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圆悟克勤著 三省堂校注

示圆首座
得道之士,立处既孤危峭绝,不与一法作对,行时不动纤尘,岂止入林不动草、入水不动波?盖中已虚寂、外绝照功,翛然[1]自得,彻证无心;虽万机[2]顿赴,岂能挠其神、干其虑[3]哉?平时只守闲闲地[4],如痴似兀[5];及至临事物,初不作伎俩,准拟剸割,风旋电转靡不当机[6],岂非素有所守也?是故古德道:“如人学射,久久方中。”悟则刹那,履践功夫须资长远,如鹁鸠儿出生下来,赤骨骨历地[7],养来餧[8]去,日久时深,羽毛既就,便解高飞远举。所以悟明透彻,政[9]要调伏。只如诸尘境界,常流[10]于中窒碍,到得的人[11]分上无不虚通,全是自家大解脱门。终日作为、未尝作为,了无欣厌,亦无倦怠,度尽一切、而无能所,况生厌惰[12耶?苟性质偏枯[13],尤当增益所不能,放教[14]圆通,以讴和[15]摄化,开权俯仰应接,俾[16]高低远迩略无差误。行常不轻行[17],学忍辱仙人,遵先佛轨仪,成就三十七品助道法[18],坚固四摄行[19]。到大用现前,喧寂一致[20],如下水船[21)不劳篙棹[22],混融含摄,圆证普贤行愿,乃世出世间大善知识也。古德云:“三家村里须自个丛林[23]。”盖无丛林处,虽有志之士,亦喜自便[24上到恁么,尤宜执守,唯在强勉,以不倦终之[26]。至于喧、静亦复尔:喧处周旋应变,于中虚寂,静处能不被静缚,则随所至处,皆我活业[27]。唯中虚外顺、有根本者能然[28]。

[1]翛然:自然洒脱貌。翛,音xiao。[2]万机:各种各样的事物和境缘。[3]干其虑:扰乱他的思想。干,干扰。[4]闲闲地:心中无事,自在无牵挂。[5]如痴似兀:像个痴呆汉一样。兀,混沌无知的样子。[6]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等到有了事情需要处理,根本用不着去费尽心思筹算,自然而然便如快刀斩乱麻一般,干净利索,无不恰到好处。准拟,定可,打算。剸割,割截。剸,音tuan。[7]赤骨骨历地:犹言赤条条地、赤裸裸地。骨历,音li,亦作“力”。[8]餧:音wei,通“喂”,哺食,饲。[9]政:同“正”。[10]常流:普通人,平常人。[11]到得的人,即大彻大悟的人。[12]厌惰:厌倦懈怠。[13]性质偏枯:偏于空境,不得大机大用。[14]放教:使,令。[15]讴和:一作“沤和”,“沤和俱舍罗”的简称,意为善巧方便、方便胜智。[16]俾:使。[17]常不轻行:常不轻,《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所说之菩萨名,又作“常被轻慢菩萨”,系过去威音王佛灭后像法时期所出世的一位菩萨比丘,即释尊之前身。此菩萨每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众人闻言而有生怒者,以瓦、石,木杖等击之,然常不轻菩萨恭敬依然,乃至远见四众,亦复礼拜赞叹如昔。是故,增上慢之四众称之为“常不轻”。此菩萨临终时,闻威音王佛说《法华经》,得六根清净,寿增益命,更为人宣说此经,显现神通,令增上慢四众归服。“常不轻行”即由此而来,意指对一切众生恒修恭敬礼拜。净宗中的“念未来佛”当与此行有关。[18]三十七品助道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19]四摄行:菩萨为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进入佛道,所修之四种方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20]喧寂一致:即动静一如,动时静时皆不失本分。[21]下水船:顺流而下之船。[22]篙棹:行船用的工具。篙,音gao,撑船用的竹杆。棹,音zhao,划水用的桨。[23]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是处在荒僻的山村里修行,也需要有自己的丛林,否则,就会很容易放逸。三家村,即偏僻荒远的小乡村。须,必须,应当。自个,自己。[24]自便:随便,随意。[26]这句话是意思是说,离开了丛林,即便是一个有道心、有毅力的修行人,也
很容易落入懈怠矛放逸,这个时候,尤其要提起功夫,勉力行之,自始至终,孜孜不倦,不失正念。恁么,这种境地。 [27]至于喧嚣和宁静的环境,亦应当如是提起警觉。在喧嚣的环境中,若能内心不动,应对自如在宁静的环境中,不被空静所系缚,不失灵动——若能如是,则所之处,应缘接物,无不是我的大机大用之显现。活业,指大机大用。 [28]唯有那些内心证得了空性,能够自由地随顺外境,同时又不失自己本分的人,才能够达到“随所至处,皆是我活业”的境界。

大凡为善知识,当慈悲、柔和、善顺接物,以平等无诤自处。彼以恶来(一作“求”),以恶声名色加我[1],非理相干[2]讪谤[3]毁辱,但退步自照,于己无歉[4],一切勿与较量,亦不动念嗔恨,只与直下坐断[5],如初不闻不见,久久魔孽自消。尔若与之较,则恶声相反,岂有了期[6]?又不表显自己力量,与常流[7]何以异?切力行之,自然无思不服[8]。

椎拂[9]之下,开发人天[10],俾透脱生死,岂小因缘?应恬和词色,当机接引。勘对[11]辨其由来,验其存坐[12],攻其所偏坠[13],夺其所执著,直截指示,令见佛性,到大休大歇、安乐之场。所谓“抽钉拔楔,解黏去缚。”切不可将实法系缀[14]人,令如是住、如是执。勿受别人移倒[15],此毒药也;令渠吃着,一生担板[16]、赚误[17],岂有利益耶?

[1]以恶声名色加我:恶声,辱骂之声。名色,名号,称号。加,侵陵,施加。[2]千:干扰,侵扰。[3]讪谤:讥笑、诽谤。[4]歉:音qian,抱恨,不安。[5]坐断:斩断。坐,顿,遽。[6]意谓如果与对方理论、计较,必致互相辱骂毁损,无有了期。[7]常流:普通人,俗人。[8]无思不服:一切烦恼魔障无不被化解。思,指见思二惑中的思惑,即烦恼障。[9]椎拂:指代提携、接引、锻炼学人。[10]开发人天:培养人天眼目、人天导师。 [11]勘对:勘验、应对。[12]存坐:安身立命之处。 [13]偏坠:片面、不圆融、产生失误的地方。[14]系缀:束缚。[15]意谓不要被别人所动摇,以致失去本分。移倒,动摇。[16]担板:因背扛木板的时候,只能看到前方或者一侧,不能兼顾左右,故宗门中把那些见解偏执、不能圆通的人,称之为“担板汉”。[17]赚误:欺骗、迷惑。

佛祖出兴,特唱此段大因缘,谓之“单传心印”,不立文字语句,接最上机,只贵一闻千悟,直下承当了修行,不求名闻利养,唯务透脱生死。今既作其儿孙,须存它种草[1]。看他古来大有道之士,动是[2]降龙伏虎,神明授戒,攻苦食淡[3],大忘人世,永谢尘寰[4],三、二十年折脚铛儿煮饭吃,遁迹埋名,往往坐脱立亡。于中一个、半个,诸圣推出,建立宗风,无不秉高行,务报佛恩,流通大法;始出一言半句,出于抑不得已,明知是接引入理之门、敲门瓦子,其体裁力用不妨[5]为后昆模范。当宜师法[6]之,转相勉励,追复[7]古风,切忌希名苟利[8]。兹深祝[9]也。

马祖昔归乡,以簸箕之讥,畏难行道,因再出峡,缘会江西[10]。大隋昔归乡,先于龙怀路口三载茶汤结众缘,遂隐于木庵,道行于蜀[11]。香林昔归乡,潜神隐照于水晶宫,成四十年一片事[12],拨正智门老祚[13],寻出雪窦[14],大[15]云门正宗。或留、再出,皆以缘断[16]。今既万里西归,但存行脚本志,亦不必拘去留也。

[1]种草:犹言佛种,意谓佛性之于人,犹如草木之含种芽,人人本具,故名。后专指能够延续佛法慧命之大根器者。[2]动是:常常。[3]攻苦食淡:吃苦耐劳,生活简朴,辛勤自励。[4]意谓彻底放下世间名闻利养,谢绝世间人事。[5]不妨:可以,堪当。[6]师法:效法,向……学习。[7]追复:仿效、履践。复,履践,按照……去实践。[8]希名苟利:追名逐利。希,欲求,企求。苟,苟求、苟取。[9]祝:祝付,嘱咐。[10]《五家正宗赞》卷一载:“师(马祖)讳道一,汉州什邡人,姓马氏。容貌奇异,虎视牛行。得法南岳,后归蜀乡,人喧迎之。溪边婆子云:‘将谓有何奇特,元是马簸箕家小子!’师遂曰:‘劝君莫还乡,还乡道不成。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再返江西。”后有人称马祖为“马簸箕”,盖由此而来。[11]大隋,一作大随,即益州(今四川成都)大随法真禅师,长庆大安禅师之法嗣,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人,俗姓王。少时出家,先后礼谒过药山、道吾、云岩、洞山等诸大禅师。后于大沩禅师座下,得其心要。数载后,法真禅师辞别沩山,返回西川,寄居于天彭堋(peng)口山龙怀寺,每日于路旁煮茶,普施过往客人,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在龙怀寺的后山,法真禅师曾发现了一处古老寺院,名曰大随。寺周围群峰耸秀,涧水清泠。中有一棵古树,树围四丈余,树的南侧恰好有一口,其状如门,中空无碍,不假斤斧,天然生成的一个小庵。法真禅师于是移居于此,名之曰“木禅庵”。法真禅师临终时,曾为徒众作了一段极精彩的表演——众僧参次,法真禅师以口作患风势,嘴角歪邪,面部扭曲。法真禅师对众人道:“还有人医得吾口么?”众僧竞送药以至,俗士闻之,亦多送药。法真禅师皆不受。七天后,法真禅师自掴其口,令恢复如常,并对众人说:“如许多时,鼓这两片皮,至今无人医得。”说完,端坐而逝。[12]香林,即香林澄远禅师,云门文偃禅师之法嗣,汉州绵竹人,姓上官。……将示寂,辞知府宋公珰曰:“老僧行脚去!”通判曰:“这僧疯狂,八十岁行脚去那里!”宋曰:“大善知识,去住自由。”师谓众曰:“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言讫而逝。 [13]智门老祚,即智门光祚禅师,香林澄远禅师之法嗣,浙江人。出家后,入蜀参香林澄远,受心印,后回随州智门住山传法。座下最著名的弟子有雪窦重显。[14]寻出雪窦:不久,座下出了雪窦重显这样一个禅门巨匠。寻,不久。 [15]大:光大。 [16]或留住山中,或出世度众,皆根据因缘而定。

