈頌的也多,且不談它。傳付衣法天下
名聞,這僧豈有不知﹖為啥還問「黃梅意旨甚麼人得」﹖六
祖早已深辨來風,且答他道「會佛法人得」。莫謂老實人說
老實話,須知老實話也要老實人聽,這僧果然不顧危亡,敢
向驪龍頷下探珠,再問一句﹕「和尚還得否﹖」(險﹗)若
是別人便上了他繩索,六祖緩緩的道個「我不會佛法」。這
僧只得飲氣吞聲無奈他何。一往觀之,似則也似,是則不是
,請問祖師意究竟落在那裏﹖有的道「打破大唐國覓個不會
佛法的也難得,會取不會的好」。且喜沒交涉。一片白雲橫
谷口,幾多飛鳥迷卻林。

6. 汝試塑看

蜀僧方辨謁師,師曰﹕「上人攻何事業﹖」曰﹕「善塑
。」師正色曰﹕「汝試塑看﹗」辨罔措。

179頁

這則公案拈頌的比較少。但見白骨流光,怎能熬出油來
。蜀僧方辨謁師,大概為了塑像,人有長技,豈得不顯。有
像可塑,聽其塑像,師一「正色」,塑性即失。可惜方辨當
面錯過,狼籍不少,大師機不妄發,發即必中。方辨雖罔措
,無奈已中的也。此則公案,較之後來揚眉瞬目有個指蹤者
,實無二致。金碧輝煌,丹青藻飾,人人易入畫境。此一幅
吳道子白描觀音,又遺落了線條,更顯得白描得妙。請問那
裏是它白描妙處﹖且忌眼花﹗

7. 翻臥輪偈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技倆,能斷百思想,對
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
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技倆,不斷
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這則公案拈頌的也比較少。臥輪這個戇才算得個漢子,
敢道「有技倆」﹔六祖智鏡朗照,照出他未明心地。且道那
裏是臥輪未明心地處﹖心地又作麼生明﹖臥輪的帳,六祖與
他了也,且不說他。只如六祖自說「沒技倆」,莫便是隨它
去吧﹖百思想一任百思想,見色聞聲有個色心聲心乃至對境
種種心,亦任它去者。管它菩提是什麼碗﹖對,對,這樣就
叫第六代祖師得麼,恐有人不肯在。豈不知,悟了還是舊時
人,悟了還是舊時行,悟了只不是舊時見地。

以上敘述了七則著名接機公案,於明心見性一端卻大有
指蹤。假若未了般若何由悟得,亦復不知用功關鍵貴在頓悟
,則大有隔礙。傳付衣法其尊在此。般若照了諸法實相,心
性真際,全體

180頁

作用惟在頓悟。般若經雖可通義解,但必遵龍樹中觀學,此即達摩所說「南天竺一乘宗」。般若空義、無相義、無作義、顯實相境,若無頓悟則難與相應。何為頓悟﹖直下照了,念念還即無念,乃頓悟。般若即含頓悟義,「豁然開朗,淨種躍如」(歐陽竟無語),此即頓悟之活般若。般若須頓得,即在佛說三句﹕「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於此要求於一剎那際悟得,即是頓悟之般若。當前心量照了一切法,即是般若起用,亦不離三句,亦是要求直下照了,即於諸法而得自在,此即頓悟之妙境,般若之能事也。諸部般若經處處彰頓,說諸法即非處是名處即是彰頓﹔說無所得,以無所得故,即是彰頓。凡此種種舉不勝舉,若不頓悟則無由體現。讀般若經者應覺知也。達摩門下借教悟宗,貴在領宗得意,由楞伽轉而為金剛般若,及至六祖,暢說般若行,明心見性揭頓悟為大功。全體作用萬法皆如,此即參究宗趣之所在。以此看禪宗公案及諸大師語錄言句,當有入處。握法王正印,佛佛點頭。源遠流長,誰不沾洽於無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