慈明昔辞汾阳,祝云:“修造自有人,且与佛法为主[1]。”自尔[2]五据[3]大刹,不动一椽,唯提振临济正宗,遂得杨岐、黄龙、翠岩三大士[4],而子孙遍寰海,果不辜[5]所付授。盖古人择可以荷担之士,不轻如此,信严饰壮丽梵苑,未足以奇佛法也[6]。

佛道悬旷[7],久受勤苦,乃可得成。祖师门下,断臂立雪[8]、腰石舂碓[9]、担麦推车、事园作饭、开田畴、施汤茶、般[10]土拽磨,皆抗志绝俗[11]、自强不息、图成功业者乃能之,所谓“未有一法从懒堕懈怠中生。”既已洞达渊源,至难至险,人所不能达者尚能,而于涉世应酬、屈节俯仰[12]而谓不能?此不为,非不能也。当稍按下云头,自警自策,庶几[13]方便门宽旷,不亦善乎?

[1]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石霜慈明楚圆禅师,汾阳善昭禅师之法嗣。祝,祝付,嘱咐。修造,指建寺修庙之类的事情。[2]自尔:此后。[3]据:住持。[4]指杨歧方会、黄龙慧南、翠岩可真这位禅师。[5]辜:辜负。[6]信,信知,确信。奇佛法,显扬、绍隆佛法。[7]悬旷:高远广大,深不可测。[8]断臂立雪:指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求法之串。[9]腰石舂碓:指六祖慧能在五祖弘忍座下为法忘躯之串。[10]般:同“搬”。[11]抗志绝俗:坚持崇高的志愿放弃世俗攀缘。抗志,坚持平素志向,不屈不挠。抗,或当“高讲。[12]屈节俯仰:指代日常应用、人事应酬。[13]庶几:表希望或推度之词,也许、可以。

示谐知浴

此个大法,三世诸佛同证、历代祖师共传,一印印定[2],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语句,谓之“教外别行,单传心印。”若涉言诠路布[3]、立阶立梯[4]、论量格外格内[5],则失却本宗[6]、辜负先圣。要须最初入作[7],便遇本分人[8],直截根源,退步就己[9],以铁石心[10],将从前妄想见解、世智辩聪、彼我得失,倒底[11]一时放却,直下如枯木死灰,情尽见除,到净倮倮[12]、赤洒洒处,豁然契证,与从上诸圣不移易[13]一丝毫许。谛信[14]得及,明见得彻,此始为“入理之门”。更须教一念万年、万年一念[15],二六时中纯一无杂;才有纤尘起灭,则落二十五有[16],无出离之期。抵死谩生[17]咬教断[18],然后田地稳密[19],圣凡位中收摄不得[20]。始是如鸟出笼、自休自了处,得坐披衣[21],真金百炼,举动施为,等闲荡荡地[22];根尘生死、境智玄妙,如汤沃雪,遂自知时,更无分外底,名为“无心道人”。以此修证转开未悟[23],令如是履践,岂不为要道哉!

[1]知浴:丛林中专门负责澡堂串宜的出家人。

[2]一印印定:祖师禅法,是经过一实相印印证过的,真实不虚,无可怀疑。一印,指一实相印。

[3]刮路布:多作“露布”,原指不封缄之公文,如榜文、告示等,此处指代寻常的人云亦云式的书本文字。

[4]立阶立梯:祖师禅贵在圆顿直指,直下到位,当下承担,不容丝毫疑拟。当下信到位必是观到位,观到位必是证到位,直是无事无求。若谓必须经过多少阶梯,等到将来某时某刻才能见性成佛,已是离开了本分,起心外求了也。

[5]论量:商量,讨论。格,穷究,探寻

[6]本宗:指即心即佛之本分。

[7]入作:入门。

[8]本分人:亦称“本分宗师”,“明眼人”,指证悟透彻、能直指人心、以本分事接引人的大善知识。

[9]退步就己:歇却向外驰求的心,回光返照,于自心地上用功夫。

[10]]铁石心:有两义,一指坚定不动摇的信心,二指摒弃了一切机巧,纯一之直心。

[11]倒底:彻底。一点不留。

[12]倮倮:同“裸裸”。

[13]不移易:不改变、不走样。

[14]谛信:毫不怀疑,真实地相信,确信。

[15]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一念即万年,万年即一念,一多相即,长短互入,此乃华严圆融无碍之理。此指持之以恒地绵密地做功夫。

[16]二十五有:众生生死轮回之三界, 包括欲界有十四有,色界有七有,无色界有四有,共计有二十五种存在境界,其中包括六道。由因必得果,因果不亡,故称为有。

[17]抵死谩生:犹言拼死拼活,竭尽全力。谩,抵赖。

[18]咬教断:咬住不放,必令命根(指俱生我执及以二边执著为特征的语言思维习惯)断掉。教,使,令。

[19]田地稳密:安住于自性观中,功夫稳定绵密。

[20]意指无住无相,超出凡圣二边,不落凡圣当中。

[21]门得坐披衣:指披衣升座,秉拂说法,接引后学。

[22]等闲荡荡地:不用刻意,功夫自然而然提起,轻轻松松由自在。荡荡,自在无碍的样子。

[22])意谓:以自己所修证的智慧,转而开导诱引那些尚没有开悟的学人。

古人为此一段因缘,岂止忘餐废寝,至舍头目髓脑、断臂负舂[1],动[2]是三、二十年。只如岩头[3]、雪峰[4]、钦山[5],虽同历涉丛林,各执一务效勤[6],九度洞山、三到投子[7],凡所至处,未尝放过一宵一霎[8],必递相举较、互相切磋[9],邃契新丰[10],豁、存领旨德峤[11]。观其跂步、体裁[12],可谓法门龙象。后学之人可以仰其陈躅[13],无使虚弃光阴、有忝[14]昔贤耳。

[1]断臂负舂:指二祖慧可、六祖慧能为法忘躯之事。

[2]动:动辄,常常,往往。

[3]鄂州岩头全奯(同“豁”,音huo)禅师,德山宣鉴禅师之法嗣,俗姓柯,泉州人。初礼青原谊公落发,后往长安宝寿寺受戒,并学习经律诸部。学成后,即行脚参学,游历诸方禅苑,与雪峰义存、钦山文邃禅师为友。后于德山座下悟道。

[4]雪峰义存禅师,德山宣鉴禅师之法嗣,俗姓曾。十七岁出家。唐武宗毁法期间,义存禅师一度隐居山林,礼谒芙蓉灵训弘照大师。后往幽州(今北京一带)宝刹寺受戒。此后,义存禅师开始遍巡名山,参扣诸方禅德。义存禅师曾在洞山座下当过饭头。因久参不契,后改投德山宣鉴禅师座下。时岩头全奯、钦山文邃二禅师亦在德山座下,且相与友善。

一日,义存禅师参德山:“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禅师当即给了他一棒,反回道:“道什么?”义存禅师不明其旨。第二天,他又来问德山禅师。德山禅师道:“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义存禅师一听,终于言下有省。但是,此时他心中尚有疑问,还没有完全彻悟。

一次,义存禅师与师兄岩头全蠢禅师外出,至澧州鳌山镇,被大雪所阻,住在一个野店里,进退不得。岩头禅师每天只管睡觉,而义存禅师却一直坚持坐禅。有一天,义存禅师实在看不过去,便喊岩头禅师道:“师兄!师兄!且起来。”岩头禅师道:“作甚么?”义存禅师道:“今生不著便,共文邃个(这)汉行脚,到处被他带累。今日到此,又只管打睡(我今生命运不顺,不走运,尽倒霉。先是随同文邃这汉行脚,到处被他拖累。今日跟着你来到这里,你却只管整日蒙头睡大觉,也不用功修行)!”岩头禅师喝道:“噇(chung)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里土地,他时后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义存禅师指着自己的胸口,解释道:“我这里未稳在,不敢自谩。”岩头禅师道:“我将谓你他日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义存禅师又重复道:“我实未稳在。”岩头禅师道:“你若实如此,据你见处一一道来。是处与你证明,不是处与你铲却(你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请把你的见处一一告诉我。对的地方,我给你证明,不对的地方,我帮你铲除)。”义存禅师道:“我初到盐官(齐安国师),见上堂举色空义,得个入处。”岩头禅师道:“此去三十年,切忌举著。”义存禅师接着道:“又见洞山过水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岩头禅师道:“若与么(如此), 自救也未彻在。”义存禅师又道:“后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串,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打一棒,曰:‘道甚么! ’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岩头禅师突然大声喝道:“你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以上岩头禅师的三处点化,皆是要义存禅师一一放下。]义存禅师接着问道:“他后如何即是(既然上面所讲都不是,那么,我以后如何做即是)?”岩头禅师道:“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义存禅师一听,豁然大悟,便起座作礼,连声叫道:“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德山禅师入寂后,义存禅师便回闽中,于雪峰创院开法接众,一时徒众翕然,身边常随弟子达一千七百余人。闽帅王审知对雪峰禅师极为崇敬,并从他受法。在王审知的护持下,佛法在闽中曾盛极一时。

[5]澧(1i)州(今湖南澧县)钦山文邃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福州人。少年时依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 (百丈禅师之法嗣)受业。时岩头全奯、雪峰义存二位禅师亦在大慈座下参学,三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岩头、雪峰二禅师的提携下,钦山禅师后于新丰洞山座下悟道。

[6]效勤:为众效力,以苦力月良串大众。

[7]投子:即大同禅师,翠微无学禅师之法嗣。洞山,即良价禅师,云岩昙晟禅师之法嗣。

[8]霎:音sha,片刻。

[9]磋:同“磋”。

[10]新丰:指新丰山,良价禅师悟道后,先于唐大中(847-860)末,住新丰山,接引学徒,后盛化于豫章高安之洞山。

[11]德峤,即鼎州 (后改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德山宣鉴禅师。

[12]跂步、体裁,指行履风格。跂,音qi,行走貌。

[13])躅:音zhu6,足迹。

[14]忝:音tian,有愧于,羞辱。

昔天台韶国师少负俊才,游丛林,所至投机,已领师席,最后抵金陵清凉大法眼禅师会下,已倦咨参,唯勉进随侍之者,抠衣筹室。一日,随众僧参,有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答云:“是曹源一滴水。”师闻之,前之证解涣若冰释,方为得大安稳[1]。是知学解因人[2],所领十言一句、一机一境,只益多闻;到究竟至实之处,须是桶底子脱[3]始得。此事断定不在言句中;若执著记忆以为己见,如画饼,岂可充饥?然大达之士[4],超证谛实[5],及至投机于语句间,迥出途辙,机境筌蹄[6]笼罗他不住。只如石头问药山:“你在此作什么?”对云:“一物不为。”头云:“如此则闲坐也。”对云:“闲坐则为也”。石头又问:“子道不为,不为个什么?”对云:“千圣亦不识。”石头乃以颂赞云:“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7]似此岂不是彻证底人语话?机量、言句何曾拘束得他?若理地不明、胸次有物,问着如毡上拽猫儿[8]。是故祖师道:“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9]

[1]门天台山德韶国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俗姓陈,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人。其母叶氏,曾梦见白光触体,因而有孕。德韶禅师十五岁时,曾有一梵僧来家中化缘,见他生得气度不凡,便劝他出家。于是他十七岁便依本州龙归寺落发,十八岁又于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开元寺受具足戒。
后唐同光年间(923—926),德韶禅师开始游方参学。他首先来到安徽舒州(治所在今潜山县)投子山,礼谒投子大同禅师,接着又礼谒龙牙居遁禅师。

初见龙牙,德韶国师便问:“雄雄之尊,为甚么近之不得?”龙牙禅师道:“如火与火。”德韶国师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龙牙禅师道:“去!汝不会我语。”德韶国师又问:“天不盖,地不载。此理如何?”龙牙禅师道:“道者(道人)合(应该)如是。”德韶国师就这样反复地请问了十七次,龙牙禅师从始至终一直如此作答。德韶国师最终还是不明其旨。于是他再三请求龙牙禅师垂示。龙牙禅师道:“道者,汝已后自会去(你以后自己去体会)。”

德韶国师后来到通玄峰。一日,德韶国师正在澡浴的时候,想起龙牙禅师的答话,忽然有省。于是,他便整肃威仪,遥望龙牙,焚香礼拜,感谢禅师的开示,说道:“当时若向我说,今日决定骂也。”

德韶禅师后来又参礼疏山匡仁禅师,问道:“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山禅师道:“左搓芒绳缚鬼子。”[搓绳子一般都向右搓,这样越搓越紧。向左搓,则越搓越松,不成其为绳。左搓芒绳缚鬼子,比喻虚幻不实之串,或者方便之权说,非实有之定法。类似的说法还有“黄叶止啼”。]德韶国师道:“不落古今,请师说。”疏山禅师道:“不说。”德韶国师问:“为甚么不说?”疏山禅师道:“个中不辨有无。”德韶国师道:“师今善说。”疏山禅师一听,感到非常惊诧。

就这样,德韶国师先后参拜了五十四员善知识,虽然不无收获,但都因为法缘不具足,未能最后彻悟。

最后,德韶国师来到临川(今江西抚州),礼谒法眼禅师(清凉文益)。法眼禅师一见德韶国师,知是法器,便非常器重。德韶禅师因为遍涉丛林,见到的善知识太多,此时已不再象当年那样热衷于向外驰求,而仅仅是随众而已,倦于参问。一日,法眼禅师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禅师道:“是曹源一滴水。”那僧一听,不识其旨,惘然而退。当时,德韶国师正坐在一旁。当他听到法眼禅师的回答,豁然大悟,平生所有疑滞,涣然冰释。于是,他便把自己的证悟告诉了法眼禅师。法眼禅师一听,非常高兴,并赞叹道:“汝向后当为国王所师,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

德韶禅师彻悟后不久,即回浙江。一日,游天台山,德韶国师目睹了智者大师(智剀)的遗踪,恍若旧居。因为他与智者大师同姓,故时人皆谓他是智者大师的后身。于是德韶禅师便在天台白沙,创院弘法。当时吴越王钱弘俶任台州刺史,闻德韶禅师的道名,便请他来治所说法,并执弟子礼。德韶国师告诉他说:“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后汉乾枯元年(948),钱弘俶果然嗣国位,称忠懿王。他在位的时候,对佛教的护持尤为尽力。当时,有一位专弘天台智者大师之教义的学者羲寂禅师(螺溪),与德韶国师关系甚密。他屡次告诉德韶国师说:“智者之教,年祀浸远,虑多散落。今新罗国,其本甚备,自非和尚慈力,其孰能致之乎?”于是德韶国师便把此串上奏给忠懿王,忠懿王便遣使前往新罗缮写智者大师之遗著,完备之后带回国内。此举在中国佛教史上意义非常重大。德韶国师示寂于开宝五年(972)六月,春秋八十二岁。

抠衣,提裳而行,以示敬谨。抠,音kou,提起。筹室,即丈室。曹源,即曹溪,六祖驻锡之地。

[2]因人:疑为“困人”。

[3)桶底子脱:宗门中用来比喻开悟时的情景。指斩断了命根、断除了我法二执、无一丝毫执著之大解脱境界。

[4]大达之士:究竟通达本来面目之大善知识。

[5]超证谛实:超越二边,所契证之理地,真实不虚。谛实,真实。

[6]机境筌蹄:机缘境界,圈套窠臼。筌,竹制捕鱼的工具。蹄,捕兔之工具。

[7]澧(li)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药山惟俨禅师,石头希迁禅师之法嗣,绛州(今山西侯马市)人,俗姓韩。十七岁时,南下潮州,依西山慧照禅师出家。二十二岁,从南岳衡岳寺希操(亦作希澡、智澡)律师受具足戒。

惟俨禅师对经论颇有研究,持戒也很精严,但是,他同时也感觉到,沉醉于义学的研究,并不能解决自己的生死大事。他感叹道:“大丈夫当离法自净,焉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邪(大丈夫当不住于法,自净其心,岂可沉溺于对戒条律仪进行烦琐的诠释和执著于对衣着穿戴等小枝小节的持守呢)?”于是便前往湖南衡岳,参礼石头希迁和尚。

初礼石头和尚,惟俨禅师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石头和尚道:“恁么(这样)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惟俨禅师茫然不知所措。石头和尚道:“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惟俨禅师于是禀石头和尚之命,前往江西参礼马祖,并把曾经问过石头和尚的那个问题重新提出来问马祖。马祖道:“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惟俨禅师一听,言下大悟,随即便欢喜礼拜。马祖道:“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惟俨禅师道:“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马祖道:“汝既如是,善自护持。”于是,惟俨禅师便留在马祖身边,侍奉三年。有一天,马祖问:“子近日见处作么生?”惟俨禅师道:“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马祖道:“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惟俨禅师道:“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马祖道:“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来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于是,惟俨禅师便辞别马祖,又重新回到石头和尚那儿。

一天,惟俨禅师在石上打坐,石头和尚见了,便问:“汝在这里作么?”惟俨禅师道:“一物不为。”石头和尚道:“恁么,即闲坐也。”惟俨禅师道:“若闲坐,即为也。”石头和尚道:“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惟俨禅师道:“千圣亦不识。”石头和尚一听,知道惟俨禅师已经彻悟,于是作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为了进一步勘验惟俨禅师,一日,石头和尚垂示惟俨禅师道:“言语动用没交涉。”惟俨禅师道:“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石头和尚道:“我这里针割(zha,刺)不入。”惟俨禅师道:“我这里如石上栽华。”石头和尚见惟俨禅师确实脚跟已稳,遂予印可。惟俨禅师得法后,居澧州药山,开法化众,一时门庭兴盛,海众云集。惟俨禅师圆寂于太和八年(834)十一月六日,春秋八十四岁。谥弘道大师。

造次,平常,一般。一作鲁莽、轻率、粗糙解。

[8]如毡上拽猫儿:比喻有牵绊、粘滞、执著。

[9]此偈为禅宗二十二祖摩孥罗尊者所说。见《五灯会元》卷一。

丛林兄弟参问,最初的有正因,于善知识边自陈“生死事大、己事未明”;推此所言,岂是泛泛为名、为位、为我能、我胜?若始终一贯,常持此心,不忧己事不明[1]。及更亲近稍久,自己分上未有毫末相应处,便论量如之若何[2]——彼见解长短,增长我见,觅个出头处,他时一瓣香不敢辜负和尚一一殊不知,失却元初正因,却堕在魔界去!古人道:“设有眷属,庄严不来自至。”[3]既是一等蹋破草鞋[4],宜应了却初心,期脱透生死,最为至要。时不待人,各宜勉力。

[1]不忧己事不明: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死大事不能弄明白。

[2]意谓等到追随、亲近善知识的时间久了,功夫进展不大,与自己的本分串却还未自应,就会心里急躁,犯嘀咕,产生怀疑,开始议论你长我短,商量着下一步该怎么办的问题不来自至”,当为“不求自得”、“不求自至”。此语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汾州大达无业国师上堂法语”,原话为:“大丈夫儿,如今直下便休歇去,顿息万缘,越生死流,迥出常格,灵光独照,物累不拘,巍巍堂堂,三界独步,何必身长丈六紫磨金辉项佩圆光、广长舌相!若以色见我是行邪道。设有眷属,庄严不求]意谓:既然同是发心行脚参方,不惜踏破草鞋,决要究明己等,同样,全。

示蒋待制

此段事[1],天、人、群生、至于佛祖皆承威力,但以群灵虽蕴此而冥昧,枉受沉溺,佛祖达此而超证;迷悟虽殊,其不思议一也。[2]。是故佛祖开示直指,莫不令一切含灵各各独了[3]自己本来圆具、清净妙明真心,更不留如许[4]尘劳、妄想、计念、知见,直向五蕴身田,回光返照[5],湛寂如如[6],廓尔承当[7]、明见此正性此性即心,此心即性,浩浩作为,应在六根门头千变万化,初不摇动,故号“常住本源”[8]。若达此本,力用所作无不透彻;须是截流而证,若踟蹰[9]动念,则没交涉也。唯是当人根性素来纯静深沉,为最易为力,只略返照一透,便可证入,古人谓此为“无尽藏”,亦名“如意珠”,亦号“金刚宝剑”。

[1]此段事,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之串,亦即下文的“一切含灵各各圆具清净妙明真心”、“常住本源”、“无尽藏”、“如意珠”、“金刚宝剑”。

[2]这句的意思是说:尽大地一切含灵众生虽然也蕴藏有此清净妙明真性,但因为他们处在无明当中,不自觉悟,不能开发其妙用结果沉溺在生死苦海中,枉受轮回。究竟说来,众生与佛虽有迷悟的差别,而其不可思议的本源真性却是没有任何差别的。蕴,蕴藏蕴具。超证、超越二边分别,契证不二之真性。殊,不同。

[3]了:放下尘劳妄想,契证本具真性。古人把“修道”称之为“了道”,一个“了”字,说明了在修道的过程中“休去歇去”的重要性。“为道日损”的“损”字也是这个意思。

[4]如许:这么多。

[5]意指:在日常言行举止、起心动念、应缘接物的当下,起自性观,?时时反问,“这一切毕竟是承谁的恩力?” 五蕴身田,人之身心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个方面假合而成,能为善恶之业、感招苦乐果报,故称五蕴身田。

[6]湛寂如如:心中明明了了,空空荡荡,如如不动,了无挂碍。

[7]承当:即念念之间无可怀疑相信日用中的一切施为当下都是真性的妙用,不用向外、也就是不用向他时、他处寻找,当下脱体现成。永嘉大师讲“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即是承当义。承当不只是知见上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念念之间要信到位,此时的信同时即是观即是证。

[8]这一句话,堪称宗门正眼。心与性,在教下,往往被视作两个概念,性是体,心是相、用,相、用是有生灭的,而体却是超越二边的。很多人对此妄作二边解会,想从相、用之外寻找一个所谓纯粹的不生不灭的体。这种解会,细究起来,仍是取舍心未断、落在二边见当中。殊不知宗门下,当;民此二边见,直透此心当体即性,此性当体即心,更不必打成两截而妄想舍心而取性也。至于日用施为、六根应用,亦当下一一皆是真性之妙用、真性之现前,若不动见前即是,更不必于境上取舍分别。浩浩,众多、繁复貌。应艮门头千变万化,意谓自性通过六根而展现出无穷的妙用,祖自性常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即是此意。[9]踟蹰:音chi chu,来回走动貌,意指徘徊犹豫。

要深具信根,信此不从他得,行住坐卧凝神寂照,净倮倮[1]地,无间无断,自然诸见不生,契此正体不生不灭、非有非无、无实无虚、离名离相,即是当人本地风光、本来面目也[2]。古德所以扬眉瞬目、拈槌竖拂、行杖行喝、微言妙句、百千亿方便,无不令人向此透脱。一才透得,便深彻源,弃却敲门瓦子[3],了无毫发当情[4],三十、二十年于中履践,截断路布、葛藤、闲机破境[5],悄然[6]无心,乃安乐之歇场也。所以道:“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1]倮倮:同“裸裸”。

[2]此一段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上文所提到的“廓尔承当”的含义。信真性本具,不从他人得;信真性常现在前,不从他时得;信真性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当下即是。于念头上,立此正信之后,然后努力在日用中去培养正念,虚明自照,不生丝毫的二边、取舍之异见,坦然自足。能念念如此,即是真承当。

[3]敲门瓦子:今言“敲门砖”,暂时借用的方便工具,目标到达后,便弃置一边。此指上文提到百千万亿方便法门。

[4]了无毫发当情: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执著。

[5]路布、葛藤、闲机破境:指语言文字、公案机锋等套路性、人云亦云式的东西。路布,一作“露布”,原指不封缄之公文,如榜文、告示等。

[6]翛然:自然洒脱貌。翛,音xiao。

摩竭掩室、毗耶杜词[1],人皆以为极致,殊未梦见渠脚指头在;大人、大见、大智、大用,岂拘格量哉[2]?直是痛的的地[3],恨不两手分付,那论浅深、得失、彼我,现量纷纭、和泥合水耶[4]?且如佛未出世、祖师未来、世界未成、虚空未现,向甚处扪摸?要须丧却机心[5]、死却知见、脱去世智辩聪,放下直如枯木朽株相似,蓦地体得到绝气息处[6],淡然忘怀,万年一念,将养保卫[7],久久纯熟,子细返观,便谙得[8]摩竭、净名来脉[9]也。

赵州临示寂,封一柄拂子,送与镇府大王云:“此是老僧一生用不尽底。”原[10]其高识远见,岂令人滞于相、执于言、缚于葛藤耶?唯直了证,则活鱍鱍、有出群作略,乃能担负,如水入水、似金博[11]金也。

[1]《注华严经题法界观门颂》卷二云:“摩竭者,唐翻‘无毒害’,……佛于兹成道,三七日内不说法也,表名言路绝,状若掩室也。毗耶离,唐翻‘广严’,……净名居士示疾于此,会诸菩萨各说不二法门竟,时文殊问言:‘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净名默然无言,名为杜口也。且如二圣人,岂可无辨才也?盖辨所不能言也。要会么?欲明空劫未生前,从来佛祖岂能宣!”

[2]意谓:大解脱者,他们的大智慧和大机用,不可思议,岂会拘泥于常规?拘,限制,拘泥。格,法式,标准。量,量度。

[4]意谓:祖师接人,悲心愿重,恳切何似,恨不能两手相送,当下直捷,以心传心,哪里会转弯抹角,跟你谈论深浅、得失、是非、人我,以及跟你打葛藤、作文字商量、拖泥带水呢?现量纷纭,此指进行繁杂地讨论。和泥合水,指失去本分,随语言文字、名相思维在转。

[5]机心:卖弄小聪明、投机取巧之心。[刨绝气息处: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命根斩断。

[7]万年一念,将养保卫:意指见本地风光之后,犹有无量劫以来的习气要除,切须持之以恒地做绵密保任的功夫。万年一念,本指华严长短互入之圆融理趣,此指持之以恒地绵密地做功夫。

[8]谙得:能够明白。

[9]来脉:原委,底细。

[10]原,探究。

[11]博,换取,取得。

襄阳郡将王常侍参沩山大圆得旨[1]。一日,有僧从沩山来,常侍问:“山头老汉有何言句?”僧云:“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竖起拂。”常侍云:“山中如何领解?”僧云:“山中商较,即色明心,附物显理。”侍云:“会便会,着甚死急?汝速回去,待有书与老师。”僧驰书回。沩山拆见——画一圆相,于中书个“日”字,沩山呵呵大笑云:“谁知吾千里外有个知音!”仰山云:“也只未在。”沩山云:“子又作么生?”仰山于地上画一圆相,书个“日”字,以脚抹之而去。看他得底人步骤趣向,岂守窠窟?则[2]个里[3]若善观其变,则能原其心;既能原其心,则有自由分;既有自由分,则不随他去也;既不随他去,何往而不自得[4]哉?

[1]王常侍,即王敬初,沩山灵枯禅师之法嗣,一代饱参之士,与裴休、陆亘、李翱、张拙秀才等齐名。沩山大圆,即沩山灵祐禅师。该公案见《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

[2]则:表假设,如果。

[3]个里:这里。

[4]自得:自在得意。

每接士大夫,多言“尘事萦绊,未暇及此;待稍拨剔了,然后存心体究。”此虽诚实之言,然一往久在尘事中,口以尘劳为务,头出头没,烂骨董地熟了,只唤作尘事,更待拨却尘缘,方可趣入;其所谓“终日行而未尝行,终日用而未尝用”,岂是尘劳之外别有此一段大因缘耶?[1]殊不知大宝聚上放大宝光,辉天焯[2]地;不自省悟承当,更去外求,转益辛勤,岂为至要?若具大根器,不必看古人言句公案,但只从朝起,正却念、静却心,凡所指呼作为,一番作为一番再更提起,审详看:“从何处起?是个甚物作为得如许多?”当尘缘中一透,一切诸缘靡不皆是,何时拨剔?[3]即此便可超宗越格[4],于三界火宅之中,便化成清净无为清凉大道场也。《法华》云:“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经行及坐卧,常在于其中。”[5]

[1]这段话的意思是每次接引士大夫的时候,经常听见他们讲,我观在的尘俗事务彳艮多,身陷其中,暂时无暇考虑修行的事情,等我将来稍稍从尘务中摆脱出来,我再来好好地一心体究自己的本分大串。此虽诚实之言,可是,在红尘中浸染久了,日以俗事为务,汩没其中,头出头没,好像羊杂碎一样被煮得烂熟烂熟的了,成了骨董羹,那时要修行恐怕只是一句空话。由于他们把世间的日用施为看作是与修行无关的尘俗之事,所以才幻想将来能放弃尘俗之串的纠缠,一心修行、入道。这正是犯了古人所讲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毛病一一终日行而未尝行,终日用而未尝用,把修行与生活打成了两截。难道在尘劳之外还有一个所谓的真性在吗?这正是知见不圆、信心不足、不肯承当的表现。句中的“口”字,疑为“日”之误。烂骨董,由猪牛羊的杂碎炖烂而成的羹。

[2]焯:音zhuo,照耀。

[3]意谓:若在日用中时时参究一一“我这一念或行为,毕竟从何处生起?是谁驱使?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在令我举手投足,起心动念?”这样参究久了,若能在一个具体的尘缘中透过其本质(自性的妙用》,则其它一切尘缘无不皆是自性的妙用,那时还用幻想摆脱尘劳以便一心修行吗?

[4]超宗越格:超越常规,不再落入分别取舍之二边见中。

[5]参见《妙法莲华经》卷五,原偈为“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示道人

当人脚跟下一段事[1]本来圆湛[2],不曾动摇,威音王佛前[3]直至如今,廓彻[4]灵明,如如平等。只为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5]、烦恼扰攘[6]。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顿休,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7]。所以古人道:“一念不生全体现”,此体乃金刚不坏正体也;“六根才动被云遮”,此动乃妄想知见也[8]。

[1]脚跟下一段事,指人人本具之自性,又称本觉,亦即如来藏。盖吾人之自性时时刻刻在我们的六根门头处、举首投足处、起心动念处、应缘接物处,放光动地,须臾不可离也,故又云“本分事”。

[2]圆湛:遍一切处,清净明了。圆,有圆满,周遍、无分别、包容一切的意思。湛,澄明深邃,犹如蓝天。

[3]威音王佛,乃空劫之初成道的佛陀之名号。禅门中多用“威音王前”、“威音那畔”来比喻绝待无分别之实际理地。

[4]廓彻:空寂广大。

按:这一句话言虽简短,意义却十分丰富。它把本觉之性的几个主要含义揭出来了:本具,空寂,灵明,无住,无碍,无为,平等。修行本来就是要让始觉之智与本觉之性相应无间,因此,从始觉起观的时候,也必须通过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的用功过程,达到与本具(须臾不曾离,当下即是,当下承担)、空寂(无相)、灵明(不落顽空)、无住(不执著)、无碍(自在)、无为(无能所)、平等(不分别,包揽一切)相应。所谓见本地风光,即是体证本觉之本具、空寂、灵明、无住、无碍、无为、平等。

[5)情尘:旧译称“六根”为“六情”,故情尘即六根与六尘。又,根尘相接生识,识乃分别,能污心田,故心情之污染亦称情尘。此处当二义并举。

[6]扰攘:混乱,纷乱。

按:这一句话揭示了迷失本觉之因,即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盖凡夫心念一起,即落有为、分别、执著、有碍、纷乱之中,不得空明、无碍、无为。

[7]这一句,示明用功之切要,要在“休歇”二字,也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乃能所双亡、空明无碍无为之境界,此时归无所得,亦无所用功,同时又自然而然灵明自在,非无记空也。

[8]这一句借用张拙秀才的悟道诗,重宣返本还源、休歇之理。张拙秀才,石霜庆诸禅师之法嗣,生平不详。因受禅月大师指点,前来参石霜禅师。石霜禅师问:“秀才何姓?”张拙秀才道:“姓张名拙。”石霜禅师道:“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张拙秀才一听豁然有省,乃呈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花。”石霜览偈,遂印可张拙秀才许其为得法弟子。

多见聪明之人,以妄心了了[1],放此妄心不下,逗到[2]歇至不动处[3],不肯自承当本性,便唤作空豁豁地,却拟[4]弃有著空,是大病。若有心弃一边、著一边,便是知解,不能彻底见性。此性非有,不须弃;此性非空,不须著。要当离却“弃著有无”[5],直下怗怗[6]地,圆湛虚凝,翛然[7]安稳,便能自信此真净妙心。饷间[8]被世缘牵拖,便能觉得,不随他去[9]。觉即把得住,不觉即随他去。直须长时虚闲[10],自做工夫,消遣[11]诸妄,使有个自家省悟之处始得。昔人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12]

[1]以妄心了了:意谓用妄想分别心用功,耍聪明伶俐,思维计度,不肯死却心意识。了了,聪明伶俐,明白事理。

[2]逗到:犹言及至、等到、临至。逗,临,到。

[3)歇至不动处:意谓放下一切,不为境缘所动。

[4]拟:试图,企图。

[5]意谓:应当远离弃有著无的二边分别心。

[6]怗怗:安宁、闲静的样子。帖,音tie。

[7]翛然:自然洒脱貌。惕,音xiao。。

[8]饷间:一会儿。

[9]这句话意谓:偶尔被世缘所缠扰,但是很快就能够回光反照,看破放下,不被它控制。

[10]虚闲:放下一切,令人安静,

[11]肖遣:消解,排除。

[12]语见永嘉大师《证道歌》。

示吴教授

佛祖以禅道设教,唯务明心达本。况人人具足、各各圆成,但以迷妄,背[1])此本心,流转诸趣[2],枉受轮回,而其根本初无增减。诸佛以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盖为此也;祖师以单传密印而来,亦以此也。若是宿昔蕴[3]大根利智,便能于脚跟[4]直下承当,不从他得,了然自悟“廓彻灵明、广大虚寂,从无始来亦未曾间断,清净无为”妙圆真心,不为诸尘作对[5],不与万法为侣[6],长如十日并照[7],离见超情,截却生死浮幻,如金刚王[8],坚固不动,乃谓之“即心即佛”。更不外求,唯了自性,应时[9]与佛祖契合,到无疑之地,把得住,作得主,可不是径截[10]大解脱耶!

[1]背:离开。

[2]流转诸趣:在六道中展转流浪。趣,又称为“道”,众生依各自的业力牵引所投生的生命界域。

[3]蕴:聚集。

[4]于脚跟下直下承当:即通过修自性观,于当下(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当事(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将来要做的事情上)、当人(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分上,直下承当即心即佛,直下谛信吾人现前的每一个举手投足、起心动念、应缘接物皆是自性之妙用。若能如是,则现前一念的信得及,同时即是观得及、证得及,非待他时而后观、而后证也。这里的“脚跟”有二义:一是从自性起观,将功夫落在实处;二是从当下日用处做功夫,二六时中,无有空过。

[5]不为诸尘作对:不把尘境当作心的对立面加以排斥。

[6]不与万法为侣:不执著粘滞于万法。

[7]长如十日并照:长时间不间断地保持了了分明的觉照状态。

[8]金刚王:金刚中之最胜者。

[9]应时:当即,立刻。

[10]径截:直接快捷。

探究此事,要透死生,岂是小缘[1]?应当猛利、诚志、信重[2],如救头然[3],始有少分相应。多见参问之士世智聪明,只图资谈柄[4]、广声誉[5],以为高上趣向[6],务以胜人,但增益我见,如以油投火,其炎益炽,直到腊月三十日茫然缪乱[7],殊不得纤毫力,良由最初已无正因,所以末后劳而无功。是故古德劝人参涅槃堂里禅[8],诚有旨也[9]。

[1]小缘:犹言“小事”、“等闲之事”。

[2]猛利,勇猛、精进。诚志,真实的求道志愿。信重,信受殷重。

[3]然,同燃。

[4]资谈柄:供闲谈用。资,供给,资助。谈柄,谈资,谈话的材料。

[5]广声誉:扩大名声和影响。

[6]高上趣向:情趣高雅,格调高雅。

[7]缪乱:错乱,手忙脚乱。

[8]参涅槃堂里禅:以向死的心、老实恳功地参禅修行。涅槃堂,又作延寿堂、延寿院、延寿寮、重病闾(阁)、省行堂(院)、无常院、将息寮,古代丛林中,专供老、病的出人调养休息之用。[9]诚有旨也:犹言“说得真好啊”。旨,味美。

生死之际,处之良不易[1];唯大达[2]超证之士,奋[3]利根勇猛,一径截断[4],则无难。然此段虽由自己根力,亦假方便。于常时些小[5]境界中,转得行[6]、打得彻,不存解,不立见,凛然[7]全体现成,践履将去,养得纯熟,到缘谢[8]之时,自然无怖畏;只有清虚莹彻,无一法当情[9],如悬崖撒手,弃舍得、无留恋,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觅生了不可得,岂有死也?是故古德坐脱立亡、行化倒蜕[10],能得勇健皆是平昔淘汰[11]得净洁。香林四十年得成一片[12],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13],石霜劝人“休去歇去、如古庙里香炉去”[14]。

[1]处之良不易:要打发生死大事,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2]大达:彻底看破。

[3])奋:奋发,激发,鼓舞。

[4]一径截断:当下斩断,当下放下。一径,径直。

[5]些小:小,轻微。

[6]转得行:犹言“转得去”、“转得及”。

[7]凛然:不容侵犯、令人敬畏的样子。

[8]缘谢:世缘将尽、临命终时。

[9]无一法当情:目前了无一法可作为对境,意谓心中了无一法可牵挂。

[10]坐脱立亡,行化倒蜕:大修行之士,于生死得大自在,或坐着走,或站着走,或行走时走,或身体倒立着走。

[11]淘汰:消磨习气,清除业习。

[12]香林澄远禅师,云门文偃禅师之法嗣,汉州绵竹人,姓上官。将示寂,辞知府宋公珰曰:“老僧行脚去。”通判曰:“这僧疯狂!八十岁行脚去那里?”宋曰:“大善知识去住自由。”师谓众曰:“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言讫而逝。

[13])台州涌泉景欣禅师,石霜庆诸禅师之法嗣。曾示众云:“我四十年在这里,尚自有走作。汝等诸人,莫开大口。见解人多,行解中万中无一个半个。……

[14]石霜,即石霜庆诸禅师,道吾宗智禅师之法嗣。瑞州九峰道虔禅师尝为石霜侍者。洎霜归寂,众请首座继住持。师白众曰:“须明得先师意始可。”座曰:“先师有甚么意?”师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余则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只是明一色边事。”师曰:“元来未会先师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师拊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

永嘉云:“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盖业业兢兢、念兹在兹,方得无碍自在。既舍生之后,得意生身[1],随自意趣后报[2],悉以理遣,不由业牵[3],所谓透脱生死耶!报缘未谢,于人间世上,有如许参涉交互[4],应须处之使绰绰然有余裕始得[5]。人生各随缘分,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6],虽在闹市沸汤中,亦恬然安稳;才有纤毫见刺,则打不过也[7]。

[1]意生身:指不假父母精血等缘,唯由心意业力所化生之无实质之身。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音译摩奴末耶。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无色界及变化之身等均属此身。《杂阿含经》卷三十四云(大正2.244b):“众生于此处命终,乘意生身,生于余处。”即将中有之身称为意生身。《中阿含经》卷四十三<意行经>则将色界初禅天到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皆称意行生。即谓色、无色之诸天为意生身。《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则广列其种类,云(大正27.363a):“从意生者,谓劫初人及诸中有、色无色界并变化身。”又,大乘佛教中,将界外的变易身称为意生身,乃指初地以上的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处的意生身当指菩萨依意所化生之身。

[2]随自意趣后报:随自己的意愿去选取来世之身、土。

[3]悉以理遣,不由业牵:舍生示生,完全由自己的理智、誓愿作主,不受业力的控制。遣,指令。

[4]参涉交互:往来打交道。参,音can,参互,参与。

[5]处之使绰绰然有余裕始得:应对纷杂的世缘,自在无碍,游刃有余。绰绰,宽裕貌。

[6]中虚外顺:内心空无执著和牵挂,外面随缘自在应物。顺,顺应。

[7]意谓:若有一丝一毫的分别取舍,即被尘缘所笼罩,不能从中透出。见刺,二边分别取舍之见,犹如利刺在身内或在眼中,不得自在,故去。打不过,即打不透、打不出来。

示藏华明道座

(住江宁府天宁寺)

祖师直示,岂有如许蹊径?只贵向上人聊闻举着,剔起便行[1]仆明眼觑来,早是钝置[2]。古者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吾不与也”[3]。个个须是举一明三、目机铢两[4]、转辘辘地[5]、疏通[6]俊快,始称提持。岂不见良遂见麻谷[7],第一番见,谷便入方丈,闭却门,渠疑着。及至第二次,谷骤步去菜园里,渠便瞥地[8],乃谓谷曰:”和尚莫谩[9]良遂;若不来见和尚,洎[10]被十二本经论赚[11)过一生。”看渠恁地不妨[12]省力。既归,谓徒曰:“诸人知处,良遂总知;良遂知处,诸人不知。”信知[1 3]渠知处有不通风,诸人卒未荐得[14],可谓真师子儿。要作他家种草[15],直须更出他一头地[1 6]始得。

[1]剔起便行:不假思索,当下承担,更不怀疑。剔,挑出。

[2)钝置:迷惑、愚弄、误导,使变得更加不聪明、更糊涂。[3]厂吾不与也”,《论语》中原作“则不复也”,原文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单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角落,物之方者皆有四隅。

[4]目机铢两:即“目机于铢两”,能从极微细的事物中洞见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目,洞见。机,事物变化的迹象或征兆。铢两,极轻微之量。铢,古代的衡制单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殊不知,亲悟亲证的人,当他遇到同样有亲悟亲证的人,自然心心相印,不假言语,而且,这种默默相契不是有意而为,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好比把水放入水中,用金子交换金子,彼此间没有任何隔闵。双方都能单一反三,能从极微小的事物中洞见出事物发展的迹象来。

[5]转辘辘地:比喻心无执著、灵动自在的样子。辘辘,车轮转动的声音。

[6]疏通:通达。

[7]寿州良遂禅师参麻谷宝彻禅师,麻谷禅师一见他来了,便扛着锄头去锄草。于是.良遂禅师便跟在麻谷禅师后边,来到锄草的地方。麻谷禅师一见,根本不理睬,便归方丈,关上门不出来。第二天,良遂禅师又去参麻谷禅师,麻谷禅师一见他来了,又闭上门。于是良遂禅师便敲门。麻谷禅师问:“阿谁?”良遂禅师道:“良遂。”刚一称名,良遂禅师忽然契悟,便说道:“和尚莫谩良遂,良遂若不来礼拜和尚,洎被经论赚过一生。”麻谷禅师一听,便开门相见。良遂禅师后回讲肆,对众人讲:“诸人知处,良遂总知。良遂知处,诸人不知。”

[8]瞥地:意为一刹那,宗门中专指顿悟见性

[9]谩:欺骗。[10]洎:几乎。[11]赚:欺骗。

[12]不妨:无比、非常。[13]信知:确知,确信无疑。[14]荐得:体究,参究。[15]种草:犹言佛种,能够延续佛法慧命之大根器者。[16]出他一头地:即超过他。出一头地,典出欧阳修《与梅圣俞书》,云:“读轼(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达摩游梁入魏,落草寻人[1],向少林冷坐九年,深雪之中觅得一个。及至最后问:“得个什么?”,却只礼三拜,依位而立,遂有“得髓”之言[2]。至令守株待兔之流,竞以无言、礼拜、依位为得髓深致[3],殊不知“剑去久矣,尔方刻舟”,岂曾梦见祖师?若是本色真正道流,要须超情离见,别有生涯,终不向死水里作活计,方承绍得他家基业。到个[4]里,直须知有从上来事[5],所谓“善学柳下惠[6],终不师其迹”。是故,古人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7]。诚哉!

[1]落草寻人:即行游于红尘之中,和光同尘,以便寻找合适的接法者。落草,原指逃入山林为寇,禅林中,多用来指教化者为度化凡愚众生,故意降低自己的身分,随凡愚污浊之现实而施行化导,称之为落草,又称向下门。落草谈、落草汉,均由此而来。“落草谈”指丧失了第一义,落于第二义之谈;或指随顺现世情况而苦口婆心地教化众人的泛泛之说。落草汉则指堕落于卑下境地、失去了自己的本分。此二语均含轻蔑之意。

[2]达摩祖师见梁武帝之后,知道机缘不契,遂离开金陵,北上至洛阳,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后遇慧可禅师。慧可禅师悟道后九年,祖师预感化缘已尽,欲返南天竺,一日,将众门人召集在一起,问道:“时将至矣,汝等盍(何不)各言所得乎?”当时,祖师座下有一位弟子,名道副禅师,起身应道:“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师道:“汝得吾皮。”另一位弟子尼总持说道:“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师道:“汝得吾肉。”道育禅师回答道:“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师道:“汝得吾骨。”轮到慧可禅师,慧可禅师遂起身礼拜,然后依位而立。祖师叹道:“汝得吾髓。”[S]深致:奥妙、深远的意味。[4]个:这。

[5]从上来事:向上一路,实相,第一义谛。

[6]柳下惠:即春秋时鲁国大夫展禽,鲁僖公时人,因食邑柳下,谥惠,故称柳下惠。任士师时,三次被黜。与伯夷并称夷惠。

[7]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撅:佛法都是方便法,贵在应病与药。若将方便对机之法语执为绝对真理,即被它所控制,如同一头驴子被一个木橛所系住。合头语,即对机之方便语,犹如榫头和榫眼正好相合,非绝对的普遍的实有之定法。有的词书将“合头”解释成“形容愚笨、不开窍”,恐不确。

“破有法王”[1]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2]所说皆为方便,只为破执、破疑、破解路、我见。许多恶觉恶见,佛亦不必出现,而况说种种法耶!

古人得旨之后,向深山茆茨石室,折脚铛子煮饭吃[3],十年。二十年,大忘人世,永谢尘寰[斗]。今时不敢望如此,但只韬名晦迹[5],守本分,作个骨律锥老衲[6],以自所契所证,随己力量受用,消遣旧业,融通宿习;或有余力,推以及人,结般若缘,炼磨自己,脚跟纯熟,譬如闲荒草里,拨剔一个。半个同知有[7],共脱生死,转益未来,以报佛祖深恩。抑[8]不得已,霜露果熟,推将出世,应缘顺适[9],开拓人天,终不操心于有求,何况依倚贵势,作流俗阿师[10]举止,欺凡罔圣[11],苟利[12]图名,作无间业!纵无机缘,只恁度世,亦无业果,真出尘罗汉也。

[1]破有法王:佛以无碍智之善巧方便,破有情万有实有之执著,令诸众生出离三界,了脱生死,故称破有法王。[2]将知:当知,方知。[3]指代隐居。茆茨,用茅草盖成的屋顶。茨,音ci,盖覆。14]永谢尘寰:对尘世间的事了无牵挂。谢,断绝。[51韬名晦迹:隐退自匿,不欲人知。韬,音tao,掩藏。[6]骨律锥:宗门中经常把那些道行高邈、透脱无依、机锋峻烈的尊宿比作“骨律锥”,或者“老古锥”。骨律,又作“骨力”、“骨立”、“身国、身历”,或称“赤骨”、“赤骨力”、“赤骨律”,赤裸的意思。[7]拨剔一个半个同知有:挑选一个半个志同道合、知有宗门向上之事的修行者。知有,宗门中多用来指代开悟见性。[8]抑:或者。[9]顺适:顺从,迎合。[10]阿师:即僧人,多数情况下含有揶揄的口气。[11]罔圣:迷惑,罔冒,以假乱真。[12]苟利:苟且求取财利。苟,苟得,苟求,不当得而得,不当求而求。

僧问天皇[1]:“如何是戒定慧?”皇云:“我这里无恁闲[2]家具。”又问德山:“如何是佛?”山云:“佛是西天老比丘。”又问石头:“如何是道?”答云:”木头。”“如何是禅?”云:“碌砖。”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谭[3]?”答云:“餬饼。”又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云:“庭前柏树子。”又问清平[4]:“如何是有漏?”答云:“笊篱。”又问:“无漏?”答云:“木杓。”问三角:“如何是三宝?”答云:“禾粟豆。”是皆前世本分宗师脚蹋实地本分垂慈之语。若随他语,即成辜负;若不随他语,又且如何领略?除非具金刚正眼,即知落处耳。

[1]天皇:即荆州天皇道悟禅师,石头希迁禅师之法嗣,俗姓张,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东阳人。[2]闲:多余无用。[3]谭:同“谈”。[4]清平:即鄂州清平山安乐院令遵禅师,翠微无学禅师之法嗣,俗姓王,东平(今山东泰安)人。[5]三角:即蕲州 (今湖北蕲春)三角山令硅禅师,清平令遵禅师之法嗣。

此门瞥脱[1]契证却是。素来未曾经人坏持[2],拍盲[2]百不知,一旦以利根种性,孟八郎[3]便透,直下承当,要用便用,要行即行,无如许般;心行纯熟,顿放着所在,便得休歇安乐,终日饱齁齁[4]地,不妨[5]真正。最难整理是:“半前落后[6],认得瞻视光影[7],听闻不随声,守寂湛之性,便为至宝[8],怀在胸中,终日昭昭灵灵,杂知杂解,自担负[9]我亦有见处,曾得宗师印证,惟只增长我见,便雌黄[10]古今。印证佛祖。轻毁一切,问着即作伎俩。黏作一堆”,殊不知,末上便错认定盘星子也。及至与渠作方便,解黏去缚,便谓“移换人、捩转人”[11]。作恁么心行,似此,有甚救处?除是蓦地自解知非,却将来须放得下。为善知识遇着此等,须是大手脚与烹炼,救得一个半个得彻,不妨翻邪成正,却是个没量[12]大人。何故?只为病多谙药性[13]。

[1]瞥脱:迅疾貌,犹言突然,一说刹那间透脱。[2]坏持:被教坏,被不究竟的道理所误导。[2]拍盲:全然像个瞎子一样,两眼漆黑。拍,满、充满,多作“大拍”,表示程度很深,犹“极”、“甚”。[3]孟八郎:原指乡野里无知粗鲁的庄稼汉,此指没有先入知见作障碍、没有机心、性情粗率的修行人。[4]饱齁齁:吃饱了后,呼呼大睡,比喻心中无事,自在洒脱。齁齁(hou),鼾声。[5]不妨真正:自然真实,非常真实,不失本色。不妨,表肯定之语气,犹言无比、非常、自然、确实。[6]半前落后:指功夫和见地还不透脱,犹言“半生不熟”的。[7]光影:原指弄皮影戏时,借助灯光,显示种种影像,称之为光影。比喻所见虚幻不实。[8]便为至宝:便当作是最好的宝贝。[9]自担负:自认为,自以为是。[10]雌黄:原指一种矿物质,晶体,橙黄色,古人以黄纸写字,写错了,就用雌黄涂之,因称改易文字为雌黄。后引申为评论。[11]移换人、捩转人:故意跟人过不去,刁难人,强人所难,逼人太甚。捩,音lie,扭转,拗折。[12]没量:不可限量。[13]病多谙药性:因为经常生病吃药,所以对药性也就熟悉了。谙,熟悉。

得底人心机泯绝,照体己忘,浑无领览,只守闲闲地[1],而诸天捧花无路。魔外潜觑不见[2],深深海底行,漏尽意解[3],所作平常,似三家村[4]里人无以异,直下放怀。养到恁么处,亦未肯住在。才有纤毫,便觉如泰山似碍塞人,便即摆拨[5]。虽淳是理地,亦无可取;若取着,即是见刺。所以道“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岂肯自街[6]我是得底人?原他深不欲人知,唤作“绝学无为”、“与古为俦[7厂,真道人也。

德山一日斋晚,老子[8]持钵自方丈下来,雪峰云:“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什么处去?”山低头遂回。岩头闻,云:“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德山谓:“汝不肯老僧那?”岩头遂密启其意。山次日升座,与寻常迥殊。岩头拊掌谓大众云:“且喜老汉会末后句。虽然如是,只得三年。”[9]此个公案,丛林解会极多,然少有的确透得者。有以谓真有此句,有以谓父子唱和、实无此句,有以谓此句须密传授。——不免只是话会[10],增长机路(11],去本分甚远。所以道:“醍醐上昧,为世所珍;遇此等人,翻成毒药。”

[1]闲闲地:心中无事,自在无牵挂。[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行人因为心无所住,不留痕迹,所以诸天想捧花来供养他,却找不到他的影子;天魔外道想暗中寻找他的破绽、干扰他,却不可得。魔外,指天魔外道。[3]漏尽意解:犹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意思是分别意识或知解心已经没有了。[4]三家村:人烟稀少、偏僻的小村落。[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到了无事的境界,亦不肯住在上面。修行人到了这个程度,若有纤毫的执著,便觉得心中像压了座泰山似的,应当即把这种执著扫荡掉。摆拨,消除,拔除,放下。[6]街:同“炫”。[7]俦:音chou,伴侣。[8]老子:指德山禅师。[9]雪峰义存禅师在德山座下作饭头时,一日饭迟,德山禅师擎钵下法堂。峰晒饭巾次,见德山乃曰:“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似岩头全奯禅师。岩头禅师曰:“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山闻,令侍者唤岩头禅师去。问:“汝不肯老僧耶?”岩头禅师密启其意。山乃休。明日升堂,果与寻常不同。岩头禅师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虽然,也只得三年活。”三年后,德山禅师果然示灭[10]话会:从语言上作意识领解,非真实证量。[11]机路:机巧心、思维心。

他参活句,不参死句:活句下荐得,永劫不忘;死句下荐得,自救不了。若要与祖佛为师,须明取活句。韶阳出一句,如利刀剪却[1]。临济亦云:“吹毛用了急还磨。”此岂阴界中事[2]?亦非世智辩聪所及。直是深彻渊源[3],打落从前依他作解。明昧逆顺[4],以金刚正印印定,麾[5]金刚王宝剑,用本分手段。所以道:“杀人须是杀人刀,活人须是活人剑。”既杀得人,须活得人;既活得人,须杀得人;若只孤单,则偏堕也[6]。垂手之际,却看方便,勿使伤锋犯手,着着有出身之路,八面玲珑,照破他。方与下刃,亦须紧密始得;稍宽缓,即落七落八[7]也。只自己等闲[8],尚不留毫发许——设有,亦斩作三段;何况此宗门从上牙爪[9],遇其中人[10]才拈出。若投机则共享,不投机则刬却[11]。以是为要,无不了底事。切在力行之。

华藏明首座,自锦官、夹山、钟阜,从余游十余年,其情理胜解悉已拈去[12],入此门来,照用、机智、解路靡不打摒[13],惟“向上一着”,室中百煅千炼,比出佐民老[14]。以谓“违去[15]朝夕,欲得笔语”,因条列数章以付之。

[1]韶阳,指云门文偃禅师。文偃禅师的接机开示,机锋峻峭,迥绝言思,平常开口一句,如铁疙瘩一般,无你下口处,又如利剑一般,让你的一切分别思维都通过不得。[2)阴界中事:非五阴十八界等二边对立中的有为事物。[3]深彻渊源:彻底契入自己的本性。[4]明昧逆顺:泛指一切二边的分别执著。[5]麾:同“挥”。[6]明眼宗师接人,须具杀人、活人的手眼。杀人者,令学人放下一切思维分别执著,契入空理。活人者,令学人远离空寂,起活泼泼的大机大用。杀活须是同时,否则即落两边。[7]落七落八:比喻不彻底,不干净利索,命根未断,还有粘滞在。[8]等闲:平常,寻常。一说,对一切修行境界,等闲视之,不作奇特想,不生执著。[9]牙爪:犹“爪牙”,原指官吏的随从差役,此指有大势力用、眼明手快、能给学人解粘去缚的禅门大德。[10]其中人:指利根者。[11]刬:音chan,通“铲”,铲除、除灭。[12]意谓各种分别执著和文字上的殊胜知解都已经扫除干净了。拈出,放下,弃置一边。[13]打摒:扫除,抛弃。[14]比出佐民老:超过佐民老禅师。[15]违去:离开,辞别。

示张持满朝奉

克勤自出峡[1]止讷堂[2],唯念兹在兹,相从者多不告倦,所谓利他乃自利也。要须根本明彻、理地精至[3]、纯一无杂,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若踏正脉[4],诸天捧华无路[5)、魔外潜觑不见[6],深深海底行、高高峰顶立[7],始得不惊群动众,谓之“平常心”、“本源天真自性”也。虽居千万人中,如无一人相似,此岂粗浮识想、利智聪慧所能测哉?

[1]出峡:离开四川。[2]讷堂:此指东京(开封)天宁寺。[3]根本明彻、理地精至:悟明心性,见地透彻,远离二边之见。精至,纯净无杂。[4]正脉:远离二边,实际证得无住之实相。[5]诸天捧花无路:《维摩经?观众生品》载,中印度毗舍离城之长者维摩诘为诸菩萨、舍利弗等大弟子及诸天人说法, 时有天女散天华于会众,因诸菩萨已断一切分别想,故天华不著诸菩萨身,大弟子舍利弗等则未绝分别想,犹畏生死,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得其便,故天华著于彼等之衣,神力亦不能去之。后宗门中用“诸天捧花无路”比喻修行已进入到无相无住的境界。[6]魔外潜觑不见:障蔽魔王,领诸眷属一千年,随金刚齐菩萨觅起处不得。忽一日得见。乃问曰:“汝当依何而住?我一千年觅汝起处不得。”齐曰:“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无住而住,如是而住。”[7]深深海底行:指所行隐秘,虽烦恼苦海而不辞,住无住处。高高峰顶立,指所见超迈,远离二边。

示谕[1]:“绵密无间,寂照同时,岁月悠久,打成一片,而根本愈牢,密密作用,诚无出此。”应当“当处全真”[2],则彼我、遐迩触处皆渠,刹刹尘尘皆在自己大圆镜中,愈绵愈密,则愈能转换[3]也。故云门道:“直得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为转句;不见一色,始是半提;直得如此,更须知有全提时节始得。”[4]所以德山棒、临济喝皆彻证无生,透顶透底,融通自在,到大用现前处,方能出没,欲人全身担荷外,退守文殊、普贤大人境界。

[1]示谕:犹言“您在信中告诉我说”。[2]当处全真:亦称“立处皆真”,此乃宗门正见之殊胜处。意谓自性遍一切时处,一切皆是自性之妙用和呈现,修行当于此处直下承担即是,不可作二边见,更不可向他时求、他处求、他人求他事求,直须无所求、无所得始得。[3]转换:掌控,役使意谓转万物而消归自己,将一切境缘皆转化为菩提之妙用不为万境所系。此指自主自在地享用万物之能力。[4]语见云门匡真禅师广录》。这段话揭示了参禅用功的三个阶段大致相当于事一心(功夫成片,净念相继)、理一心(证得空性)、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心 (圆融不二之实相)。转勺, 即转生死而向涅槃。提,提示,提唱,开示,演说宗要。半提,即不到位的开示或表达,此指所证尚不究竟,犹在半途。全提, 即完整、 全面的开示或表达,此指所证究竟圆满,已经到家”。

岩头[1]道:“他得的人,只守闲闲地[2],二六时中无欲无依,自然超诸三昧。”德山亦云:“汝但无事于心、于心无事,则虚而灵、寂而照。若毫端许言本末者[3],皆为自欺.。此既已明,当须履践,但只退步[4],愈退愈明,愈不会愈有力量[5],异念才起、拟心[6]才生,即猛自割断,令不相续,则智照洞然、步步踏实地,岂有高低、憎爱、达顺[7]拣择于其间哉?无明习气旋起旋消,悠久间[8]自无力能扰人也。古人以牧牛为喻,诚哉!所谓要久长人[9]尔!

[1]岩头: 即全奯 (同“豁”,音huo)禅师,德山宣鉴禅师之法嗣,俗姓柯,泉州人。初礼青原谊公落发,后往长安宝寿寺受戒,并学习经律诸部。学成后, 即行脚参方游历诸方禅苑, 与雪峰义存、钦山文邃禅师为友,后于德山座下悟道。唐武宗毁法期间, 师于鄂州岩头住山, 靠在湖边摆渡过活。[2]闲闲地:心中无事, 自在无牵挂。[3]若毫端许言本末者:若有一丝一毫在本末上进行取舍、分别,意指落入有为当中。[4]退步:有二义,一者反躬自求,反求诸心;二者休去歇去,看破放下。此处主要是指第二种含义,即上文所言“只守闲闲地”、“无事于心,于心无事”。[5]愈不会愈有力量:愈是理会不得、思维不及处,愈是得力的时候。 因为普通的名相概念和语言思维都是建立在二边分别的基础之上, 与圆融不二的解脱大道不相应, 故祖师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6]拟心:起心思维,起心寻找。[7]达顺: 当为“违顺”。[8]悠久间: (用功修行)时间久了。[9]久长人:发起了长远心的人,有恒心的人,能始终一如的人

直截省要[1],最是先忘我见,使虚静恬和[2],任运腾腾,腾腾任运[3],于一切法皆无取舍,向根根尘尘应时脱然自处[4],孤运独照,照体独立[5],物我一如,直下彻底,无照可立[6],如斩一綟[7]丝,一斩一切断,便自会作活计[8]去也。佛见、法见尚不令起,则尘劳业识自当冰消瓦解。养得成实[9],如痴似兀[10]而峭措[11],祖佛位中收摄不得[1 2],哪肯入驴胎马腹[1 3]里也!

[1]直截省要:修行最直接、最快捷、最简便的方法。省,音sheng,简约。[2]恬和:安静闲和。[3]任运,原意是听任命运摆布,此指随缘放旷。腾腾,刚健奋进貌。[4]向根根尘尘应时脱然自处:面对根尘境界,随时放舍,洒脱自在。应时,随时。[5]孤运独照,照体独立:虚明自照,不被尘境所系。[6]无照可立:虚明自照的功夫到了一定的火候,忽然一念不生,能所双亡,寂然无为。[7]一綟:犹言一束、一缕。綟,音li。[8]作活计:起大用、起妙用。[9]成实:成熟、稳实。[1 0]如痴似兀:像个痴呆汉一样。兀,混沌无知的样子。[11]峭措:犹峭拔,孤峻、超迈、洒脱。[12]祖佛位中收摄不得:究竟的向上一路,凡、圣不立,所谓,陪无,陪迹,归无所得,故云。若认为还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趋,有烦恼可断,有菩提可证,有佛可成,有凡可度,即是《金刚经》中所说的“四相“(二边见)还没有完全荡尽。[1 3)入驴胎马腹:指代生死轮回。

赵州道:“我见千百亿个尽是觅作佛汉子,于中觅个无心底难得。”又云:“我在南方三十年,除粥饭二时是杂用心处。”香林四十年方成一片[1]、涌泉四十年尚自走作[2]、南泉十八上解作活计[3],信知[4]从上古人,无不皆如此密密履践,安可计得失、长短、取舍、是非、知解也?同学之中,唯龙门智海[5),昔常熟与究明[6],但逢缘遇境,莫不管带[7],何止此生而已,穷未来际、证无量圣身,也未是他泊头处[8],但一味退步,切莫作限量[9]也。

[1]香林澄远禅师,云门文偃禅师之法嗣,汉州绵竹人,姓上官。将示寂,辞知府宋公挡曰:“老僧行脚去。”通判曰:“这僧风狂!八十岁行脚去那里?”宋曰:“大善知识去住自由。”师谓众曰:“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言讫而逝。[2]台州涌泉景欣禅师,石霜庆诸禅师之法嗣。曾示众云:“我四十年在这里,尚自有走作。汝等诸人,莫开大口。见解人多,行解人万中无一个半个。……”[3]《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载:“池州南泉普愿和尚上堂曰:诸子!老僧十八上解作活计,有解作活计者出来,共尔商量,是住山人始得。……”[4]信知:确知,确信无疑。[5]龙门智海:或指东京智海本逸正觉禅师,庐山开先善暹禅师之法嗣,俗姓彭,福州人。九岁出家, 受具后,志慕游方,后投开先善暹禅师座下,善暹禅师为他举达摩传法偈, 因而开悟。初住饶州荐福,云徒臻集。后神宗皇帝诏住东京智海,赐号正觉。[6]常熟:疑为以地名指代某人,但所指究悉何人,不得而知,待考证。与究明,帮助他发明本分大事,即开悟见性。常熟,一作“尝熟”。[7]管带:亦作管待,照顾,照看,保任。管带与忘怀,是指用功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方便,一是有为觉照,二是放下任运。管带,偏重于动中用功夫。忘怀,即无心用功,放下任运, 自然而然,不须著意,偏重于静中用功夫。这两种方便,都不能过度,过度即落入禅病。管带过度,即落入急躁,忘怀过度即落入失念。参见《大慧宗杲禅法心要——宗杲禅师书信集校注》中的第五十四信《答汪内翰(彦章)》中云:“了达时,安排不得,计较不得,引证不得。何以故?了达处不容安排,不容计较,不容引证;纵然引证得,计较得,安排得, 与了达底了没交涉。但放教荡荡地,善恶都莫思量,亦莫著意, 亦莫忘怀。著意则流荡,忘怀则昏沉不著意不忘怀,善不是善,恶不是恶。若如此了达,生死魔何处摸索?”又, 第七十五信《答楼枢密》中亦云:“工夫不可急,急则躁动; 又不可缓,缓则昏怛矣。忘怀、著意俱蹉过,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8]泊头处:停靠处、落脚处、休歇处。泊,音bo。[9]切莫作限量:千万不要执著二边, 自我束缚。

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味偏于管带、一味有为用功,不肯放下,不能进入无为的状态,这样下去,不要说这一生,就是穷未来际,就算他分身无量,也不得休歇处。修行人当一味休歇、放下,住无住处,切不可执著于圣境而自我束缚也。

Leave a Reply